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月球上到處是隕石坑,為什麼只見坑,不見隕石呢?隕石哪裡去了?

大懶翁


這個問題並不複雜,首先隕石坑是怎麼產生的?答案是隕石撞的,但一般來說只有很少的隕石能撞在地球上,因為地球有著濃密的大氣層。

當隕石進入大氣層之後,會和大氣產生摩擦,絕大多數的隕石都在這個過程中燃燒殆盡,最終能夠落到地面的隕石少之又少。

但月球就不一樣了,月球沒有大氣層,所以隕石可以直接落在月球表面,這也是為什麼今天的月球坑坑窪窪,到處都是大大小小的隕石坑。

但隕石坑中的隕石去哪了,難不成被外星人搬走了不成,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隕石實際上早就自我毀滅,與月球融為一體了。

由於隕石攜帶了巨大的動能,所以它在和月面接觸的一瞬間,會產生強大的衝擊力,這個衝擊力會同時作用在隕石和月球表面。

那麼這個衝擊力之強,甚至可以直接讓隕石融化或者氣化,所以大多數隕石都在這個過程中毀滅,與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

當然了,巨大的衝擊力除了讓隕石消失之外,還會擠壓月球的表面的土壤,在這個過程當中,一些被擠壓的物質會以非常高的速度飛出去。

於是隕石坑的面積就越來越大,最後就形成一個巨大的坑,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只有隕石坑,沒有隕石的原因.....


種植恆星


我們來看一張月球背面的隕石坑分佈圖,簡直是千瘡百孔,慘不忍睹,科研人員數了一下,直徑超過1公里的隕石坑大約有20000多個,有個別的直徑超過了200公里,密密麻麻分佈在這樣的一張圓面上,我們的肉眼能夠看到隕石,才是怪事!

就算用哈勃望遠鏡對準月球看,分辨率只能夠達到100米,也就是說,100米尺度一下的物體,連一個象素都不如。畢竟38萬公里的距離擺在那裡,彷彿咱們用肉眼看1公里以外的蒼蠅,能分得清蒼蠅的左腿上有幾根纖毛麼?

(哈勃太空望遠鏡)

天體撞擊的速度基本上都在每秒20-100公里左右,這樣巨大的衝擊力,就算是一公里直徑的隕石,砸到月球表面,首先就是擠壓月球表面物質,產生高溫高熱,隕石大部分被熔解並被砸爛,高溫物質四處散落,分佈極廣,散落的物質還是具有極高速度的,進一步被砸碎……

科學家們通過計算得知,1000公斤重的鐵隕石(直徑才區區64釐米!),以每秒20公里的速度撞擊月球,形成的隕石坑直徑就會達到1公里,就算這顆隕石超級堅強,留在了隕石坑中央,擺在1公里跨度的坑裡,汝能見否?況且,這樣的撞擊,隕石深深買入月球表面,被後續濺落的塵埃掩埋,能被爾等發現,才叫怪事。

想想看,珠穆朗瑪峰8848米,體積差不多幾百立方公里,站在月球上回看,什麼都沒有,地球被視為一個“漂亮光滑”的球!


不是月球上沒有隕石,是它們太小,距離太遠,咱們無法發現罷了。



諸葛小村姑



現在我們知道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星球(月地平均距離只有38萬千米),也是地球唯一一顆天然衛星。我們在地球上只要精確度稍高的望遠鏡就能看到月球上密密麻麻、大大小小的隕石坑,已知可辨認的有4.7萬個。但是我們只能看到隕石坑,卻不見隕石。


那些撞擊月球的隕石到哪裡去了呢?

我們知道隕石坑都是隕石撞擊形成的,月球上的隕石坑直徑超過20千米有11000個。在去年中國的嫦娥四號登陸月背後,發現月背的隕石坑更是坑疊坑,比月正面的坑要多得多。

其實撞擊的隕石不見了也不奇怪。因為月球上沒有大氣層的阻礙,隕石可以長驅直入,撞擊時速度極快,隕石越大,撞擊力度也越大,就會有強大的衝擊力,撞擊時產生的熱量就會讓隕石破碎熔化或氣化。一部分碎塊飛濺到月球內部,在漫長時間下的消融,已和月壤融合到了一起。



也就是隕石把自己撞爆了,因此難以找到隕石的去向了。

就像從高空扔下一個冬瓜,會在引力的作用下摔的粉碎,周圍都是冬瓜碎片。


弄潮科學


因為與月球接觸時,速度非常高,動能非常大,想要近似完整的保留隕石原體型是不可能的,因此這些撞上月球表面的隕石,都是爆裂開來散落到月表,也有部分又被重新“射”入太空中去了。

在太陽系早期,因為各大天體都在形成初期,太陽系內部狀態相比於現在而言,顯的非常熱鬧,隕石撞擊星球的事情經常發生,題目中說的是月球,實際上按照目前的說法,月球也是在一次撞擊事件中誕生的,在數十億年前,一個體積接近於火星大小的天體同原始地球發生了猛烈碰撞,碰撞產生的部分碎塊進入地球軌道,隨後再引力的作用形成了月球。

