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當小孩子憤怒時,出現打罵媽媽的現象,媽媽應該怎樣做表示界限感?

擁抱陽光accept


孩子2-3歲階段是會出現這種現象的,那麼面對孩子的狀態媽媽應該如何處理呢?

1、立即制止孩子的行為

孩子出現打人的行為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家長必須馬上嚴厲的制止,並且告訴他這種行為是不對的,是不被人歡迎的,是因為被制止的。

我的家長認為孩子還小,其實打的也不疼,這個時候就任由孩子在自己的身上發洩情緒,這種是不對的,如果是這樣的話孩子就會有一種認知,媽媽爸爸是可以隨意打罵的。

2、共情孩子的情緒

這個時候孩子憤怒,肯定是因為一些事情引起的,那麼就及時的和孩子共情,告訴孩子你知道他的感受,孩子的情緒一旦被接納,那麼孩子的攻擊行為就那麼那麼大了。這個時候如果可以擁抱著孩子,讓他感覺到安全。

3、一起尋找可以釋放情緒但是不傷人不傷己的方式

等孩子情緒穩定一些的時候,和孩子一起討論如果下次遇到這樣的情景如何做,首先不能傷害其他人,比如打罵爸爸媽媽肯定是不對的,其次是不能傷自己,比如自己用手捶玻璃等等,再次就是不能傷害其他的物品,比如摔盤子摔碗等等,這行為都是不被認可的,除了這樣可以想象其他方式,比如撕紙、運動、打枕頭等等,這些行為都是可以的。



親子成長手冊


有一天我家老二的玩具槍找不到了,“媽,我的槍呢!怎麼找不到了?”“你的槍,我怎麼知道在那兒啊!”“我的槍找不到了,就怪你,不給我收好。”不高興的噘著嘴。我一看他快哭鬧了,我立刻把我早已準備好的硬紙板偷偷的放進我的衣服裡,剛好把肚子蓋住,“你的東西你不好好保存,找不到了,到怨氣我來了,老師沒教育你自己的東西自己收自己管嗎?”“啊!……就要我的槍,就怨你,就怨你。”連哭帶鬧的往我肚子上打開了,“哎呀!好疼啊”“你也知道疼啊!你打過我多少次了,那次我不疼啊!你好好想想吧!”然後我就走開了。過了一會兒,他主動走到我跟前認錯,“媽媽,我錯了,以後我不打你了,誰都不打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東西,自己收自己管。你能原諒我嗎?媽媽。”“能,知錯就改,就是好孩子,希望你能說到做到。只要你努力 ,媽媽依然相信你愛你。”我把他摟在了懷裡,第一次聽到孩子說出這樣的禪悔話。“媽媽,你的肚子摸著也不硬啊!為什麼那會兒我打你 我那麼疼呢?”“你犯了錯,用的力氣太大,當然疼了,要不你打一下桌子再試試?”我偷偷的笑了。後來他也改正錯誤了。


陽光面對未來


看到這個問題,首先我想說,不管什麼原因,孩子打媽媽,這種行為一定是要被禁止的,但是我們要採取恰當的方式方法。

前段時間看了一期《超級育兒師》,8歲小男孩李默睿給我的印象很深。

李默睿是一個情緒化非常嚴重的孩子,他狂躁、暴怒、不講道理。尤其是對待媽媽,不但蠻橫,而且還暴力。

蘭海老師發現李默睿媽媽的胳膊上有一大片淤青,一問才知道是兒子發脾氣的時候咬的。

蘭海老師靜靜地觀察著李默睿家的日常。

李默睿很依賴媽媽,做什麼事都要媽媽陪著他,媽媽要上廁所,他都要跟著,為此爸爸批評了他。被爸爸批評的李默睿很委屈,不過他顯然是想控制自己的情緒,紅著眼圈,喘著粗氣。

這時候,媽媽出來了,看到委屈的孩子,爸爸媽媽都開始安慰李默睿。兩個人一個說沒事,另一個說沒關係。媽媽還叫李默睿去寫作業,這時候李默睿的情緒徹底爆發了,開始大哭大叫,拖著媽媽進了房間,並且開始踢打媽媽。在媽媽招架不住的時候喊爸爸,爸爸過來把李默睿連拉帶拽的拖進了客廳,兩個人的衝突變成了三個人的衝突。

經過一段時間媽媽的安慰,李默睿的情緒趨於穩定,開始玩遊戲。接下來李默睿又和媽媽因為玩遊戲的時間玩起了拉鋸戰。

媽媽:再玩五分鐘。

兒子:二十五分鐘。

媽媽:二十五分鐘太多了,十分鐘差不多!

