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齊魯地名探究——多山抑或因博山而名——博山

【開篇語】自幼長在孔孟之鄉,雖不才亦多受傳統文化之影響,一向喜歡探究歷史,追溯既往。一直以來,對地名頗感興趣,充滿好奇——為何金鄉並無金礦,濟南、濟寧、濟陽得名的濟水消失去了哪裡,而魚臺、嘉祥又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凡此種種,都讓我浮想聯翩,於是我決定去探究這些地名的由來,以及這名字背後隱藏的歷史,還有,關於這裡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齊魯地名探究——多山抑或因博山而名——博山

博山地圖

【地名由來】

博山古稱顏神,因孝婦顏文姜而得名。博山的來歷有兩個說法,其一,博山全境盡山,幾無平坦之地,博山之名具有多山之意。其二,因境東南有"博山",故以山名為縣名。

博山境內群山環抱,比較知名的山有魯山、原山、鹿角山、岳陽山、鳳凰山、五陽山、三臺山、三府山、博山、太平山、四座山、紫羅山、黑山、蟠龍山等十餘座,確實可以成為全境盡山。想起中學語文課文裡一句有名的話——山的那一邊,其實還是山。

博山境東南的博山,因處原博山縣辰巳方,照天干地支方位,辰巳表示東南,故名辰巳山。清雍正十二年置博山縣,即以此山為名。海拔482.9米,系青石山,峰頂及山腰大部松柏覆蓋。

齊魯地名探究——多山抑或因博山而名——博山

博山風光

博山區,隸屬於山東省淄博市,位於山東省中部 ,魯中山區北部,淄博市南部,南與沂源縣接壤,西南接萊蕪市,西北與章丘市交界,東部和北部與淄川區毗鄰,介於東經117°43′—118°42′,北緯36°16′—36°31′之間,南北長49.4千米,東西寬20千米,總面積698.2平方千米。

博山區名勝古蹟有世界文化遺產長城的組成部分——齊長城,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顏文姜祠、碧霞元君行宮、玉皇宮、範公祠,鳳凰山等。博山區有“中國陶瓷琉璃藝術之鄉 ”、“中國泵業名城 ”、“中國琉璃之鄉”、“中國魯菜名城”等榮譽稱號。

2018年,博山區下轄3個街道、7個鎮,戶籍人口44.2252萬,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412.66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86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23.61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80.19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2.14:54.19:43.67。

【尋歡文史】

顏神博山


齊魯地名探究——多山抑或因博山而名——博山

顏神

博山古代被稱作"顏神",這真是一個美麗無比的名字。探究了齊魯大地數十個地名,有如此婉約秀氣的別稱還是第一個。那麼,"顏神"之名從何而來呢?

顏神之名來自顏神鎮。顏神鎮則源自顏神店。金代屬於山東東路淄州淄川縣,稱顏神店。元代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置顏神鎮,屬益都路益都縣。顏神店再追溯,就有一個遙遠的傳說了。

顏神店的得名,與鳳凰山下的孝婦河直接相關。孝婦河最早的名字叫做袁水,後來又改叫瀧水,古籍上也有記為籠水的。酈道元的《水經注》、顧野王的《輿地志》裡,都有關於這條河的記載。

齊魯地名探究——多山抑或因博山而名——博山

孝婦河

至於孝婦河的名字,卻出自一個流傳久遠的神話傳說。說的是齊地孝婦顏文姜年輕守寡後,依然孝敬公婆,精心侍奉,遠道挑來甜水,不以三九嚴寒、盛夏酷暑而中斷。終於感動了上天,將靈泉生於顏文姜室內。兇惡的婆婆見她不再挑水,卻天天有水,心生懷疑,找藉口將兒媳打發出門,進顏文姜房間揭去靈泉上的籠蓋,泉水噴湧而出,流成孝婦河。這個故事多年流傳民間,情節越來越具體,連顏文姜的籍貫、她翁姑的姓氏也都有了。

