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鬼谷子大智慧:越是成熟的人,越是懂得控制情緒

★點擊【關注】中華鬼谷子智囊團頭條號,私信回覆“鬼谷秘籍”,贈送您道藏鬼谷子智慧內參秘籍。

鬼谷子大智慧:越是成熟的人,越是懂得控制情緒

在我們身邊總有這麼一類人,脾氣特別暴躁,一言不合就火冒三丈,上躥下跳,可是在發完火以後又常常會後悔。明知亂髮脾氣不好,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這些人其實不難找,詳見某些輔導孩子作業時的家長們。

在我們身邊還有這麼一類人,他們很少會發火,因為他們認為一個人的最高修養就是沒情緒,沒脾氣。實際上,多年前的阿信就是這麼想的,我甚至認為這是理性的表現。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

在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我們到底應該火冒三丈,還是忍氣吞聲呢?

毫不誇張的說,其實大多數人都是情緒的奴隸。

在心理學領域,一般認為,情緒是以個體願望和需要為中介的一種心理活動。當個體願望和需求得到滿足時候,就會產生積極情緒,反之就產生消極情緒。情緒是主觀內心對客觀事物的反應。

比如你在逛商場時,看見心儀已久,早就想購買的物品大減價,於是正面情緒就出現了。等你買回家時,發現買的物品有質量問題,於是負面情緒隨即而來。情緒總是在剎那間變換,就如老話說的“人心晝夜轉,天變一時間”。

如果我們稍微延伸一下會發現,為什麼在職場上的老闆和員工的關係總是在變化呢?

當老闆和員工之間相互符合預期,能夠滿足需求,預期小於需求時,就容易出現積極情緒,反之預期大於需求時,就容易出現消極情緒。可是人們的期待和需求總是在不斷變化的。雖然你還是你,但是你老闆對你的期望和需求變了,所以關係也就變化了。有時候我們也不得不感嘆:

人無百日好,花無百日紅。

發現沒?情緒是跟預期和需求是有直接關係的。不得不感慨,有時候人類就是這麼現實,膚淺且真實。

鬼谷子大智慧:越是成熟的人,越是懂得控制情緒

你是如何看待情緒的呢?

有朋友覺得應該放縱情緒,開心就大笑,悲傷就痛哭,美其名曰“率性而活”。也有朋友覺得應該剋制,認為情緒就是理性的天敵,喜怒不形於色才是完美的表現。這其實都是極端的表現。

前一種人多是理想主義的文人墨客,比如李白,聽到自己要當官了,高興時就說“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結果自己被貶謫了,悲傷的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重點是後一句——“使我不得開心顏”!

很顯然,李白是個性情中人,言行舉止隨著情緒的變化而變化。像李白這樣極端情緒的人,確實適合從事文藝事業。但是,在職場上是必然會吃虧的。

後一種人多是現實主義的達官顯宦,比如劉備。《三國志》裡明文記載他“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好惡不言於表,悲歡不溢於面”。這哥們高興或者憤怒都不表現在臉上,喜歡的和討厭的也不說出來。看起來劉備是個沒情緒的人。

但實際上,劉備只要是人,就肯定會有情緒,只是他硬是把自己憋成了“忍者神龜”。這樣就一定好嗎?如果你留意劉備的死因就知道了,他是被新仇舊恨活活給憋死的。

對待情緒,我們到底需要放縱,還是禁止?

王陽明有個徒弟叫陸澄,有一天突然收到一封家信,說他兒子病危。陸澄心裡非常憂悶,難以忍受。

你猜王陽明是會勸陸澄乾脆哭死算了,還是堅持“喜怒不形於色呢”呢?

答案都不是,王陽明說此時正是修行的時候,父親愛兒子是最真摯的感情,傷心難過是人之常情,但是天理有中正平和的對方,過猶不及。人都有七情六慾,傷心總是難免的,但是“毀不滅性”,不能過分悲傷而失去本性。人不能過度的抑制情感,天理本身自有界限,凡事不可太過分,需要做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這裡,我們需要學習一個儒學概念:未發之中,我們心中產生的喜歡、憤怒、悲哀、快樂等各種情感不會影響到的我們對事物的觀念,這種狀態叫做“中”;對外表達觀點及情緒時採用恰當的方式,這也就是致中和的由來。

王陽明把話說的很明白了,人而為人,我們可以發洩情緒,但是要把握好度,不能喪失理智。王陽明稱為未發之中,鬼谷子稱為安徐正靜。

相信有朋友會問了,如何把握好這個尺度呢?有個小建議:

等你發火時,你不妨反問自己一個問題:我的理智還在嗎?

鬼谷子大智慧:越是成熟的人,越是懂得控制情緒

終於輪到鬼谷子上場了。

其實一個人如果控制不好情緒也沒什麼,最多是被人給利用了而已。鬼谷子將之稱為“揣情”:

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時,往而極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隱其情;必以其甚懼之時,往而極其惡也,具有惡也,不能隱其情:情慾必知其變。啥意思呢?

揣摩人心時,縱橫家往往會選在對方極為高興時加以迎合,引發其慾望,有了慾望,就不能隱藏內情;也會選在對方極為懼怕時加以考察,引發其憎惡,人有了厭惡,就不能隱藏內情。人的種種欲求,往往顯露於情緒波動之時。

是的,你沒看錯,縱橫家專門趁著別人情緒失控時搞“小動作”,後來有人將這種行為歸納在洗腦術裡。

其實很多人就選擇家長或欣喜,或恐懼時,主動送溫暖。這些人僅需在家長描繪一幅藍圖的同時,告訴他們如果不上培訓班,孩子就輸在了起跑線上,那麼有些家長就情不自禁把錢包的傾囊相贈了。現實生活中,有多少家長因為情緒失控,導致大腦短路,給孩子報一堆沒啥用的補習班呢?你看,人到中年,還不會控制情緒,恐怕這輩子都會被人算計,這輩子都沒出息!

事實上,我還真沒見過有幾個家長在給孩子補習作業時候,能保持清醒的。你看,當你怒不可遏時,傷孩子,傷自己,還錢。

所以,我們到底要不要有情緒呢?人非聖賢,我們只是普通人,有情緒是正常的,我們不能縱容情緒,也不能禁止情緒(實際上教育孩子確實需要恩威並施)。我們可以適當的利用情緒,而不能被情緒利用,用鬼谷子的話說叫中正。正所謂:

被情緒控制是幼稚,學會控制情緒是成長,懂得利用情緒是成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