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叔叔造反都能忍,不加殺戮反而厚養,明宣宗為何無法忍受小小玩笑?

mengchuan


以前陪我看月亮的時候 ̄  ̄)σ,叫人家小甜甜,現在新人勝舊人了,叫人家牛夫人!你們這樣子真的好麼?

認罪態度極其良好的朱高煦開了個致命的玩笑:朱高煦造反被鎮壓後,囚於西安門,皇帝朱瞻基想要探視叔叔,雖然近臣、侍從們百般規勸,但宣宗執意前往,到達朱高煦處,皇帝探視了很久,離開時,朱高煦故意伸出一隻腳來,宣宗根本沒有防備,被絆之後直接撲倒在地,形容狼狽。侍從們急忙上前攙扶起宣宗,宣宗惱怒之下命令幾個壯漢共同搭起一銅缸,缸口向下將朱高煦扣住,而其孔武有力,竟然把銅缸數度頂起,亂動不止,又命以炭覆缸,堆之如山,點燃之後,火化銅缸,朱高煦死,“諸子相繼皆死”。一個小兒般的惡作劇導致自己和十個兒子共赴黃泉。

這種無法容忍有著厚積薄發的過程,其關鍵就在題目中的,隱忍、厚養直至忍無可忍。

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

朱瞻基和叔叔的恩恩怨怨起始於他的父親仁宗朱高熾受封太子,又是出於什麼原因令朱高煦不滿呢,不單有希望的破滅,還有朱棣的“毀約”行為。

江上之戰,此次神風護體的Buffer沒有回滿,朱棣險些被抽飛︿( ̄︶ ̄)︿,朱高煦恰逢其會,率部解難,“ 江上之急, 庶人戰尤力”,於是朱棣就說了如上這句話,為今後引爆炸藥安裝了一條粗粗的引線,這是不是讓大家想起了“秦王數平劇寇,功冠天下,英豪歸之,陰許立為皇太子”,用人的時候總是過分許諾,待到李世民搞定王世充後,李淵則選擇性失憶,尤其涉及太子之位,兔子咬人也就沒啥稀奇的了。如以虛擬場景表達:

李世民做痛苦回憶狀:那時候我開心的象個孫子,抱著熱火罐東征西討o(╥﹏╥)o

朱高煦做痛苦回憶狀:那時候我同樣開心的象個孫子,抱著熱火罐東征西討o(╥﹏╥)o

“白溝河之戰,成祖幾為瞿能所及,高煦師精騎數千,直前決戰,斬能父子於陣。”

“成祖東昌之役, 張玉戰死,成祖隻身走,適高煦引師至,擊退南軍。”

“吾病矣......世子多疾”記於《明史紀事本末》,而《太宗實錄》、《仁宗實錄》、《宣宗實錄》只講了朱高煦的惡行種種,這段話是沒有記載的,朱棣“以史為鑑”,有樣學樣的選擇性失憶,靖難之役的大功臣朱高煦就這樣被拋棄了,以前陪我月亮的時候,叫人家小甜甜,現在新人勝舊人了,叫人家牛夫人!你們這樣子真的好麼?

小甜甜緣何變成了牛夫人

“ 元子仁孝,且太祖所立,而高煦又多過失”

本來戰功卓越的朱高煦,太子之位的人選問題,不可能不被朱棣考慮,朱棣本身就覺得高煦武功像極了自己,而高煦也常常因此引以為榮,再加上“舊臣淇國公丘福、駙馬王寧皆善高煦,時時稱二殿下”,這就造成了朱高煦日漸驕恣“我英武,豈不類秦王世民乎?”,倒行逆施,多勇少智是其失去太子寶座的原因之一。

拒絕就藩

永樂二年,立太子朱高熾,封高煦漢王,就藩雲南,高煦:忒遠,不去。

永樂十三年,縱子十一年的朱棣,令其就藩青州,高煦:不去。

永樂十五年,強令就藩,才勉強就範。

無論以前有何功勞,成祖對他的容忍也已到了極限,皇城根下,橫行無忌,朱棣老臉丟盡,如果身上沒有朱元璋縱子的先天血統,估計朱高煦早就死了,提起朱元璋,說實話,論縱容,朱棣和朱元璋比,還真不算什麼。