兒子:不,二十五分鐘。

從李默睿家的這些衝突可以看出他們的家庭存在幾個問題。

1、父母不接納孩子的情緒。

李默睿在被爸爸批評後,爸爸媽媽看似在安慰孩子,但是一個人說沒關係,另一個人說沒事的,顯然都沒有接納李默睿的情緒。

2、父親在家庭關係中的缺失

從蘭海老師進入李默睿的家中開始觀察,爸爸的手機就沒有離手,不是玩遊戲就是看視頻,爸爸兩次出現在李默睿和媽媽中間都是因為媽媽招架不住的時候,用以暴制暴的方法粗暴的制止李默睿的做法。

3、在李默睿情緒爆發的時候,媽媽沒有指出孩子的錯誤,而是一味的安慰他

很顯然,這樣的問題對李默睿的情緒控制沒有一點作用,只會讓李默睿的情緒越來越壞。

那孩子出現了這種憤怒的情況,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1、接納孩子的情緒

孩子會憤怒,通常是因為某件事情沒有達到他的心意或者要求,他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又不知道該如何解決,於是情緒便爆發,這時,他更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包容。如果孩子的的情緒在此時能夠被接納,它會更容易平靜下來。

2、家庭中要有明確的規則,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首先,讓孩子知道打罵人是不對的,這個人不管是誰,即便是媽媽也是不對的。

第二,當孩子情緒激動無法控制,已經開始打罵父母的時候,一定要制止,但要注意方式,不能強行逼迫,而是溫和又堅定地告訴他:我不允許你這樣來傷害我,即便是你的媽媽。媽媽可以先跟孩子說:我知道你現在因為沒有得到你想要的,所以很憤怒,我可以理解。換做是媽媽的話,媽媽也會生氣,但你不能打、罵人,這樣做讓人很傷心。如果你停止打罵,我可以陪在你身邊,如果你還打、罵人的話,那我只有先離開了,等你冷靜下來,媽媽再和你談。

3、等孩子平靜下來再溝通

當孩子鬧完以後,情緒冷靜下來,父母一定要和孩子進行溫和的談話,先將事情的原委梳理清楚,理解孩子背後發脾氣的原因,然後,父母說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給出自己的建議,和孩子打成共識。

談話結束的時候一定要再次提醒孩子,再生氣也不能打罵人,這不僅對別人不尊重,也會讓別人的心很受傷。

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庭,像前面李默睿的情緒,就來自於爸爸在教育孩子中的缺失,還有媽媽對孩子的溺愛。不管怎麼鬧最終的勝利者肯定都是李默睿自己,自己的不滿情緒都能通過這種方法得到解決,最終導致孩子以自我為中心,情緒化越來越嚴重。


