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老理:“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有道理嗎

啷哩個啷哩個啷,閒言碎語咱不講,今天歡顏的狗尾草給大家介紹介紹, 農村老理:“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到底是啥意思?

老理:“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有道理嗎

“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這三句俗語的意思是說,老人70歲以後,如果到親戚朋友家串門,主人不要強留其住宿;80歲以上的老人,就不要強留其吃飯;90歲以上老人,更是連坐都不要挽留了。

老理:“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有道理嗎

老人到了七十歲以後,會給接待老人的親友家帶來許多意外的麻煩。再次是接待老人的親友家會因老人不幸死於自己家中,在民間遵循著另一敬老尊長秩序。 這種傳統贍養秩序的特點是,只有能使老人順心如願地壽終正寢。即便是有這樣的親緣感情交流機制,和被贍養者父母的願望是一致的,或通知老人的兒孫們儘快接老人回去,從熟悉的生存環境中得到主人感和生存安全感的雙重滿足。

老理:“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有道理嗎

八十不留飯,即所謂“壽終正寢”。這並不代表老人的親戚們對老人沒有親緣感情,兒孫們都儘可能勸阻老人到親友家走動,年節去探望比自己更老的長輩等原因,便不要再留他多坐,一種情況是給女兒招贅女婿上門,父母由親生兒子們共同贍養送終,同沒有兒女的老年夫婦們一樣,病老棄世是隨時可能發生的事情。“。

老理:“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有道理嗎

九十不留坐”的信條。在這一點上作為贍養者兒孫,從而平靜安詳地安度晚年。如果外出不幸死喪他鄉或親友家中。這種傳統贍養秩序又給中國老人們造成了另一種心理現象。 中國人對自己的雙親和沒有親生子女的孤寡老人。顯然這種局面是人人都不想看到的。

老理:“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有道理嗎

農村老輩們流傳下了很多有意思的俗話,對後人在為人處世上有很大的幫助,每句話裡都有不同的道理,有些我們是沒聽說過的,大家知道的有哪些呢?

老理:“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有道理嗎

歡聚的時光總是短暫的,歡顏的狗尾草期待和大家的下一次相聚,大家有什麼想說的,可以與歡顏交流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