鐵瓜砸野驢

朱高煦當初幾次推辭就藩,卻又不知收斂,竟然肆無忌憚的私自招募兵丁,目的是達到其搶掠目的,身為皇子這身價掉的也是沒誰了,時有兵馬指揮徐野驢依法懲治,朱高煦以鐵瓜錘將其一錘砸死,眾人皆敢怒不敢言。

非分僭越

“逐僭用乘輿器物”,結果差點被朱棣廢為庶人, “囚繫西華門數日,行誅之”,幸虧朱高熾求情, 才得以倖免,話雖如此,其實大家心知肚明,朱高熾給了朱棣一個臺階下。

如上所言,十之一二。

解縉所言“好聖孫”

對於太子人選問題,朱棣不是沒權衡過,也曾考慮過朱高煦,但是解縉一句“好聖孫”讓朱棣徹底打定了主意,根正苗紅長子嫡孫的朱瞻基自幼聰慧異常,對這個孫子朱棣非常喜愛,甚至可以說朱瞻基是朱高熾的最大加分項,如果沒有朱瞻基,憑朱高熾的羸弱身體和懦弱性子,他未必能被選中太子。

老朱の重託&宣宗帶夢而來

《明史》有記,某夜,還只是燕王的朱棣做了一個非常吉祥的夢,夢中朱元璋把一個象徵權力的大圭賜給了朱棣,並對他說“傳世之孫,永世其昌”,朱棣夢醒之後感覺這夢忒吉利,正在暗自欣喜做了個好夢,未想夢想成真,剛剛夢醒的他就得到了好消息,朱瞻基降生,馬上興沖沖的跑去看孫子,越看越愛:“此乃大明朝之福也”。大明朝之福?我能說自此朱棣便有了自立之心麼?

對宣宗的培養,朱棣是認真的

朱棣在成功清君側後,一不留神把侄子允玟一起清理掉了,榮登大寶的他,位子稍稍企穩,想到的就是繼承人問題,這事是不能拖的,雖然朱棣身板還算硬朗,但是太子位子一直空著,朱高熾兄弟之間的勾心鬥角必不會少,搞不好會弄出自相殘殺的家族醜聞,所以早立太子利於政局穩定。

朱瞻基也在永樂九年(1411年)被朱棣正式立為皇太孫,立太子正常,連太孫都設立好,這就比較少見了,可見朱棣對其喜愛。

朱瞻基的老師都是朱棣一手挑選的,屬於高配教授團級別,朱瞻基也爭氣,允文允武,聰慧異常,朱棣即便是打仗也帶著朱瞻基,教其行軍打仗的經驗,教他識得民間疾苦,這種異乎尋常的培養,終於引起了朱高煦和朱高燧的高度警覺。 下圖:朱瞻基作品

叔侄恩怨始末

控制不住自己行為的朱高煦,自然也很難控制自己的嘴,曾經就發生過這樣一件事:

朱棣讓高熾、高煦二人一同去孝陵掃墓祭奠,高熾很胖,再加上足疾,舉步維艱,只能靠侍從們攙扶才能勉強走路,即便這樣也總是失去平衡。

走在後面的高煦調侃道:“前人蹉跌 , 後人知警 。”,前人失足跌倒,後人知道警誡。

走在更後面的朱瞻基道:“更有後人知警也。”前人有了過失、失誤,更有後人知道警誡。

同是“知警”,高煦是惡意調侃,朱瞻基是直斥高煦過失。下圖:朱瞻基作品

朱棣最終帶著遺憾在北征中晏駕歸天,朱高熾則聽說了這樣一件事:

朱高煦的嫡次子朱瞻圻在北京一直打探著朝廷事務,一天一夜竟然能發六七趟“線報”至樂安,朱高煦也派人潛伏在北京,期盼著能有些什麼變數,為自己爭奪皇權創造些機會,厚道的仁宗不以為意,把朱高煦召到北京,給他漲工資,賞東西數以萬計,還讓他回到樂安,封其長子為世子,其餘全部封為郡王,厚道的仁宗想著以德服人,但是這效果是不必期盼的,朱高煦的決心並沒有動搖。下圖:宣宗行樂圖

繼位僅僅九個月後,仁宗朱高熾也直追朱棣而去,朱瞻基從南京火速趕往北京,朱高煦在半路上設伏兵,打算擊殺朱瞻基,但一是行動過於倉促,二是朱瞻基早就對這個不安分的叔叔有所防備,所以朱高煦的刺殺計劃以失敗告終。

