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天蒼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鄉

【原標題】巴彥淖爾:天下黃河富河套,塞外明珠賽江南

“大佘太的葫蘆,西水道的瓜。圐圙補隆的菸葉子,人人把咱來誇……軟圪溜溜的油糕,胡麻油來炸。吃上磴口的華萊士,保證你不想家……黃圪生生的小米飯,香呀麼香萬家。甜圪茵茵的黃河水呀,撫呀麼撫育了咱……”

這首曲調悠揚、飽含鄉情的二人台山曲《誇河套》,用親切的方言,唱出了巴彥淖爾的物阜民豐,道出了河套兒女的幸福安樂。

有句諺語“黃河百害,唯富一套”,說的就是以巴彥淖爾為主的河套平原。歷史上,黃河“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70多年的治理,讓不羈的黃河實現了伏秋大汛歲歲安瀾,也讓巴彥淖爾這個位於黃河“幾”字彎頂端的地方,有了“塞上江南、草原水城”的美譽。

巴彥淖爾,蒙古語意為“富饒的湖泊”。它的北部有廣袤的草原,中部有連綿的山川,南部是富饒的河套平原。以黃河流域最大淡水湖——烏梁素海為主的眾多河湖,滋潤著這片土地。

烏梁素海是歷史上黃河改道形成的河跡湖,也是歐亞大陸鳥類遷徙的主要通道。在深邃醉人的藍天下、綠浪翻滾的蘆葦叢中,遊人乘坐的船在穿行,許多鳥兒棲息在船頭,聽風兒拍打著船舷。這就是烏梁素海一景。

春天,通過科研人員安裝的監控設備可以看到,湖區內一片蘆葦叢中,一隻雪白、雍容的雌性疣鼻天鵝展了展“S型”脖頸,站在用蘆葦稈和雜草鋪就的繁殖巢裡,身下7只破殼一兩天的淺灰色天鵝寶寶扭動著脖子,四下張望。烏梁素海近些年生態持續改善,成了疣鼻天鵝的樂園。

烏梁素海帶給人寧靜、唯美,而磴口縣大大小小上百個湖泊,則呈現出湖泊星羅棋佈、沙海綠洲呼應、溼地湖水交融的生態田園風光。

磴口雖緊鄰我國八大沙漠之一的烏蘭布和沙漠,但較少出現揚沙、浮塵等惡劣天氣。原來,當地數十年如一日科學造林、發展沙產業,用梭梭、沙柳、檸條等沙生植物,給沙漠披上了綠裝。就連烏蘭布和沙漠每年向黃河輸送沙土的數量,也減少到原來的七分之一左右。

事實上,宜居的自然環境,讓巴彥淖爾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了人類活動。古人在巖壁上磨刻出千姿百態的巖刻,給當今世界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

連綿的陰山將烏拉特草原與河套平原分開,滄海桑田、斗轉星移,陰山岩刻凝固著往昔歲月。這些巖刻取材極為豐富,有象徵天體崇拜的太陽神、月亮神;有人物舞蹈、穹廬氈房;有記錄戰爭的騎士列隊、刀槍旗戟;而數量最多、鑿刻最精緻的是虎豹龜蛇、騾馬牛羊。

當地朋友告訴我們,烏拉特後旗有一幅群虎圖,構圖完整,形象逼真,既是遠古時代狩獵的見證,也是全世界巖刻裡的稀有極品。我們有幸一睹這幅精彩的群虎圖,九隻老虎被刻畫得栩栩如生,無言的陰山,彷彿向今人講述著那個時代的生態故事。

除了巖刻,蜿蜒在陰山主脈上的秦漢長城也蘊藏著巴彥淖爾的滄海桑田。當地文物考古專家介紹,巴彥淖爾境內一共發現了4條長城,最南側的陰山山脈烏拉山段南麓一帶土夯長城是戰國趙長城;向北至陰山主脈上有幾段用石料壘砌的長城為秦長城,後被漢代加固、修繕和延伸;再向北延伸至廣袤牧區,又有兩條並行的長城,均為漢代修築。這4條長城的總長度超過1000公里。

