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浴血奮戰卻輸得最徹底,為何英國會成為二戰中最大的輸家?

靜夜史


英國是二戰後最大的輸家?

雖然有點誇張,但是也有幾個事實可以說明。

在二戰後,英國某些方面確實顯得有點悲催。

說三個例子:

1)二戰後英國殖民地幾乎都獨立了。

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在二戰前已經有200年曆史了,即使一戰也沒能讓日不落帝國的神話破滅。但是二戰終結了這個歷史。

也就是說“日不落帝國”變成了“日落帝國”。

二戰後,英國在中東的殖民地和附屬國基本完全喪失了,我們熟知的巴以衝突怎麼來的?就是英國要撤走,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要獨立,此外敘利亞、伊拉克、埃及等都是二戰後真正脫離了英國的統治。

另外在南亞,被稱為女王皇冠明珠的印度一分為三,分成了巴基斯坦、印度和緬甸,都各自獨立。英國在南亞的勢力也極大衰減。

很多非洲國家的英國殖民地也類似,英國只剩下了一個歐洲的直布羅陀和南美的馬爾維納斯群島。

所以可以說,英國被二戰打得損失並不太慘重,但對英國全球勢力的影響是最慘重的。

2)二戰後英國的霸主地位徹底被美國取代。

殖民地意味著英國具有很強大的勢力範圍。那麼失去殖民地,就意味著英國勢力範圍沒有了。而勢力範圍於英國的霸主地位是緊密結合的。

一戰後,美國通過華盛頓和會獲得了和英國一樣的軍事權力,兩國在艦船數量和噸位上一致,這是美國和英國開始平起平坐的開始。但英國還是西方世界的第一把交椅,這個位子頂多和美國共享。

二戰後就不一樣了,隨著殖民地失去,勢力範圍的丟失,再加上被德國襲擊本土造成嚴重的經濟問題,使得英國在戰後不得不依賴美國人輸血度日。

所謂輸血,就是美國的馬歇爾計劃。這個計劃是美國國務卿馬歇爾制定的援助歐洲的計劃,以此來讓歐洲恢復元氣。英國這個曾瞧不起美國的親戚也必須接受這個計劃才能讓自己走出二戰的衰退局面。

從這個例子就能看出,英國霸權地位已經不在了。

3)二戰後法國和英國都進入五常。

英國浴血奮戰獲得了聯合國五常地位,是名副其實的。

而二戰開始不久就投降的法國,也在戰後獲得了和英國一樣的五常地位,這讓最開始,英國多少有點不服氣。

不過後來英國首相丘吉爾也同意法國入常,畢竟法國也是當時的大國,除了法國之外,當時的世界也找不到其他適合進入五常的國家了。

況且法國因為投降比較早,德國沒怎麼對法國本土的軍事力量下手,這使得法國整體軍事實力和工業基礎依然維持,沒怎麼像英國或者東歐那樣遭到嚴重打擊。論戰後的實力和對國際社會的影響力,法國也確實可以進入安理會。

不過不管怎麼說,還是很多英國人認為法國進入五常比較討巧,還應該感謝英國呢,畢竟當時戴高樂的自由法國是在英國土地上,算是寄人籬下,而進入安理會後相當於和英國平起平坐了。

以上這些,可能算是英國在二戰後的損失吧!


木春山談天下


什麼是最大的輸家?

二戰期間,蘇聯死去了近三千萬人,中國死去了兩千萬人左右,德國死去了一千萬人左右,而英國死去了40萬人左右,到底誰慘?到底誰是輸家?

英國不是二戰中最大的輸家,而是二戰前後綜合國力“整體下降最狠”的國家,為什麼會這樣?

