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神醫孫思邈活了141歲,臨終前為何告誡徒弟一定要毀了“五石散”?

薛學銘


首先有一個問題:孫思邈真的活了141歲麼?

根據“張三丰”的生平記載,推測出張三丰活了147歲,且“三豐復生”,已經幾近於天神了,不能以常人的壽命來推斷。而孫思邈作為一個醫生,留下了如此之多的養生之法,長壽是很平常的,但是他到底活了多少歲,是一個謎。

清朝紀曉嵐在編纂《四庫全書》時認為孫思邈生於公元581年,卒於公元682年,享年102歲,屬於官方結論。

但是坊間一般認為孫思邈的歲數最終超過了120歲,有125歲的說法,也有141歲的說法。

目前,公認孫思邈卒於公元682年,這一點無論是《新唐書》還是《說文》,抑或是近代編撰的《簡明中醫辭典》中,都是一樣的,這一點並無疑問。

但是對於孫思邈的出生年齡,在正史中卻略有不同:

1、孫思邈真人的學生盧照鄰寫的《病梨樹賦序》中記載:開皇(公元581年)辛酉歲生,今年九十二矣。記載是隋朝元年孫思邈出生。

2、但是在《千金要方》中記載了孫思邈在開皇6年治療蛟龍病的故事,按照盧照鄰的說法,當時孫思邈6歲,6歲的小毛孩治病,即使是天縱奇才,總得有十幾二十年的學習吧,所以孫思邈不可能是開皇元年所生。

3、《新唐書·孫思邈傳》中記載:周洛州總管孤獨信見其少,異之,曰:”“聖童也,顧器大難為用爾!”意思是公元557年孤獨信見到孫思邈,當時是北周,而孫思邈已經超過十歲,按此推斷,孫思邈生於公元545年左右。

現在很多人認為孫思邈生於公元541年,卒於公元681年,享年141歲,古之符合邏輯的長壽者,真真是前無古人。

五石散

五石散,又名寒食散,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個“毒品”,致幻並令人上癮。

《備急千金翼方》卷十五中記載:

五石散,主治心腹脅下支滿,邪氣衝上,又心胸喘悸不得息,腹中漉漉雷鳴,吞酸噫生食臭,食不消化,時洩時閉,心腹煩悶,不欲聞人聲,好獨臥,常欲得熱,恍惚喜忘,心中怵惕如恐,怖狀,短氣嘔逆,腹中防響,五臟不調。

記載了五石散雖然可以治病,但是其副作用危害巨大,勝過治病本身。

而在魏晉時期,五石散為魏晉風流人士所寵愛。第一個使用五石散的人是何晏,他一生追求玄學,在服用五石散之後的飄飄欲仙感,給了他修仙的感覺。

而何晏是曹操的女婿,他開始大力推廣五石散,在士族階層中引發了熱潮,一發不可收拾,一時之間,五石散成為“聖藥”。

孫思邈為何要廢除五石散

剛才我們講到了孫思邈的長壽,實際上孫思邈除了是一位懸壺濟世的醫者之外,他留給世人的又何止《千金方》中的醫術和藥理呢。

更重要的是孫思邈的養生之道,在《備急千金方》中就提出了“養性十要”。而五石散對人體的危害和無法根治的邪性,自然是“養生大忌”。

所以孫思邈在世的時候號召天下人將五石散的藥方燒掉,在臨死的時候囑咐徒弟們一定要秉承這個遺志,讓“五石散”在世間消失。

而最終經過一代人的努力,終於讓五石散這個禍害無數年輕學子的毒品在世間消失,孫思邈終於可以含笑九泉。

孫思邈奉行的是“人命至重,有貴千金”的八字箴言,而這應該是他決心要廢除五石散最強有力的佐證了。


史味人生


話說當年,孫思邈外出行醫,自己病倒了。孫思邈得了什麼病呢。其實是得到了丹毒。當時唐代很多人都想長生不老,很多醫生都在那裡煉一硝二磺三木炭,拼在一起吃。孫思邈在備急千金方是這樣記載的:人們都說了服了五石散可以長生不老,其實根本不是這樣,應該統統燒掉。我就配過這個藥,吃了之後,這個腦袋大了,左額生丹毒,長了一個大包。