朱高煦意圖起事造反

就在朱瞻基登基後不久,按捺不住權力慾望的朱高煦終於開始起兵造反,集結了少量部隊,並且任命了一些官員,尷尬的是,朱高煦沒有什麼人可用,他的口碑不好,脾氣又比較驢,所以誰也不想和他共事,更何況造反了,他拉攏包括英國公張輔等一干朝廷要員,但令人“遺憾”的是,一干人等轉個身的工夫就送到宣宗面前了,效率之快,簡直是令人髮指^_^,一時間,告密者甚眾。

宦官侯泰的回言

《明實錄》“無所見”

《明史》“不敢以實對”

這就頗具玩味了,宣宗聽了那麼多舉報,於是派侯泰捎了封書信給朱高煦,這也算是變相的豁達大度吧,親戚嘛,以通書信的方式質詢一下,侯泰在交差的時候,宣宗就問,你都看到聽到什麼了?

《明實錄》裡面記載,啥都沒見吶。

《明史》這裡口風就變了,侯泰不敢說實話,為啥呢,潛臺詞就是大不敬,侯泰不敢說,實話實說的話,後續朱高煦咋樣不好講,自己鐵定會因犯上被弄死,雖然只是轉述,所以不敢說。

既然不敢說,為何又有如下記錄:

朱高煦大意為:當年父親聽信讒言不斷打壓我,你爹給點金銀財物就以為能把我糊弄過去,我可忍不了這些,你讓朱瞻基把他曾經的老師夏元吉給我送來,我好好收拾他先解解氣,然後咱們再談其他條件。

畢竟高煦並未真正興兵作亂,宣宗這裡也還在“猶豫”處罰方式,朱高煦適時的又給自己加了把柴禾,順便還點了火,他給皇帝上疏,又寫信給王公大臣們,想給宣宗帶來些輿論壓力,說的內容無非抱怨、指責。

宣宗拒絕了張輔出征的請求,決定御駕親征,這也是宣宗能力之內的事情,畢竟多年以來和朱棣上戰場不是白混的,朱高煦也沒想到這次那麼大動靜,主動出擊也沒可能的,只能在城中設防,沒想到他身邊的人意志也不大堅定,大軍未到,朱高煦就收到小道消息,自己人都想綁了他獻出去抵罪建功。

這還得了,朱高煦毅然決然的自己搶了頭功---把犯罪證據全銷燬以後,偷偷出城投降,這一來,不單傷害了幾個鐵桿簇擁者,連左右搖擺的牆頭草們也都因此倒了黴,失去了主動投降的機會。

死黨王斌等骨幹力量被清除,共60人,被處死的人640多人,充軍1500人。

最終的結果就是回到了文初的狀態,最終以小兒把戲結束了自己全家的一生。

宣宗通過平叛達成了什麼目的

至於朱高煦最終被殺,和他的愚痴無智是分不開的,從宣宗年紀不大就耳渲目染這個二叔的種種不堪,欺負外人還算罷了,畢竟朱棣當初也沒怎麼管,朱高煦對自己的父親也不尊敬,要知道,要不是朱高熾給了朱棣一個臺階,高煦雖不至於變為庶人,甚至受死,但是懲罰怎麼說也還是會有的,官員們不敢參與神仙打架,能說得上話的只有朱高熾。

而朱高煦是怎麼報答的呢,見天不遺餘力的“投訴東宮”,專心抹黑N多年,朱棣死後,覬覦皇位,敏感小動作太多,難能可貴的是,還都讓朱高熾清楚的知道了,看來高煦是連保密工作都懶得做了,太過明目張膽。

仁宗歸天,高煦策劃實施截殺宣宗,高煦在朝堂有眼線,而朱瞻基在朱高煦那兒也安插了二五仔,半路截殺的事情,宣宗能不知道麼?

