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廣東方言最全的分佈介紹,快來看看你的家鄉!(上)


廣東方言最全的分佈介紹,快來看看你的家鄉!(上)


廣東省語言分佈

一、少數民族語言

廣東是南方少數民族的聚居地之一,秦漢以後,漢人才陸續移居南粵大地。由於居民來此先後的差異,再加上不同種族、不同民系的人員之間的交往與接觸,導致廣東語言複雜、方言品種繁多。

廣東省內絕大多數的居民使用漢語(包括漢語的各種方言),使用少數民族語言的總數不足1%。具體而言,現代廣東境內有瑤、壯、畲、回、滿五個少數民族,其中瑤族有10餘萬人,主要分佈在粵北的乳源瑤族自治縣(屬韶關市管轄)和連南瑤族自治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屬清遠市管轄),所使用的瑤語屬於苗瑤語族的瑤(勉)語支,此外,連縣、始興、曲江、陽山、英德、翁源、仁化、樂昌、懷集、陽春等縣也有部分瑤胞散居,但多數已經轉用當地的漢語方言。壯族人口稍少,約6萬人,多分佈在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和懷集兩地,所使用的壯語屬於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在懷集、封開兩縣,有20萬人左右使用一種稱為“標話”的語言,雖然深受漢語的影響,但主要特點近於壯侗語族。廣東畲族人口現不足1萬,分佈在潮州市(鳳凰山區)、豐順、海豐、惠東、博羅、增城等地,除博羅一帶畲語屬於苗瑤語族外,其他各地的畲話,基本上是一種漢化的語言,更確切地說,這種畲話以客家方言為主體,雜有其他方言成分,當然,也有一些畲語的底層成分。

二、漢語

漢語在廣東省境內屬於強勢語言,但各方言的使用情況還有差異:最強勢的方言當屬粵方言,其分佈情況下文將詳細論及。

(一)粵方言以外的方言

客(家)、閩是省內另外兩大影響較大的漢語方言。客家方言主要集中在粵東北與粵北地區,粵西的部分地區也有成片的客家話分佈,零星的客家話村落散佈於全省多數地區,該方言的使用人口約2000萬。

閩方言集中分佈於粵東南與粵西南的沿海區域,地跨潮州、汕頭、揭陽、汕尾、湛江、茂名6個省轄市,可分為潮汕片和雷州片兩個次方言,前者接近福建的閩南方言,後者接近海南島的海南方言,此外,中山、清遠、韶關、惠州等地還有一些閩方言島。使用人口約1895萬。

粵北地區還分佈著一群歸屬未明的粵北土話(《中國語言地圖集》稱為“韶州土話”),

大多與客家方言呈穿插交錯狀分佈,今韶關市所轄樂昌、曲江、仁化、乳源、武江、北江和湞江等八個縣(市、區)及清遠市所轄連州市(原連縣)和連南瑤族自治縣均有粵北土話,其中,樂昌、連州和曲江三縣(市)分佈範圍最廣。使用人口約50萬。

軍話在廣東省內使用人口較少,屬於瀕危方言,主要分佈在惠東縣平海鎮及周邊區域、陸豐市西南鎮大部及大安鎮的個別村落,總使用人口約2.5萬餘人。軍話因與明代衛所裡的軍戶關係密切而得名,軍話或多或少地保留了明代通語的一些特點,但由於時間及地域因素的影響,也混雜了周邊其他方言的特點。

舊時正話的性質與軍話有點接近,俗稱“狗屎正話”,分佈在電白縣大衙鎮的部分村落,使用人口不足1萬。舊時正話原是“神電衛”這一軍事城池和縣治中使用的方言,故又稱“城話”,該方言帶有明代官話的色彩,又雜有南方方言的特點。

在樂昌、連州兩市的北部地區,說土話的居民一般還會說

西南官話(當地稱為“湖南話”),形成對內使用土話、對外使用西南官話的雙方言交際格局。另外,也有個別村落基本上對內、對外都使用西南官話,如樂昌市三溪鎮的楊司塘村。顯然,樂昌、連州兩市北部的西南官話是湖南南部西南官話就近擴散的結果。使用人口約2萬。此外,因三峽工程而移民至廣東某些縣市(如江門、肇慶等),使得這些地區也有西南官話(成渝片)的通行。不過由於缺乏人口的規模特性,西南官話的使用,已逐漸過渡到雙方言的模式,未來可能與當地方言融合。