當時,孫思邈走到四川雲陽,早上起來一個大包,到了晚上都是大包。當時雲陽縣令是他的朋友,請了好多醫生看,沒看好。後來自己給自己開了一個藥方,就好了。後來,他寫《備急千金要方》時說:石在身中,萬事休泰。意思是你要是吃了石頭,一萬年都好不了。泰是好的意思。後來又說:寧食野葛,不食五石。有識者遇此方則須焚之,勿久留也。


當然,孫思邈的話有的人沒聽。比如李世民想長生不老,就吃了這個藥方,不到五十歲就死了。雍正帝還開了一個煉丹廠,自己吃死了,又送給李衛吃,三年後,李衛也死了。因此,孫思邈教焚燬五石散,其實是對人民負責。可惜,後世的皇帝不少不聽話。


商業風尚人物


對於中醫古方五石散來說,它是一個聖方,也是一個絕方,但不屬於秘方。

五石散,有人說,它是孫思邈先師發明的,也有說是張仲景先師的絕方,至今沒有確定。至於說孫思邈先師故時,讓其徒消毀其方的說法也沒有完全的實據,暫且不究。

五石散,中藥名。性甘烈,熱,具毒。

它是有石鐘乳,紫英石,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等五種石頭面合成的一種中藥散製劑。用法為沖劑,救死亦添酒。它的配量是強,狠。它的作用是主攻中醫難治的古傷寒病。它的用法是救死。它是一種救死的起死回生的絕方。它的絕方的含義在於一是這幾種石頭不好找到,難於找。二是不輕以用於人。即是傷寒病,正常也不用此方。此方比較金貴,另含硫磺等劇毒。一般病人不能用,一般醫生也不敢用,因為此藥下肚,病人不是死,便是生。它救人命也就在醫生的一念之間。

這種藥,就是專治傷寒病什麼方法都治不好,人在快死的淹淹一息的快斷氣時,才能抱著試治的目的下此藥的,治好治不好,主家不能抱怨,治活你別喜,治死你別傷,只管把死人當做活人治的理念來試行了,所以說它是一個絕方。它猶如古人治風氣(各種風氣),在人治不好,快死時用的吃金(用金屬面製成的藥物)絕方一樣,抱著賭一把的心思,才用此兩方的。


福自福地來wjf


我們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穿衣服都比較肥大,有時還要敞開衣襟,一副仙風道骨的感覺,原來這一切是有原因的,究其原因與食用五石散有關。

五石散是醫聖張仲景發明,本是用來治療傷寒病,結果被後人亂用一氣,竟鬧出了許多亂子。五石散是以硫黃、石鐘乳、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為主要成分,再加上乾薑、附子、文蛤等十餘種中藥組成,張仲景發明這個藥方主要是用來治療傷寒病,後來被一些方士改良成了五石散。


最早食用五石散之風始於曹操的養子何晏,他服用了改良後的五石散後,發現其可以使人有種飄飄欲仙的感覺,從此五石散在魏晉名流之間盛傳開來,據說司馬昭也是五石散的忠實使用者。

五石散在當時價格非常高,只有一些名流之士才能用得起,在我國曆史上魏晉時期的民風比較開放,這在一定程度上源於五石散的功效。

五石散初吃下去沒有什麼感覺,過一會兒後便會有反應,五石散屬於熱性,吃了以後體內會感覺很熱,需要多走路來發散體內的熱氣,如果熱鬱積在體內會使人生病,這也應了“散”這個字。


過了一會兒,熱過之後便是發冷,正常情況下我們發冷會多穿衣服,或吃些熱的東西,但是服用五石散後期,如果感覺身體發冷,不能多穿衣服,反而更要吃冷的東西,還要往身上潑冷水,如果吃熱的東西會讓人很快斃命,所以我們看到魏晉時期的人所穿的衣服往往是大敞四開,便是出於這個原因。

