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司馬懿的兒子個個龍虎,為何諸葛亮的兒孫卻是草包?

武新旺


其實作為諸葛亮的兒子,註定於常人不同。諸葛瞻從一出生就被寄予了殷殷厚望,長大後的諸葛瞻,也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成為一個文武全才。他和兒子諸葛尚的塑像,也被立於諸葛亮左右,受後人瞻仰。

然而,人們後來在談及他時,都是以一種惋惜的感情來懷念的。他最後的表現,也讓很多喜愛諸葛亮的粉絲們失望了。

公元263年,在抵抗魏國鄧艾的戰爭中,諸葛瞻掌握著蜀國最後的精銳,卻在關鍵時刻猶豫不決,喪失戰機,直到兵臨城下時,才效匹夫之勇,輕率出擊,以死殉國了事,他的兒子諸葛尚,才十七歲,也一同戰死。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雖有忠勇,卻難堪大用。難道諸葛亮的兒子,只能給人以如此的印象?諸葛亮的兒子和同行相國之權的司馬懿子孫一比,簡直如土雞瓦犬。在丞相對兒子的信中,何嘗不是寄予厚望,期盼他早日成為國家棟梁。

但是諸葛亮也有他的無奈,他前半生一直在為主公打拼江山,活到四十六歲上,才有了這麼一點骨血。

算一算,兒子出生這一年,是227年。兩年之後,選兵點將、厲兵秣馬的丞相又要出師北伐了,撫養年幼孩子的重擔,就落到了母親黃月英身上。幾次北伐,丞相和家人真是聚少離多,實在抽不出多餘的精力管教孩子,只好寫家書以示訓誡。

諸葛亮在寫家書時,也曾給在吳國做官的長兄諸葛瑾寄去一封。信上說:“這孩子已經八歲了,聰慧可愛,但是正是這樣,怕他早成,難以託付重任。”

屈指算來,孩子長到八歲,正是諸葛亮生命的最後一年。他在家書中,隱隱已經透出了對將來的憂慮,只是這時的他,為了北伐的大業已經殫精竭慮,再也沒有心力留給他的孩子了。未來的路,只有靠子孫自己去闖。

諸葛瞻的能力,其實在蜀國後期將領裡面,算得中上等,壞就壞在他被人們“捧殺”了。由於父輩籠罩的光環太過強大,蜀國人民日日懷念他們的好丞相,愛屋及烏,也對諸葛瞻多了幾分偏愛。

早年的諸葛瞻,襲承父爵,又娶了公主,成為駙馬,人生可謂一路亨通。他也繼承了諸葛亮的智慧“基因”,才思敏捷,能書善文,所以蜀國人都誇他,有“武侯遺風”。

每當朝廷頒佈什麼仁政,鄉里鄉親都奔走相告,是武侯所為,哪怕跟諸葛瞻沒啥關係,也算在他的名下。於是諸葛亮之前的擔心不幸言中,諸葛瞻從小到大既沒遇過什麼挫折,也沒經受過什麼歷練,猝然被委以扶危救亡的重任,也只是被當做最後的“王牌‘’,推到風口浪尖上,最後留一個難堪大任的名聲。

其實不得不說,這真的不能怪諸葛瞻。因為他受父親的影響太有限了,假如他跟司馬懿父子一樣,常常隨夫出征,受父親耳濡目染,或許對後來品格才能的培養有很大好處。

況且,即使如司馬懿這般睿智老成,三代以後,也不免陷入虎父犬子的怪圈。其孫子司馬炎,幾乎就是含著金湯匙出生,可以安安穩穩的繼承父親的爵位,權力的絆腳石也已清除,天下也已經統一大半,司馬炎所要做的,就是擺平吳國而已。

或許真的是富不過三代,司馬炎稱帝開始的十年,因為南邊戰事未定,還能勵精圖治,吳國滅掉沒多久,就親作表率,從上而下的全面奢侈腐化,墮落的非常徹底,於是統一後37年,西晉就滅亡了。

可見人如果沒有憂患意識,是一件很危險的事。只要一遇到大事,能不能禁得住考驗,很快就能看出來了。

司馬炎和諸葛瞻,沒什麼不同,戰亂的年代逐漸過去,競爭意識變淡,人才也得不到有利的機會來磨礪自己,安逸的生活讓他們坐吃山空。只不過諸葛瞻雖然是偉大領導人諸葛亮的兒子,所在國家卻偏安一隅,家底單薄一些,發揮空間有限,即使他真的有所作為,也很難比當時姜維、柳隱等將做得更好。