二戰是美英新老交替的重要階段

曾經的美國就像英國的兒子,但是這個兒子在十九世紀末時,國民生產總產值已經超越了“爸爸”英國。其後,英國苟延殘喘地走著,而美國卻向世界第一的寶座奔去。

一戰後,英國的老大就當得很費勁了。二戰時,英國實力已經大減,在陸地上幹不過德國,還好,他們的海軍威力還是很大。

其實,在二戰前,英國已經衰落了,GDP不如美國不說(只有美國的五分之一左右),還不如德國,也不如蘇聯。二戰,就是“新王崛起、老王退位”的重要階段。這是社會發展的規律,沒有哪個國家能夠一直屹立不倒。

這個新王,就是當時GDP全球第一的美國。“新王”能不能完全當老大,要看二戰中的表現。美國在二戰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幫助了歐戰戰場的蘇聯,也幫助了亞洲戰場的中國,不僅如此,在亞洲戰場和日本對打,在歐洲戰場與德國開戰,這操作沒問題,是老大幹的事。

特別是二戰末期,“送給”日本的兩顆原子彈,更是讓世界各國只能仰視美國。

綜合來看,在二戰期間,關於盟軍的勝利,犧牲最大的是蘇聯,出力最多的也是蘇聯,但整體貢獻度和影響力,美國必須排名第一。

因此,二戰的勝利,確定了美國世界大哥的位置。

一個新的大哥產生了,一箇舊的大哥就要淡出了,因為大家要以新的大哥馬首是瞻。於是,美國開強勢影響全球,而英國開始無奈地退出了那個舞臺。

二戰時,英國開闢戰場太多,失血太多

按理來說,英國就算GDP不如美國,但怎麼也得排名前三位啊!但是,不行啊!因為英國在二戰時期元氣大傷,傷到爬起來都沒那麼容易。

英國曾經的強大,是引領了工業大革命的潮流,而且控制了很多的殖民地,因此才有了“日不落帝國”的美譽。

但是,在美歐地區,工業大革命的科技成果普及很快,不到百年時間,後來者紛紛居上,美國、德國、蘇聯一個個跑得和瘋子一樣,這讓老邁腿疼的英國跟不上趟。

最關鍵的是,以紳士自稱的英國人,在世界各地殖民地太多,當第二次世界爆發後,英國的各殖民地“紛紛起火”,作為宗主國,作為要擔當責任的英國,開始在全球多個地區和他國開戰,在菲律賓、馬來西亞、緬甸等區域,英國和日本開戰;在非洲,和德國開戰;在歐洲,還是和德國開戰。這讓英國非常費勁,人死了不少不說,錢花老鼻子去了。

德國海戰打不過英國,但是空中轟炸,還是整了不少,這也讓英國損失不少。

總之,英國在二戰期間,多處開戰,導致財產損失巨大,對英國國力大有損傷,失血太多。

二戰後,英國控制的殖民地紛紛獨立,英國更加勢單力薄

(英國曾經的殖民地)

形象地說,英國其實是靠殖民地的獲益,支撐起了曾經強大的英國,如果只是靠本土的實力,綜合實力確實一般,和美、蘇、德都比不了。

二戰後,英國控制的殖民地紛紛獨立,英屬印度、英屬緬甸、馬來西亞、埃及、科威特、卡塔爾、阿聯酋、肯尼亞、尼日利亞、索馬里等國家先後獨立,英國從“日不落”國家,變成了“日將落”國家。

有人說了,英國為什麼會願意讓這些國家獨立?

因為英國也沒有辦法,二戰後,各個國家的民族主義抬頭,到處爆發獨立運動,英國沒有辦法一一開戰解決,只能讓這些國家獨立了。

當然,美國和蘇聯的崛起,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因為那些國家看到一個衰落的英國,誰都不願意當衰落英國的小弟了,大家都積極要求主權獨立,然後和“高富帥”的美國處好關係,或者和“成熟粗獷”的蘇聯增加來往。

總之,英國是個過氣的大哥了,此時不獨立,等待何時?

各殖民地紛紛獨立,英國的控制力和影響力越來越小,最後就淪落為第二梯隊了,只能和法國一起當起了難兄難弟。

總體來說,英國二戰後的衰落,原因有三,一是新老大崛起了,英國退出了政治舞臺;二是二戰期間開戰點太多,失血嚴重;三是二戰後,各殖民地紛紛獨立,英國的控制力和影響力大大減小。


藍風破曉


內外兩方面原因。

從內因來說,英國從1894年開始就不是世界頭號工業大國了。此後,英國的工業又先後被蘇聯和德國超越,滑落到世界第四。

工業文明時代,世界的頭號強國,頭號殖民帝國的工業產值居然不是世界第一。

這是什麼概念?德不配位,悲劇啊!