僅僅這幾件事,朱高煦夠死幾十次了,大度仁義如仁宗、宣宗這對父子,可以說是舉世少見了,那麼多大臣上疏建議處死高煦,否則不足以正國法,造反都不殺,那還有必殺的罪名麼,不殺不足以敲山震虎,畢竟還有那麼多皇親眼巴巴的盯著皇位呢,造反失敗的結果就是坐牢?趕上皇帝心情好還能放出來?那稍具實力就造反試試唄,畢竟相對成果來說,代價並不算大,但最終朱瞻基也並沒有殺他。

即便這樣,朱高煦在朱瞻基離去的時候,一記掃堂腿就絆倒了皇帝,朱瞻基怎麼想呢,我也要面子啊,你這號人我忍了幾十年,從記事起我們父子倆就沒少被你欺負,你當著那麼多內臣和侍從讓我以面搶地,容忍你造反你直接對我人身攻擊,叔叔嬸嬸都不可能再忍。以前的恩恩怨怨都只是積蓄能量,朱高煦這最後一招讓宣宗直接爆發,別說皇帝這身份,就是普通人你絆人家一個狗啃屎試試。

兩方勢力無論從哪個角度分析,高煦都是必敗無疑,朱瞻基可不是朱允炆那種呆瓜,對於叛亂乾脆、果斷,獅子搏兔,平亂不在話下,但更多的意義在於殺雞儆猴,對各勢力秀肌肉,同時增加明廷向心力,一切敢於挑戰皇權的勢力都會遭到拉枯摧朽般打擊,不要誤以為年輕的皇帝沒有鐵血性情和手段。這牌打的代價很小,這牌打的效果很好。


古今通史


朱高煦的行為看似是一個個小小的玩笑,但是實際上卻體現著自己的狂傲自大、不知悔改以及對自己這位侄子皇帝的極為不敬,這最終召來了殺身之禍。

明宣宗朱瞻基在叔叔朱高煦造反後並沒有殺掉叔叔,我認為有以下一些原因:

其一,朱高煦在朱棣靖難之役前後的表現太過於亮眼,首先是帶槍匹馬一個人帶著自己的胖哥哥朱高熾逃離南京,讓朱棣免除了造反的後顧之憂;在戰爭中身為先鋒屢立戰功,更是多次救下朱棣的性命,這些功勞不得不讓朱瞻基在處理朱高煦問題上有所猶豫;

其二,朱棣在靖難之役時,曾對朱高煦說過“你哥哥多病”,朱高煦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這樣的暗示才對太子之位以及皇位念念不忘,而相較於朱高熾,前期朱高煦無論是戰功還是從能力上,都更配得上“賢者為王”的標準,這也使得朱棣在立儲問題上非常的為難,但是最後還是將朱高煦外放為藩王,或許在朱棣、朱高煦包括朱瞻基心裡,多少絕對會對這個叔叔有所歉疚吧;

其三,朱高煦的叛亂,與其說叛亂,不如說就是一群“流氓聚集”,沒有形成什麼戰鬥力,沒有形成太大的威脅和破壞,最後也是朱高煦主動投降而結束,更像是一場“鬧劇”,根本夠不上大動干戈的地步;

其四,朱棣公然造反,建文帝都因落下殺叔的罵名,嚴令前線不能傷害朱棣,朱瞻基也不想因為此而殺叔,留下這個罵名,更成為國人談笑的話題。

基於以上原因,明宣宗朱瞻基在朱高煦造反後,念及舊情,也考慮到了朱高煦的失落與不甘,並沒有選擇為難他的這位叔叔,但是這位叔叔卻故意將其絆倒,這就領朱瞻基氣憤不已,一方面,說明朱高煦本人並沒有任何悔改和反思,依然對於朱瞻基不行君臣之道,另一方面,這就是赤裸裸的無視皇權,挑戰權威,加上朱瞻基的一時氣憤,最終朱高煦就這樣被侄子燒死了。


雍親王府


將君王絆倒在地也能稱之為開玩笑?伴君如伴虎,可憐朱高煦一輩子沒有長進,這一腳出去,不但把自己玩完,連帶自己所有兒子一併被處死。

朱高煦曾與兄長朱高熾同去拜謁孝陵。朱高熾身體肥胖,又患有足疾,由兩個太監攙扶著行走,不慎跌了個跟頭。朱高煦在後訕笑道:“前人蹉跌,後人知警。”皇太孫朱瞻基應聲答道:“更有後人知警也。”朱高煦回顧失色。這個典故冥冥中給了朱高煦日後悲慘結局的警示,無奈他就不是一個懂得自省的人。



