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我軍怎麼“倒退”了?為何又重新裝備了二戰日軍的擲彈筒?

我軍怎麼“倒退”了?為何又重新裝備了二戰日軍的擲彈筒?


在著名抗日電視劇《亮劍》裡,主角李雲龍在與老戰友敘舊時吹噓自己部隊發展迅速,是用這樣的話來闡述的:"不到一年,擲彈筒、迫擊炮全都有了"。其中迫擊炮在現代軍隊中仍然普遍存在,而擲彈筒則已近銷聲匿跡。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我軍中,仍有一款類似擲彈筒的武器存在,那就是89式榴彈彈射器。

我軍怎麼“倒退”了?為何又重新裝備了二戰日軍的擲彈筒?


89式榴彈彈射器,官方名稱為QLT-89式50毫米榴彈彈射器。從名稱上就能看出,這是一款研製於上世紀80年代,並於1989年定型的一款口徑為50毫米的榴彈彈射器。89式榴彈彈射器採用了"三無"理念進行設計和生產,三無即無煙、無焰、無聲。其所使用的50毫米殺傷榴彈設計十分巧妙,與彈射器一同解決了困擾我軍多時的"三無"標準問題。加之攜帶方便、即裝即用等特點,某種程度上來說其與二戰時期的擲彈筒屬於同一類型的武器。

擲彈筒的別名是超輕型迫擊炮,這說明了其屬於迫擊炮的一種,一般認為是口徑在50毫米以下由單兵攜帶的迫擊炮。這一類武器易於攜帶,發射較快,造價便宜且便於製造,二戰時期中日兩軍都在大量生產製造和裝備使用擲彈筒。

我軍怎麼“倒退”了?為何又重新裝備了二戰日軍的擲彈筒?


但是,作為在重量上特化了的一型迫擊炮,擲彈筒會在二戰中國戰場大放光彩,又會在二戰後退出歷史舞臺,自然是有其原因的。這一點許多科普文章說的很清楚了:擲彈筒最大的缺陷是缺少觀瞄設備,只能夠依靠大量訓練來提高使用人員的經驗和素質,進而提高命中精度。同時,隨著大量裝甲武器以及同樣簡便的單兵榴彈發射武器的出現,難以破開坦克裝甲的擲彈筒逐漸失去了優勢。而在太平洋戰場上,美軍強大火力所形成的壓制力更是讓同為負責壓制敵方一線部隊擲彈筒相形失色。

說到底,由於二戰時的日本是一個貧窮的帝國主義,二戰時的中國是一個缺乏重武器甚至是缺乏武器的國家,因此擲彈筒在中國戰場才能夠大放異彩。其並不適合現代戰爭,只適合如非洲、中東和拉美等地區的小規模衝突。因此擲彈筒退出歷史舞臺可以說是一種戰爭優勝劣汰的必然選擇。

我軍怎麼“倒退”了?為何又重新裝備了二戰日軍的擲彈筒?

而中國依然裝備89式榴彈彈射器,也有著自己的原因。中國軍隊近些年來對於城市作戰的需求在不斷提高,而89式榴彈彈射器火力較強、便於攜帶,在城市作戰中仍有可圈可點之處。當然,即便如此,其也已經走到了退出歷史舞臺的邊緣。當然,在未來我軍肯定不會欠缺能夠填補擲彈筒功能空白的武器,這對於這款有著自己的歷史使命的武器來說是最值得欣慰的一件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