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8 160年前的戰爭和瘟疫,安徽這個縣三十餘萬人口銳減至六千多

廣德,位於皖蘇浙三省交界處。最近,被列入“一嶺六縣”長三角產業合作發展試驗區。

廣德古代屬吳越之地,鎖三吳,襟兩浙。在春秋時期和三國時期都處在吳國的近核心地帶,應該算是一個傳統的吳文化地區。

走進廣德,原想聽到吳儂軟語的方言,可是滿耳所聞的都是中原或西南官話,這……這是什麼情況?


160年前的戰爭和瘟疫,安徽這個縣三十餘萬人口銳減至六千多

皖南方言分佈圖(部分)


真實的原因是慘絕人寰的奇禍,根據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廣德州志》卷六十《兵寇》第25頁記載:

自庚申二月(注:1860年3月)賊太平軍竄入州境,出沒無時,居民遭荼,或被殺,或自殉,或被擄,以及餓殍疾病,死亡過半。

存者至於無可托足,皆遷避於南鄉篁村堡。堡民負險擁眾,其地倚山,四面環抱,廓其中而隘於路口,故易守。賊屢攻不克,益壯其聲勢。最後為賊酋洪容海(注:保王童容海)率黨攻破,大肆屠戮,居民無得脫者。

庚申至甲子(注:1864年)五年中,民不得耕種,糧絕,山中藜藿薇蕨都盡,人相食,而瘟疫起矣。其時屍骸枕藉,道路荊榛,幾數十里無人煙。

州民戶口舊有三十餘萬,賊去時,遺黎六千有奇,此生民以來未有之奇禍也。


160年前的戰爭和瘟疫,安徽這個縣三十餘萬人口銳減至六千多

清代安徽人口圖(1819年)


160年前的戰爭和瘟疫,安徽這個縣三十餘萬人口銳減至六千多

清代安徽人口圖(1904年)


太平軍和清軍的拉鋸戰使得廣德一些“故家大族流亡遷徙,靡有孑遺”,如北鄉錢氏,道光年間全族300餘人,戰後僅存3人,幾於全族滅絕。“咸豐間,濮陽、戈、步、巫子孫最繁衍。濮陽氏丁口有一萬有餘。戈氏次之,步氏次之,巫氏又次之。自遭粵寇後,十不存一”。

連年兵燹帶來的瘟疫,在同治元年(1862)總爆發,流行範圍遍及句容、溧水、孝豐、廣德、宣城、寧國、南陵、涇縣和太平等縣,尤以孝豐、廣德、寧國、南陵等縣最為嚴重。

光緒《廣德州志》記載“同治元年(1862)大疫,先是州民在賊(指太平軍)中困苦流離,五月至八月,積屍滿野,死者過半,至是又病疫,傷亡殆盡。”

可見,瘟疫造成的人口損失遠遠超過戰爭本身,現在人們談起祖輩下江南時,還經常說到流傳下來的見聞,如“遠看是村子,進村不見人”、“帳子一摸就成了粉,人睡在床上是骨架”,是當時情況的真實寫照。

1996年廣德縣地方誌編撰委員會《廣德縣誌》指出,廣德在太平天國期間發生瘟疫的原因是“鼠疫”。

有的移民後裔談到:在原居民家裡的地上有著一灘一灘痢疾樣的髒東西,還有許多釘螺,而霍亂是沿著水源傳播的,所以這種瘟疫又可能伴有霍亂及血吸蟲病的發生。


經過多年兵燹和疫癘災害,廣德受到重創,居民大都死亡或遷避流亡,人口劇減。戰爭結束後,湖北、河南等地的移民紛紛來到這裡,入籍墾荒,也帶來了各地方言。

而在偏僻的甘溪溝,人們躲過了戰爭和瘟疫,最終倖存下來,仍然保持了吳語方言。甘溪溝的吳語方言,也就被廣德人稱為“老廣德話”。

如今,甘溪溝的老人仍然操著一口難懂的吳語,而在廣德縣的絕大部分地方都是北方方言。顯然,甘溪溝已是吳語方言島了。


160年前的戰爭和瘟疫,安徽這個縣三十餘萬人口銳減至六千多

甘溪方言


甘溪溝是一條長達5公里的山溝,原來僅有一條不足一米寬的山路,沿著潺潺小溪由裡向外延伸,沿路分佈解、芮、楊、湯四大姓氏(號稱四大家族)村莊。

160年前的戰爭和瘟疫,安徽這個縣三十餘萬人口銳減至六千多

甘溪溝地名圖

160年前的戰爭和瘟疫,安徽這個縣三十餘萬人口銳減至六千多

甘溪溝地名資料

河溪兩旁青山高聳、翠竹夾道、濃蔭覆地、四季如春,風景異常秀麗。尤其是河溪流淌的清泉,常年流瀲不斷、清澈見底、甘甜可口。因此,村民便把這山溝稱之為“甘溪溝”。


160年前的戰爭和瘟疫,安徽這個縣三十餘萬人口銳減至六千多

甘溪溝地形圖


160年前的戰爭和瘟疫,安徽這個縣三十餘萬人口銳減至六千多

甘溪溝等高線地圖

甘溪溝是一個擁有2000餘年歷史的山村,文化底蘊深厚,鄉土人情濃郁。現就甘溪土著人而言,它不僅保留著千百年來祖輩們沿襲傳承下來的吳語方言,他們的起住、飲食、穿戴等都與周邊地區的居民差異很大,有著自己獨特的風味和特點。從這裡也可以窺見廣德地區早期吳文化的淵源。

160年前的戰爭和瘟疫,安徽這個縣三十餘萬人口銳減至六千多

甘溪溝風貌


戰火熄,和平至。千年來多災多難的土地,終於在今日成為寧靜祥和的樂園。遷徙而來的客民,早已認他鄉為故鄉,以勤勞和奮進書寫了新的歷史。以好生之德廣納四方來客的一方山水,也在移民文化的滋養中涅槃重生,煥發出新的生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