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雷峰夕照、金台夕照,“夕照”的鼻祖,就在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中国、日本许多名胜古迹之地都有“八景”“十景”之类的说法,比如北京的“燕京八景”,杭州的“西湖十景”,陕西的“关中八景”,广州的“羊城八景”,日本的“江户八景”“近江八景”等等,而这些“八景”“十景”的鼻祖,还要数位于湖南的“潇湘八景”。


雷峰夕照、金台夕照,“夕照”的鼻祖,就在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橘子洲-“江天暮雪”所在地


潇湘湖南之地远离中原,一直是传统文人心目中的名胜之地,唐诗中描写潇湘美景的诗句多如牛毛,而“潇湘八景”之说,最早出现在五代北宋时期,五代黄荃、宋初董源、李成、宋迪,南宋王洪、牧溪等等诸多画坛巨匠,都曾绘制《潇湘八景图》,自米芾为李成的《潇湘八景图》题诗作序后,“潇湘八景”之名就此名扬天下,各地效法而来的“八景”“十景”也层出不穷。


雷峰夕照、金台夕照,“夕照”的鼻祖,就在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岳阳楼上望洞庭-“洞庭秋月”所在地


历经千年,“潇湘八景”大多已经物换景移,不复往昔风貌。“平沙落雁”所在的衡阳回雁峰,本来山头就不高,如今几乎已被城区包围,被高楼淹没,附近江中的沙滩也已消失,落雁之景再难寻觅。而“烟寺晚钟”所在的衡山县清凉寺,早已在“大炼钢”时代拆毁,古寺钟声是再也听不到了。“江天暮雪”所在的橘子洲头,江边早已是长沙的高楼大厦,雪景也已不复往昔。站在湘阴城江边,“远浦归帆”的帆影不再,取而代之的只是湘江中的钢铁轮船。而“潇湘夜雨” “洞庭秋月”“山市晴岚”“渔村夕照”等则基本还保存原貌。


雷峰夕照、金台夕照,“夕照”的鼻祖,就在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如今的橘子洲头


这里说说“渔村夕照”之景,它并不在湘江流域,而在沅水流域,按说归入“潇湘八景”有些牵强,但这个夕照之景确实是独一无二。沅水是湖南与湘江不相上下的大河,其长度比湘江还长,“渔村夕照”位于沅水下游桃源县的桃源山上,桃源山海拔不高,但临江而立,山顶视野特别开阔,而且此处江面宽阔,还孕育了一个江中沙洲——白麟洲,从沅水东北侧的桃源山向西南眺望,江面被白麟洲洲尾分成两条,夕阳西下,江中可见两轮日影,再加上空中落日,一齐构成“三日同辉”的奇观,再加上江中的渔船作为点景,这美景确实令人陶醉。


雷峰夕照、金台夕照,“夕照”的鼻祖,就在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桃花源-渔村夕照


桃源山不仅是“潇湘八景”中“渔村夕照”之所在,还是《桃花源记》中武陵人问津的世外桃源。道家三十六小洞天之桃源山洞,七十二福地之绿萝山,都在此处。自从陶渊明创作《桃花源记》后,无数人来此问津,至唐代王维、李白都曾到访。王维还曾作诗《桃源行》,将此处上升为仙境。此后又有张旭、刘禹锡、韩愈、王安石、梅尧臣等名家造访、吟诵。刘禹锡任朗州司马期间,还曾在此修筑草堂游玩休闲,这片山水的确是有灵有名的人间胜地。


雷峰夕照、金台夕照,“夕照”的鼻祖,就在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如今桃花源的山门


除了“渔村夕照”保持原貌外,位于永州的“潇湘八景”之首“潇湘夜雨”也还保留着当年的韵味。潇湘夜雨之景位于永州零陵区潇水与湘水汇合处的萍洲岛上,这里虽紧邻市区,但岛周围却还是山清水秀的自然风貌,到岛上游玩还需要乘船前往。岛上有一座书院——萍洲书院,周围树木蓊郁,古韵悠然,春雨时节,在岛上过夜,没有现代都市的喧嚣,也多少能感受一番古人的潇湘愁绪。岛上邻水之地,树影倒映水中,像极了宋元山水画中的山石树木,难怪古人将潇湘美景视为山水画的灵感之源。


雷峰夕照、金台夕照,“夕照”的鼻祖,就在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雨中萍洲岛-潇湘夜雨


如今我们的旅游,与古人相比有很大不同,基本只停留在走马观花的程度,很难象古人那样,到一个地方停留很长时间,去观察它一天中不同时候,甚至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景象变化,更不用说像古人那样用心去感悟,带着心绪去体验了。所以我们这个时代,旅游业虽然空前繁荣,但能流传下来的游记却是寥寥无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