我們曾驅車深入烏拉特前旗小佘太鎮的陰山腹地,追尋秦漢長城的遺蹟。只見整段長城就地取材,所用石料基本是人工敲砸而成的條狀、長方體石塊、間雜少量自然石塊,採用層層交錯疊壓的方法壘砌而成,內外壁面規整。撫摸著粗糙的長城石,心遊萬仞,那凌亂的石塊,隱藏著多少崢嶸歲月;那吹來的涼風,夾雜著多少世事變遷。

依託長城,巴彥淖爾境內分佈著雞鹿塞、高闕塞、受降城等重要遺址,它們曾是連接中原地區與北方草原的關鍵紐帶。

在雞鹿塞,隋煬帝楊廣留下詩句:“鹿塞鴻旗駐,龍庭翠輦回。氈帳望風舉,穹廬向日開。”在漢武帝元狩年間,大將霍去病北征出擊匈奴,即由北地郡,經銀川平原,沿黃河北行,出雞鹿塞直達居延,取得了軍事上的很大勝利。還有學者考證,當年王昭君偕單于出塞,就是從雞鹿塞前往漠北的。

往事如煙,如今的巴彥淖爾成為華北溝通大西北、貫通大西南、連接蒙古國的交通樞紐,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著更加重要的作用。當地正著力用好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讓更多人體驗巴彥淖爾的“特產”與“特色”。

這裡風能、太陽能資源富集。全年日照總時數全國第二,風能技術可開發量佔內蒙古總量近“半壁江山”。當地正抓緊“追風逐日”,大力發展風電、光伏產業。我們來到黃河最北端的五原縣聯星光伏新村,只見白牆黛瓦的房屋錯落有致,家家戶戶院子和屋頂上方還“標配”了光伏發電板,院子裡的光伏板距地面有2米多,下方種著蔬菜和花草。農民說,每戶人家從光伏發電項目上獲得的年收入就有上萬元。

巴彥淖爾境內的亞洲最大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區,澆灌出上千萬畝優質耕地,加上充沛的光熱資源,勤勞的農民源源不斷地種出優質小麥、葵花、蜜瓜、番茄、枸杞等名優產品。因此,巴彥淖爾又被譽為“八百里河套米糧川”。

早在100多年前,被當地百姓尊為“河神”的王同春開挖了河套地區的八大引黃乾渠,使河套地區得灌溉之便,逐漸由一個紅柳漫野的沙丘地,變成五穀豐登的“塞外糧倉”。老百姓為紀念王同春開發河套水利的功德之舉,每逢夏秋之季的節日裡,便自制各種河燈放入渠中,以示祭奠,並祈福河套灌區風調雨順、年年豐收。

金秋時節,巴彥淖爾不少地方都會變成向日葵的海洋,放眼望去,大片大片金黃鋪天蓋地而來。燦爛、明朗、快樂,是向日葵的品格,正如勤勞勇敢的巴彥淖爾人,千百年來,代代相傳,建設著這片富饒的土地。

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

當地葵花結出的果實,不僅豐富著中國人的味蕾,還搭乘輪船、中歐班列,遠銷西亞、歐美等地。深居中國內陸的巴彥淖爾,用舌尖上的美味,與海內外朋友聯繫起來。

這裡,還是世界優質高精小麥主產區,全國地級市中最大的有機奶、無毛絨、脫水菜生產加工基地;這裡已成為全國第二大番茄種植與加工基地,全國地級市中唯一能四季均衡出欄的肉羊養殖與加工基地。

巴彥淖爾已經整合現有的糧油、果蔬、乳、肉、絨等10多個農牧業優勢特色產業,全力打造農畜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天賦河套”,努力把農牧業領到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路子上,讓河套名優特農畜產品馳名中外。當地朋友說,“天賦河套”已成為綠色發展的新引擎,巴彥淖爾正在變成“塞外糧倉、天下廚房、草原上的菜籃子、黃河邊的農藝園”。

在巴彥淖爾,既能領略沙漠的浩瀚,感受黃河的雄渾,飽覽草原的遼闊;又能觀賞烏梁素海的鳥飛魚躍,體驗河套田園的優美恬靜,品嚐河套農產品的天然味道;更能體會到人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濃濃鄉情,正如當地古老的民歌《鴻雁》所唱:天蒼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鄉……

校對:石政勇 韓宇

審核:高晶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