這就好比,一個武林盟主的功夫修為不是江湖第一,他縱然可以通過權謀之術賴在盟主的位置上裝腔作勢。

但是,他褲襠上的遮羞布終究會有被人扯下來的一天。這只是時間問題。



從外因來說,英國迅速沒落,這主要“歸功於”它的好盟友兼頭號債主——美國。

二戰結束後的頭十年,英國當時其實也沒慘到淪為“最大的輸家”的地步。因為按照當時的人對英國整體國力的評價——它仍然屬於超級大國之列。

當時的人對美、蘇、英三個超級大國的評價是這樣的。

美國:世界經濟第一大國,並能在全球相當大部分地區投射其軍事力量,在全球對其盟友都具有相當影響力,和大英帝國分享全球的制海權。

蘇聯:世界版圖第一大國,軍事投射力橫跨歐亞大陸,在東歐和東亞具有相當影響力。

大英帝國:世界歷史上統治勢力最廣、轄區人口最多的帝國演變而來,並能在全球投射其軍事力量,還通過英聯邦對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其他大國具有相當影響力,和美國分享全球的制海權。

從以上當時人的評價中可以看出:二戰後的英國雖然從一家獨大變成了三強之末,但它的遮羞布仍然還在,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依然不容小覷。

然而,大英帝國的遮羞布終究還是被“好朋友”美國給扯了下來。


二戰結束後,印度和部分殖民地獨立,再加上英國本土經濟政策失敗,英國本來就衰落了的國力更是雪上加霜。

1956年7月26日,埃及又在傷口上撒鹽,其政府宣佈將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公司資產也全部沒收。

當時,英國苟延殘喘,臉面上還掛著超級大國的稱號,埃及如此欺負它,它自然是要想辦法修理埃及,把面子找回來的。

不過,國力衰落是事實。所以英國首相艾登在決定出兵之前,他做了兩手準備。

第一手是聯絡法國、以色列,想借助三國聯軍的報團威懾力,給自己壯膽。

第二手是反覆詢問美國:大哥你對我埃及打有沒有意見?沒意見我就打了……

美國當時的總統艾森豪威爾支支吾吾,沒說支持,也沒說反對,算是默認了。

英國一看美國默認了,就以為美國點頭答應了,於是它就聯合法、以出兵了。

PS:英國政客玩了那麼多年政治,精的跟猴子一樣,不可能頭腦發昏,拋開美國單獨進攻埃及。艾登的行為只能說明,美國確實默認了他的行動。

結果,當以色列軍突破埃及國境線,英法聯軍陳兵於開羅外海後,美國中途反悔了,給了英國背後一刀。艾森豪威爾在電話中絲毫不給艾登面子,聲稱如果英國不退兵,他就中斷對英國的經濟援助。(同時還宣傳將會拋售英鎊)

並且,艾森豪威爾當時居然還跟赫魯曉夫達成了默契,下令美軍進入全球警戒。其行為隱隱約約的是在說:你們要是不知趣,蘇聯拿核彈炸你,我可是不管的哦。

美國這種翻臉不認人的行為,讓高舉反蘇大旗,自以為有蘇聯這個共同敵人就能跟美國死死捆綁在一起的英國在國際上大丟臉面。

其後,美國又聯合蘇聯,高舉民族主義旗號支持殖民地獨立,拆英法的臺,導致大量殖民地獨立,英法國力一落千丈,其在國際上影響力從全球範圍龜縮到了西歐一隅之地。

法國受此大辱,遂自強自立,法國人選舉戴高樂上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時期開始。

1958~1969年期間,戴高樂執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從北約手中收回了對法國艦隊的指揮權,禁止美國使用法國基地。並且在戴高樂的主持下,法國還在1960年和1965年分別試爆了西歐國家的第一顆原子彈以及成立了現在歐盟的前身歐洲共同體,遂走上了一條“歐洲由歐洲人做主”的路線。


而英國受此大辱,遂破罐子破摔,徹底放棄超級大國的遮羞布,倒向美國,死心塌地的給美國當馬仔。

按英國當時的首相麥克米倫的設想,奴家都這幅德行了,大哥還好意思整我嗎?

