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黑天鵝》:擺脫母愛的羈絆,重獲自由和新生

隨著心理學在我們社會進步中的意義越來越得到認可,原生家庭對孩子成長的影響也得到了人們的重視。越來越多的人漸漸明白,愛來自於父母,但傷害也往往來自父母。就如今年在春節檔大火的《囧媽》,就把這種“母愛的羈絆”推向大熒幕。

《母愛的羈絆》是美國家庭治療學家卡瑞爾·麥克布萊德的著作,與以往揭秘“原生家庭傷痛”的書籍不同,這本書深刻的探討了一個“自戀型媽媽”對“女兒”一生的影響,為什麼著重探討了“女兒”,因為作者認為一個“自戀型媽媽”會不自覺的把女兒當作自己的投射,所以她往往會把女兒當作她自己生命的延伸。

《黑天鵝》:擺脫母愛的羈絆,重獲自由和新生

而於2010年上映的《黑天鵝》,就深刻詮釋了一個“自戀型媽媽”對女兒一生的影響。

很多人認為這部電影是一部“極度燒腦的驚悚電影”,但是在我看來,影片開場馬斯講的關於“天鵝湖”的故事,就是理解該片的關鍵。

純潔無瑕的美麗少女被天鵝的軀體束縛,她渴望自由,而只有真愛才能破除魔咒。她的願望馬上就要實現了,對方是個王子,但在王子示愛之前,她的雙胞胎姐妹黑天鵝用詭計引誘了王子,白天鵝內心受到重創,於是從懸崖一躍而下,她自殺了,然後再死亡中找到了自由。

在我看來,這個故事實則是講述了女主角妮娜被束縛的一生。影片採用了一種新的藝術形式,通過“白天鵝”與“黑天鵝”的演繹,來表達了妮娜對愛與自由的渴望。

妮娜是一個資深芭蕾舞演員,但同時也是一個在媽媽控制下有著雙重性格的人,媽媽的教養讓她成為一個乖女兒,但她又十分渴望愛與自由,但媽媽嚴厲以及冷酷讓妮娜不得不壓抑自己的情感。

正因如此,青春的活力與激情在她身上得不到體現。所以在劇團要重拍歌劇《天鵝湖》時,妮娜雖是白天鵝的不二人選,但導演要求舞者不僅要演出白天鵝的無辜與優雅,更要能釋放出黑天鵝的邪惡與誘惑,一直循規蹈矩的妮娜一時無法完成角色的轉換。

妮娜意識到自己無法完成黑天鵝的演繹是因為長期以來對情感的壓抑,為了演出完美的黑天鵝,妮娜選擇掙脫一直以來禁錮的牢籠,而妮娜最終也如故事中所說,在“自殺”後感受到了自由。

《黑天鵝》:擺脫母愛的羈絆,重獲自由和新生

回味影片,妮娜之所以精神分裂而最終無意識的自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她的“自戀型媽媽”教養方式出現了問題。

在此,我將從影片角度出發,結合《母愛的羈絆》一書,淺談一個“自戀型媽媽”的特質以及對女兒一生的影響,在本文的最後一部分我將淺談如何突擺脫母愛的羈絆,重獲自由與新生。

