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9 黃埔軍校曾將他除名,他卻在抗日戰爭中屢立奇功,令日軍聞風喪膽

曾有軍事專家對侵華日寇的潰敗成因做了分析,其中不少人指出日軍之所以潰敗,不僅是因為侵華戰爭的不正義性,其中還有一部分的原因是當時日軍的軍事戰略拙計百出。1941年日寇在亞太戰場上尚未站穩腳跟,就悄然發動了偷襲珍珠港事件,日本這一"鬼鬼祟祟"的偷襲行為徹底惹惱了美軍,還加速了中英之間達成軍事同盟。

黃埔軍校曾將他除名,他卻在抗日戰爭中屢立奇功,令日軍聞風喪膽

1941年12月23日,中英雙方就二戰簽訂《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達成同盟後,中英雙方便在緬甸等東亞區增加了援兵數量,國民政府更是遣派十萬餘遠征軍阻擊日軍,最後卻只有四萬士兵安全歸國。

黃埔軍校曾將他除名,他卻在抗日戰爭中屢立奇功,令日軍聞風喪膽

在這次的滇緬遠征大對決中有一位中國將領讓日軍聞風喪膽,這位叫做戴安瀾的師長,此人在戰場上屢次立下"如果在戰場搏殺中師長戰死,則副師長代之;副師長戰死,以參謀長代之;參謀長戰死,則團長代之......以此類推,各級皆然"的誓言,激勵戰士們前仆後繼懲兇揚善,並且在同古戰爭中打出國威,以少勝多,使日寇遭受到南侵以來的第一次重大挫敗。

黃埔軍校曾將他除名,他卻在抗日戰爭中屢立奇功,令日軍聞風喪膽

戴安瀾1904年出生安徽省無為縣,在他20歲的時候經人介紹報考了黃埔軍校,卻由於體能資質太差被拒之門外。其後他果斷投身國民黨革命軍,經過多次戰爭考驗,他毅然再次報考黃埔軍校,最後終於如願以償成了黃埔軍校三期學員。

戴安瀾先後參加過北伐、古北口抗戰、漕河、保定、中條山諸役,屢立戰功。

黃埔軍校曾將他除名,他卻在抗日戰爭中屢立奇功,令日軍聞風喪膽

1941年12月16日,已為少將軍銜的他率領第200師開赴緬甸協同英軍作戰,第二年3月作為遠征軍先遣部隊第200師師長趕赴同古戰場。在同古戰役中戴安瀾鎮定地指揮部下利用殘垣斷壁、炸彈坑來抵禦日寇進擊,他還創造了一種名為"百米決鬥術"的戰術,先耐心等到敵人進擊到離我方五十米的時候,再從壕坑中一躍而起,或用手榴彈集中絕殺,或用刺刀進行肉搏。

黃埔軍校曾將他除名,他卻在抗日戰爭中屢立奇功,令日軍聞風喪膽

軍事檔案記錄同古戰爭歷時12天,200師在戴安瀾的鼓舞下堅持鏖戰,以犧牲800士兵的代價擊退了日寇20餘次衝鋒,殲敵4000餘人,俘虜400餘人,取得了進緬作戰後的首次勝利。

黃埔軍校曾將他除名,他卻在抗日戰爭中屢立奇功,令日軍聞風喪膽

戴安瀾在同古戰爭上取得勝利,讓日軍士氣大跌,其創造的"百米決鬥術"更是讓日軍聞之汗毛矗立。只可惜這位驍勇善戰的戴安瀾將軍並沒有一路好運,由於盟軍英軍的全面潰敗,第200師在滇緬戰爭中開始腹背受敵,不得不被迫撤離回國。在撤退途中,戴安瀾將軍遭到了日軍伏擊,一梭子彈擊中了其腹部,導致最後戴安瀾將軍因傷口潰爛感染而逝,去世時戴安瀾將軍僅38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