呂小愉


幾乎每個孩子小時候都會因為憤怒打媽媽。

所以一發現孩子打大家長這個“苗頭”,第一時間就要嚴厲制止。

我的女兒在3歲時候,會打姥姥。

一開始老人家心疼孩子,就得過且過無所謂,說小孩也打不疼。

我告訴她:孩子打人這個習慣是不對的。需要嚴厲制止。

可是姥姥總不忍心,導致女兒越來越囂張,最後發展為,揪姥姥的頭髮。被我看見了。

我立刻跑過去揪住了女兒的頭髮,嚴厲地讓她鬆手。

女兒覺得疼了,才鬆手,委屈的大哭起來。

從此每次女兒打姥姥我就要求姥姥一定要打回去。

揪頭髮,揪回去。

打哪裡就反打回去。

我告訴姥姥,不要心軟,要狠心,一定要打回去,讓她知道疼。

對的,這件事上我就是這麼粗暴野蠻。

安撫孩子情緒、弄清楚孩子為什麼發脾氣的確實很重要。

但這些事都要在我打回去後再做。

等女兒情緒平靜下來,我和女兒好好的溝通一次告訴她:我能理解她的憤怒,我們每個人都會生氣憤怒,但把憤怒的情緒發洩到別人身上是不對的。

如果憤怒我們可以打枕頭,打被子。

這樣傷不了自己也傷不了別人。

同時和孩子一起看相關的書。學習如何更好的控制我們的情緒。

比如:情緒小怪獸、菲菲生氣了。

這樣軟硬結合,療效特別快,女兒很快不會隨便打人了。

當然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大人遇到事情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也不能隨便使用暴力打孩子。

只有大人首先要做好榜樣,孩子才能心服口服,遵循規則。


菡菡媽媽育兒


我家寶寶現在三歲多,就處於這個階段。有時候不能滿足他的要求,他生氣就會捶我。

比如他想看動畫片,我不允許,他就會開始哭鬧,一會說自己好無聊,我跟他說“覺得無聊的話,我們就一起玩積木或者玩樂高、還是看繪本,或是玩你最愛的小汽車,”,轉移他的注意力,大多數都是成功的。

當然也有例外的時候,偶爾不懂哪根筋沒搭對,死活都要看一會動畫片,堅決不讓看,他就嚎啕大哭,氣得小拳頭就砸向我,做媽媽的遇到孩子這樣,肯定是會很生氣的,我的做法是:

一、嚴肅的看著孩子,語氣很嚴厲的告訴他“不是所有你想要的東西你都能得到,你要自己努力去得到,不是你想看電視就可以看的,媽媽已經說過小孩子不能看電視,對眼睛不好,像爸爸一樣戴眼鏡就說明眼鏡生病了,看太多電視眼鏡生病了需要帶眼鏡怎麼辦?”然後再跟他說“你打人是錯誤的做法,媽媽會非常非常的不喜歡,你打媽媽,媽媽會痛會傷心的,你不是說最愛媽媽嗎?愛媽媽的孩子是不會打媽媽的,你知道自己錯了嗎?”基本上這個時候孩子是能主動跟我說“對不起”的,過後也會甜甜的來一句“媽媽,我愛你,我再也不打媽媽了,”也許跟我家孩子本身性格就比較溫和有關。

二、如果孩子頻繁出現打媽媽的情況,也許是媽媽沒有嚴厲的教育過孩子,一定要在孩子動手的時候明確的告訴他“不可以,媽媽不喜歡這樣的孩子”。孩子屢次不改的話,寶媽就要適當的“回擊”,讓孩子也嚐嚐被揍的滋味,告誡孩子主動打人和打媽媽都是錯誤的,錯誤的事情不要做。

相信被適當“揍過”的孩子是很少再犯打媽媽這種錯誤的。


媽咪V我愛你也喜歡你


我是一個四歲女兒的爸爸,我的女兒昨天晚上就因為看手機而出現哭鬧並且動手打人的情況!我們家約定小孩每天可以看手機30分鐘,可昨天晚上按照規定時間應該關機了,她就是不肯!我好說歹說都不管用,於是便拿走了手機!

這個時候她就開始哭鬧,嘴裡還嘟囔著不給我看,我不愛爸爸了!當時臥室就我們兩個人,我採用的是冷處理,不生氣不發怒!她見我不理她,語言威脅沒用,於是便越哭越厲害,有點抽泣的感覺,並且用枕頭打我!

十幾分鍾後,哭聲小了很多,我說了一句過來爸爸抱抱!她撲倒我的懷裡又開始抽泣!感覺受到了很大的委屈一樣!我一邊輕輕拍打她的後背,一邊輕聲說到,想看手機卻看不了很難受對嗎?爸爸知道了,你明天還可以看呢!但是你要向我道歉,因為你拿枕頭打了爸爸!她小聲說了一句對不起,過了一會居然睡著了!

小孩子其實表達情緒很直接,高興了笑,難受了哭,生氣了可能會動手打人!認可和接納他們的情緒,但是如果傷害到了其他人,該道歉就道歉,該受懲罰就受懲罰!


