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此人功績赫赫,受人民的愛戴,因自負用了“祖”的廟號,受人唾棄

我們中國的歷史進程,是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過程雖艱辛,但憑藉中國人民的勤勞和智慧,一步步的發展到如今的繁榮景象。

此人功績赫赫,受人民的愛戴,因自負用了“祖”的廟號,受人唾棄

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人,是封建社會的英雄人物,他就是康熙皇帝。提起他的稱號是不是很熟悉,電視上所演的清宮劇,大部分都是康熙年間。康熙皇帝在初期執政挫敗大反派鰲拜,迅速奪回朝廷大權,便開始了真正親政階段。在軍事方面,取得對三藩、沙俄戰爭的勝利。消滅在臺灣的明鄭政權,三征討噶爾丹,並取得勝利。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經濟上,注意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籠絡漢族士人。

此人功績赫赫,受人民的愛戴,因自負用了“祖”的廟號,受人唾棄

這赫赫戰功,不是每一個君主都能夠做到的。但是評價一個英雄人物的是非功過,往往不是隻言片語就能說的清楚的,古人為了方便對歷史人物蓋棺定論,選擇了用諡號來進行概括。總的來說,古代歷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諸侯大臣等社會地位相對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後朝廷會依據其生前所作所為,從而給出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這就是通常意義的諡號,用來高度概括一個歷史人物的生平。此外,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一些鄰近國家亦有使用,但不是每個東亞古代國家都用諡號。帝王與群臣之間有嚴格區別,帝王的諡號,在隋朝以前均為一字或二字。但是從唐朝開始,皇帝的諡號字數逐漸增加,一般都偏長。其中稱冠的清太祖努爾哈赤,諡號竟長達二十五個字“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很是奇葩。由於後世皇帝諡號字數膨脹,且幾乎只要是後人接位的皇帝子孫都會給父祖上美諡,故諡號實際上無法顯示皇帝評價,廟號反而取代了諡號起到蓋棺論定的功用。有的君主死後,會有多個廟號,廟號並不唯一,這是追尊、改諡等原因造成的。

此人功績赫赫,受人民的愛戴,因自負用了“祖”的廟號,受人唾棄

​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如:太祖、高祖、世祖、聖祖、太宗、高宗、顯宗、肅宗等。“祖”這個字並不是所有的君主都能用的,它一般都是開國皇帝才能用的字,比如說: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哈爾赤。開國皇帝的繼承人,最高也只能被稱為“宗”。而康熙帝心性較放縱,不受約束。就給自己封了個廟號“清聖祖”,康熙不是開國皇帝,卻用了“祖”字,群眾認為康熙帝太過自負,竟與清太祖相提並論,因此也是備受唾棄。不管怎麼樣,有規矩才成方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