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瓦剌是如何崛起的?

多雲sky


瓦剌的祖先是斡亦剌人,唐朝稱為“蒙兀室韋部”,生活在漠北高原,受突劂和唐朝管轄。

13世紀初,斡亦剌人遷徙到葉尼塞河流域,這個時候剛好是蒙古高原各部落為了統治權而相互徵殺的時候。

公元1196年,鐵木真聯合克烈部,征伐篾兒乞部和塔塔兒部,斡亦剌部和篾兒乞部、塔塔兒部等十一部落共同抵抗鐵木真的孛兒只斤部,但不幸被鐵木真擊敗。

公元1201年,斡亦剌部又參加了塔塔兒、乃蠻等部落的聯盟,推舉鐵木真的義弟扎木合為“古兒汗”,又被鐵木真擊敗。斡亦剌部被迫遷徙到德勒格爾河一帶。

(斡亦剌人)

公元1207年,在已成為“成吉思汗”的鐵木真的不斷打擊下,斡亦剌人投降蒙古帝國,斡亦剌的首領忽都合別乞隨著成吉思汗的大軍一起征服了其他一些反抗的部落,被封為四千戶。

元朝建立後,統治者對斡亦剌人一直採取拉攏手段,蒙古王室一直與斡亦剌貴族通婚。據《蒙兀兒史記》記載,雙方“彼此互為舅甥,休慼相關,安危與共,非漢唐羈縻之策可比”。

斡亦剌人在元朝以前還是氏族社會,他們是在蒙古人的幫助下,直接跳過奴隸制社會,進入半封建半奴隸社會的。

元朝在斡亦剌部實行分封制和千百戶長制度,改變以斡亦剌原有的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氏族部落性質。

(瓦剌大軍)

元朝為了加強西北地區的管理,不斷的從中原地區將大量農民和工匠遷到葉尼塞河流域,這些漢人傳授了先進的科技知識給斡亦剌人,斡亦剌人也越來越脫離了原始生存狀態,部族實力不斷增強。

元朝被推翻後,元順帝北逃,蒙古人還想著以漠北高原為根據地,恢復對中原的控制。但是在朱元璋的北征大軍面前,這個夢想灰飛煙滅了。

在元順帝死後,特別是明洪武七年北征後,明朝與蒙古保持了一種相對的和平,以懷柔政策為主,希望分化北元各蒙古部落。

這種情況好景不長,在脫古思帖木兒汗繼位後,明與蒙古的戰火重燃。在明朝幾次打擊下,特別是洪武二十一年,明軍在捕魚兒海大破北元,俘虜了脫古思帖木兒汗的皇子、皇妃以及宗室、士兵、人口十幾萬,脫古思帖木兒汗被殺,原來依附北元的各部落紛紛自立,形成了三個主要的勢力。

脫(古思帖木兒汗)

這三個勢力分別叫韃靼、瓦剌、兀良哈,最初韃靼實力最強大。瓦剌的主要組成是斡亦剌部,他們也乘高原無主之際四處發展,征服一些小部落,並逐漸向南發展,勢力越來越大。

公元1388年,瓦剌支持的也速迭兒當上了蒙古汗,但五年後被額勒伯克汗搶走汗位,瓦剌的克呼古特-烏格齊哈什哈設計殺死了額勒伯克汗,掌握了蒙古實權。

(脫歡)

由於韃靼、瓦剌、兀良哈三部中,韃靼勢力最大,韃靼部的阿魯臺經常攻打瓦剌部,明朝利用這些部落的矛盾,讓他們自相殘殺。

瓦剌部後來出了一個偉大的首領脫歡,脫歡帶兵擊殺了阿魯臺和他的阿貸汗,立脫脫不花為貸總汗,完成了對韃靼的反殺。

脫歡很猛,但他的兒子也先更猛。也先繼承父親的事業後,殺了貸總汗,立脫脫不花為汗,自任太師淮王,瓦剌的勢力在也先手上達到了高峰。

(也先)