小乖乖奶爸


我家小女兒現在6歲,在她的成長過程中是和大人一樣有喜怒哀樂的,有些時候生氣了確實會打我的。但是她的打不是像某些孩子兇狠的打人那種,而是一種情感上的宣洩,也就是意思意思,打一下媽媽,因為媽媽不肯滿足她的條件。

比如說,她想要看電視,但是她已經看了挺久了,然後我就不給她看,關掉電視,這時她就會跑來打幾下我,說我是壞媽媽。但是她打完幾下就會去做其他事情了,不會把注意力全部放在我不給她看電視上,也不會死纏爛打的要求繼續看電視。



那麼,當小孩子憤怒時,出現打罵媽媽的現象,媽媽應該怎樣做表示界限感?

我個人覺得,還是要看孩子為什麼會打罵媽媽,如果說當著其他人的面打罵媽媽,只是因為媽媽不給買什麼,或者媽媽不肯遷就,那麼這種情況下,做媽媽的就要好好教育好孩子,千萬不要任意接受孩子的打罵,這樣只會助長了孩子的威風,以後就會成為一種習慣。

有一次我女兒看完電視要看手機,然後我就不給她,她生氣就來打我,還說不給手機就不要這個臭媽媽,一開始我是準備讓她打幾下後再跟她講道理的,但是她沒有停下來的意思,我就生氣了,我說你再打媽媽,媽媽就把你丟出去,她不信還在繼續打,然後我就抱起她,開門丟下她,她害怕的就死死抓住門把,然後跟我道歉。




所以,當孩子出現打罵媽媽或者其他家人時,家長們一定要重視,千萬不要把孩子打罵大人當做是一件好玩的事情,或者是膩寵孩子隨便他們的打罵,這麼做只會是害了孩子的,等他們長大了,成為一種習慣後,掉眼淚的就是你了,而不再覺得這是好玩的事情了。


慧說育兒


有一天跟孩子在小區裡玩兒,有一個鄰居的小孩非得要搶另外一個孩子的玩具,他媽媽就過去進行阻止,但是小孩子特別生氣,就拿手使勁打媽媽,邊打邊哭,整個人的情緒都崩潰了。

這位媽媽看到孩子這種行為也非常生氣,拿手就使勁打孩子屁股,一直在打,邊打還邊喊,告訴你多少次了,不讓你搶別人的玩具。

母子倆就這樣在小區的廣場上打罵起來。後來還是孩子的奶奶把孩子抱走了,孩子的媽媽也跟著回了家。

其實當孩子憤怒的時候出現打媽媽的現象,媽媽不應該打回去,而是先要了解這背後的原因。

孩子為何打媽媽

1、學習走路受挫

孩子開始打媽媽或是爸爸一般出現在初學走路孩子的身上,因為在他們學走路的過程中會很容易受挫,孩子的挫敗感會讓孩子的情緒爆發,孩子發脾氣的形式不一樣,有些孩子會摔東西,還有一些會打父母。

2、模仿別人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不管是看到周圍的小朋友或者家裡有其他大人在需求得不到滿足,憤怒生氣的時候,會做出激進性的行為,孩子就會跟著模仿。

3、發洩情緒的方式之一

所有人的情緒都需要找到一個出口,在孩子的那個年齡段,他們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不知道如何發洩自己的興趣,所以打人和哭鬧可能是常見的方式之一 。

孩子打媽媽應該要怎麼辦

1、父母要保持平靜

父母的過激行為會讓孩子的情緒繼續爆發。孩子生氣打媽媽的時候,媽媽不要還擊,但是一定要保護好自己,可以用手臂抬起來擋住它的推力,製造一種界限感。或者用手輕輕的握住他的胳膊,防止他突然出擊。

2、讓孩子的情緒平靜下來

在孩子情緒爆發要打媽媽的時候,媽媽要安慰孩子,但是不能對孩子的需求做出妥協,只是儘量安撫她的情緒,幫助他學會控制情緒。

給孩子一個擁抱,用眼神看著他,讓他感受到媽媽的愛,讓她知道媽媽對她的愛是無條件的。 3、等孩子平靜後再去跟孩子講道理

一個情緒崩潰的人是無論如何也聽不進別人的話的,孩子和大人都一樣,因此在孩子崩潰發洩的時候,不要跟他們進行說教,但是當他們恢復平靜以後,媽媽可以跟他們講道理,告訴他們正確的做法是什麼。