顏文姜的事蹟流傳越來廣,當地人民也逐漸將其神化,早在唐朝天寶年間,就有人在靈泉上建起一座顏文姜祠,統稱"孝婦廟"。宋神宗熙寧年間,有人更進一步為她續起家譜,說她是孔子大弟子顏回的後代。從此,顏文姜沾了聖裔的光,被朝廷封為"順德夫人",顏文姜祠也被賜額曰"靈泉廟"。

該祠位於博山城郊境內鳳凰山下,是一座歷史悠久且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古典建群。

【歷史沿革】

(前770—前221年)

齊魯地名探究——多山抑或因博山而名——博山

博山屬齊國馬陘邑,又名算中。《博山縣誌》載:"週末,齊國西南郊長城嶺下之北鄙,有孝婦顏文姜居嶺下歿而有神,故後世目其地曰顏神"。

(前221—前207年)

顏神屬濟北郡嬴縣。

(前206—25年)

北境屬青州部濟南郡般陽縣,東南境屬兗州部泰山郡萊蕪縣。

時期(220—420年)

襲漢制分屬未變。

(420年—589年)

劉宋永初元年(420年),屬兗州部泰山郡的贏縣。

531年(北魏中興元年),劃歸般陽縣,屬清河郡齊州。

551年(北齊天保二年),改屬貝丘縣。

(581年-618年)

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貝丘為淄川縣,歸屬齊郡。

(618年—907年)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制,設河南道屬淄州淄川縣,貞觀至五代時期分屬基本未變。

(960—1127年)

宋初,歸屬未變,顏神已成重鎮。

齊魯地名探究——多山抑或因博山而名——博山

(1115—1234年)

屬山東東路淄州淄川縣,時稱顏神店。

(1271年—1368年)

元至元二年(1265年),置顏神鎮屬益都路益都縣。

(1368—1644年)

明初,屬青州府益都縣。

明弘治八年(1495年),鎮內設行臺;正德五年(1510年),添兵備僉事;正德十二年(1517年),增捕盜通判;嘉靖十六年(1538年),建石城,至此城邑初具規模。

(1644年—1912年)

清初(1644年—1733年),承襲明制,隸屬未變。

雍正十二年(1734年),建博山縣,至清末均屬青州府轄。

齊魯地名探究——多山抑或因博山而名——博山

(1912年—1949年)

民國初年,廢府制,改濟南道,後道制廢,歸山東省政府管轄。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博山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後,屬泰安、萊蕪、章丘、歷城、淄川、博山、新泰七縣邊區聯防管轄。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屬泰山專區。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博山縣與萊東縣合署辦公,稱博萊合署,不久改稱博萊縣。歸屬未變。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恢復博山縣,屬魯山行署領導。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偽政權——博山縣政府駐博山城裡,城區及附近鄉村為日偽控制。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23日,第一次解放博山全境,9月將博山縣分為博山縣和博山市。博山縣政府移駐郭莊;博山市政府駐博山城裡,歸淄博特區領導。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4月,撤銷博山市,併入博山縣,縣政府移駐城裡歸淄博特區領導。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3月12日,最後一次解放博山城,9月,分博山為博山縣和博城、黑山、原山三個直轄區,同歸"淄博專署"領導。

1946年1月至1948年3月,有時國民黨地方政府駐博山城裡,控制城區及附近幾個鄉。

(1949年—)

1949年10月,撤銷博城、黑山、原山三個直轄區,改為博山市,歸淄博工礦特區管轄。

1950年5月,將博山市併入博山縣,縣政府由源泉遷入博城,歸淄博專署領導。

1951年5月,市、縣分開,成立淄博市,駐博山城裡,保留博山縣,縣府遷往源泉。

1955年3月,撤銷淄博工礦特區,建立淄博市,原淄博市改為博山區、黑山區,歸淄博市領導。此後,博山區劃雖有數次調正,但建置和隸屬仍未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