然而事實證明,大哥是真的能狠心整它。

1962年,肯尼迪總統為了逼英法放棄獨立核計劃,就拋出了一個名義上隸屬北約、但實際上由美國控制核按鈕的“多邊核力量”。

法國看穿了美國的小伎倆,就堅決不加入這個計劃,並且還勸英國別加入。英國當時想加入歐共體,不想得罪法國。對於美國的提議,內心也是猶豫的。

美國見啃不動法國,就威逼英國。最終,英國還是骨頭軟,簽了《拿騷協議》,氣的戴高樂對英國人的骨氣是“刮目相看”,徹底跟英國鬧掰。

拿到英國的“核按鈕”後,美國順腳就踢了英國屁股一腳,讓英國加入歐共體。

說實話,我真是不知道當年的英國政客怎麼過的。要知道,英法前腳才剛剛翻臉,後腳就讓英國去求法國批准入會,這真的是一點碧臉都不想給英國留了。



最後,英國求爺爺告奶奶,談判過程受盡了羞辱,花了十年時間,賠了無數的笑臉,才搞定法國(因為戴高樂下臺了),擠進了歐共體。

而至此之後,英國的國際形象大跌,沒有國家把它再視為世界大國了。

平心而論,要說美國不知道英法關係,不知道歐共體是法國主導的,我是不信的。而既然知道,還逼著英國跟法國翻臉,翻臉之後再讓它去給法國賠禮道歉,自跌身價,這很顯然就是美國不想給英國留活路,想徹底把英國捏在自己手上。

如果說,美國真心要幫英國,它大可退一步海闊天空,或者出面幫英國站臺,畢竟它的面子大,法國還得給他點面子。

然而,美國就是什麼都不幹,就是專心的給英國下套。最終,徹底撕掉了英國褲襠上的遮羞布,讓英國再也抬不起頭。


Mer86


編號6843為您回答。

二戰中最大的輸家有兩個。分屬兩個陣營,分別為德國和英國。如果邱吉爾,能夠活得更久,或者能夠進行認真的反思,他一定會悔不當初。後悔當初自己拒絕了希特勒的《和平倡議》。希特勒在征服了法國之後,並沒有入侵英國的意願。他認為英國人會想明白、看明白自己的處境。一定會接受他的《和平倡議》。

希特勒的《和平倡議》,是異常的寬大和慷慨。不稱臣、不納貢、不割地、不賠款。簡直就是君主海洋、吾主陸地的分贓協議。但是傻缺的英國人對於如此寬大的倡議,竟然選擇了一口回絕。讓希特勒都驚詫不已。

然後就是慘烈的數年苦戰。一直到美國參戰,打贏大西洋之戰,整個英國都危如累卵。對於英國來說,是史上至暗時刻。讀者諸君有機會可以去看一看電影《至暗時刻》,拍的很不錯。當然當時的現實,在英倫三島之外的人看來,比電影更加無望和令人窒息。

但是戰爭的結局,非常的出乎當時英國人的預料與希望。經過浴血奮戰,英國人取得了表面的戰爭勝利。卻輸得徹底。

英國參加戰爭的兩個目的:保衛盟友的獨立,免除外部的威脅。這兩個目的都沒有達到。波蘭的領土被瓜分,成為了斯大林的衛星國。消滅了納粹的威脅,卻迎來了幾十年,在紅色帝國的威脅之下,瑟瑟發抖的歲月。

除此之外,更是丟掉了海外的殖民地。由日不落帝國變成了日落帝國。將世界霸主的地位拱手相讓於美國。成為美國跟班。需要美國羽翼的保護,而維護自身的安全。變成了美國的窮親戚,需要美國的接濟而過活。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援助英國恢復。做為《租借法案》的受援國,欠下了美國大量的債務。直到2006年,才還清。英國如釋重負。說了一句很讓人動容的話:我們終於盡到了對盟友的責任。

那麼英國輸的徹底的原因是什麼呢?