孩子出現情緒崩潰,打媽媽並不可怕,重要的是家長要學會如何幫助孩子控制情緒,如何幫助孩子找到情緒發洩的方式。

聰明的父母都會關注J媽學堂,每日分享孕產育兒小知識。

有愛的父母都會分享這篇文章,讓更多的人受益。

加入J媽粉絲圈,點擊加入,更多科學育兒知識在那裡等你哦!

我是J媽,曾經以為自己足跡踏遍幾十個國家和地區是值得驕傲的一件事情,現在認為做了媽媽才是人生的王道!曾經的職場達人,現在的育兒達人,專心在頭條碼字,每天更文,專注於育兒經驗和寶媽自我提升以及時間管理,分享我的所學所思,所有文章,一字一標點,全部是我一個一個敲打出來。


J媽學堂


我遇到過這種問題,尤其是孩子兩歲多的時候,我通常是這樣的做的,分享一下我的經驗:

停止權利的爭奪,給自己和孩子一個冷靜的空間

通常孩子憤怒,打罵媽媽時,肯定是出現了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權利爭奪。我家孩子曾有一次因不肯收拾玩具,在我的逼迫下,他用打罵我的方式進行了反抗。我越是讓他收拾,他越是反抗,最後他打我罵我,甚至歇斯底里地哭泣。

我當時其實已經沒有辦法了,後來,我轉念一想,為什麼一定要和他爭贏這場收拾玩具的戰爭呢?他是我兒子啊,如果強迫他收拾,他只會更加反抗,如果不收拾其實也不會怎樣。不如,停止這場權利的爭奪,不和他較勁,也不和這件事較勁。

於是,我試著讓自己停止爭奪,冷靜了幾分鐘。孩子依舊在旁邊哭泣,可沒有再對我拳打腳踢,也沒有大喊大叫了。

就這樣,我默默地陪著孩子差不多有五六分鐘,我什麼都不說,孩子就一直哭。直到他冷靜下來, 我問他你冷靜下來了嗎?他點點頭 ,我才開始和他講道理。

冷靜後,明確告訴孩子,打媽媽是不可以的

等他冷靜下來後,我明確並嚴肅地告訴他,打媽媽是不可以的。讓他明白界限在哪裡。

其實很多人會說,這很難做到,發脾氣的時候,誰能立刻冷靜呢?的確如此, 但如果我們轉念一想,當發生衝突時,大人都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更何況孩子呢?

孩子在情緒失控的時候,是聽不進任何道理的,也無法做出正確的認知和判斷。

所以,不如停止爭奪,冷靜下來,再來告訴孩子原本的道理 ,這樣對彼此都比較好。


我是寶藏媽媽,陪你分享我的育兒寶藏,做有溫度的育兒說,喜歡請點贊點關注哦~


寶藏媽媽


我是個二胎寶媽。懷老大的時候我就開始關注育兒的知識了,懷老二生怕老大受委屈更是源源不斷的關注幼兒心理。

老實說,很多書或者育兒專家的話我看著聽著很有道理。孩子有情緒要及時宣洩啊,引導啊,要跟他們講道理啊等等之類的。

可是我的孩子卻是個熊孩子,並沒有書中描述的那麼好教導。所以有時候照著書本教育並沒有什麼效果,反而是土辦法更靈驗。

我家老大也曾試圖打我,我的辦法是先講道理,講不通,“打回去”,然後再講道理。

當然我所說的“打回去”並不是真的打,而是形式上向孩子表明,你打我是不對的,我跟你講道理你不聽,那我就只能打回去。這個方法必須是第一次,第一次讓孩子明白不能打媽媽。之後基本不會再犯。

切記,千萬不要在孩子打你的時候,你還嬉皮笑臉,孩子會認為這個遊戲很好玩,下次我們繼續吧。

當然,我希望孩子們都是小天使,通過溝通能解決問題我們絕不使用“暴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