他的失敗,也不能簡單的說就是因為資質平庸。由於江油關守將的投降,使得倉促應戰的蜀軍還沒來得及佈防,就被迫和魏軍在平原展開決戰。

他手中的部隊,也不過是成都的預備部隊,此時的力量,無論誰去領導,結果也都差不多,因為蜀國的大權是由宦官黃皓把持著,很多告急奏摺都被壓了下去,朝廷內外還都沒做什麼準備呢。

倘若諸葛瞻能早幾年出生,在父親的影響下長大成人,或許他能為蜀國帶來更多的驚喜。他的前半生還是太順利,沒有遇見過鄧艾這樣的對手,雖然如此,人們也不實在不能歸咎於他。


子恆品歷史


諸葛亮去世的時候,他唯一的兒子諸葛瞻年僅8歲。開個玩笑,諸葛瞻這個年紀也就剛上小學三年級,剛會玩王者榮耀或者“吃雞”。

對此諸葛亮是有些擔憂的,在去世前不久,諸葛亮曾寫信給他的哥哥諸葛瑾說“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意思是瞻兒雖然聰慧,但我擔心他過早成熟,將來沒有什麼大作為。

俗話說“養不教,父之過”,但這並不是諸葛亮沒有盡到父親的責任。而是諸葛亮身為蜀漢丞相,事事躬親,又常年領兵在外。他肩扛著整個國家,總不能成天把不到10歲的諸葛瞻帶在身邊吧。

諸葛亮心裡想等諸葛瞻再長大一點,起碼15歲左右,就可以隨他征戰歷練了。因為諸葛亮讓他的的養子諸葛喬(諸葛瑾的兒子,因諸葛亮40歲還沒有兒子,所以過繼給諸葛亮為子)一直隨軍征戰,負責督運糧草的差事。可惜的是諸葛喬於228年卒於任上,年僅25歲。

所以不能說諸葛亮不想去培養諸葛瞻,只是諸葛瞻年紀實在是太小了。

而諸葛瞻8歲喪父,這對諸葛瞻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因為他這個年紀,可能還認識不到父親去世意味著什麼,也沒有接受父親完備系統的教育,但卻一下子成了蜀漢最大的“官二代”,這對他來說是一把雙刃劍。

按諸葛亮培養諸葛喬的例子來看,他肯定要把諸葛瞻放在基層、艱苦的崗位鍛鍊成長,這對他發展是有好處的。但諸葛亮去世後,諸葛瞻頂著父親如此巨大的光環,劉禪自然不能把他放在基層,顯得自己虧待了丞相後人,還必須重用諸葛瞻。

所以諸葛瞻雖然8歲喪父,但之後的仕途卻沒有受到影響,可謂平步青雲。17歲的時候迎娶了公主,後來進入御林軍系統,到34的時候已經做到了平尚書事、代理都護、衛將軍,躋身蜀漢核心領導班子。

雖然諸葛瞻升官很順利,但他才能的成長速度卻相對滯後。一來是缺少基層歷練,他作為衛將軍、代理都護卻沒有領兵作戰的經驗,這直接導致他在綿竹的慘敗。二來是頂著父親的光環。據《三國志》記載,只要蜀漢出臺好的政策,不管是不是諸葛瞻建議的,百姓都會認為是諸葛瞻的功勞,所以諸葛瞻難免有些飄飄然。

雖然諸葛瞻的才能和職位不匹配,但他的忠心可鑑。綿竹之戰時,諸葛瞻雖然坐失戰機,但卻帶著兒子諸葛尚以身殉國,以死捍衛了諸葛一門的名節,報答了蜀漢對他的厚恩。

所以說諸葛瞻是草包就太過分了。

下面說說司馬懿父子。

司馬懿比諸葛亮年長兩歲,算是同齡人。但司馬懿的長子司馬師卻要比諸葛瞻年長19歲,大了快兩輪。次子司馬昭也比諸葛瞻年長16歲。

雖然說“長江後浪推前浪”,但8歲喪父的諸葛瞻顯然是推不過司馬兄弟的。而司馬懿要比諸葛亮多活了17年,司馬師和司馬昭接受的教育指導要遠遠強過諸葛瞻。當諸葛瞻還在讀小學的時候,司馬師和司馬昭早已隨父親司馬懿在軍中歷練多年了,這致命的差距,是造成諸葛瞻不如司馬兄弟的關鍵所在。