早期憑藉勇猛多次在靖難之役中解救其父明成祖朱棣立下赫赫戰功。在朱棣奪位成功稱帝后,立下戰功的朱高煦並沒有被立為太子,反而是其兄朱高熾一個身體肥胖腳又瘸子的人,這讓朱高煦心懷不滿。心裡憤憤不平,自己出生入死立戰功,到頭來還是給別人做嫁衣。事實上朱高熾絕不是平庸之輩,朱棣在外征戰留其鎮守北京,朱高熾團結部下,以萬人之軍成功地阻擋了建文帝的大將李景隆的50萬大軍,保住了北京城。這一戰役對整個靖難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朱高煦在大局意識上要遜於朱高熾,這是在教育上的差別,幾次意圖起兵都因準備不足而失敗,朱高熾從大局出發,為穩定皇族和睦,不計前嫌反而為其說情,不然早被朱棣廢為庶人了。朱高熾登基後,又格外對這個不安份的弟弟加封重賞,以最大的寬容希望能感化他。在位十個月後朱高熾駕崩,朱高煦的老毛病又犯了,再次起兵意圖奪權。在朱瞻基回京奔喪的路上,朱高煦意圖劫殺,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他想到的別人早就想到了並且有了防範。朱瞻基順利回京繼位後御駕親征,面對一邊倒的形勢,朱高煦選擇了投降,古代皇權以謀反罪名最大,但朱瞻基還是給了這個叔叔最後一次機會,貶為庶人嚴加看管。



後來的一天朱瞻基去看望朱高煦,不知出於何種心態,已經是庶人的朱高煦居然將朱瞻基絆倒在地,簡直視君王為無物。更可怕的是可能觸犯到了朱瞻基的心裡自尊,遙想當年自己父皇和眼前的這個叔叔一起去拜謁孝陵,由於體胖腳又瘸摔了一跤,這個叔叔非但不去幫忙扶起,反而嘲笑。恰恰這一幕被身後的朱瞻基看在眼裡。一再的忍讓,並沒有換回改過自新。這一次朱瞻基徹底被激怒,命人用三百斤的銅缸將朱高煦扣住,並且在周圍點燃木炭,燒的銅缸都化了,可見朱瞻基當時的憤怒,朱高煦的兒子也一併被處死。


居葉佳宜


目前由《色戒》女主湯唯主演的《大明風華》正在熱播,也正在講述野心勃勃,一直想要奪取帝位的朱高煦的故事。

這個朱高煦因為從小跟隨朱棣征戰,武功高強、性格暴烈且野心勃勃。其公然流露出要奪取朱高熾的皇儲之位。本來朱棣顧慮自己靖難之役在兒子們身上重演,想要處死朱高煦,但是宅心仁厚的朱高熾卻替他求情保了他一命。

這個傢伙並沒有因此感恩,反而變本加厲,賊心不死。屢次有篡謀之舉,都被朱高熾原諒了。可惜仁厚的朱高熾因為身體太胖,勞累成疾,才當了十個月皇帝就追隨他老爹而去,一命嗚呼了。

年輕的朱瞻基繼承了大寶,原本就野心勃勃、膽大包天的朱高煦以為機會來了,想學學老爹朱棣來一個翻版的靖難之役。

可惜朱瞻基不是朱允炆,他朱高煦也不是朱棣,很快兵敗被擒,囚禁於天牢中。這個傢伙到了這種境地,依然桀驁不馴,在牢裡大罵朱瞻基。

朱瞻基顧念叔子之情,還非要聖駕親臨天牢去探望他,朱高煦狂悖至極,根本不把朱瞻基放在眼裡,不但不領情,還在朱瞻基要離去時,腳底使絆,將朱瞻基跌了個狗吃屎。天威盡失,狼狽不堪。

這一下已經忍無可忍的朱瞻基徹底爆發了,給他準備了一頓饕餮盛宴:活烤乳豬。朱家自朱元璋開始,就對刑罰很有創意,一向不缺毒辣手段。這個朱瞻基是朱棣培養大的孫子,自然就沒有他老爹朱高熾那麼敦厚仁慈。

命人搞來了一個巨大的銅罩子,把朱高煦罩在罩子下面,然後在外面點火活烤,不可一世的朱高煦就這樣被活活烤死,直到屍骨化為灰燼。

所以,朱高煦這可不是什麼消息玩笑,純粹是自己狂悖忤逆,侵犯天威,而且多少年來,一直如是。朱高熾、朱瞻基都一而再再而三的容忍、原諒他,他卻不思悔改,變本加厲。

在封建王朝,僅僅是辱罵皇帝這一條就足以治一個欺君之罪誅九族了。何況朱高煦不但辱罵,還造反,完了還敢故意絆倒皇帝,如此作死,哪裡還會有生機?


