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南陽過年民俗:正月初八,慶穀日

中國民間傳說,正月初八是“穀日”,也就是穀物的生日。這一天,要對各種穀物,稻、麥、粟、黍、蕎、玉米、高粱等進行排位,當然是都是生谷,盛一碗,放在供桌上,分別行禮祭拜,以祈來年五穀豐登,有個好年景。在過去那個農耕的時代,人們對糧食非常依賴,基本上以神的尊位來崇拜。但是,時代發展到今天,這種習俗基本上不存在了,因為科技已相當發達,集約化大生產,代替了小農經濟,糧食取得了空前豐收,各種副食和代食品蜂擁而出,穀類通過化學反應,搖身鉅變,成為人們飯桌上豐富多彩的美食,直擊人們的味蕾。不知不覺,人類的大部分已開始與自然疏遠,麥韭不分成為常見,各種傳統的農作物興於古,衰於今,越來越變得陌生了。今天是正月初八,實際上在這一天重啟“穀日節”,感受農業的重要、糧食的意義,對於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當代人來說,特別是對孩子們來說,還是很有價值意義的。

南陽過年民俗:正月初八,慶穀日

圍繞正月初八穀日節,現當代人們正在悄悄興起一項公益快閃習俗,那就“放鳥”。在過去,穀物不僅是人類的主要食物,還是鳥類的食物。人們在享受蒸熟或煮熟了的穀物美食時,實際上也為鳥類提供了生存的機會,所以大批的鳥類飛翔在田間地頭,成為人類收割時快樂的夥伴。可是,現在,當你走在大街上,或回首在田間小徑上,是否還能感受到先前那種鳥飛稻香的一幕麼?空間還是那麼大,鳥兒卻越來越少了,說明鳥類的生存環境發生了劇烈改變,數量與日驟減。於是民間開始同情這些小夥伴,在愛心人士的倡導下,約定俗成的形成了“放鳥”這一習俗。所以正月初八,慶穀日,也是放生日。那些捕鳥、玩鳥、籠鳥的人,這一天也該收斂一下自己,不僅不能捉鳥,還要把鳥兒放歸天堂,重拾自然快樂。我們在打比喻時,總是把人們高興時的情景表現為“快樂得像小鳥兒一樣”,不是麼?

南陽過年民俗:正月初八,慶穀日

另外,中國民間認為,正月初八是眾星下界之日,需要製作小燈燃而祭之。為什麼要小燈而祭?這與日、月、水、火、木、金、土、羅候、計都等九星輪流值年照命有關係。傳說,這一天“諸星下界”,人們要祭祀星君(即順星),由此人們可能獲得星君的垂佑,一年四季平安。所以要從香蠟鋪中請來“星神馬兒”,由主婦把這些燈花分別擺放在臥室、廚房、客堂的案頭、炕沿兒、箱櫃以至院內臺階、角路、門洞等處,宛若一次燭光晚會,名曰“散燈花”,專等星君下界以解天文。人的一年命運如何,完全操在這位值年星宿手裡。所以正月初八晚,天上星斗出齊後,各家都要舉行一個順星的祭祀儀式。所以正月初八又名“順星節”。在這種神秘的燈花祭星儀式中,長輩們要向兒孫講述“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保持“慎獨”的重要性,因為“流年照命星宿”時刻在監視著每個人的一舉一動,“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散燈花極有浪漫色彩,任你企盼,想象,直至所有燈花燃盡,然後全家互道“星禧”後,燈光才可再次撥亮,鞭炮點響,院中的“錢糧盆”內松木雜枝點燃,如同篝火一般使人聯想翩翩。


南陽過年民俗:正月初八,慶穀日

據說,在中國其他地區還有人把正月初八定為“八仙節”來祭拜,原因是正月初八中“八”字,所以才與傳說中的“八仙”聯繫在一起,將正月初八日演變成了敬“八仙節”。八仙即中國民間傳說中的李鐵柺、漢鍾離、張果老、何仙姑、藍采和、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八位神仙。因其不畏強權,藐視富貴,經常深入中國民間,解危濟困,深受勞動人民喜歡。這一天,中國民間習慣備佳餚水果以祭祀八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