02.12 福建省的一個市,由三個“鎮”合併而成,現在成了華僑之鄉

在福建省東南部沿海地區,有一個地方叫石獅市,它的西面與晉江市接壤,三面環海,算是一個半島,南面和北面分別為泉州灣和深滬灣,東臨臺灣海峽。石獅地勢平坦,北部屬於泉州平原,南部主要為低丘陵(海拔低於200米)。

福建省的一個市,由三個“鎮”合併而成,現在成了華僑之鄉

石獅得名於今寬仁鳳裡庵前的石雕獅子,因有官路由庵前經過,往來之人眾多,時人常約定以石獅子處為碰頭地點,遂漸成名。石獅市域東西寬20.9km,南北長16.8km,陸地面積158.42平方公里,海灘面積30.79平方公里,總面積189.21平方公里。

石獅建市之前一直隸屬於晉江縣管轄,而晉江縣在立縣之前屬於南安縣領有。公元718年,唐開元六年,這時候析出了南安東南的地域設置了晉江縣,隸屬於泉州管轄,當時是州、縣同治,並開啟了晉江縣長達近1200年的附郭縣的歷史,當時的石獅就屬於晉江縣管轄。

福建省的一個市,由三個“鎮”合併而成,現在成了華僑之鄉

五代時期,公元949年,後漢乾祐二年,南唐把泉州升格為清源軍,石獅屬於清源軍晉江縣。到了宋代,公元964年,也就是乾德二年,清源軍改成了平海軍,石獅在當時屬於平海軍晉江縣。公元977年,也就是太平興國二年,又把平海軍改為泉州,這時候的石獅就屬於了泉州晉江縣。元代, 公元1278年,也就是至元十五年,泉州升格為泉州路總管府,石獅屬泉州路晉江縣。

明朝時,石獅屬泉州府晉江縣。清承明制,石獅屬泉州府晉江縣。公元1766年——公元1770年,也就是清乾隆三十一年到三十五年,這段時間一度增設晉江縣石獅分縣,以晉江縣貼堂縣丞駐石獅街,代管安海,後來又重新歸屬晉江縣。

福建省的一個市,由三個“鎮”合併而成,現在成了華僑之鄉

民國時期,石獅一直隸屬於晉江縣。"福建事變"(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期間(1933年11月20日至1934年1月21日),石獅屬於中華共和國興泉省(初稱為泉海省,1933年12月11日成立,事變失敗後旋廢)晉江縣。

1949年9月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下接管石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直到1987年,石獅境域一直隸屬晉江縣。

1987年12月17日,析出了晉江縣的石獅、蚶江、永寧三鎮和祥芝一鄉,設置了石獅市,為省轄縣級市,隸屬福建省,由泉州市代管。從718年至1987年,長達1269年的時間,石獅境域皆隸屬於晉江縣。

福建省的一個市,由三個“鎮”合併而成,現在成了華僑之鄉

截止2018年,石獅本地戶籍人口有31.7萬。石獅本地姓氏中,前十大姓氏為蔡、王、邱、林、吳、陳、黃、李、許、洪,第一大姓蔡姓人口六萬餘人,佔到本地戶籍人口二成,而僅這十大姓氏就佔到本地戶籍人口的七成。石獅民間信仰興盛,儒釋道並行,近代基督教最早在清同治四年(1865)由祥芝傳入,石獅各類廟宇遍佈,歲時祭祀禮俗繁多。

福建省的一個市,由三個“鎮”合併而成,現在成了華僑之鄉

石獅歷來就有向外遷徙的傳統,為傳統的僑鄉,從古代到近現代都有源源不斷的居民遷往東南亞以及國內各地,歷史上較大的移民潮有下南詳過番、唐山過臺灣。時至今日,石獅籍的海外華人華僑有30萬,大多居住在東南亞的菲律賓和馬來西亞,其中人數以菲律賓為最,有近八成石獅籍華人華僑居住在菲律賓,現在仍有不少新客定居菲律賓。在國內遷徙方面,近現代以遷居港澳為多,祖籍石獅的港澳居民有近7萬。明末至清,石獅人遷居臺灣者眾多,今祖籍石獅的臺灣人約有30萬,大多分佈在南部的臺南化及中部的彰化、雲林、臺中沿海一帶。

福建省的一個市,由三個“鎮”合併而成,現在成了華僑之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