所以在才能上來看他們不是一個檔次的人。不過在忠君愛國上,諸葛瞻卻完爆司馬兄弟。

司馬兄弟緊隨父親,架空了曹魏政權,大肆排除異己,大權獨攬,最終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篡奪了曹魏政權,不僅西晉得國最為不正,還成為最弱的“大一統王朝”,很快陷入南北分裂、五胡亂華的局面,其罪行罄竹難書。

所以後人說起他們來,都是嗤之以鼻的,甚至連東晉皇帝都有些羞愧難當。而諸葛瞻雖然握有大權,卻一直沒有想過推翻蜀漢自立為帝,並最終以身殉國,以死明志,為後世所敬仰。

從這點來看,倒是司馬懿的後代更像是“草包”。


石頭說歷史


歷史上的司馬懿,是一個善於偽裝,又心狠手辣的人。而且他還極端厭惡他的正妻,為此和兒子們鬧得很不愉快。可以說,司馬懿的家風,是相當不正的。諸葛亮不是這樣的人,他的家風非常正。他嚴格按照儒家的那一套來教育孩子,讓他們從小做一個忠臣孝子。他的《誡子書》,可以稱得上是中華文明史上,最優秀的家風家教成果之一。

(司馬懿劇照)

我們知道,如果有一個好的家風,教育出來的孩子,一定是很優秀的。如果家風不好,教育出來的孩子,品質肯定會很惡劣。

然而,我們看看司馬懿的孩子和諸葛亮的孩子,情況似乎完全不同。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成了坐鎮一方的諸侯。最後在他們的努力下,曹魏的江山,順利平穩地落入司馬家族的手裡。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率領精悍的御林軍,卻打不過鄧艾的兩萬疲弱之師,自己也戰死在綿竹。死前,諸葛瞻自己還哀嘆,說自己“外不能制姜維,內不能除黃皓”。總之,他的一番話,以及他戰死在綿竹這件事,說明他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軍事上,都是失敗的。

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怎麼會出現這種奇怪的情況呢?

看到這裡,很多人可能由此認為,古代儒家所講的那一套“溫良恭儉讓”是虛假的,古人實際上尊奉的並不是這些,而是權謀機巧和叢林法則。統治者所倡導的道德信條,不過是騙人的罷了。

我認為,這種說法,顯然是很偏頗的。關於司馬懿兒子和諸葛亮兒子的情況,還得進行更深入的分析。

(司馬師劇照)

最為關鍵的是,不能狹隘地理解成功的意義。

誠然,司馬師和司馬昭成為了一方諸侯,掌控了魏國的政壇,最後在司馬炎的時候,把魏國的政權,變成了司馬家族的政權。這看起來是一個巨大的成功。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司馬家族並沒有往後延續多久,就從內部產生了巨大的分裂,“八王之亂”由此爆發。而內部的這一次巨大的動彈,也造成外族入侵。剛統一不久的司馬政權,最終也只能南下偏安江左。北方爆發了“五胡亂華”的惡性事件。這個惡性事件,也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司馬家族不但自己不昌盛,還遭到了後世的唾罵。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司馬家族並不算成功。

而司馬家族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悲劇,與他們有一個惡劣的家風是密不可分的。司馬懿為了奪取政權,發動了高平陵政變,把曹爽一家老小給殺光了,還夷其三族。曹爽的同黨,也遭到了清算。後來,司馬懿又把整個曹魏的皇室軟禁在鄴城。接著,又殺掉並打擊了反對的王陵等人。

司馬師和司馬昭上臺後,也跟著司馬懿學,多次發動政變,殺了一撥又一撥的人。甚至隨意廢黜皇帝曹芳,殺掉皇帝曹髦。他們所做的這些事,給後世做了一個極壞的榜樣。以至於後來在“八王之亂”中,內部為了權力,也互相廝殺,血流成河。也就是說,司馬家族後人乾的這些惡事,都是跟著老祖宗學的。

(諸葛亮劇照)