第一民族性格和大英帝國幾百年來的驕傲。

軍事理論家李德、哈特曾經這樣評價英國人的性格:英國人的民族性格就是像牛頭狗,咬到什麼就不鬆口。幹掉希特勒,成了英國人的執念。對於自身的安危和處境,全然不顧。

還有民族的驕傲感,讓他們不能忍受,簽定城下之盟。所以上下一心,要戰鬥到底。而不僅僅是政府要戰鬥。在一個民主政權,宣戰的是人民而不是政府。所以他們的人民可以忍受苦難、挫折、傷痛、飢餓。這保證了他們可以堅持到底。

第二自身的實力。在十九世紀,英國的經濟已經被美國超過。二十世紀初,被德國超過。後又被蘇聯超過。這三個國家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領土、人口、資源要超過英國。且有後發優勢。所以英國從世界霸主的地位滑落,是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就如十八世紀,荷蘭走下霸主之位一樣。這種趨勢一戰已經確立,二戰之後最終落實罷了。

第三就是英國人道德水準的提升。佔有殖民地,統治其他民族是不義的,這已漸漸地成為英國人的共識。印度的獨立,英國人無可奈何。對於非洲的獨立,英國人真的無可奈何嗎?

第四國際形勢。無論是美國還是蘇聯,都反對英國再握有殖民地。各個殖民地人民,民族自決意識的加強。所以英國採取了務實的方法。

如果沒有二戰,英國地位衰落的速度,可能放緩。所以說英國是二戰輸得最慘的國家。


喂蚊君子


英國這個所謂的最大輸家其實就是把世界第一這個位置拱手相讓了,丟掉了一大堆殖民地。

二戰之前,英國一直是老牌殖民強國,世界第一,就是英國,而美國,是在戰後才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第一的。這個世界第一,包括軍事、政治、經濟、影響力,二戰前,這些條件最具備的就是英國。而一個二戰下來,全沒了。

跌下神壇不可避免

二戰對於英國來說,損失是非常大的,英國受傷害的程度不亞於蘇聯。而且,英國還沒從一戰的巨大損失中緩過神來,二戰就已經爆發了。對於英國來說,是比較頭疼的一件事。

二戰期間,英國的城市遭受嚴重破壞,雖說沒在英國本土開展過什麼大型的交戰,但是德軍的長期轟炸,對英國影響是非常大。英國很多城市工廠都被嚴重破壞,戰後重建就是個巨大問題。

而且,戰爭是花錢的,英國從美國拿到的物資,都是英國真金白銀買來的,而不是白送的。多年的戰爭,幾乎把英國人的家底完全掏空了。經濟方面,英國人日子可以說過的緊巴巴的。而美國不同,美國這場戰爭,是賺錢的。

英國這種殖民地國家是靠吸血長大的,吸的就是殖民地的血。而殖民地在戰後都開始獨立運動,失去殖民地的英國,等於汽車失去了兩個輪子。而且,這些殖民地丟了,就再也沒收回來。

失去了大量人口,耗費了大量錢財,失去了殖民地,英國基本就是退居二線了。想不退居二線根本不可能,國力全打廢了,世界第一的位置拱手相讓。


軍武文齋


首先一個原因,就是一戰的慘重損失。

雖然英國成“輸家”,是在二戰結束後,但根子卻在一戰結束時就埋下。一場第一次世界大戰打下來,身體幾乎被掏空的英國,不止是人員物資傷亡慘重,更從債權國變成債務國。國內資金極度缺乏,以至於作為“戰勝國”,英國一戰後的工業水平極度走衰,雖然從1920至1929年,英國工業產值增長了百分之十五,但鐵產量和煤產量都不漲反跌,工業能力裹足不前。

工業這個“基本功”衰退了,英國的國力,也自然外強中乾。就連其寶貝疙瘩般的殖民地,都是麻煩不斷。不但殖民地的市場被美日等對手侵奪,各自治領也不停鬧事,終於迫使英國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案》,印度等殖民地,也是掀起各種反抗運動,鬧的焦頭爛額。