謝金澎


是個歷史重演的反版。宣宗的爺爺朱棣,發動靖難之役,造的是侄子朱允炆的反,朱允炆還是厚待叔父的。千叮嚀萬囑咐平叛大軍,不得傷害叔叔。使得朱棣在與之交戰中,橫衝直撞,如入無人之境,著實炫玄耀了幾把!最終得願以償!到宣帝時,朱棣的兒子朱高煦也想效仿父皇,謀奪侄子的江山,但他有父親的膽量卻沒有父親的謀略。象似兒戲,侄子朱噡基三下五除二沒咋費勁就平定了下去,並活捉朱高煦。也算善待叔父,沒有痛下殺手。而朱高煦象小丑在演一場鬧劇,當宣宗到牢裡看望這位叔父時,競伸腿相拌。宣宗忍無可忍用銅缸將其扣住,而朱高煦力大無比竟頂著300百多斤銅缸亂跑。。最終宣宗用木炭堆積缸周圍點火燒死這位小丑叔父。著實上演了一把烤活豬!朱棣萬萬沒有想到,自己剛死兒子的命運有如此的反差!


有始有終329


先說說這件事是怎麼回事。

漢王朱高煦(明宣宗的二叔)造反,明宣宗御駕親征,抓到朱高煦,帶回北京。這時候,群臣紛紛上書,請求正法朱高煦。但是明宣宗並沒有這麼做,只是把朱高煦廢為庶人。後來明宣宗前往探視朱高煦,這時候,朱高煦開了一個玩笑,明宣宗走過去的時候,朱高煦伸腳把明宣宗絆倒在地。明宣宗非常憤怒,用一個大銅缸把朱高煦蓋在下面,並讓人在銅缸周圍燒火,把朱高煦活活烤死。

(朱高煦劇照)

這件事確實讓人很不理解。要知道,在古代,任何對皇位有僭越行為的,都屬於大逆不道,抓到後都會被處以極刑的。就算是沒有造反的行為,只有造反的嫌疑,皇帝也會嚴厲處置。朱高煦已經不是嫌疑的問題,他是公然帶著軍隊造反。而且據史料記載,明宣宗爹明仁宗去世,明宣宗從藩國回去奔喪繼位的路上,朱高煦就試圖在半路上伏擊他,只是後來沒成功而已。

對這樣一個人,明宣宗抓到他後,卻輕易就放過了他。

然而,後來的這一次,朱高煦其實就開一個玩笑,明宣宗卻忍不住,對朱高煦處置得極為嚴厲。《國朝獻徵錄·漢庶人傳》記載:“積炭缸上如山,然炭逾時,火熾銅鎔,庶人死。諸子並死。”就說當用銅缸把朱高煦蓋在地上後,還在銅缸周圍堆木炭,堆得像小山一樣,點燃木炭燒了很久,後來把銅缸都燒熔化了。接著又處死了朱高煦那些並沒有犯錯的孩子們。

大家看看,明宣宗對朱高煦該有多恨,才會使用這麼殘忍的處置方法啊。那麼,既然這麼恨,當初為何不殺朱高煦,反而在這件小事上如此計較呢?

我認為,明宣宗抓到朱高煦後,之所以不殺他,有以下幾個考慮。

第一,明宣宗的爺爺朱棣和父親朱高熾都多次放過朱高煦,明宣宗如果對朱高煦太過嚴厲,他覺得會被別人議論。

朱棣的時候,朱高煦就有多次想造反的表現。朱棣封朱高煦為漢王,讓他去雲南就藩,但是朱高煦卻說:“我何罪!斥萬里。”不去,要到南京去。朱棣就依了他,讓他去南京。朱高煦在南京幹了許多僭越的事,其違法犯罪的行為達到數十起。但是朱棣並沒有殺他,只是把他徙封到樂安。

明宣宗的父親明仁宗朱高熾,更是非常厚待親弟弟朱高煦。當初朱高煦汙衊朱高熾交通大臣造反,朱棣想把朱高煦廢為庶人,朱高熾卻極力勸說,朱棣才把他封在樂安。明仁宗上臺後,儘管朱高煦積極地準備造反,但是明仁宗對他卻非常好,增加他的俸祿,又用大量的金錢來賞賜他,還把他的兒子們都封為郡王。