也先的勢力擴大後,將目光瞄上了明朝。明英宗正統十四年,也先大舉攻明,在土木堡俘虜了明英宗,兵鋒直指北京。

但在北京城下,民族英雄于謙打敗了不可一世的也先,保衛了漢人江山。後來也先把英宗還給了明朝,這些事按下不表。

也先與脫脫不花雖然名義上是君臣,但一直勾心鬥角。後來因為立太子的事,也先和脫脫不花產生的矛盾,兩人兵戎相見,也先打敗了脫脫不花,接著以追擊脫脫不花的名義,出兵迫脅高原各部落,建立了東起兀良哈,西到哈密的瓦剌王國,"漠北東西萬里,無敢與之抗者"。

(土木堡之變)

也先於景泰四年登基為汗,稱為“天聖大可汗”, 重建元朝。明朝不承認他是元朝可汗,只將他叫做“瓦剌可汗”。

也先在位後期,橫徵暴斂,殘忍好殺,激起了部下的叛亂,被人刺殺。瓦剌部落逐漸衰落,清朝征服瓦剌後,將其分為準噶爾、和碩特、土爾扈特、杜爾伯特四部。

其中的準噶爾部首領葛爾丹在康熙年間叛亂,一度將清軍打得大敗。但康熙畢竟是個有為的皇帝,發動幾次親征,於康熙三十六年四月逼得葛爾丹自殺,準噶爾叛亂平定。

(康熙親征葛爾丹)

現在的瓦剌人主要生活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黑龍江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等地,俄羅斯卡爾梅克自治共和國也有分佈。

瓦剌作為蒙古人的一部分,現在是我們五十六個民族大家庭的一員,是五十六支花中的一朵,但願所有的花兒都能和平相處。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剛日讀史


土木堡之戰,俘虜明英宗朱祁鎮,讓瓦剌名揚天下!那麼,瓦剌來自哪裡,又走往何處,很多人並不清楚。

其中一個很主要的原因,是瓦剌還有別的翻譯名,就像不少人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卻不知道朱重八是另一個稱呼。

一般追溯蒙古部落,不會把時間扯到太遠,到成吉思汗這裡就可以,畢竟蒙古帝國崛起於此。瓦剌是成吉思汗的林中部落,稱為“斡亦剌部”,他們生活在貝加爾湖東西兩側的森林裡,主要從事於狩獵。

1201年,草原雙雄成吉思汗、扎木合對峙,斡亦剌部站錯陣營,選擇支持扎木合。扎木合兵敗後,斡亦剌部為避免被報復,就西遷到葉尼塞河流域的“失黑失惕”之地。1207年,成吉思汗長子朮赤奉命討伐,在強大的軍事攻勢下,林中百姓紛紛歸附。

後來,另一個林中部落“禿麻部”發生叛亂,只因蒙古開國功臣豁爾赤索要30名美女作為妻妾。斡亦剌部這次積極參與平叛,受到成吉思汗的表彰,更重要的是吞併禿麻部而實力大大增強。

可惜,沒過多少年,斡亦剌部又犯政治錯誤,他們支持“阿里不哥”跟“忽必烈”競爭汗位。結果,斡亦剌部被一分為二,一支以茂明安千戶為主體,東遷到貝加爾湖以東成為科爾沁部的附庸;另一支以郭勒明安、依克明安、扎合明安三個千戶為主體,西遷到阿爾泰山一帶。

元朝末年,斡亦剌部的實權掌握在郭勒明安千戶,領導者是赫赫有名的“綽羅斯”家族。借元朝的精力在撲滅漢地起義軍,斡亦剌部逐漸擺脫元朝皇族的控制,迅速崛起為漠北強權,並以“瓦剌”之名出現在漢人典籍裡。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派徐達、常遇春等人率軍北伐,講元朝皇族趕到塞外。為牽制殘存的北元勢力,明朝不僅不斷派兵打擊之,還出錢、出物拉攏瓦剌等蒙古部族。經過“捕魚兒海戰役”、朱棣的五次親征出塞,北元中央遭受毀滅性打擊,瓦剌的勢力變得更加強大……