所以說,一戰後的英國,雖說政治上以前強勢,但國家實力已經外強中乾。二戰後的國力衰退,只是連鎖反應。

但第二個重要原因,就是英國自私過頭的外交政策。

雖然一戰造成了國力衰退,但英國畢竟底氣還在。只要自己不犯錯誤,其強大殖民體系遍佈全球。外加其國力和外交底蘊,其政治上的“老大”地位,至少還能穩住。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納粹德國崛起後,慌了神的英國,卻是昏招連連。

長期以來,英國一直以精明的外交風格著稱。但精明過頭,有時就是聰明誤。當軍事實力滿血暴漲的德國,開始朝著歐洲大陸呲牙時。英國卻是嚇破了膽。其實此時的歐洲大陸上,英法通過一系列安全條約,早就鑄造了防備德國的防火牆,明明是一把好牌在手。可英國呢?卻是好牌打稀爛。

典型的就是捷克斯洛伐克問題,當囂張的希特勒,衝著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領土要求時,英國卻私心自用,生怕惹火燒身。於是號稱“世界老大”的大英帝國首相張伯倫,竟然急赤白臉,主動跑到希特勒的山間別墅,卑躬屈膝拜見希特勒,然後經過希特勒的一頓訛詐,定下了出賣捷克斯洛伐克的無恥劇本。

於是,在英國的來回奔走下,英國法國美國德國意大利五國,在沒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在場的情況下,達成了出賣捷克斯洛伐克蘇臺德領土的協議。作為當事人的捷克斯洛伐克代表,竟完全被排斥在談判桌外,只能被動的按照五大國的要求籤字。這場由英國導演的“慕尼黑陰謀”,堪稱世界外交史的可恥一幕,更是納粹德國崛起時的大禮。

其實,英國當時並不明白,滿臉囂張狀的希特勒,當時實力也十分有限。德國參謀本部也認定,一旦英國與捷克斯洛伐克聯手對抗德國,德國將毫無勝機。那個後來席捲歐洲的納粹德國,第一步就要被徹底打花。可生怕自己惹上戰爭的英國,卻還滿以為做了大貢獻。賣了捷克斯洛伐克後,張伯倫還要求希特勒簽下《英德宣言》,保證不再發動戰爭威脅。接著拿著這張破紙,衝著倫敦市民炫耀:“整整一代人的和平有了保障”。

然後,就是啪啪的打臉,吞併捷克斯洛伐克後,完成“變身”的德國,徹底成了戰爭魔獸,接下來閃擊波蘭,閃擊法國,狂轟濫炸英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雖然英國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抵抗,但如果他們的戰前態度,沒有這樣的精明自私,後來的戰爭悲劇,原本不會發生

更重要的是,只要被捲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那麼英國的衰退,也就不可避免:殖民體系打的稀爛,英國國力也損失慘重,反被新興的美蘇反超,二戰前的“世界老大”地位,也就蕩然無存。所以,才有了英國首相丘吉爾的那聲哀嘆:我的一邊,坐著把一條腿搭在另一條腿上的巨大的俄國熊,另一邊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間坐著的是一頭可憐的英國小毛驢。”