五石散還有其他副作用,女兒家吃了以後會使肌膚白裡透紅,但會令人思春,當時許多女兒家便是因此藥出了問題,所以魯迅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一文中,就曾狠狠批判過這種藥,對此藥也是深惡痛絕。

服用五食散還可以令人上癮,就像吸毒一樣,需要終身服用,一旦停用,使人痛苦萬分,所以後人評價五石散的危害堪比鴉片。


孫思邈正是看到五石散的危害,因此極力抵制五石散,曾不斷上書朝廷,希望將此藥根除,還向眾人宣傳此藥的危害,使世人不再服五石散。在他的努力下,食用五石散之風確實得到了改善,他在去世前告誡徒弟,“有識者遇此方,即須焚之,勿久留也”,如果遇到五石散的方子一定要毀掉,孫思邈的弟子們遵從恩師的教導,身體力行大力抵制五石散,一代一代人都在盡力銷燬五石散的方子,終於消滅了服用五石散之風。(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千水千山


在我國的史料記載中,東漢時期的醫聖張仲景是五石散的發明人。在《太平廣記》中便記載道,他使用這種藥來救助病人,而五石散到底是什麼做的呢?在孫思邈的《千金翼方》便有記載:“五石散主要是由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鐘乳石、硫黃等五種礦石配製而成。”主要是用來救治傷寒病人的。不過可惜的是張仲景去世之後,這個方子就被很多人進行了改良。

因此方子本身的作用也產生了巨大的變化,最終形成了魏晉時期人們口中的五石散!經過人們改良之後的五石散可不是用來治療傷寒那麼簡單了,五石散成為了人們眼中非常神奇的一種東西,人在服用了它之後,體內會越來越熱,人越來越不懼怕風寒了。同時還會成為我們的身心愉快,性格愈加的開朗,而且體力也逐漸增強。而孫思邈在瞭解了他的壞處之後就要求毀掉它。



藥王孫思邈是活躍於隋唐時期的醫學家,藥學家,也是著名的長壽之人,生於公元541年的他,一直活到了682年,經歷了西魏、北周、隋、唐總共四個朝代,可以說是見證了那個動亂時代的活化石。

孫思邈他的中醫術可以說非常的精湛,而且常常能做到妙手回春,經常深入民間,為貧苦百姓治療疑難雜症,所以他得到了“藥王”,“藥聖”的稱號,這也是證明了孫思邈在醫學上非常的厲害了。

他的醫德也非常的高尚,他的病人,是不分貴賤貧富的,不管什麼身份,他都是一視同仁的,做到了真正的“大醫精誠”。他之所以名傳後世在於完成了傳承百世的《千金要方》。

但是在這部著作中卻有一個叫做“五石散”的藥物,就是類似於現在的毒品。這個藥物應該有很多人瞭解吧,因為這個藥物給有人利用的話,會造成很大的危害,因為使用了會讓人產生幻覺,而且會上癮,屬於劇毒物了。

五石散是一種丹藥,多是礦物石成分,汞含量嚴重超標,服用後還有強烈的副作用,吃了它就算不當場喪命也會短命,一個注重養生之道的神醫,不可能不知道五石散的危害。

五石散又叫更生散或單稱散。因配方中包括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鐘乳石、硫磺等五種石料而得名。相傳此方發明於漢代,在魏晉時期得以盛行。


到魏晉時期曹操的女婿何宴將五石散藥方進行了改進,實現了五石散由藥品到毒品的轉換,也就類似於現在的“白粉”、“大麻”,使用後能夠使人極度興奮、燥熱急痴,更能使人上癮,長期服用會導致精神恍惚、發狂痴呆、甚則死亡。

五石散的危害還遠遠不止燥熱、皮膚病這些危害,據《晉書·皇甫謐傳》記載長期服用五石散會有如下症狀:違錯節度,辛苦荼毒,於今七年,隆冬裸坦食冰,當暑煩悶,加以逆咳,或若溫瘧,或類傷寒,浮氣流腫,四肢酸重。