長期的“情感匱乏”以及“強烈的自我關注”使得媽媽變成“自戀型媽媽”,而這個特質又讓她無法正確教養女兒

我記得幾年前看《黑天鵝》這部電影的時候,劇中媽媽對妮娜扭曲的愛讓我很不理解,直到最近拜讀了《母愛的羈絆》這本書,才使得我從心理學的角度理解了媽媽的行為。

《母愛的羈絆》一書中提到,一位自戀的媽媽有著兩個最大的特徵:一是情感的匱乏,二是強烈的自我關注。

而劇中的媽媽就完全符合這兩個特徵,媽媽因懷孕而不得不放棄自己一直鍾愛的芭蕾舞事業,但當生下妮娜之後又慘遭丈夫拋棄,

長期的情感匱乏讓媽媽總想借助從外界索取來讓自己感覺滿意,而女兒無疑是她索取的對象。

她不自覺地把女兒當成自己的投射,所以她瘋狂地控制女兒按照她的方式去生活,她從來只關注自己想要的,而沒關注女兒需要的。所以這導致她在教養中犯了很多錯誤。

01.控制慾強

劇中有很多情節都在描述媽媽無所不在的控制慾,比如強行幫28歲的妮娜換衣服,再比如強迫妮娜吃她其實並不喜歡吃的蛋糕。

《黑天鵝》:擺脫母愛的羈絆,重獲自由和新生

而有一處細節我認為最能體現媽媽的控制慾,妮娜家裡有很多房間,但所有房間的鎖都被卸掉了,包括妮娜自己的房間還有浴室,卸掉鎖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她不允許妮娜有自己的私人空間。

我們可以想象,妮娜都已經28歲了,媽媽卻不允許她有任何的隱私,妮娜雖然有所不滿,但因為媽媽總把“為了你我才放棄事業”掛在嘴邊,這導致妮娜從小就有強烈的負罪感,為了迎合媽媽,所以不得不長期壓抑自己情感。

可妮娜已經不是小孩了,長期的壓抑最終使得她患上了精神疾病。

02.不允許女兒成為獨立的個體

由於丈夫的缺失、事業的失利,所以媽媽把女兒視為精神支柱,視為實現自己願望的工具。她不允許女兒成長成她不希望的樣子,所以從小便把自己的價值觀強行融入到女兒的血肉裡。

媽媽曾說過一句話“要不是我跟著你學芭蕾舞,你早就放棄了”。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妮娜從小並不愛好芭蕾,只不過是為了迎合媽媽才迫使她走上這條路,瞭解這點,我們就可以理解馬斯對妮娜舞技的評價:

每次你一跳舞,我覺得你都太執著,要把每個舞步都跳得完美,但我卻從來沒有看過真情流露。

《黑天鵝》:擺脫母愛的羈絆,重獲自由和新生

妮娜為何沒有辦法真情流露,說白了就是因為從一開始她並不是發自內心的喜歡,她只注重完美的舞步練習,卻無法領略芭蕾舞的靈魂所在。

03.缺少同理心,不願瞭解或認同女兒的感覺和需要。

整部劇最令我揪心的就是,媽媽明明發現了女兒有自殘行為,卻沒有過早的干預。她在幫妮娜換衣服時,發現了妮娜後背的抓痕,此時媽媽說道“你又對自己做這件事了!”

從這裡我們看出,媽媽對妮娜的自殘行為早已知曉,但媽媽不僅沒有進一步關心妮娜的心理需求,反而發了瘋似的把妮娜拉進浴室,強行剪掉妮娜的指甲,並讓妮娜抹上遮瑕膏,穿上長外套示人。

《黑天鵝》:擺脫母愛的羈絆,重獲自由和新生

在媽媽眼裡,妮娜的感受並不重要,看到妮娜背後的抓痕,她首先擔心的不是妮娜心理問題,而是擔心別人看到了怎麼辦,她只關注自己,而忽略女兒真實的需求。

這種長期不正確的教養方式,使得媽媽無法給自己的女兒提供無條件的愛和情感支持,最終導致妮娜在錯誤的成長道路上越走越遠。

媽媽錯誤的教養方式使得女兒不能正確看待自己,更給女兒帶來了很多人格障礙和缺陷。

一個“自戀型媽媽”,由於她們內心是空洞的,不懂得如何表達愛,也不懂得安慰和尊重,所以也給女兒帶來了很多人格障礙和缺陷。

01.一味的追求完美,給自己的人生增加了太多累贅

路遙曾在《平凡的世界》一書中寫道:“人之所以痛苦,源於追求錯誤的東西。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

這句話放在妮娜身上再合適不過了,她之所以痛苦,就是自己被“追求完美”下了魔咒。

“完美”這個詞從妮娜的口中出現了很多次,比如影片開始馬斯在為天鵝皇后選角的時候,妮娜想跟馬斯爭取這個角色,但馬斯覺得她跳不好黑天鵝的部分,妮娜堅定的認為自己可以做到,當馬斯問她為何如此執著時,妮娜說道“我想做到完美”。