阿里不哥的後裔也速迭兒,殺死北元皇帝脫古思帖木兒後,在瓦剌的支持下篡奪皇位,蒙古汗系發生轉移——從忽必烈一系轉入阿里不哥一系。但是,脫古思帖木兒的故部以及一些蒙古權貴並不服氣,他們在東部蒙古建立自己的政權。

最後,綽羅斯家族的脫歡太師,出兵戰勝東蒙古,瓦剌統一蒙古草原。這時候的“大元”已經被棄用,重新回到成吉思汗的“大蒙古”,“皇帝”也變為“大汗”。最讓黃金家族傷心的是,他們是名義上的統治者,實際上的權力在綽羅斯家族。

脫歡太師的兒子也是牛人,他就是也先太師,俘虜明英宗就是他親自帶人乾的。可惜,也先死後,瓦剌發生鉅變,分裂為幾大部落,也就是明末清初的“衛拉特四部”,又稱“漠西蒙古”。

這裡提一個知識點,瓦剌分為準噶爾、和碩特、杜爾伯特、土爾扈特、輝特部,因為輝特部附庸於杜爾伯特,因此“衛拉特四部”只指準噶爾、和碩特、杜爾伯特、土爾扈特。

瓦剌是如何崛起的?簡單來說,成吉思汗時期因為忠誠而獲得初步擴張,儘管在忽必烈時期元氣大傷,最終還是藉助元末大亂實現崛起,在也先大敗明軍時達到實力頂峰。

那麼,瓦剌的名稱變化又經歷以下變化:蒙古帝國時期的斡亦剌部、明朝時期的瓦剌、明末清初的衛拉特蒙古(漠西蒙古)。再後來,準噶爾汗國獨霸衛拉特,成為名噪一時的強國。

瓦剌,雖然已是一個歷史名詞,但是它的傳奇還在繼續……你對瓦剌的印象又是什麼呢?


子屠龍


導讀:從明朝建立以後,瓦剌先後崛起過兩次。第一次就是也先擊敗韃靼部一統蒙古進而在土木堡之變擊敗大明王朝建立瓦剌帝國。第二次是在明末清初的時候,衛拉特四部之一的準噶爾汗國的崛起統一蒙古各部與清朝進行了長達七十年的對抗。不過雖然瓦剌也翻譯成衛拉特,但是衛拉特是在清朝時期漠西蒙古的稱呼。所以本文重點強調的是明朝時期瓦剌的崛起。


自從藍玉在捕魚兒海戰役中乾淨利索的擊敗了蒙元俘虜太子后妃數千人後,北元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基本上是隻身逃走。從此北元的威信掃地,影響力越來越小。公元1402鬼力赤稱可汗,改國號為韃靼,北元滅亡。原來的蒙古分裂為瓦剌韃靼兩部。


瓦剌

說起瓦剌初分佈於葉尼塞河上游的原始森林中,基本上以漁獵為生(如下圖中紅圈的部分)。為“林木中百姓”一部分。這和蔑兒乞、克烈部、以及成吉思汗統一的其他各部的草原百姓都不一樣。他們夾雜了更多突厥的生活方式。雖然很強大,也和黃金家族世代通婚可謂“世聯戚碗”。但是在蒙古諸部總有一部分人認為他們不屬於典型的蒙古部族。


因為瓦剌部戰鬥力強大,所以在北元式微以後逐漸走上前臺爭奪地盤和權力。在猛可帖木兒去世後,瓦剌一分為三:帖木兒的額日子馬哈木的勢力最強大;其次是太平和禿孛羅。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後曾經宣告蒙古諸部,瓦剌三部首領分別被冊封為順寧王、賢義王和安樂王。

瓦剌部馬哈木剛剛翹起尾巴就被明成祖直接按在地上一頓揍

從圖一可以看出,韃靼部由於和大明接壤所以對大明的威脅最大。再遇上明成祖朱棣這樣一位具有全局視野的馬上帝王就悲劇了。所以明成祖先後數次北伐征伐韃靼,韃靼部元氣大傷。如下圖所示:

