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正在消失的農耕用具,你知道多少?

手機用戶500456蘭


這個就很多嘍,我是在皖北農村,我們這裡都是兩季,種麥子,大豆,和玉米。在我小的時候,沒有大型機械,全是靠人工拿鐮刀手工一把一把的割,然後用平車拉回打麥場,在用拖拉機拉上石滾轉圈把小麥擠出來。那時候幾乎所有的工序都需要人工來解決。包括除草都要一點一點除掉。現在像鐮刀,拖拉機,石滾,耕地的犁子,平車,鋤頭,木掀。等等好多都已經不常見了。都被一些大型機械所代替。






北方煥姐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我是七零後,還見過不少現在幾乎消失的農具,首先是農村架子車,那時,幾乎每家每戶都有,在生產生活中都離不開這種車,拉莊稼,農具,農作物都用它,甚至上街趕集也要拉上,在農村生活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我記得還有種麥子用的工具,我們河南叫作耬,裝車用的桑叉(三根叉),還有紡線用的紡花車,打稻穀用的脫粒機等好多我都見過,都是木製的,現在幾乎看不到了,很懷念這些老物件。







鄉村杜姐


隨著社會的飛快的發展在農村一些農用工具漸漸的淡出我們的視線,相信00後的小朋友已經很少能叫出名字來,跟著我的步伐看看以下幾個農用工具誰還能記得住名字呢?

第一個是脫粒機,相信這個很多的90後朋友應該還記得,那個時候家人把小麥割回家,就是用這種脫粒機一點一點的把小麥脫離出來,在當時那個年代看來真的最先進的農用工具了,但是現在已經見不到了。

第二個是石磨,在60,70年代的時候人們經常用石磨來磨小麥,將小麥磨成小麥糊,現在我們都是直接買現成的喝,早就被淘汰了,聽老人說在那個年代,家裡有石磨就是炫富的標配。

第三個石磙子,記得我小時候7,8歲的時候,一到農忙的時候收小麥的時候,每家每戶的麥廠邊上都放著這樣的一個石磙子,小麥拉回來之後,就讓牛拉著石磙子來壓小麥,當然還能壓別的農作物,現在經濟發達這些農用工具早就不見了蹤影,你家還有哪些農用工具,歡迎一起來探討一下





鄉野小七


我們正在消失農耕用具很多,有四輪拖拉機12馬力的,以前馬拉的那種大犁,小型播種機,寧波554和那些小馬力別的品牌554等。我小時候印象最深刻的是那種四輪拖拉機,手搖的那種呀,頭一次開車有時候都瑤不著火🔥,開的時候左拐右拐都不走正道,開著開著熟練就好了,開了好多年,現在有8年沒有開了。現在誰在時代的變化四輪,小播種箱,小馬力的554等都退出歷史的舞臺了,才幾年的時間變化太快了。





百味源自媒體


這一種全手工打磨成的石磨基本上在農村已經看不見了,反而在城裡的某個角落會看見這種石磨,已經被城裡的餐飲行業用作擺設了。

第二張是織布機,現在這種老式的織布機也消失不見了,我小的時候還看見我外婆家有一套這樣的機器,但是很少看見他做,因為我們家鄉在我很小的時候已經不種棉花也不養蠶了。

第三張圖片中的七零後應該都認識吧,一個女同志手握著鑽子,另一個女同志手舉起的是鐵錘,在過去沒有機械的時代走路,修水庫,採石等等~可都是用的這樣的工具開山劈地喲……而且這兩個人都需要配合默契不然手握鑽子的人可就慘了😭

第四張圖片裡的工具是犁,以前小學的什麼書本上應該有這個工具的,這個犁需要人,牛的配合,牛拉著犁往前走,人在後面掌握和穩定犁的方向,這樣翻土比完全靠人工要省時省力多了……