《黑天鵝》:擺脫母愛的羈絆,重獲自由和新生

再比如妮娜看到自己的偶像貝絲沒鎖房門就動了偷東西的念頭,後來迫於精神壓力把東西還了回去,而當貝絲質問妮娜為何偷自己的東西時,妮娜又回覆道“我只是希望能跟你一樣完美”。

《黑天鵝》:擺脫母愛的羈絆,重獲自由和新生

妮娜為了追求她所認為的完美不惜撒謊、偷東西,而背後的原因就是因為她從小渴望得到母親的愛,可她發現無論怎麼做都不能取悅媽媽,她誤以為是自己不夠好所以才不配得到媽媽的愛,所以妮娜陷入了不斷追求“完美”的死循環。

馬斯看出了這點,所以他對妮娜說:

完美不是靠控制出來的,完美同時還包含釋放。

《黑天鵝》:擺脫母愛的羈絆,重獲自由和新生

這句話是說給妮娜聽的,也是說給屏幕前的我們聽的,白巖松曾說過:“毀掉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追求完美和達到極致。”我們每個人都想要完美的生活,但過度苛求完美,往往會活得很累且不幸福。凡事一味地追求完美,往往只會得不償失。

02.長期缺愛,使她患上了嚴重的精神疾病

暢銷書《少有人走的路》中曾提到,一個人如果永遠感覺自己被愛的話,那這個人基本上是不會有任何心理問題。相反,如果這個人內心極度缺愛,則會產生心理疾病。

這個問題在妮娜身上得到驗證,一個人獲取愛的途徑無非有三種,即親情,友情還有愛情。而妮娜接受愛的途徑無疑都被媽媽切段了,媽媽不僅沒有給妮娜提供過完整的愛,而且還控制著妮娜的社交生活,她讓妮娜的生活裡只有媽媽和舞蹈,所以妮娜並沒有什麼朋友。

她給妮娜灌輸“性”是骯髒不堪的,所以妮娜不敢跟男人們有過多交集,就連跟男伴跳舞時也不敢有任何眼神交流,更別提有愛情了。

《黑天鵝》:擺脫母愛的羈絆,重獲自由和新生

一個人不可能忍受無愛的痛苦,而妮娜周圍又沒有任何的愛意來滋養她的內心,長久的情感匱乏最終讓她患上精神疾病。

03.缺少自信,過度敏感。

影片的高潮部分是在劇團來了一位名叫莉莉的舞者之後,莉莉身上有著妮娜不曾有的特質,她對黑天鵝完美的演繹贏得了導演與同行的讚歎。

妮娜一方面刻苦練習,一方面卻始終心存恐懼,因為她怕莉莉會與她爭奪這個角色,雖然妮娜已被定為“天鵝皇后”,但由於她缺乏自信,所以一直生活在恐懼之中。

劇團與家庭的雙重壓力之下,使得妮娜精神分裂的症狀更加嚴重,她不僅感覺團員們總在議論她的舞技,而且還常常把莉莉幻想成自己的假想敵,覺得莉莉會採用不正當手段來勾引馬斯和舞伴。

所以當妮娜在演出中不小心失誤後,她的精神痛苦到達了極點,妮娜再一次幻想莉莉與她爭奪角色,在與莉莉打鬥之中她拿起碎玻璃插進了莉莉的胸膛,但這一切都是妮娜的幻想,玻璃最終插入了自己身上,而妮娜最終把自己與“白天鵝”融為一體,在舞臺上跳崖自盡時終於找到了完整的自我,她微笑地說出了那句話:

我感受到了完美,我很完美

《黑天鵝》:擺脫母愛的羈絆,重獲自由和新生

影片到此結束,妮娜為什麼會說這話導演沒有給出答案,但我想是因為妮娜終於得到解脫,就如開場時馬斯講的那個故事一樣,“白天鵝終於在自殺後感受到了愛與自由”。

整部影片大部分都是冷色調的佈景,伴隨著從頭到尾的黑暗天氣,加上詭譎莫測的配樂,讓我們感受著妮娜在家庭和劇團的雙重打擊下,一步步走向精神崩潰的心路歷程。

我們不能說妮娜悲慘一生完全來源於媽媽錯誤的教育,但從某個角度來講,這個原因確實是使她悲慘命運導火索。只不過妮娜選擇被這種痛苦裹挾,沒能及時自救,從而造就了悲慘一生。

但是,家庭或許決定了我們生命最初的樣子,但成長卻是我們自己要去完成的事情。那如果你也有過這樣的經歷,該如何自救呢?