連州市、乳源縣某些近於湖南的地區(如連州與湖南交界的山村、乳源的桂頭鎮和楊溪鎮),則使用湘語,語言面貌和使用人口等詳情有待進一步調查。

在南雄縣界址、梅嶺兩鄉,通行贛方言。

二、廣東粵方言通行區域及周邊方言

粵方言又稱“粵語”,是廣東境內最強勢的方言,俗稱“白話”或“廣府話”,也有人稱為“廣東話”,除廣東通行粵語外,廣西也是粵語通行的另一重要區域。粵語隨著廣東經濟實力的發達,改革開放後也有“北上”的趨勢,主要體現為學習、使用粵語的人口日漸增多,粵方言詞對普通話和其他方言的影響有所擴大。

廣東粵方言集中分佈在珠江三角洲區域、粵西的西江流域、粵北的北江流域及粵東部分地區,以下按地級單位來具體闡述各地粵語的分佈(無粵語的縣級行政區域一般不單獨敘述,香港、澳門雖然行政上並不隸屬於廣東,但在歷史和文化上應屬於粵語文化圈,故列於最後介紹)。論述次第則依《廣東省地圖集》,分別為廣州、深圳、珠海、佛山、韶關、惠州、汕尾、東莞、中山、江門、陽江、湛江、茂名、肇慶、清遠和雲浮,最後是香港、澳門。

(一)廣州市。廣州是粵語的“大本營”和現代粵語的發源地(關於早期粵語的發祥地,學術界還有爭論),亦可說是“廣府粵語”(珠三角片)的發祥地。廣府粵語以荔灣區西關方言為代表,但還包括各縣市的次方言,可以再做以下細分:

廣州市區,包括越秀區、海珠區、荔灣區、天河區、白雲區、黃埔區、蘿崗區,而番禺區(原番禺市)、南沙區(原屬番禺)、花都區(原花都市)、從化市、增城市則屬廣州的附屬區市。廣州市區主要使用粵方言,但在白雲區的九佛、鍾落潭、竹料、太和、新市、三元里和天河區的沙河,

約有10-20萬人使用客家話,另白雲、天河等地個別區域有閩方言通行。

番禺區,境內有個別村落使用客家話及閩語,其餘皆使用粵語,按照語音特點的差異,番禺粵方言可以分為以下五片:(1)市橋片;(2)沙灣片;(3)沙田片;(4)黃閣片;(5)南沙片(黃閣、南沙、萬頃沙、橫瀝等鎮現劃歸為廣州的南沙區)。

花都區,即原花縣(1993年撤縣建花都市),近七成人口使用粵語,分佈在各鎮。使用客家話的人口則近三成,分佈在芙蓉、梯面、獅嶺、赤坭、花東、花山、北興、新華、炭步等鎮,花東鎮陳武舉、太源莊、上馬房、老楊莊4個村莊使用潮汕閩南話,人口約1000餘人,僅佔花都人口的0.58%。

從化市,通行的方言有粵、客兩種,粵語使用人口占全縣的五分之四,從化粵語按口音的差別,可分為4片:(1)街口片;(2)呂田片;(3)太平片;(4)龍潭片,以街口方言影響較大。客家話主要分佈在北部和東部山區,使用人口占全縣的五分之一,包括呂田(佔全鎮人口45%)、江埔、神崗、太平、溫泉、灌村、旗杆、民樂等鎮區。

增城市,通行的方言有粵、客兩種,粵語人口占全市60.8%(32萬),分佈在全市各鎮,主要聚居在增江兩岸、中部和南部的平原地帶,口音的差異有兩種:一是以增城街辦為代表的增城話,另一是新塘話(使用人口約5萬餘人,新塘為純粵鎮)。客家話人口約佔全市39.2%(近22萬),主要聚居在北部和西北部的丘陵地帶。

(二)深圳市。深圳是我國最早的經濟特區之一。現轄羅湖、福田、南山、鹽田、龍崗、寶安6區。其中羅湖、福田、南山、鹽田一般歸為特區內4區,龍崗、寶安則歸為特區外2區。羅湖、福田、南山、鹽田通行粵語,龍崗為客粵雙方言區。區內方言分佈的情況是:

