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堅強一點:那個你嫌棄的命運,其實剛剛好

我總覺得,生命本身應該有一種意義,我們絕不是白白來一場的。


—席慕蓉

1804年,對貝多芬來說是最殘酷的一年,作為作曲家的他,再也沒有希望治癒他的耳聾,對於擁有聲音,他是個絕望者。禍不單行,因為門第,他失去了他深愛的朱麗葉伯爵小姐。

失去健康,失去最重要的關係,人生還剩下了什麼?

堅強。

所以作為音樂巨人的貝多芬並沒有倒下,他扼住了命運的咽喉,讓命運放馬過來。1804年至1808年,他完成了偉大的《命運交響曲》。

命運奪去的,他不再索要,他用《命運交響曲》獻祭命運。

堅強一點:那個你嫌棄的命運,其實剛剛好


命運的敲門聲

命運的敲門聲,也許都是善者不來,他威嚴如長者,陰暗如鬼魅,冷酷如嗜血鬼。

《紅蕖留夢,葉嘉瑩談詩憶往》裡面講述自己一生三次的不堪回首,兩次最親的人的離世,媽媽和女兒,一次貫穿一生的痛苦婚姻。

這世間的不能承受,再沒有比親人的離世更讓人痛徹心扉了。陰陽永隔,從此不再,無數個午夜夢迴,無數個驀然回首,不思量,自難忘。最痛的思念就是,即使你不在了,你依然是我心頭揮之不去的愛。

除了喪痛之悲,貫穿葉嘉瑩先生一生的折磨就是婚姻。

葉嘉瑩先生的丈夫趙鍾蓀不工作,是個“被供養者”,脾氣很大,不可理喻得難以想象。


葉嘉瑩先生那個時代的家庭教育是便是委曲求全,委屈自己,成全規則。婚姻中即使沒有錯,也不可以論對錯,所有的錯要默默地承受。這在今天的知識女性看來是難以想象的,今天的婚姻觀我們選擇為值得而付出,為值得而在一起。屈辱與被傷害式的付出已成為恥辱的標籤。你儂我儂,生命交融,共浴愛河,才是真愛。

委屈的後面可能是更深的痛,“處眾人之所惡”,苦不堪言,但它同時也是心靈的深潭,沉下那些苦,在清澈中得到善與仁,這是最曲折的上善若水。

痛苦與折磨貫穿的命運,並沒有阻止她成為飽讀詩書的學者和傳統文化的傳承者。

命運的敲門聲總是讓人心驚肉跳,它會給你送來新的棋局,無論你接受與不接受,這盤棋你都要下到結束,對手是個狡猾的傢伙,等著看你的好戲。

堅強一點:那個你嫌棄的命運,其實剛剛好


痛苦與折磨的昇華版,跳出糾纏。

我們每個人的力比多能量都需要流動,有的流動就是一種本能的,比如命運給他痛苦或折磨,這個人就覺得這是自己的命,他認同了痛苦和折磨,對痛苦和折磨無能為力,力比多的能量就是忍受、固結。

但是忍受痛苦的這個能量還有昇華版,就是我不再跟這個痛苦和折磨糾纏,跳出這個糾纏,把力比多能量昇華成我要的那個版本。比如葉嘉瑩先生把命運給他的折磨和痛苦昇華成對於傳統文化的研究和熱愛,越昇華就越有成就,力比多能量就會越充足,就形成力比多能量的奔流之勢,所以葉嘉瑩先生才會成為學貫中西的學者。
越昇華越有能量。

命運的闖入

命運就像飢餓中兇殘的野獸,窺視著每一個人的生命,伺機闖入。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寫了《雙重人格》後,與別林斯基等人決裂,此後他厄運連連,革命、被捕、流放西伯利亞十年、雜誌被查封、負債、太太去世。哥哥一直是他的經濟支柱,也在太太離世幾個月後去世。預支了姨媽的遺產再一次辦雜誌,結果血本無歸,背上鉅額債務。

這樣的命運是不是讓人喘不過氣來?簡直是被命運虎視眈眈。

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巨大的失敗之後,他創作了三部奠定他在俄國文學史上地位的偉大作品《罪與罰》、《白痴》和《群魔》。他說:“對具有高度自覺與深邃透徹的心靈的人來說,痛苦與煩惱是他必備的氣質。”


堅強一點:那個你嫌棄的命運,其實剛剛好


失敗後的昇華。

面對巨大的失敗,力比多能量可能會乾涸,一個人被耗盡了能量,再也無力讓能量流動起來,就像河流失去了源頭,只剩下最後的掙扎。但是力比多能量也會有失敗後的昇華,這個昇華就是重新聚集能量,並且讓能量流動起來,猶如置之死地而後生。