不過這樣的撞擊相比於普通的隕石事件,次數上還是少很多的。但碰撞時所發生的物理過程則不盡相同,只是進行程度上各不一樣。比如一塊隕石墜落地表或月表,碰撞會導致隕石的體積瞬間被壓縮,而隕石本身攜帶的動能就轉化為內能,導致隕石內部溫度急劇上升,表現為熔化甚至氣化,大量的隕石碎塊四散開來,有些向上的碎塊,因為速度很高,甚至能重新飛進太空。

有朋友說了,月球上沒有大氣,是不是會對隕石有什麼影響。沒錯,相比於地球,月球表面幾乎就是真空狀態,因此隕石在墜落月表時就顯得暢通無阻,不論多小的隕石都會肆意的撞擊月表,而這樣的好事不會發生在地球,因為它們會在接觸地表前被大氣層給“消滅”掉。

期待您的點評和關注哦!


賽先生科普


月球上數量眾多的隕石坑,是由小天體高速撞擊形成的。這些遊弋在太空中的小天體,它們的速度一般都在每秒鐘幾十公里,其本身蘊含著很大的動能,當它們成為隕石撞擊月球的時候,動能會在一瞬間轉化為熱能和衝擊波,併產生劇烈的爆炸。有關動能轉化為熱能有一個典型的例子,當你用一個錘子不斷的敲一顆鐵釘的時候,你很快就會發現釘子開始發燙。

關於這些小天體為什麼會具有這麼高的速度,可以用大爆炸理論來解釋,一般認為,我們的宇宙誕生一個奇點的爆炸,當大爆炸發生後,宇宙開始迅速膨脹。當膨脹到一定的程度的時候,宇宙中的物質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經過漫長的時間形成現今的宇宙。所以可以理解為,它們的速度來自於宇宙大爆炸初始速度的慣性力。

在隕石撞擊月球的過程中,首先衝擊波會在月球表面形成一個撞擊坑,這個坑的直徑會比隕石大上很多倍,接著就是隕石所攜帶的動能轉化為熱能,迅速升高的溫度會使隕石處於熔融狀態甚至氣化。在大多數的情況下,一般的隕石就會在撞擊的一瞬間迅速解體,其產生的碎片和塵埃會在衝擊波的作用下四處飛散,再也找不到它們的蹤跡。

那麼當那些密度較大、質地堅硬的隕石撞擊月球又會發生什麼呢?這要根據撞擊角度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當隕石與月球撞擊的角度比較小的時候,在撞擊的過程中隕石只會損失一小部分動能,在與月球“親密接觸”後,它們會在月球表面留下少部分物質和一個相對較淺的撞擊坑,其主體還是擁有很高的速度。由於月球的逃逸速度僅為每秒鐘2.4公里,它們會很輕鬆的擺脫月球的引力,又回到太空中去了。在這種情況下,堅硬的隕石有時會將月球物質撞離月球表面,並帶著它們一起去宇宙空間流浪,在地球上發現的來自月球和火星的隕石就是因為這種情況下的撞擊而產生。

另一種情況就是這種高密度的隕石和月球的撞擊角度比較大,和月球正面硬剛。這種情況非常的慘烈,正面撞擊會產生相當大的衝擊波和熱能,極高的溫度會將隕石的外層物質和月球表面的物質熔化甚至氣化,其中的一部分會在衝擊波的作用下高速飛濺,散落在月球表面。而堅硬的隕石內核會直接擊穿月球的表面,把月球撞出一個大洞,緊接著隕石坑內處於熔融狀態的物質會補上這個大洞,在逐漸冷卻之後,形成一個底部微微突起的隕石坑。

那麼那些相對速度很慢的隕石呢?這裡簡單講一下,速度很慢只是相對於月球來講的,這種小天體可能會在短時間內的運行方向和月球大體一致,所以從月球的角度上看起來很慢,但其實它的本身還是具有相當高的速度的,這種情形很像高速公路上同向行駛的汽車。如上所述,一般小天體的速度都是每秒幾十公里,這遠遠大於月球每秒2.4公里的逃逸速度。當這種與月球相對速度很慢的小天體的運行軌道與月球不一致的時候,它們就會分道揚鑣。當然有一些質量很小的小天體會被月球的引力捕獲,“慢慢”的降落在月球表面,但由於它們的體積太小,在我們看來與月球上的岩石並沒有什麼區別。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將在月球上找不到隕石的原因歸納為四種情況:1、它們被撞得粉身碎骨;2、它們被月球“彈”走了;3、它們被埋起來了;4、它們太小以至於我們無法區別。


魅力科學君



隕石坑毫無疑問是隕石撞出來的,天文學家們在地球和月球以及火星都發現了數量眾多的隕石坑,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天體上的隕石坑裡並沒有隕石。