寶安粵語分佈在深圳西部即珠江東緣的沿江一帶及南部與香港新界交界處,範圍包括羅湖、福田、南山三區以及寶安區的西鄉、福永、沙井、公明、松崗五鎮和光明街道、平湖鎮;

南頭話,又稱“南頭九街話”,代表著深圳的早期粵語,使用人口不足1萬(一說只剩下5000人左右使用),通行區域以南頭城為中心,延至周邊村落(如一甲、關口、田夏、衝下、龍屋、陳村、北頭)。

龍崗客話,通行於深圳的北部、中西部和東部大片地區,範圍包括鹽田區、寶安區的布吉、龍華、石巖、觀瀾四鎮以及龍崗區的橫崗、龍崗、坪山、坪地、坑梓、葵涌六鎮,除鹽田區外,其他地區原屬於寶安縣轄地,使用人口參“寶安區”一條。

大鵬話:屬粵客混合型方言,主要通行於大鵬、南澳兩鎮,使用人口不詳。

疍家話:水上漁民所使用的方言,珠三角一帶皆有分佈,而深圳的“疍家話”又稱“基圍話”,據說是“水流柴”漁民所使用的話,主要分佈在沙井、福永、西鄉、蛇口一帶,語言特點近似珠三角片方言,深圳疍家話使用人口不詳。

粘米話,通行於坪地、坑梓一帶,屬於客閩混合語,使用人口不詳。

寶安區。即原寶安縣。境內通行客、粵兩種方言:客家話主要分佈在龍崗、坪山、坑梓、坪地、橫崗、龍華、石巖、觀瀾、布吉、葵涌等鎮,使用人口超過14萬,佔全區戶籍人口的56%,粵方言主要分佈在新安、福永、沙井、松崗、公明、平湖、大鵬、南澳等鎮,使用人口超過11萬,佔全區戶籍人口的44%。

(三)珠海市。下轄香洲、拱北、斗門、金灣四區。市屬各區通行粵語,其中香洲、拱北使用廣州話,斗門、金灣以及三灶(南水)通行的粵語屬四邑片,珠海前山話較近中山粵語的石岐話片。粵語的使用人口約37萬,另有近10萬使用水上話。這部分佔總人口的87.3%。

而珠海三灶區、香洲區的前山、灣仔沙、夏美和斗門區的白蕉、六鄉、斗門等鎮的部分村落為客粵雙方言區。客家話的使用人口約3.5萬,佔珠海人口的8.3%。

閩方言(閩南話)通行於淇澳管理區一帶,拱北、平沙、香洲、三灶也有一些人使用,總使用人口約1.1萬,佔珠海人口的2.6%。

斗門區。即原斗門縣。區內主要使用粵方言(四邑片),但白蕉、六鄉(如小託村)、斗門等鎮的部分村落使用客家話,使用人口不詳。另外,平沙、紅旗等農場有部分人使用閩南話,使用人口約1萬餘。

(四)佛山市。包括禪城區、南海區(原南海市)、順德區(原順德市)、三水區(原三水市)、高明區(原高明縣)。佛山境內粵語處於強勢,但三水、高明、南海亦有客家話通行。

禪城區大致等於佛山原來的市區,成立於2003年,併入原石灣區及南海的南莊鎮,通行粵語,無其他方言。

南海區絕大多數居民使用粵語,僅有和順(魯崗管理區北洲村、猛衝村)、松崗(唐聯管理區燕溪村,顯子崗管理區大坑村)兩鎮有約1000人使用客家話。按照特點的不同,南海粵語可分為5小片:(1)桂城片,位於南海中部;(2)大瀝片,位於南海東部;(3)官窯片,位於南海北部;(4)九江片,位於南海南端;(5)沙頭片,位於南海西南部偏東。以上粵方言屬於珠三角片(南番順小片),但在桂城鎮西約管理區岐陽裡與健龍里、東二管理區的新村、疊南管理區的樂慶村有居民使用四邑片粵方言,人口不足1000。九江鎮的西岸為鶴山、高明所包圍,語言較複雜,其中八村及六村的新地、下舍通行鶴山茶山話(茶山話歸屬暫不詳)。