司馬懿惡劣的家風,不但害了國家和老百姓,也害了自己的後代子孫。司馬家族並不算成功,只能算失敗。

反觀諸葛亮。不錯,蜀國滅亡了,諸葛亮的兒子孫子都戰死了,諸葛亮算得上絕後了。但那並不算是諸葛亮家教的失敗,那是時勢的原因造成的。蜀國在那時候,實力不濟,時運不濟,就該滅亡。諸葛瞻、諸葛尚父子就算水平再高,也救不了蜀漢。

反而是,諸葛亮父子的故事,在後世流傳了下來。後世為他們修廟,把他們的塑像供奉起來,給他們建立豐碑。同時,體現諸葛亮家風的《誡子書》,成為了中華文明的瑰寶,代代往下流傳,為後世反覆學習景仰。

從這個角度來說,諸葛亮父子不是失敗了,反而是成功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很多老師家的孩子學習並不一定都很好。當然也不是必然的結論,只是相對普遍的現象。原因很簡單,一是精力有限,二是下不去手管教。那我們來看看諸葛亮和司馬懿遇到的是什麼情況。

第一,二人出仕的時間不同。

司馬懿裝了大半輩子孫子,四十多歲才逐漸開始掌權,之前有大把時間在家帶孩子。諸葛亮26就出山,一把屎一把尿把蜀漢集團拉扯大,很少有時間教導孩子。

第二,二人的出身不同。

司馬家族是名門望族,有很深的底蘊和文脈。諸葛亮的家族雖然不是三代貧農,但是充其量是普通人家,二十多歲都沒有舉孝廉就可見一斑。

第三,二人的境遇不同,目的不同。

一位一出山就是股肱之臣,一位多年媳婦熬成婆。這就使兩人的目標和理想不同。

諸葛亮為的是報劉備的知遇之恩,讓蜀漢統一天下,於是他要做的就是自己鞠躬盡瘁,至於子孫,如果不是奇才,也沒必要教導成大才,而且他還教了很多徒弟,培養了一系列接班人保蜀漢平安。司馬懿也不同,受盡了曹家氣,像他們這種精英家族,是懂得隱忍的,司馬懿在時完成了權利的爭奪,到了子孫,自然是要保富貴的,所以怎能任由他們庸庸碌碌呢。

所以,司馬懿的後代之所以強過諸葛亮,首先是有強大的基因,其次是有足夠的培養時間,最後培養方向也完全不同。

不過強求的未必就美好。諸葛武侯萬世流芳,司馬家族禍亂中華。

歷史教導我們,看似勝利的不一定是真的成功,泰然一世,方能萬古留青。就有如當今社會,錢財地位不過過眼雲煙,內心平靜,方能坦蕩一生。


尹禾


這恰好可以說明兩人的品格。

司馬懿志在天下,把兒子當做接班人來培養,好的、不好的,什麼都傳給司馬師兄弟。所以,司馬師兄弟也學了個八九不離十。

而諸葛亮志在輔佐劉家,只是教會諸葛瞻為人處世的道理。而諸葛亮則全力培養軍事上的接班人姜維,政治上的接班人則是蔣琬。從這方面,可以看出諸葛亮大公無私,絕不以權謀私,毫無保留的輔佐劉備父子。

沒錯,司馬師司馬昭的能力確實是比諸葛瞻強,但從人品上說,諸葛瞻又完勝司馬師兄弟。作為臣子,諸葛瞻為蜀漢死節,從儒家的角度看,名節重如山,諸葛瞻九泉之下是可以昂首去見諸葛亮的。

可以說,從司馬懿的角度看,他培養的兒子是成功的。從諸葛亮的角度看,諸葛亮培養的兒子也是成功的,價值觀不同,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不過司馬炎之後 ,司馬家族給漢民族帶來五胡亂華的災難,這恐怕無論諸葛亮還是司馬懿都不願意看到的。

漁樵公想,如果讓諸葛亮作出選擇,他寧願兒孫碌碌無為,也不願意兒孫禍害百姓吧!至於司馬懿如何想的,那就不得而知了。


漁樵戲春秋


諸葛亮,想必早已經家喻戶曉了,其傑出的政治、軍事才能令後世驚歎。都說“虎父無犬子”,但孔明的兒子卻並無大用,一生僅得“忠孝”二字。司馬懿和諸葛亮同為丞相,同他的兒子相比,孔明之子便顯得有些草包了,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司馬懿,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是輔佐了魏國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由此看來,他與諸葛亮可以說是旗鼓相當,二人也經常作為敵對勢力在戰場上相遇。司馬懿育有九子,分別是晉景帝司馬師,晉文帝司馬昭,平原王司馬乾,汝南文成王司馬亮,琅邪武王司馬伷,清惠亭侯司馬京,扶風武王司馬駿,梁孝王司馬肜以及趙王司馬倫。