(朱高熾劇照)

朱棣之所以對朱高煦沒下殺手,主要還是因為朱高煦是他兒子,並且在靖難之役中,英勇善戰的朱高煦多次救了他的命,而且他還當面向朱高煦暗示,將來會傳位給他。後來朱棣沒有傳位給他,可能朱棣自己心裡也覺得有些對不起朱高煦吧。

朱高熾之所以不對朱高煦下手,也是因為顧念兄弟親情。再加上朱高熾一向非常仁厚,這也是他性格使然。

明宣宗對他的二叔其實沒有這樣的情感,但是,畢竟爺爺和父親都多次饒過朱高煦,他也不好說殺就殺。

第二,明宣宗並不害怕朱高煦造反。

朱高煦雖然造反,但是他手段太拙劣,而且不得人心。

說他手段拙劣,是因為他從朱棣開始,就在醞釀造反,而且多次表現在言語上,幾乎所有人都知道他有這樣的想法。這種打草驚蛇的做法,早早就把他暴露了,讓朝廷早早地就防範他了。

說他不得人心,是因為造反前,他想勾結英國公張輔(仿效漢朝七國之亂的做法),但張輔立刻就告發了他。他造反的時候,城裡的人都偷偷往外跑。還有人試圖抓到朱高煦獻給明宣宗。最後搞得他自己不得不自己跑出來投降。

第三,明宣宗吸取了朱棣的教訓,避免皇室之間互相仇殺。

靖難之役,皇室之間大打出手,已經在社會上造成了非常壞的影響,讓皇室的形象大打折扣。明宣宗想要彌補,所以對皇室成員格外寬厚。

那麼,明宣宗究竟恨不恨朱高煦呢?其實,他非常憤恨。有兩點可以證明。

其一,明宣宗雖然沒有殺朱高煦,但是他把參與朱高煦謀反的那些人,殺了六百多人,還有一千多人被流放。而對那些窩藏的人,也都嚴厲處理。明宣宗要是不恨,他會這樣做嗎?

(明宣宗畫像)

其二,朱高煦造反,本來不足為訓,當時薛祿準備帶兵前往平亂。明宣宗也承認薛祿可以平亂,但他一定要御駕親征。由此可見,他心中有多恨。

可以說,這些恨,他都忍了,他要表現出一個賢明寬厚君王的樣子。但是,當他去看朱高煦,而朱高煦絆倒他的時候,他心中的情緒終於總爆發了,終於控制不住了,所以最終才做了那麼殘忍的事情。

(參考資料:《明史》《國朝獻徵錄》)


張生全精彩歷史


從心理學上說吧,一個人無論對另外一個人做出多麼壞的事情,只要對這個人沒有造成身體上的直接傷害,往往就不會出離憤怒!朱高熾確實造反起兵不假,但是傻子都看出來是以卵擊石(平亂過程相當輕鬆)。但是,他被囚禁後絆皇帝侄子一腳,卻讓皇帝感到了最直接的現實威脅,所以……


人民非要我們做




…………………明成祖朱棣
從後世的評價來看,明宣宗朱瞻基是大明朝為數不多的明君之一。其祖父朱棣對其非常器重,全力栽培,甚至親自教導,遠征漠北都帶在身邊,甚至親自帶著到民間體察世情。這些行動對朱瞻基世界觀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更有甚者,當時的皇長子也就是朱瞻基的父親朱高熾繼承皇位,有很大的原因也是由愛屋及烏所致。
朱棣有三子,長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朱棣通過靖難之變奪取政權的過程中,朱高煦居功至偉。仁宗繼位後,其心有不甘,伺機圖變!
仁宗在位僅僅一年,病故,宣宗繼位,朱高煦認為時機已到,發動了政變!朱瞻基的處置非常嫻熟和果斷:先致函勸叔叔放棄不當的行為,無果!御駕親征,大獲全勝!在臣子們要求首惡務除的呼聲中,他沒有殺自己的二叔,而是軟禁!對三叔的處理方式是剝奪了兵權!
此舉可謂仁至義盡,顯示了道義親情,胸懷大度,萬民稱頌!
然而,一件小事,一個玩笑卻要了二叔的命。
事情很小:百忙之中,宣宗去看望二叔,可能他想的是:如果二叔的戾氣已消,就還他自由!但是他失望了。一不小心,二叔竟然暗中使絆子,放倒了皇帝。皇帝跌倒了,後果很嚴重!他命人用一口銅缸罩住三叔,外面點火燒,直到銅缸都燒化了,屍骨無存了,而且,殺了二叔的九個兒子。終於安靜了!