順德區基本上屬於純粵區,順德粵語可分為5小片:(1)大良片;(2)陳村片;(3)桂洲片;(4)龍江片;(5)均安片。其中龍江粵語接近四邑片方言。

三水區以粵方言為主,客家話則通行於部分鄉村(如逕口、六和、大塘、範湖等),三水粵語分為5片:(1)西南片;(2)蘆(苞)塘(大塘)片;(3)金(本)白(坭)片;(4)逕口片;(5)南(邊)範(湖)片。

高明區多數地域使用粵語,只有合水鎮西部官山、鹿田少數鄉村使用客家話,使用人口約3-4千人。高明粵方言的內部分片則大致為3片:(1)以明城話為代表的中、西部方言,使用範圍包括明城、新墟、更合等鎮;(2)以西安話為代表的北部方言,通行地域包括西安、三洲、富灣各鎮;(3)以人和、楊梅為主的南部方言。

(五)韶關市。韶關地處粵北,含武江、湞江、曲江(原曲江縣)3區,並轄樂昌市、南雄市、仁化縣、始興縣、翁源縣、新豐縣以及乳源瑤族自治縣。

韶關所轄區域,方言十分複雜

客家話為韶關地區第一大方言,通行於韶關市區和東郊、北郊、樂昌(廊田、五山、九峰、兩江、大源等鎮)、仁化(董塘、仁化等鎮)、翁源(純客)、始興(純客)、南雄(瀾河及全安等鎮)、乳源的大部(附城、桂頭等鎮),使用人口約150萬。

粵北土話(又稱“韶州土話”)指韶關地區與湘、贛兩省相鄰的某些區域所通行的系屬未明的漢語方言,總使用人口約80萬。在韶關西郊及湞江、武江和北江沿河兩岸的某些地區,使用一種稱為“蝨婆話”的方言,又稱“老韶關話”或“本城話”,使用人口近10萬(含曲江區的使用人口)。

粵方言主要通行於韶關市區、樂昌(縣城及河南鄉)、曲江(馬壩等)、乳源(桂頭、楊溪等),使用人口約38萬。

除上述方言外,還有一些使用人口較少的方言(語言),詳下所述。

曲江區。即原曲江縣。境內第一大方言為客家話

,分佈於區內23個鄉鎮(如馬壩、大塘、火山、楓灣、羅坑、鳳田、江灣、大橋、周田、黃坑、龍歸以及白土、白沙、重陽、犁市、梅村等),使用人口近30萬。

粵語通行於馬壩、大坑口、烏石、周田、樟市、犁市等鄉鎮廠礦,使用人口約3萬,以城鎮廠礦使用粵語人數居多,其中在犁市鎮黃竹管理區有不足100人使用信宜話,在白沙鄉橫村、烏石等村落有數百人使用廣寧話。

在南部白土鎮的上、中、下鄉及下三都、蘇拱等村,白沙鎮的大村、中界灘和東安寨等村,馬壩、烏石、樟市、龍歸等鎮的部分村落;東北部周田鎮的較坑等少數村落;西北部梅村鎮的大部分村落,犁市鎮和重陽鎮的許多村落,則通行粵北土話,使用人數不詳。

另外,在白土、周田、大橋、馬壩、樟市、犁市等鄉鎮,通行著屬於閩語性質的“連灘話”,使用人口不足1萬。

樂昌市。境內最大的方言為客家話,使用人口超過31萬,主要分佈在中部、東北部和西部山區,具體地域為:廊田、五山、九峰、兩江、大源等鄉鎮,長來、安口兩鄉的武江之東及羅家渡的南部。粵北土話是該市的第二大方言,使用人口約9萬,具體分佈情況是:(1)皈塘話通行於坪石鎮的皈塘、京口和金雞部分地區,使用人口約5000人;(2)長來話分佈於長來鎮和河南鄉部分地區,使用人口近2萬;(3)北鄉話通行於北鄉鎮、廊田鎮(樓下、白馬寨、油榨丘、平富、寨頭等),使用人口超過2萬;(4)黃圃話通行於黃圃鎮、白石、慶雲等地,使用人口約2萬;(5)老坪石話通行於老坪石鎮的蓮塘、陳家坪、三星坪等地,使用人口超過5000人;(6)三溪話通行於三溪鎮,使用人口超過6000人。粵北白話(粵方言)通行於樂城鎮、坪石鎮和河南部分地區,使用人口超過8萬。另外,河南鄉塔頭有潮汕方言通行,使用人數約2000。