從當年的“老大”,到此時的“小毛驢”,這樣的英國,確實是輸家。論責任,還是自私的“綏靖政策”,留下的無奈苦果。


歷史風雲錄


英國二戰衰落只是各種因素最後的總爆發而已,其實在19世紀下半葉開始,英國已經一步步從世界霸主的寶座上跌落了。曾經的英國無比強大,皇家海軍縱橫七海,無人敢望其項背,米字旗插遍五大洲,被譽為日不落帝國。經濟上引領了第一次技術革命,其工業產值最高峰在世界佔比超過一半,風光一時無兩。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龐大的殖民地在給帝國源源不斷地提供財富的同時卻無形中扼殺了英國的創新動力。既然躺著都能有鉅額利潤,資本家還有什麼動力去花費大量成本研究新技術呢?最後以電氣化為標誌的第二次技術革命沒有在強大的英國開始,而是在新興的德國開花。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英國經濟總量在世界佔比不斷下降,先後被德、美超越,這是英國衰落的根本原因。同時英國為了維持龐大的殖民體系,不得不保持一支強大的皇家海軍,這也帶來了沉重的財政負擔。在軍事技術方面,英國完成了劃時代的無畏艦的建造,成為海軍艦船發展史上的分水嶺。無畏艦的出現使得其他軍艦都成了過時東西。然而令人尷尬的的是皇家海軍卻成了最大的受害者,因為英國軍艦保有量最多,那麼淘汰的也最多。各國等於是重新站在無畏艦的起跑線上發展海軍,無形中縮小了海軍間的差距。為了應對漢斯咄咄逼人的海軍計劃,英國不切實際地提出兩強標準,即德國造一艘無畏艦,英國就造兩艘。兩國軍備競賽如火如荼,財政緊張,最後不得不以火併來結束。一戰英國靠著百年財富積累和美國小弟的幫助勉強收拾了漢斯,卻也元氣大傷。戰後的華盛頓海軍條約中,美國獲得了與英國一樣的海軍造艦額度。約翰牛在失去了經濟霸主地位之後,又失去了海軍霸主。及至二戰,英國的表現更是不堪,陸軍被三德子趕出歐陸,靠著一灣海峽勉強保命。曾引以為傲的皇家海軍隨著威爾士親王號被小日本用飛機送入海底,宣告了其海軍技戰術的落後。再加上二戰後美國出於霸權考慮,背後不斷出陰招,大英帝國的殖民體系分崩離析,英國徹底淪為二流國家。


老貓打遊戲


為什麼英國成為二戰的大輸家了,我來嗶嗶幾點。

1英國曾經號稱日不落帝國,米字旗飄揚在地球的各個角落,是工業革命的先行者,四處侵略擴張,風光一時。

2依靠剝削殖民地人民,搜刮殖民地資源,發財太容易了,國內切產業空心化,二戰時,製造業產值,技術發展已經落後於美國,德國。

3英國在歐洲大陸奉行大陸均衡政策,法強扶德,德強扶法。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美國有樣學樣,二戰前期,在軸心國和同盟國兩面下注,做生意,賣軍火,大發戰爭財。德國重整軍備背後就有美國華爾街大財團的身影。二戰後期,下山摘桃子,支持盟國,蘇聯打垮德意日,建立美國霸權的全球新次序。

4英國捲入一戰,二戰,為了打敗德國,浴血奮戰,花光了家財,從富豪變成了窮光蛋,失去了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美國成了世界最大債權國,金融中心。

5美國利用戰後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潮流,推出民族自決的理論和行動。促使英國殖民體系,土崩瓦解。連英國皇冠上的明珠印度都獨立了。美國成為世界民主的燈塔,和藹的山姆大叔,英國日薄西山,做地主,收租子的好日子到頭了。

6英國本土國土狹小,木有強大的人口基礎,和國內市場。後勁不足。

7靠近二戰策源地歐洲,幸運是島國,在德國的轟炸下,堅持下來,但也千瘡百孔,美國遠離戰爭中心,養精蓄銳,

8美國代替英國,成為世界霸主,不是一早一夕 是步步為營的百年大計,是天時 ,地利,人和的慢慢變化。

8現在英國是美國的導盲犬,五眼聯盟之一,從頭頭變成跟班,差距可不小。

所以說英國二戰吃了個大啞巴虧。


無能的扎心君


首先,英國並沒有真的成為最大輸家,就算今天也是一個世界性的大國。

從軍事上說,英國在二戰後的安全形勢比二戰之前好得多,雖然失去了軍事上的主導地位,但是二戰前德國的軍事威脅已經全部解除,新的威脅(蘇聯)離本國的距離又是歐洲最遠的,並且和蘇聯對抗的任務主要由美國承擔,這些都可以算是英國摘取的勝利果實,並沒有一般人認為的那麼慘!