本來瓦剌部實力就不弱,所以趁韃靼虛弱之機瓦剌迅速擴張。以馬哈木為首的瓦剌部擊殺韃靼部大汗本雅失裡後忘乎所以,幾乎以為自己看到了一統蒙古大草原的希望。所謂利令智昏就是說的此時的瓦剌部,他們居然想挾大勝之威南下威脅大明給錢、給人(韃靼),還要交出脫脫不花的兒子。

《明史 卷三百二十八·列傳第二百十六·外國九瓦剌》記載:覆上言欲獻故元傳國璽,慮阿魯臺來邀,請中國除之;脫脫不花子在中國,請遣還;部屬多從戰有勞,請加賞賚;又瓦剌士馬強,請予軍器。帝曰:“瓦剌驕矣,然不足較。”賚其使而遣之。明年,馬哈木留敕使不遣,復請以甘肅、寧夏歸附韃靼者多其所親,請給還。帝怒


什麼時候瓦剌這麼牛掰了,可以威脅國力蒸蒸日上的大明王朝了。他們也許忘記了此時的大明王朝的帝王可是有名的戰爭狂人。大明分分鐘叫他們做人,按在地上摩擦摩擦。永樂十二年,明成祖親政瓦剌部。自大的瓦剌部悲劇了。


帝麾安遠侯柳升、武安侯鄭亨等先嚐之,而親率鐵騎馳擊,大破之,斬王子十餘人,部眾數千級。追奔,度兩高山,至土剌河。馬哈木等脫身遁,乃班師。明年春,馬哈木等貢馬謝罪,且還前所留使,詞卑。


瓦剌的真正崛起是因為大明王朝高層的全局眼光的缺失

蒙古草原上瓦剌和韃靼兩部互相攻殺,對於大明最有利的方式是威馳彼此之間的平衡。就是扶弱抑強,拉弱的打強的維持自己的超強地位才符合大明王朝的利益。之前明成祖朱棣一直就是這麼做的。

但是朱高熾和朱瞻基兩代君主在文臣的影響下幾乎完全放棄了明成祖朱棣時期的擴張政策。醉心於國內休養生息的仁宣之治,採取了全面收縮的國防政策:放棄交趾撤軍、不在下西洋奴兒干都司也處於半廢棄狀態。即使對蒙古草原也失去了高屋建瓴的全局觀,認為瓦剌在西部距離大明較遠,且比較恭順所以居然把防範重點放到了韃靼部阿魯臺身上。


這兩位帝王難道不知道草原上的勢力如同吹風吹又生一樣,放任瓦剌野蠻生長。從永樂大帝去世後到明宣宗宣德九年這十餘年的時間,大明對瓦剌的擴張居然不聞不問。瓦剌在馬哈木去世後由兒子脫歡承襲順寧王。草原上的男孩都是天生的戰士,十餘年的時間的成長,一代新戰士已經長大成人。瓦剌部的勢力迅速膨脹,在明宣宗宣德九年脫歡率領軍隊攻殺韃靼部的阿魯臺基本上統一了蒙古各部。在這期間,短視的大明王朝的高層居然不聞不問,放任蒙古內部勢力完成整合。

更好笑的是當脫歡派使者通報戰爭結果的時候,朱瞻基居然還沒反應過來居然叫好。不但沒有怪罪脫歡,居然連傳國玉璽都讓脫歡自己用了。都知道傳國玉璽的作用,尤其是脫歡得到後難道不能因為玉璽更加證明他的正統性,更有利於他整合蒙古各部的勢力嗎?