這是中毒症狀,會致人死亡。但當時沒有人懷疑是過量服用五石散的作用。因為五石散的配方是出自醫聖張仲景的鉅作《傷寒雜病論》。

五石散就這樣在貴族階層流行了500年,直到另一個醫學大神藥王孫思邈的出現。其實在孫大神之前有不少名醫對五石散的副作用提出質疑,但沒人信啊。

孫思邈也曾在唐貞觀年間多次上書皇帝要求絕盡“五石散”;但“五石散”的誘惑力太大,就是皇宮貴族也多依賴此“毒物”。皇帝對孫思邈的請求不作回應,但孫思邈卻致力於銷燬“五石散”;孫思邈知道,要想徹底斷絕“五石散”的流行,首先就要從“配方”這個最基礎的根源入手。

直到孫思邈141歲去世時,他也沒有達成銷燬此方子的心願,臨死前,他招來弟子,千叮嚀萬囑咐的告誡弟子道:“遇此方,即須焚之,勿久留也”。

反正就是說遇到此方,務必一定銷燬。經過了孫思邈及其弟子等幾代人的努力,才最終將五石散的方子真正銷燬,這也是藥王孫思邈給我們留下的另一筆財富。


獨秀文苑




古代,有一種藥,叫“五石散”,吃了之後能治傷寒。至於發明這方子的人,老有名了,他就是張仲景。

但神奇的是,魏晉時期,這五石散竟然名聲大噪。

過了幾百年後,唐朝有位神醫,叫孫思邈,據說活了141歲(也有說只活了101歲)。在臨死之前,孫思邈告誡所有徒弟,將“五石散”的方子毀了。徒弟們含淚點頭,孫思邈放心歸去。

只是,對於毀掉五石散,孫思邈儘管徒弟眾多,也難以做到,因為五石散早已“天下皆知”,是妥妥的明星產品,各種改良和深加工的方子到處都是。直到今天,五石散的方子還是存在的。

問題是,孫思邈為何想毀掉“五石散”,難道是人老糊塗了?完全不是。接下來,我們一起聊聊五石散。

五石散本來是藥,後來成了助興的佳品



五石散在魏晉時期,成了名士們最喜歡的產品,如果說哪個文人名士沒吃過“五石散”,都不好意思和別人打招呼。

關於五石散為何崛起於魏晉時期?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因為一個人,此人名叫何晏,是曹操的女婿。成為曹操女婿前,他是曹操的後兒子,因為曹操娶了個熟女,這熟女就是何晏的媽。長大後的何晏,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特別是對玄學一道,很有造詣。說通俗一點,何晏此人很能空談,在魏國士大夫群裡,威望很高。

因為何晏身患傷寒病,不得已吃“五石散”治病,吃著吃著,老何吃上癮了,為什麼呢?因為五石散吃完後,人的精神一下變得非常好,力氣也增加很多,人會處在迷幻當中,醉生夢死,同時,全身出汗,需要喝溫酒,吃寒食,不停活動。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對於文化大家何晏的行為,大家覺得很酷,這是真文士,不是假名流。

於是乎,吃五石散的行為開始在士大夫中流傳。到了最後,誰吃誰驕傲,誰吃誰高雅。什麼建安七子,什麼竹林七賢,紛紛開始吃五石散。



那種感覺太好,一邊吃的滿頭大汗,一邊喝著酒暈暈乎乎,再加上很多人敞胸露懷,半裸步行,剎那時間,這竟然成為了流行,成為了時尚。

如果五石散只是何晏等人彰顯“名士風流”的工具,也許傳播就不會那麼廣了。它還有著一個獨特的功能,讓吃者歡樂不已。

什麼獨特功能呢?壯陽,提高性能力。就這一點,讓無數人趨之若鶩,吃藥的男人就此大增,傳播也變得又快又遠。

之後的五六百年裡,五石散一直很受人重視。就算有人為此而送命,還是有其他人前仆後繼,樂此不彼。

直到孫思邈出現,發出那震耳欲聾的吼聲“統統毀掉”,人們開始重新審視這五石散。

孫思邈為什麼讓人毀掉五石散



五石散治病沒說的,對於傷寒病,對於惡性痢疾,都有不錯的作用。如果只是治病,這是不錯的藥。

但,如果有人常吃它,用來助興,那問題就大了去了。

一是這玩意會上癮,有點像如今的“海洛因”,幾天不吃它,人就難受,關鍵是有些男人對這玩意有依賴,吃了它雄風萬丈,不吃它“一洩汪洋”。凡是容易上癮的東西,沒幾個好玩意,那是會麻痺神經中樞,對大腦有損害的。