一般而言高速撞擊火星和地球的天體多多少少都會受到大氣層的摩擦而融化甚至碎裂,這樣一來最後到達表面的就只有一小部分隕石了,但月球作為沒有大氣層且引力非常弱的天體,撞擊它的隕石都去哪了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要從隕石身上找才行,由於而這些隕石的運行速度非常快,而太陽系早期各個星球軌道上的隕石還沒有被星球的引力“打掃乾淨”,因此隕石撞擊事件多發於太陽系早期的動盪歲月。

在沒有大氣層阻礙的月球,隕石撞擊完全是“硬碰硬”的行為,這就導致隕石在接觸堅硬月表的一瞬間就會被巨大的反作用力所解體甚至屍骨無存,不論多大的隕石到最後都是一堆隕石渣子,而這些隕石渣子在漫長的歲月裡又逐漸和月球融為了一體。

現如今我們已經很難再看到隕石撞擊事件的發生了,原因就在遍佈月球的隕石坑中,這些隕石坑代表著以往幾十億年來月球為地球擋槍的光榮事蹟,地月系周圍的小行星正是在月球的無私奉獻下才被逐漸清空的。

不過話又說回來,月球畢竟不是美國隊長的盾牌可以讓“子彈”自動飛過來,地球在幾十億年的歲月裡也沒少被隕石撞擊,但好在地球上氣候變化和地質活動比較頻繁,幾千萬年下來碩大的隕石坑可能就到地下了。


宇宙觀察記錄


月球上高低不平的隕石坑因為月球沒有空氣而長時間存在著,地球這幾十億年來也偶然遭到過隕石襲擊,但是風化和地質運動往往會將隕石坑隱藏


在地球上僅存的隕石坑中我們也沒有發現隕石,事實上所有星球上的隕石坑裡都沒有隕石,這是因為隕石在撞擊時的速度非常快,如果是撞擊地球這種擁有大氣層的星球的話,隕石在大氣層中就燃燒殆盡甚至解體了,成功撞上地面的隕石則會因為瞬間的衝擊和超高溫而爆炸開來,隕石碎片的速度甚至都能超過地球的逃逸速度。

月球上沒有大氣層,但隕石撞擊月球時產生的高溫和爆炸仍然會讓隕石解體,再加上月球引力本身就小,解體後的隕石甚至都有可能再飛到地球上,因此月球上就只有隕石坑而沒有隕石了。


隕石本質上就是一塊高速飛行的石頭,當它撞上天體後往往就會解體甚至氣化,倖存下來的小隕石會和月球融為一體,變成月球的一部分,從月球正面和背面的隕石坑來看,月球確實為地球擋了很多襲擊。

隕石撞擊大部分都發生在太陽系形成早期,那時候各大行星剛剛形成,太陽系內遊離的石塊也比較多。現如今太陽系已經算比較穩定了,小行星帶內偶爾會跑出來幾顆,但到不了地球也到不了月球。

最近的一次天體撞擊發生在1994年,不過那是彗星撞木星


宇宙探索未解之迷


這個我可以解答,很簡單,周圍的一圈和核心區域就是飛來的隕石或者說小行星,當然撞擊時候產生的碎片也會隨著撞擊時的爆炸飛散到不遠的地方。

隕石和小行星的成分和月球地表的成分差不太多,所以看不出隕石的存在。

其他的情況,如果隕石太小,或者是撞擊角度太小,撞擊面積太小,有可能是無法形成環形山的。

也就是說,足夠大的隕石(應該說是小行星更合適一點)撞擊月球才有可能產生環形山。

一個很容易驗證的辦法,下雪天找個高樓大廈,滾個大雪球扔下去,落到地上就是類似環形山的模樣,道理是一模一樣的。

看到別的回覆裡面好多歡樂……很多人估計是沒有什麼科學常識吧,這個確實會牽扯到較為複雜的物理學模型,但是物質怎麼可能突然消失呢?

所以,環形山不是宇宙之神拿溜溜球砸的坑;數億年來,那些小行星的屍體都靜靜臥在那裡。


煙雨六朝夢


隕石撞去月球會產生相當大的爆發力,有句話叫“二敗俱傷”,來形容這種撞擊力一點都不為過。首先被撞月球表面也並非鬆軟地形,可以說二者是硬碰硬。這種超能撞擊力的產生,會使月球的表面形成巨大的深坑,而二者相撞被擊碎的隕石,則連同被撞隕石坑中的一切,變成塵土飛向四周。其餘都留在了隕石坑中,因為月球也好隕石也罷,從表面上看二者幾乎沒什麼大的差別,再加上撞擊時間久遠,既使月球上無風無雨,我們也只能是看到如此多的隕石坑,而看不到隕石的原因。


歲月靜好7684209691403


月球本也是個火球上面如似隕石坑的其不是隕石坑而是沸騰的岩漿冷卻下來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