這可見,司馬懿的兒子可以說是個個都是人中龍鳳,尤其是那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更是側面寫出了司馬昭的不凡。相比之下,諸葛亮的兒子就顯然不夠看了。傳聞諸葛亮育有三子一女,由於其中有一個是義子,還有兩個正史中並無記載,在此便不進行討論。

單說襲爵了武鄉侯的諸葛瞻。延熙七年(244),諸葛瞻擔任羽林中郎將,因為父親諸葛亮的原因,每當朝廷頒佈一項好的政令,儘管不是諸葛瞻建議倡導,百姓們也都會互相轉告說:“這是諸葛武鄉侯所提倡的。”因而諸葛瞻的美名受到過分渲染,有些名過其實。後綿竹禦敵,諸葛瞻不聽黃崇速佔險要的建議,坐失兵機,出城與鄧艾決戰,兵敗被殺,綿竹失守。後主劉禪出降,蜀國滅亡。徒留一句“

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目反?”

其實,造成這樣的局面也不能怪諸葛亮。諸葛亮一生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其46歲時才得一子也就是諸葛瞻,但是諸葛亮卻忙於社稷,根本沒有時間撫養教育這個兒子。更讓人遺憾的是,在諸葛瞻八歲時,其父便積勞成疾逝世了,只留下了一封《誡子書》作為最後的禮物。

那麼《誡子書》講了什麼呢?讓我們來看看:“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從文中可以看作出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此書中。但是,文中僅僅是教導了兒子如何成為一個君子,在蜀漢如此危難之際,單單成為一個君子顯然無用,對於沒有父親教導的諸葛瞻,我們又如何去希望他成大器呢?因此相比總是將兒子帶在身邊教養的司馬懿,諸葛亮的兒子差一大截也就可以理解了。

再怎麼聰穎的孩子,無人悉心教導,又如何成事呢?假使,諸葛亮沒有因為過度勞累等等原因而早早去世,那諸葛瞻的人生會不會改變,蜀國的命運會不會發生改變呢?歡迎讀者朋友們留言交流。


鄧海春


首先說誰的才能也不是天生的,司馬懿為什麼有兩個虎狼兒司馬師司馬昭,那是因為司馬懿懂得亂世之中慣孩子就等於害了孩子,所以司馬懿只要有機會領兵作戰就帶著兩兒子,目的就是為了勵練他們,司馬師司馬昭也確實不負眾望,很快就成熟起來,成了司馬懿的得力助手,也為日後篡奪曹魏江山打一伏筆。

而諸葛亮就不行了,《三國演義》中寫了諸葛亮有妻黃氏生子諸葛瞻後又有孫諸葛尚,但是沒寫諸葛亮怎麼教育兒子,現在看來諸葛亮不是個好父親,因為諸葛亮沒有勵練諸葛瞻,諸葛亮一生先後七出祁山,按說是有機會讓諸葛瞻上戰場勵練的,可奇怪的是諸葛亮一次也沒帶諸葛瞻上戰場,這是很奇怪的事,按說是不該這樣的,這隻有一個解釋,那就是諸葛亮在家是個脾氣暴躁的父親對教育孩子沒有耐心同時也可能看不上自己兒子,可能認為諸葛瞻不是那塊料,所以諸葛亮常年領兵在外,就疏忽了對兒子的教導,可這無疑害了自己的兒子。

諸葛亮死後,當鄧艾率軍打到成都城下時,劉禪派諸葛瞻父子領兵出戰,結果全部戰死,雖然說很英勇,可後人只能嘆息了。

用今天的眼光看,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司馬懿是對的,和平時慣孩子的後果是孩子長大後一無是處無法生存,而戰爭時期慣孩子那就是死。


天宇的文史情懷


我們先來理清楚一下司馬懿和諸葛亮分別有幾個兒子。

諸葛亮,三國時期蜀國的丞相。

他妻子是黃氏,說法不統一,有說是黃月英,還有說是黃碩。但是他有兩個兒子,一個叫諸葛瞻、一個叫諸葛喬。諸葛喬不是諸葛亮親生的,而是他哥哥諸葛瑾的兒子,後來收為了養子。諸葛瞻則是親生兒子。