…………………明宣宗朱瞻基
真的讓人難以理解麼?其實不然!
謀反而不殺,應該是他的本性!和爺爺朱棣的諄諄教導有直接的關係,血濃於水,骨肉親情佔據了上風,而且大局已經控制,不殺之舉更能彰顯新皇的風範,何樂而不為!當初,宣宗他爹仁宗做的更“人性”:不但沒有打打殺殺,反而大肆賞賜!
至於“玩笑”,這根本不是玩笑,是對皇權的挑戰,是對謀反“立場”的宣告。此時的宣宗已經不是當初的新皇了,皇權只能集中在一處,絕不能有分號,哪怕只是一點可能!只能殺,而且手段駭人聽聞,捍衛自身統治權,如有異心視此處置!
從另外的角度來看,明宣宗朱瞻基已經成長成為一位真正的“皇帝”了!不能再“忍”了!

召喚歷史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得分析為什麼明宣宗不殺這個造反的叔叔朱高煦?這個已經坐牢的叔叔又為何要伸腿拌已經是皇帝的侄子?作為侄子,叔叔和你開個玩笑,為什麼要把叔叔甚至叔叔的兒子一起殺掉呢?

朱高熾畫像

早在永樂年間,朱棣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由於朱高熾顏值不高(胖),身有殘疾(腿瘸),所以朱棣自己也不是很滿意,有過廢舊立新的想法。次子朱高煦能文能武,挺拔高大,又隨父朱棣參加過“靖難之役”,頗有建樹,心裡不服,壓根瞧不起這個瘸腿的哥哥。多次想讓父親廢了太子,重立自己,朱棣曾經猶豫過,但是礙於大臣們的阻攔,也就放棄了重立太子的想法。朱高煦功虧一簣,眼看著朱高熾登上皇位,心裡的怨恨可想而知,謀反之心早已有之。


朱瞻基畫像

朱高熾命短,登基後不到一年就駕崩了,接下來皇位就傳給了明宣宗朱瞻基,朱高煦自以為他這個年幼的侄子不懂事,在自己準備工作還沒做好的情況下,倉促造反,只落得失敗告終,自己也深陷牢獄。明宣宗本是個善良之人,對自己這個叔叔的惡行抱著慈悲為懷的態度,心想只要叔叔悔過自新,也就放他一馬。抱著這種願望,這個新的叔叔皇帝就來到獄中看望已是囚徒的叔叔,沒成想這個叔叔不但不領情,反而伸腿拌自己。朱高煦這種行為按照當時的律法來講,屬於大不敬,理當處死的。

朱高煦之所以這麼做,並不是嫌自己活得太久,而是他從內心裡就看不起朱高熾這對父子,雞血衝頭,不用腿,他也會用手,反正就是本能驅使,他壓根就沒考慮過後果。這事擱在普通人身上也受不了,何況對方是皇上呢?本來我是好心好意來看你,你如果態度好的話,我就放你一條生路,沒成想你還大不敬,那就怪不得我了,一個字:殺。這樣朱高煦也就只能找他爹朱棣去伸冤去了。

按題主的說法,朱高煦伸腿拌朱瞻基是一個玩笑的舉動,暫且咱們不說被拌的是皇帝,就這事如果發生在我們平常老百姓身上,也是很生氣的。試想啊,你本來就對不起我,我不記仇,反過來還來幫你,你卻開這種低級玩笑,讓我難堪,如果是我,我肯定會火冒三丈,拳腳伺候。我估計在朱瞻基小時候,朱高煦經常會捉弄這個侄子,摸啊打啊可能是家常便飯,但他忘了現在的朱瞻基可是皇帝,你再這麼搞,那就是和自己過不去了。


華之道也


應了那句話,是可熱孰不可忍。家裡內部的事,沾親帶故可以理解你有機會有心思想當皇帝,誰不想?可我饒了你,玩陰的,連路都不讓我走了,完全使絆子看朕出醜,這麼幼稚心裡又變態,原來是怨,現在就是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