聚集能量的過程很重要,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樣,經歷了各種各樣的失敗,連最後一份遺產都血本無歸,這個時候怎麼樣重新聚集能量呢?他有的就是過去那些失敗的經驗,失敗的經驗留下失敗的結果,這個結果是不好的,但是經驗卻有著巨大的價值。

如果從失敗的經驗中提煉出新的能量,人生可能就有一個峰迴路轉的機會。同時妥耶夫斯基把他的人生失敗,最後總結出俄羅斯文學史上偉大的三部作品,把這筆精神財富留給了世界人民。這就是失敗後的昇華。



與命運搏鬥

命運是不會甘於默默無聞的,它喜歡給每個人出難題,看他們與命運搏鬥,它兇很殘酷,不可一世。

《簡愛》中的羅切斯特是桑菲爾德莊園的主人,他擁有財富,強健有力。開始與簡愛相遇時,他是一個有一點傲慢的中年男人,那些傲慢來自於他有能力作為一個給予者和保護者。簡愛很愛他,但簡愛認識到她和羅切斯特的關係是對羅切斯特需求的屈從,是不公平的。

所以簡愛才說了那段經典告白:就因為我窮、低微、矮小、不美,我就沒有靈魂,也沒有心嗎?……當我們的靈魂穿過墳墓站在上帝面前,才彼此平等。

羅切斯特在大火之後失去了“邪惡的自己”,他失去了一條手臂和雙眼,桑菲爾德也變成了一片廢墟,他開始需要依賴,這個時候他的心靈之眼卻看到了更多,殘缺、價值感的喪失。正是這些失去讓他擁有了獲得。


最後羅切斯特和他深愛的簡愛,成了骨中骨,肉中肉。

堅強一點:那個你嫌棄的命運,其實剛剛好


失去的昇華。

弗洛伊德對力比多能量的定義就是快樂原則,所以人們經常把力比多能量指向快樂,本能的快樂更容易,所以力比多通常會指向容易的快樂。外在的財富、心儀的異性這些光鮮的內容更容易吸引力比多能量,因為它更容易實現人的即時滿足。


簡愛知道與莊園主羅切斯特相比,她只是一個出生卑微的家庭女教師,雖然他們各自心生情愫,但在現實面前他們卻不能平等,一個擁有財富,一個窮,一個是魅力四射的中年男人,一個是相貌平平的普通女孩兒,一個有傲慢的資本,一個只有一顆真心。

當力比多能量交融的時候,他們確實也感到了巨大的阻礙。

當一場大火燒燬了桑菲爾德莊園,其實也燒去了簡愛和羅切斯特之間的不平等,這就是失去的昇華。在失去的過程中,力比多能量從外在光鮮的流動昇華至心靈的遇見,他們終於在彼此嚮往的地方相遇了,從喪失的價值感中找到了新的價值感。

失去的昇華,就是重新獲得。與命運搏鬥,還是值得一搏的。

命運安靜了

太陽柔和的光芒灑在命運上,它是那麼明亮與歡暢,命運的殘酷退出舞臺,命運終於被光明所馴服。


這個世界上有一個悲慘的小女孩兒,她在大年夜出去賣火柴,外面冰天雪地,她的火柴一根都沒有賣出去,她穿著的那雙媽媽的破拖鞋也跑丟了,她不能回家,爸爸會因為她賣不出去火柴而揍她。於是她擦亮了火柴,看到了烤鵝、聖誕樹和疼愛她的奶奶。第二天早晨這個小女孩兒面帶微笑凍死在街角。

即使即將死去,也能擦亮一根小小的火柴看到希望,帶著希望離去,而把微笑留給這個世界。
小女孩嘴角的那抹微笑就像一縷陽光,照亮了我們每個人對生活的不滿。卑微並不能阻止你對愛的嚮往。


堅強一點:那個你嫌棄的命運,其實剛剛好



死亡的昇華,含笑九泉。

力比多最後最有能量的昇華是超越死亡。面對死亡我們所有的人都是無力的,但是當我們超越這個死亡,死亡就不再那麼可怕而難以逾越。

賣火柴的小女孩兒,100多年來感動了無數人,就是因為她超越了死亡,昇華成我們每一個人的溫暖。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命運終會迎來光明。

“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當生命獲得了意義,殘缺便是昇華。從“悲愴”到“交響樂”,貝多芬一直用他的百折不撓昇華力比多能量,向命運宣誓“樂聖”、“交響樂之王”的不屈。


堅強一點點,也許你嫌棄的那個命運就剛剛好。


參考資料:自我與本我 作者 弗洛伊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