宣德九年,脫懽襲殺阿魯臺,遣使來告,且請獻玉璽。帝賜敕曰:“王殺阿魯臺,見王克復世仇,甚善。顧王言玉璽,傳世久近,殊不在此。王得之,王用之可也。”仍賜紵絲五十表裡。


果然在明英宗繼位之初,脫歡又擊殺瓦剌部其他兩王賢義、安樂兩王,統一蒙古帝國。因為賢義、安樂兩王是明朝冊封的,所以脫歡此舉相當於狠狠的打大明的臉。這就是大明為自己的短視付出的代價,此時的瓦剌已經大勢已成大明已經無可奈何。脫歡立元皇室後裔脫脫不花為可汗,自為丞相。如下圖所示,瓦剌已經一統蒙古草原。大明居然敢放任瓦剌十餘年發展,終於釀成大禍。


土木堡之變和瓦剌帝國的誕生

脫歡死後,兒子也先繼承太師之位。並在土木堡戰爭中擊敗大明。大明皇帝被俘虜,明朝精銳的三大營和能征善戰的大將和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明朝元氣大傷。如果不是以于謙為代表的抵抗派堅持抗戰,明朝都城也許就提前兩百年被攻破了。兩代帝王的短視給明朝造成了如此大的傷害,如果兩位皇帝地下有知不知道是否會羞臊的再背過去。

土木堡之變後,也先變得更加驕橫。居然擅自決定脫脫不花的太子之位,因此和脫脫不花翻臉。脫脫不花被殺後,也先乾脆自立為汗。建號“添元”,以次子阿失帖木兒為太師,這是所謂瓦剌帝國。瓦剌國力達到巔峰。


小結:

因為永樂大帝死後,文官集團為極力勸說仁宗和宣宗進行戰略收縮,因此放任瓦剌做大終成心腹大患。通過土木堡的勝利,瓦剌勢力達到巔峰。書來說去,瓦剌的做大是明朝自己縱容造成的苦果。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身在鬧市,心向青山


瓦剌,也就是清朝初年的“衛拉特蒙古”,又稱“漠西蒙古”。

不過,在元朝時期瓦剌被稱為斡亦剌,最初並非蒙古人,比如到1640年時,喀爾喀蒙古和衛拉特制定的《蒙古—衛拉特法典》依然稱雙方為“蒙古和衛拉特”,可見當時衛拉特人並不被視為蒙古人。

到了後來,瓦剌(衛拉特)才被劃入廣義的蒙古人,被稱為漠西蒙古、衛拉特蒙古。

1,瓦剌的起源

瓦剌最初居住在八河地區,也就是今天葉尼塞河上游的八條支流地區,至元朝時期開始南下,進入阿爾泰山麓至色楞格河下游的廣闊草原的西北部。




元朝時期,瓦剌(斡亦刺)與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世代聯姻,權勢顯赫,並逐步開始融合。

2,瓦剌的崛起

明朝建立後,元順帝北逃,是為北元。

明朝將北方草原的蒙古人分為兩部:瓦剌和韃靼,瓦剌居西,韃靼居北。韃靼便是北元,也就是明末清初的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



後來,隨著韃靼的四分五裂,瓦剌開始參與蒙古內部紛爭。

1414年,朱棣統兵遠征瓦剌,與瓦剌大戰於忽蘭忽失溫(今蒙古國烏蘭巴托),瓦剌戰敗後向明朝內附稱臣。

可是30年後,瓦剌在也先統治時期國力強大,幾乎一統蒙古諸部,並於1449年在土木堡生擒明英宗,史稱“土木之變”。


北京保衛戰中,也先被于謙擊敗,之後韃靼的達延汗崛起,瓦剌移師西北,以新疆和中亞為主要的勢力範圍。

3,清朝將瓦剌納入版圖

1635年,皇太極擊敗林丹汗後繼承了蒙古大汗。

1646年,衛拉特(瓦剌)四部――和碩特、準噶爾、杜爾伯特、土爾扈特――首領聯名上書,臣服於清朝。

後來,衛拉特(瓦剌)蒙古的準噶爾部不認可清朝的大汗位置,起兵反叛,清朝歷康雍乾三代終於在1759年徹底擊敗了漠西蒙古,也就是瓦剌。

從此,包括瓦剌在內的蒙古三部完全納入清朝版圖。


心向青山


1.蒙古分裂



1368年元朝衰亡退回蒙古高原以後,由於明軍的打擊及內部紛爭,蒙古逐漸分為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大致位置是韃靼分佈於大漠南北,瓦剌駐牧於葉尼塞河上游以西至額爾齊斯河之間的阿爾泰山一帶,兀良哈居於大興安嶺以東、黑龍江以南、薊遼邊外地方。

三部中的韃靼是元朝皇帝嫡裔所在地,兀良哈是成吉思汗之弟的後裔、故元遼王等的領地,那麼瓦剌的淵源又如何呢?