司馬懿,去世後,先後追諡為宣王、宣皇帝。

司馬懿那就比諸葛亮厲害多了,子女成群,主要原因就是妻妾多,生的也就比較多。我們一個一個來說。

妻子,也就是正妻,張春華,追封為宜穆皇后,先後生了三兒一女,按照長次關係排列,長子司馬師、次子司馬昭、六子司馬乾、大女兒南陽公主司馬氏。

姬妾,有三人,伏、張、柏夫人,分別生三子司馬亮、四子司馬伷、五子司馬京、七子司馬駿、八子司馬彤、九子司馬倫。

司馬懿還有一個女兒高陸公主司馬氏,生母不明。

上面理清楚了兩個人的兒子分別是誰,那下面我們就說說他們的狀況吧。

先來說諸葛亮的養子,諸葛喬,因為諸葛亮當時沒有兒子,所以就把諸葛喬過繼給了諸葛亮。諸葛亮對待他可是非常嚴格的,希望他能有出息,可惜的是,二十五歲就陣亡了。

親生兒子諸葛瞻是在諸葛亮46歲時候才有的。諸葛瞻算是繼承了諸葛亮的聰明、才思敏捷,對書法繪畫都非常精通,而且還有非常強的記憶力。但是在領兵打仗上,卻遠遠不如諸葛亮。最終因為猶豫不決導致戰略上失策,退守綿竹,最終和他的兒子諸葛尚戰死。

司馬懿兒子比較多,但是卻都有非常棒的才華,就比如長子司馬師,在司馬懿去世之後,仍能夠獨攬大權,令朝野肅然,並且在軍事上的才能也不弱於朝政。

次子司馬昭則是戰功累累,和司馬師不分上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馬亮,曾經晉武帝想把位置傳給司馬亮的,但是因為有人從中阻撓,最終沒有傳給他。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司馬亮是很厲害的,並且西晉時八王之亂,司馬亮就是其中之一。

司馬伷,在年輕時候就是非常有名的,後來統軍時因為帶兵有方,深受士兵們的愛戴。

從以上就可以看出司馬懿還有諸葛亮兩個人的兒子作為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從中就可以直接看出他們培養兒子的方式也是各有不同。

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差距呢?照理說諸葛亮比司馬懿更加有才華,可是在培養兒子這方面看來司馬懿是更勝一籌。

我覺得應該是和兩個人的家族不同有關。就算是現在這個年代,家族不同,培養習慣不同,教出來的人肯定也就不同。

司馬懿這個家族名聲比諸葛亮的家族響亮很多,他祖上也算是個四世三公,門下的子弟是遍佈了整個北方。

諸葛亮呢,家族就有些卑微了,在諸葛亮還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後來還是投奔了荊州。

其次便是兩個人身處的環境不同,所以就導致了在教育子女這方面有所差距。

司馬懿那是悠閒的很,有大把的時間來教育自己的兒子。而諸葛亮呢,需要輔佐劉禪,還要去處理大堆的軍事,最終還是在軍營中因心力交瘁、積勞成疾而死的。

接著便是兩個人生孩子的時間,司馬懿是208年有的長子司馬師,那時候司馬懿才29歲。而諸葛亮則是在46歲時生的諸葛瞻,諸葛亮病逝時諸葛瞻才8歲,更何況兒子出生後,諸葛亮一直致力於北伐,這根本就沒時間去管兒子。

從以上幾點來看,諸葛亮和司馬懿是完全不能相比的。

養兒育女要儘早,太晚的話就沒時間去教育了。


理科男讀歷史


因為諸葛亮生兒子太晚,公務又繁忙,廢寢忘食,沒有怎麼教導過孩子。同時諸葛亮教育兒子的方法也有問題。



諸葛亮的長子是過繼來的,是他哥哥諸葛瑾的次子諸葛喬,在東吳時就有美名,認為雖然學問不如長子諸葛恪,但為人品行要勝過兄長。不過諸葛喬是諸葛瑾教育出來的,到諸葛亮身邊時已經成年。諸葛亮視他如親生兒子,深恐其成為庸人,管教甚嚴。諸葛亮北伐屯駐漢中,讓諸葛喬同士兵們—起,參加與督運軍糧地艱苦工作,結果第二年(228年)就死了,時年才二十五歲,應該是身體素質較差,勞累過度而死。

