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活在當下”與“因果論”

當今社會,“活在當下”是很多人崇尚的一種生活態度。除了東方文化社會,西方國家的尤金·奧凱利、埃克哈特·託利等都曾經寫過關於當下的書籍。活在當下,讓人們更多從對過去和未來的糾結、迷茫乃至痛苦中解脫出來,更容易看清當下的現實情境與問題,從而提升判斷能力與當下智慧。

“活在當下”與“因果論”


人永遠不可能將自己真正從未來和過去中“切割”出來,過去終究埋藏在我們意識的底層甚至給我們的身體刻上烙印,而“未來”又永遠是人類意識中的一個難以捨棄的意識。事實上,現代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研究也表明,處在逆境中的很多人活下去的勇氣,來自於對未來的憧憬或信心。當涉及過去、當下和未來的時候,因果論就成為我們需要面對的一個話題。

佛教經常流傳一句話,菩薩畏因,凡人畏果。普通人害怕結果不理想、擔心未來和自己想的不一樣、未來達不到自己的期望,而“菩薩”或者開悟的人,則更加關注“因”,所有的結果都是之前的因所導致,在“因”上用功而非為“果”所困擾。

“活在當下”與“因果論”


修煉當下,不是完全忘掉過去、排斥未來,也並非漠視因果,而是“正視”因果。很多時候,我們渴望活在當下正是出於對過去、當下及未來的排斥甚至恐懼。真正地活在當下,不是修煉鴕鳥把頭埋在沙子裡,而是在當下能夠看清並善於利用“因果”的規律。

活在當下的能力,首先是一種“看清”當下的能力,這種看清,不讓我們抗拒排斥過去,也不讓我們逃避和躲避未來,而是利用好造物主給我們的“過去未來”這個工具,在當下不因為過去而未來而痛苦和苦惱,同時,又讓我們將過去的經驗、未來的方向目標和當下融合成一個和諧的一體。就像一個雕塑家將泥巴捏成一個泥人,一方面渴望將泥巴變成一個完美的藝術品,但是並不是排斥、討厭當下的現狀的泥巴。

“活在當下”與“因果論”


關於活在當下的修煉,王陽明的“主一”之功也值得借鑑體證。陸澄問“主一之功,如讀書,則一心在讀書上。接客,則一心在接客上。可以為主一乎”?王陽明說,所謂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專注一個天理。立志而後專心致志於“理”,而王陽明崇尚的理與志,又是天地萬物一體的“聖人之志”。胸懷更高格局的志向,專心致志於當下,在當下的事事物物上“格物”以致良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