2.北元內訌.獲得發展機遇

瓦剌部遊牧於漠西,在成吉思汗帝國時期被分為4000戶,其首領為大汗的臣屬,並與蒙古皇室保持聯姻。到北元時期,在蒙古汗廷和明朝長期對峙的同時,東西蒙古諸部也互爭霸權,內訌不已。瓦剌部利用自身的有利條件與東蒙古分庭抗禮,並作為獨立的政治集團登上了歷史舞臺。在託歡和也先時期,瓦剌蒙古的勢力空前強盛,一度統一蒙古各部,操縱蒙古實權,充當著當時蒙古高原上的主要角色。明朝把當時蒙古分稱“瓦剌”和“韃靼”

3.有一段發展和平時期

元末明初幾十年戰爭動亂之際,瓦剌蒙古遠居漠西,沒有參與明蒙戰爭。當時瓦剌北與乞兒吉思為鄰,西南與別失八里、哈密毗連,最東到達達札布汗河、科布多河流域。優越的地理條件使瓦剌免遭戰亂,當東蒙古勢力衰微之際,瓦剌卻異軍突起。他們已不甘於“黃金家族”的附庸地位,步步東進,1399年左右烏格齊哈什哈率兵襲殺額勒伯克汗,掌握了蒙古實權。瓦剌迅速地發展壯大了自己的軍政勢力,至脫歡、也先時期達到了全盛,其勢力範圍覆蓋了整個天山北部地區及大漠南北的廣大地區,從而形成了強大的衛拉特聯盟。瓦剌已經擺脫蒙古可汗的羈絆,成為了一股獨立的政治力量活躍在蒙古的歷史舞臺上。


孤獨的始皇


明初,明廷在遼東地區設置兀良哈(即朵顏)、泰寧和福餘三衛以安置歸附的蒙古部落;在西北設置哈密、安定、阿端、曲先、罕東、沙州和赤斤蒙古諸衛,作為明王朝護衛邊疆的"屏蔽"。尤其是兀良哈三衛,更在明成祖"靖難之役"中立下汗馬功勞。但是,這些衛對於明廷只是名義上隸屬,實際上一直處於獨立自治狀態。他們在北元與明的戰爭中左右逢源,對誰都不是死心塌地。比如兀良哈三衛就因為明成祖許諾賜予大寧之地而食言,一度從"屏蔽"成為邊患,後歸附阿魯臺,直至阿魯臺敗亡後才重新嚮明朝臣服,但仍然是獨立發展。

明朝西北諸衛

而西北諸衛中的哈密、安定、阿端和曲先等衛的統治者是察合臺第六子拜答兒的後裔。他們不但在元朝時封爵顯赫,明朝對之也是封王、賜印,這裡完全是一個個自主小王國。赤斤蒙古衛的首領冒稱為蒙古丞相之後裔,也是福威自操,拿全額的明朝俸祿,只履行願意履行的臣子義務。兀良哈三衛首先成為也先的目標。也先先用政治手段,先後娶泰寧衛都督拙赤、泰寧衛都指揮革幹帖木兒之女為妻,希望以此籠絡兀良哈三衛。可事與願違,諸衛首領更傾向於脫脫不花汗,同時仍堅持與明朝的朝貢關係,對這位太師並不買賬。既然不能收為己用,1446年(明正統十年),也先便率大軍進攻兀良哈三衛。

兀良哈三衛

這時候,兀良哈三衛首領本與建州女真在爭鬥,而且處於下風,被女真肥合衛都指揮別裡格打得大敗,正想收兵休整,背後卻突然遭受也先的雷霆一擊,成了腹背受敵,頓時"衛大困"、"艱窘至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