二是吃了這東西后,全身燥熱,必須四處走動,讓身體快速排汗,最好是不穿上衣,或者袒胸露乳,這樣讓人感覺有傷風化。為了讓人少嚼舌根,於是,我們經常看到畫上的魏晉名流,穿著寬衣寬袖的衣服,看起來很瀟灑,實際上,有些時候是為了散熱。



三是常吃五石散,性情急躁易怒,容易發脾氣。所以,常常看見史料上,有些魏晉名流脾氣大的嚇人,這當中有一部分人就是常常吃藥所致。

四是吃了五石散後,最好喝溫酒,吃涼食,要快速散熱,這就導致常常有人喝多,喝多了尋釁滋事,禍害周邊人等。

最後,這玩意是藥,是藥三分毒,吃多了對身體實在有害,讓人短壽。



作為“神醫”的孫思邈,深知五石散的危害,看了無數的病,見了太多的人,最後,在141歲(有說是101歲)高壽臨終之際,告誡所有徒弟:遠離五石散,毀了五石散。

但,影響已經形成,傳播如此廣泛,哪裡能毀掉?目前社會,吃“散”的人基本沒有了,因為有了新的替代品,那就是“毒品”,無論是冰毒,還是麻煙,無論是可卡因,還是海洛因,都會讓人迷幻,讓人沉浸其中。

其實,五石散也好,毒品也罷,都對神經中樞影響很大,都對五臟六腑害處不小,如果想死得早,那沒辦法攔。但,如果想多活一些年頭,最好還是遠離。

正所謂:珍惜生命,遠離毒品,遠離五石散。


藍風破曉


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國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中醫大家,為中國的中醫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其中赫赫有名的“藥王”孫思邈就是其中一位。而孫思邈對於藥的理解,其實也脫胎於道,與外丹術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

孫思邈生於西魏大統七年,幼年嗜學如渴,知識廣博,據《舊唐書》載,西魏大臣獨孤信對孫思邈十分器重,稱其為“聖童”。立冠年級,已經可以侃侃而談老子、莊子的學說,精通道家典籍。

而這之後,他的一生也以道士的身份遊歷天下,看到了民間的疾苦,特別是貧苦大眾看病難的問題,這也讓孫思邈傷透了心,於是他決定收集民間藥方,積極的參與到救死扶傷的這個行業,由於在治病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寶貴臨床經驗,著作出了名滿天下的醫學盛典《千金方》,這本書被稱為中國最早的臨床百科全書。

不過他一生的貢獻,除了這一撰之書,還有一毀之功,毀的就是讓當時達官貴人趨之若驚的五石散。

五石散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方子?能被達官貴人,文人雅客趨之若鶩?又能讓孫思邈深惡痛絕?