如何擺脫母愛的羈絆,重獲自由和新生

01.不要壓抑自己的感受

電影中母親把女兒當成了另一個自己,那句“為了生下你,我犧牲了自己的事業” 像一句咒語 一直禁錮著妮娜,這讓妮娜只能做一個“貼心的女兒”來彌補自己的內疚感,她不敢不高興,心裡有壓力也只能一個人坐在角落裡偷偷的哭泣,她從不跟媽媽談論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久而久之就導致了自己的心理問題。

《黑天鵝》:擺脫母愛的羈絆,重獲自由和新生

我們要知道,壓抑感受並不會讓感受消失,只會因壓抑而帶來更悲慘的結果,它會讓你關閉內心的需求,讓你失去內心與環境的聯繫,從而無法瞭解感受試圖告訴我們什麼,如果我們不處理感受只能讓自己困在原地無法成長。

所以如果要讓自己走出傷痛,第一步便是不要壓抑自己真實的感受。

02.學會跟父母有效溝通,讓父母感愛到你的“情感獨立”。

剛才提到“不要壓抑自己的感受”,或許很多人就會說,如果把自己感受跟父母說了,父母也根本不能理解,結果就是不歡而散。其實,這是溝通方式出現了問題。

《原生家庭》一書中提出,緊密糾纏的親子關係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孩子為了安撫父母而不斷進行屈服;另一種則是孩子大吼大叫或者威脅父母。

但是無論哪一種類型,都不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式,

因為無論是順從還是抵抗,同樣都賦予了父母在情感上控制你的的權利。

那怎樣才算是有效溝通?最好的辦法就是在跟父母溝通的時候少一些“反應”,多一些“回應”。

舉個例子,劇中媽媽在跟妮娜說“我為了你放棄了一切,你太忘恩負義了,我這麼做可都是為了你”時,妮娜這個時候對媽媽說“我沒有!我一直在竭盡所能的讓你高興,不管我做什麼你永遠都不滿足!”

妮娜這樣說的結果就是兩敗俱傷,媽媽並沒有因此放棄控制妮娜的想法,妮娜的情感也沒有因此釋放。

《黑天鵝》:擺脫母愛的羈絆,重獲自由和新生

妮娜的回答就是“反應”,如果換成“回應”的溝通方式則是:

“很抱歉媽媽,讓你失望了我也很難過,你可以堅持你的看法,但我並不同意你的觀點”

反應指的是發洩“情緒”,而“回應”則是在堅定自己的立場,這種多一些回應,而少一些反應的溝通方式,會讓你的情緒就不會容易被激怒,而你的媽媽也會感覺到你的情感是獨立的,而不是受她控制的,這樣能有效防止雙方歇斯底里,從而進一步溝通。

03.建立良好的社交關係。

心理學博士亨利·克勞德在他的著作《他人的力量》一書中提出:人際關係具有真實的、有形的和可測量的力量,而且據神經科學表明,健康、有質量的人際關係會給大腦接入一系列的功能——比如調節自身情緒、解決問題、緩解壓力和適應環境的能力。

所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也有助於緩解家庭帶來的壓力,因為真正的自由需要愛來打底,如果想獲得真正的自由,還要建立家人以外的情感鏈接,這樣在家庭中受到傷,還可以在人良好的人際關係上得以療愈。

結語:

一部好的作品就像一面鏡子,她可以照出我們過往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的事,這部電影存在的意義也不是為了聲討母親,而是可以讓為了讓更多的人找到問題根源,從而更好地去療愈自己,因為心理學上講,所有的改變都不是來源於自責與指責,而是來自於覺知和掌控。

如果你是個媽媽,希望所有的傷害能在你這裡結束,而如果你是個女兒,希望你能擺脫母愛的羈絆,重獲自由和新生。

參考書目:卡瑞爾·麥克布萊德《母愛的羈絆》

蘇珊·福沃德《原生家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