第五張圖片大家都知道,大水車,以前沒有抽水機的年代,水車就是農用運輸水的工具了,現在水車成了風景區的一個擺設了。

第六個圖片當中的一些現在農村還在用,大家知道八戒的耙子是用來幹嘛的嗎?[呲牙]曬糧食的時候,或者是打了稻穀的時候可以把稻穀葉子撈出來,曬穀子的時候可以翻動糧食讓糧食曬得更透徹。其他的有措箕,塞子……

七圖裡面的農用小工具很多現在人們都還在用,將來機械化生產方式這些老式農業工具講成為旅遊景點的擺設[可愛]









橙鄉小半仙


我是80後,農村的,對一些農具還有一點印象。

一,排車。我小時候,家裡經常用排車,從地裡把麥子,稻穀,豆子,玉米等拉回家

二,石碾。主要是麥場上壓麥子。

三小推車(放兩個簍子)

四石臼,石磨

五水缸

有不少,暫不舉例了







農村小景鑠


很有幸回答這個問題。

我是84年生人,老家魯西南。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跟隨大人下地幹活了。現在雖然在大城市生活,但也會在節假日回老家看看。現在說說只存在我記憶裡的秋種及農耕用具。

1.犁地的犁和耙,牛軛

犁的模樣大同小異,現在網上還有圖片。小時候,幾乎家家都有老黃牛,平時好吃好喝伺候著,秋收秋種時就全靠它出力了。牛犁地時,身上佩戴牛軛(一根U字形木頭),有繩連接牛軛和犁。牛在前頭走,老莊稼把式在後面架犁,偶爾還會揮舞一下鞭子。當然,鞭子很少打在牛身上,牛是農家人的寶貝疙瘩,不捨得。

印象中的耙,是一個鐵架子的長方體,一面佈滿鐵齒。犁過的地不平展,就需要牛拉著耙上場了,人站在耙上揮著皮鞭趕著牛前行。也有心疼牛的莊戶人家,兩個人拉著耙平地,一兩個小孩兒現在耙上壓耙。

2.經線

地耙平了就要開始打畦埂。打畦埂的目的一是方便耩地二是方便農作物成長過程中澆水。放經線是我最喜歡的事情了。扯著一大捆細線繩的一頭從地的這一頭奮力奔向另一頭,在奔跑中栽倒在鬆軟的泥土裡是常有的事情。扯到頭,大人會照照直不直,偏不偏,然後固定好,從這頭踩著繩子走到那一頭,期間還會定距離插小樹枝子。踩好線,就收線。,然後順著痕跡封埂。橫向的埂都會粗壯一些,因為要開水渠縱向的一般就需要一個粗壯的埂開水渠,而這個水渠都是相近兩塊地公用的。埂把整塊地分成若干畦,大人們會用鐵耙子把每畦地再摟一遍,確保沒有土坷垃阻擋耩地。

2.耩地的耬

田地平整了,就該耩地了。一個老把式在前面架耬一個老把式在後頭搖耬,三五個人用幾根大繩拴住耬腿在前方拉耬。耬鬥裡放種子,還有一個地方放一個木柵片,搖起耬來就“噠噠,噠噠”的響,不耩地了,木柵片插到耬門口就關住種子出口了。

耩地結束了,大家還要分散開檢查種子是否有暴露在外的,要用腳踩進土裡。還要開水渠。等莊家全部出齊,看用不用補撒種子,播種工作全是全程結束。

鐵鍬,抓鉤,鋤頭等等農具也是常用的,現在也還在用。只是現代機械化已經完全取代了原始的犁、耙、耬。回家連它們的影子也看不見了。


田雨青卿


我大概回想了一下(1) 小時候 看見的那種牛拉的那種犁杖(2)磙子 這個是收完小麥以後 放在麥廠裡 先把麥子攤開 曬乾 然後用拖拉機車頭拉著這個磙子來回的壓麥子 (3)還有就是那種叫犟子的 當然了 這是我們這裡的老家話的叫法 具體你們本地的叫法我就不知道了 就是那種用人拉著犟化肥用的東西 其實還有挺多的 我也不說了 因為具體它們的名稱我說了 大家也有可能聽不懂。