樂昌尚有4000餘人使用北江船話,亦稱“艇家話”,分為上河船話和下河船話兩種,前者通行於坪石一帶,後者通行於縣城及以南,使業者主要是水運公司的船工及其家屬。

南雄市。通行客家話和南雄話,前者分佈於瀾河鎮以及全安、黎口、主田、古市等鄉鎮,使用人口超過4萬;後者一般歸入粵北土話,分佈於城關、全安、黎口、元田、古市一帶,使用人口超過8萬。另外,還有烏逕話、珠璣話、百順話,其歸屬還有爭議,使用人口分別為10萬、20萬、3萬。《南雄縣誌》則把境內方言分為4片:(1)城關話(即南雄話);(2)上方話,以烏逕話為代表;(3)下方話,以湖口話為代表(含上述的珠璣話);(4)北山話,

以百順話為代表。另外,在南雄界址、梅嶺兩鄉,通行贛方言(當地稱為“江西話”),使用人口約2萬餘。

仁化縣。為客家話居強勢的縣份,境內居民多數使用客家話。仁化客家話可分為以下5類:(1)董塘話;(2)長江話;(3)附城話;(4)塞麻話;(5)河源話。仁化粵語主要通行於縣城,使用者少數來自其他粵語區,其餘則為雙方言使用者。

乳源瑤族自治縣。境內漢族人口近17萬,瑤族人口約2萬。在漢人中有70%多的居民使用客家方言,客家話通行縣內絕大多數區域;另有部分居民使用粵方言(珠三角片),分佈於桂頭、楊溪以及天井山林場等,使用人口約5000多人,另外在古母水和大布一帶,通行粵語性質的陽山話,人口不足1萬;閩南話在當地被稱為“漣灘話”,通行於桂頭鎮和楊溪鎮,使用者約有5000餘人。這兩鎮還有湘語通行,但具體範圍和人數則不詳;在西南部與陽山縣接壤的地區,有部分居民使用陽山話;桂頭鎮還有三分之一的村落通行稱為“蝨乸聲”的土語;在古母水鄉有一種土話,俗稱“貓子話”,使用人口約3000。瑤族有“東邊瑤”和“西邊瑤”之分,使用的瑤語屬於苗瑤語族的瑤(勉)語支,東邊瑤分佈於東坪、柳坑、遊溪、必背等鄉鎮,人口約1.7萬餘,西邊瑤散居於龍南、侯公渡兩鄉鎮,人口僅400多人。船話通行於附城和桂頭兩地,使用人口近2000。

始興、翁源、新豐縣。三縣屬於純客縣,不過始興境內還居住著瑤族,約3000餘人,部分使用瑤語,多數則兼通客家話,澄江、都亨的雷、藍兩姓(約3000餘人)80年代末恢復為畲族身份,但語言則使用客家話。翁源也有數千名瑤族居民使用瑤語。三縣客家方言的內部分歧從略。

(六)惠州市。下轄惠城區、惠陽區和惠東、博羅、龍門三縣。惠州區內的方言十分複雜,有客家話、惠州話、福佬話和眾多的土話(其性質還有爭議),其中惠城區為客粵雙方言區。而惠東縣為客、閩方言區,沒有粵方言通行。

惠陽區。即原縣級市惠陽市,2003年改惠陽區。城區(淡水)為純客區,但其他地域則通行多種方言,包括:客家話、潮汕方言、水口話、橫瀝話、平潭話、馬安話、瀝林話、蘆洲話,後6種方言屬於土語,劉叔新(2007)認為應歸早期粵語。

博羅縣。境內有粵、客、閩三種方言,另有少量居民使用畲語(人數不詳)。

粵語通行於石灣、九潭、圓洲三鎮以及福田、長寧兩鎮的部分地區,大致可分為4區:(1)鐵場話,通行於鐵場(梅村)及周邊地帶;(2)八坊話,通行於九潭鎮赤瀝村一帶;(3)石灣話,通行於石灣圩鎮,接近東莞口音;(4)福田話,以福田的歐陽洞方言為代表,接近增城口音。使用人口皆不詳。