英國是美國之前的一個超級大國,這主要源於它強悍的經濟實力,而後來的衰落也主要是因為經濟實力的衰落。

英國確立超級大國的地位,是因為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英國的崛起受益於工業革命和廣闊的殖民地,後來的德國蘇聯等也相繼進行了工業化,自然的英國獨領風騷的優勢就自然的不再。

和這些完成工業化的國家相比,英國自然要落入和自己的人口和國土相適應的狀態,這也就是英國現在的真實狀態。



另外,對英國打擊最深的是殖民體系的崩潰,也可以這樣說,沒有殖民體系的支撐,英國也贏不了二戰,但人們的一個誤解是把這此些殖民地直接認同為英國國土的一部了,雖然這些殖民地和英國有政治和文化上的聯繫,但每個地方都是高度自治的,這些國家參加英國方面的戰爭,主要還是文化方面的認同,最起碼,在統計GDP的時候,殖民地的數據是沒有統計進去的,英國政府也沒有在國會里留有席位,至於後來的殖民體系的崩潰,主要還是因為社會主義和民族主義成為當時的主流思潮,這使英國控制殖民地的合法性消失。英國也承認了這一狀況,所以這些殖民地的獨立基本上都是和平的進行!

英國的衰落相當於一家公司的贏利能力衰落之後,沒有再找到新的贏利模式,只好走精簡機構繼續求存的路子,可以說,做得也不算太差,還是一直都在及格線以上的吧!

按照古代的戰爭邏輯,如果英國把所佔領的軸心國土地全部併入自己的領土,這能否補上在戰爭中的損失是另一回事,比如像蘇聯那樣的操作?但這種模式除了在現代的人類文明水平中會遭到非議,這樣的國家必然秉持一種暴力邏輯,同樣也會埋下全盤皆輸的可能,蘇聯到現在為止就可以說已經輸得精光!

相比之下,二戰之後德國日本確實有過快速的發展時期,這是因為德日戰敗之後,相當於進行了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納粹的國有體制,和日本的封建財閥都遭到了清算,這有點類似於古代中國的改朝換代,舊的食利者消失,勞動者或底層平民的收入可以較快提高。人們的創業和勞動的積極性都更高,自然財富也更快增加。

如果到今天來看,可以說這幾個曾經的帝國主義列強都處在大致相當的發展水平,英國混得也不算差。


皓月千山


確如題主所說,二戰真正輸的最徹底的就是大英帝國。二戰永遠將英國踢出了大國行列。而他當年的小弟美國卻藉此成為超級大國。直到今天。

二戰中,法國雖然一個多月就亡國投降,頗被英國譏諷。但正式由於過早地投降。讓國家免遭‘’塗炭‘’,工業體系還在。國家經濟框架還在。所以戰後恢復很快。而英國則是徹底廢了,滿目瘡痍和戰敗國德國區別不大,甚至還不如。戰後當英國記者發現德國普通民眾生活要比英國要好的時候,便憤慨寫道:到底是誰贏得了這場戰爭。但原因何在呢?



因為打敗英國的不僅僅是德國。還有一個美利堅。如果說德國只要大英帝國的土地的話,美國要的卻是英國的金錢,殖民地。金融地位。一個要錢一個要地。大英帝國最終能夠活著已經是奇蹟了。面對德國的武力進攻,英國只有答應美國的要求,按照《租借答案》的方式,跳進了美國給挖好的坑裡,明知道是毒酒那也得喝。二戰以後,無力維繫龐大的殖民體系。他們分分獨立,成為美國的小弟,日不落帝國就此成為歷史。永遠不復存。


一場二戰讓英國花費近300億英鎊鉅額經費。為了保衛國家,英國低價向美國變賣了四分之一的海外資產,這些可是優質的金融資產。戰後外債高達37億英鎊。英國的金融地位讓位給美國。不得不依附於美國的地位。如果說一戰後英國只是勉強維持世界第一的位置(在1894年美國GDP已經超過英國)。那麼二戰就是美國的時機。而英國時代就此結束。


二戰的創傷補僅僅是經濟上的,更是心裡上的,英國已經知道,他已經無法再次偉大,丘吉爾在1951年的演說中說,讓我們恢復信心。這不過是慰籍而已。科技,金融,工業,英國已經無法恢復。更加難以釋懷的是。面對美國和蘇聯的崛起。英國除了依附美國之外。沒有任何一個辦法。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