美麗山東廣告行業小哥


隨著傳統農耕社會的遠去,城鎮化、易地搬遷等社會活動及平原地區機械化的普及,原始的農耕工具已經退出歷史舞臺,消失在無人問津和被人遺忘的角落。今天我整理出來幾件農耕用具,供大家參考。


第一,連枷。一種脫粒工具,純手工竹子做成,小牛皮繩捆紮,有一個可以旋轉的活動關節,操作時雙手一前一後握緊把手,胳膊上下起伏運動,讓連枷在手中旋轉,反覆拍打鋪在地上的乾燥的黃豆、小麥、油菜等,給它們脫粒。


第二,風車。清潔工具,木頭製成,人工手搖,為含有灰土、秕糠、雜草的糧食去除雜物。頂部是一個錐形的敞開的鬥,盛放待清潔的糧食;側面向下的出口是清潔後的糧食流出的地方,前端的開口是灰塵、秕糠等排出的地方。操作的時候要兩三個人,一個人不停搖動風車,一個人往風車裡裝糧食,一個人收集清潔後的糧食。


第三,拐趴。這個工具可能很多人沒見過,這個是和揹簍一起使用的,當農民背上一揹簍重物長距離行走時,將拐趴上端支在揹簍底部,下端杵在地上歇氣時使用。歇完氣,趕路的時候還可以拿在手上當柺杖使用,在一些陡坡、不平的路上起到平衡省力的效果。


第四,馬燈。照明工具,以前人們晚上起夜時用來照明,自從有了手電筒和電燈後就沒人用了。


第五,瓦桶。做瓦的時候使用的一種工具,需要很高的手藝才行。以前農村屋頂蓋的瓦片,都是就地取材用黃土加水做出瓦坯,再燒製而成。現在蓋房人們都購買現成的琉璃瓦或者瓷瓦,所以瓦桶這個工具也就和做瓦的匠人一樣慢慢消失了。


第六,鼎鍋。掛在柴火上煮東西的器具。以前人們用來煮肉,我小時候家裡用它來煮麥麩、糠等豬食,現在已經很少使用了。


第七,油籠。這個器具估計也沒有多少人熟悉,由竹子編成,表面糊上牛屎進行密封,用來裝各種食用油的。


第八,犁頭和枷擔。這套農具有些地方還在使用,犁頭前端安裝著犁鏵,入土翻地;後端是扶犁的把手。枷擔是套在牛的肩上,用來帶動犁頭的。


詩寫者海娃


本人生於1970年代,對於過去的農耕用具,知道一些。

我們山東農村因為地處北方的丘陵、平原地帶,其農耕用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大同小異。

鋤鐮鍁钁,是最基本的農具,屬單人操作,可以進行鋤草、收割、剷除、刨地等農作。青島地區用的鋤是鶴嘴鋤,可以在平地或壟上面鋤草與鬆土、刨垵(即小坑)。鐮為短柄,可以割草、割麥等。鐵鍁在過去主要是用來鏟糞肥、添土、掘溝、挖坑的。钁主要是用來翻地、刨溝、追肥、起壟的。

大農具主要是指犁、耙、耬等。這些需要多人一起操作,動力可以是人力,也可以是畜力,如用牛、驢、馬、騾等。犁是用來耕地的,耙是用來平地、碎土坷垃的,耬是用來播種的。解放後,以上大農具部分改為拖拉機做動力。

場院裡的農具有木杈、木鍁、木筢、二指鉤子、連枷、碌碡等,可以用來曬糧食、敲打碾壓糧食粒、翻曬秸草等。至於囤子、褶子、草苫是用來儲藏、遮蓋糧食的。

另外的筢子、抓鉤、簍子、網包等是用來拾草和剜野菜用的。水桶、擔筲鉤子、轆轤等可以取水、挑水。

還有許多的農具,正在逐漸的退出歷史的舞臺,慢慢的消失了,甚至只是存在於我們幾代人的記憶中。這些老農具記憶著祖先的智慧與勤勞,值得我們不斷的回憶與謳歌。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