博羅客話通行於藍田、石壩、麻陂、公莊、楊村、泰美、柏塘、平安、響水、羅陽、湖鎮、橫河、長寧、福田、義和等鄉鎮,使用人口不詳。

博羅閩語又稱“福佬話”,通行於龍溪、義和等鄉鎮以及羅陽、仍圖、泰美、觀音閣的部分村落,使用人口不詳。

龍門縣。本縣居民除漢族外,還有北部邊境的瑤族(藍田瑤族鄉),但語言已經漢化。境內有屬於粵語的龍門話,通行於龍城、王坪、永漢、沙逕、龍華、麻榨、鐵崗、左潭、地派、藍田、天堂山、油田等地;在麻榨、永漢、沙逕、龍華、左潭、鐵崗、地派、藍田、油田以及西部的南崑山鎮,東南部的平陵、龍江兩鎮,還通行客家話,使用人口約8萬餘人,為縣內第二大方言;通行於平陵(黃沙)、龍江及地派、藍田、天堂山的本地話,使用人口2萬餘人,有人認為這種方言屬於早期粵語;通行於東南部路溪鎮的路溪話,使用人口約1萬,路溪話較接近本地話,也受廣州話的影響,其主要特色是聲調很少(只有6個)。 此外,左潭鎮有些村落通行閩語,使用人數不詳。

(七)汕尾市。汕尾是廣東省南部沿海的一個港口,歷史上一直屬海豐縣管轄下的一個大鎮,後升格為地級市。該市有5%左右的粵西籍漁民(當地稱為“深水漁民”)使用粵方言,其餘居民使用海豐福佬話。由於粵語影響的不斷擴大,汕尾現已成為粵東地區通行粵語的城市,年輕人使用尤其流利。

海豐縣。境內的強勢方言為閩南話(又稱“福佬話”)和客家話,80%的居民使用閩南話,而近20%的居民則使用客家話,這些客話居民主要居住於東北部的山區,西部的赤石、鵝埠、小漠也有少數人使用客家話。鵝埠鎮及周邊鄉鎮通行著一種帶有粵語色彩的混合方言,當地稱為“尖米話”,使用人口約1萬。

(八)東莞市。東莞無下轄縣份,目前分有東城等4個街道辦和28個下轄鎮。東莞境內使用粵、客兩種方言,粵語人口居多,佔全市人口84%,純粵語鎮包括:石龍、長安、沙田、洪梅、道滘、麻涌、新灣、萬江、中堂、望牛墩、石碣、高埗、大朗、寮步、茶山、企石、石排、常平、橫瀝、東坑、橋頭等鎮,另有9個鎮則大部分通行粵語,客家話僅有部分或少量通行,如莞城僅羅沙上嶺村使用客家話,使用人口約300餘人。

客家話人口占全市人口16%,客話主要通行於東南部與惠陽、深圳接壤的丘陵地帶,有客話居民的鎮級單位約12個,其中主要有樟木頭(純客)、清溪、鳳崗等鎮。

(九)中山市。1988年升格為地級市,下轄5個街道辦事處、19個鎮。境內方言相當複雜,有粵、客、閩三大方言,客家話分佈在南部五桂山區,具體區域為五桂山鎮、南蓢鎮、神灣鎮和坦洲鎮,使用人口3-4萬;閩方言又稱“村話”,分佈在五桂山外圍(包括沙溪、大涌、張家邊、三鄉等地),使用人口15萬餘,中山閩語具體可分為3片:(1)隆都片:位於中山西部,包括龍頭環(沙溪鎮)、大涌(大涌鎮)、芒湧(神灣鎮)、寮後(環城區)、裡溪(板芙鎮);(2)南蓢片:位於中山東部,包括欖邊(南蓢鎮)、麻東(橫門鎮)、泗門(張家邊區);(3)三鄉片:位於中山南部,包括鴉崗(三鄉鎮)、大布(三鄉)。

粵語是中山最強勢的方言,使用人口超過100萬。又可分為以下4小片:(1)石岐話,分佈於石岐、環城、郊區、張家邊、南蓢、翠亨等地;(2)沙田話,通行區域最廣,包括小欖、南頭、黃圃、東昇、阜沙、坦背、橫欄、沙蓢、港口、浪網、民眾、漁業、板芙、坦洲諸鎮;(3)三角話,僅通行於三角鎮,近似東莞方言;(4)古鎮話,通行於古鎮鎮,與新會交界,屬於四邑片方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