從諸葛喬的不幸可以看出,諸葛亮教育孩子,原則性有餘而靈活性不足。諸葛喬出身東吳豪門,從小生長環境優越,沒吃過苦,一到蜀胡還木怎麼適應就從事艱苦的行軍運糧工作,結果一下子身體就垮掉了。

這時諸葛亮已經有了自己的親生兒子。建興五年(227年),諸葛瞻出生。此時,諸葛亮已經46歲了,而且正值北伐時期,很少回家。228年春,第一次北伐。228年冬,第二次北伐。229年,第三次北伐。231年,第四次北伐。234,第五次北伐。




從這個時間表可以看出,諸葛亮在家比較完整的時間,也就是諸葛瞻3歲(230年)、5-6歲(232-233年),這麼小的孩子,也就是基礎教育罷了。諸葛亮也對此心知肚明,寫信給諸葛謹,稱“諸葛瞻如今已經八歲,十分聰明可愛。只是怕他過早成熟,將來成不了大器”。

諸葛亮臨終前放心不下這個還年幼的愛子,專門作《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⒅,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誡子書》的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這是讓兒子做好學君子,沒有任何軍政經濟方面的指導,畢竟七八歲的孩子,也只能教這些了。



諸葛瞻的學問是沒問題的,“工書畫,強識念”、“才敏”。可惜蜀漢不能允許諸葛亮的兒子只是一個好學的君子。十八歲就擔任羽林中郎將,二十七歲擔任侍中,三十歲擔任尚書僕射,三十一歲就擔任代理都護並任衛將軍,與輔國大將軍董厥共同執掌尚書檯政務,統領國事。

可以說,諸葛瞻明顯擔負了與其經驗才幹不相稱的重要職位,說他是碌碌無為的庸才顯然過分,只是職過其才而已。後人評價:“瞻雖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敵,而能外不負國,內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


海軍史研究會員


歷史上諸葛亮比司馬懿厲害,但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似乎比諸葛亮的兩兒子諸葛瞻和諸葛懷要有成就,這是為什麼呢?


畢竟司馬懿的兒子,成功纂奪了曹魏江山,"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諸葛瞻及其子諸葛尚,文不如其父,武不敵鄧艾,綿竹英勇戰死雖其忠可嘉,未免讓人嘆息:神話僅一代人而已,否則蜀漢或可一統天下。

也許有人認為這是司馬懿教子有方,常將二子帶在身邊,觀摩實習,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放手讓兒子們去戰鬥,成長很快經驗值爆表。

而諸葛亮輔蜀漢劉禪,事無鉅細憂勞國事,無暇管教其子,因此不像司馬懿一樣,一手培養兒子作接班人。

其實諸葛亮四十五歲才有兒子,之前對繼子諸葛喬(兄謹之子)深恐成為庸人,管教甚嚴。北伐屯駐漢中,就派他督運軍糧,表現不俗。(其兄諸葛恪在吳國頗有影響)可惜英年早逝,二十五就死了。

而其長子瞻才一歲,老來得子,加上寄與厚望的繼子之死,諸葛亮捨不得對其過嚴,只教其忠義。

蜀亡時小兒子諸葛懷年幼,後晉太傅王覽建議朝廷,召錄漢代名臣之後裔錄用,打算給其封爵,只有他沒有去,推說無才補天,自願終老於田園。其才未現於世,其忠無異於兄諸葛瞻。



其實不這兩個人教育方法不同造成的,而是價值觀和定位不同的結果。司馬懿文備武功,亦能騎馬打仗,他為人是隱忍的政客,覬覦曹魏天下。其野心口傳心授於其子,才有日後的翻雲覆雨之強勢手段。

可諸葛亮以忠臣良相自居,坐車治國的政治家,以蜀之興亡為己任,對兒孫的教育自然也如此。


所以總的看來司馬懿終勝了諸葛亮,"前人強不如後人強"啊。不過兩人鬥了半輩子,也算得償各自所願。

究竟是諸葛亮過於在乎忠名,對諸葛瞻教育德勝於才,約束了其成就。譬如《白鹿原》中,如果白孝文不離家出走,在老爹白稼軒影響下,也就平庸一輩子了。

還是諸葛亮本人神思用盡,虧了子孫福澤,所謂"慧極有傷",就不得而知了。

一🌸一世界。元元,金沙江邊的小魚🐠兒,期待您的關注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