其實這五石散傳說是由神醫張仲景研發的一個處方藥,又叫五行散,還有一個別稱叫寒食帖,本意是治病救人,對染有傷寒病症的人使用,對症下藥對病症有很不錯的療效。

其主要成分是石鐘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故而才叫五石散。

但是就連他都沒有想到,到了魏晉,卻變了性質,在上流社會流行開來,即便沒有傷寒,也都開始吃將起來。此時的配方和張仲景原始藥方已經有了一些調整,但主要成分沒有變化。

為什麼如此呢?首先,五石散有一種類似精神藥物的功用。雖然服藥後,肉體或許有些莫名苦痛,然而精神卻可以進入一種恍惚和忘我的境界之中。

世俗的煩擾,內心的迷惘,都可以被忘懷,剩下的是一種超凡脫俗的感覺。這正是這些文人墨客追求的境界,即渾然忘我風流不羈。

而且當時還有一些醫者推崇此藥,認為它是“製作之英華,群方之領袖”,吃了能延年益壽,功效廣大。甚至有說五石散可保治百病,實在是仙丹一樣的東西。

但實際上,此種藥物吃到肚子裡以後不能靜臥,否則性命堪憂,需要走路,這種本來麻煩的事情也被魏晉名士稱之為“行散”,反而形成一種做派。

又有服散之後全身發燒,之後變冷,症狀頗象輕度的瘧疾。但他們發冷時卻不能吃熱東西穿厚衣物,那就非死不可了。一定要穿薄衣,吃冷東西,以涼水澆注身體。所以又形成了“寒衣、寒飲、寒食、寒臥,極寒益善”的“寒”流,被士子趨之若鶩。

當然不得不提的是,除了這些追求時尚的心理,還有不言著於口的是,這味藥還有壯陽的功效。所以才會在上流社會之中流行。

可正是這種已經偏離的本來功效的藥,被孫思邈十分警惕,當一味藥變了味道的時候,只會為害,誠如現在許多具有精神鎮定的藥物都不會輕易開具一樣,否則必定為害不淺。

因此身為藥王的他,在後半生都在致力於毀掉“五石散”的這個方子。他曾經對唐朝的皇帝上書闡述五石散的危害性,希望藉助國家的力量來讓大家把五石散給戒掉,他還經常的告誡身邊人要慎用五石散。

他還利用自己“藥王”的身份,對外宣傳說現在的五石散是一副假方子,真方子只有他自己才有,同時他向人們闡述了五石散對身體的巨大危害性。孫思邈在晚年目睹了五石散對社會所造成的巨大危害,他在不同的場所都會大肆宣傳五石散的危害性,反對人們亂服食五石散。“寧食野葛,不服五石。”這句話流傳千古。

所幸的是在他和徒弟們的努力下,五石散逐漸退出了人們的視野中,最後慢慢的消失了。雖然現在看起來有些“一刀切”的感覺,但是在當時社會,遠不如現在社會管控的嚴格穩定,因此這種方法,實際上可以說是更好的避免了毒瘤的殘存,為後來的穩定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井夫子


1,預言家孫思邈

歷史上傳奇的人總有許多傳奇,例如孫思邈。

他不但是著名的醫藥學家,還是著名的預言家,歷史上記載了他很多神奇的預言。

比如他晚年時,看到一個叫盧齊卿的小孩,孫思邈摸著小孩的頭說;

汝後五十年位登方伯,吾孫當為屬吏,可自保也。

方,地方。

伯,古時候老大叫伯,一般古時候家裡排行按照伯仲叔季來排,其實就是老大老二老三老四的意思。

方伯:地方的老大,就是一方的行政長官。

盧齊卿後來官做到徐州刺史,果然是一方老大。

但是這句預言可怕的還不在這一句,畢竟古代文獻中記載的很多神奇的人都有這種預言能力,比方說袁天罡看到還在襁褓中的武則天,就說她貴不可言。

可怕的是後一句:吾孫當為屬吏。

我孫子會當你的手下。

當時孫思邈說這話時,他孫子孫溥還沒有出生,孫思邈不但知道自己會有個孫子,還知道自己孫子會在盧齊卿手下任職,果然神的一塌糊塗。

古代醫易是一途,會醫的也精通易經,所以,每個醫生都有半仙之體。

孫思邈也不例外,而且孫思邈的神奇之處不止於此,他的年紀也很神奇。



2,孫思邈的年齡

孫思邈的年齡在歷史上有101歲說,120歲說,140歲說,還有165歲說。

這幾種年紀在正史中都有史料支撐。

比如101歲說,是因為孫思邈曾經自訴:自己生於開皇辛酉。

開皇是隋文帝楊堅的年號。

但是楊堅當了20年皇帝,卻沒有一個辛酉年,紀曉嵐考證說可能孫思邈說錯了,或者史書記載錯了,他應該是生於開皇辛丑年,這一年是開皇元年。

孫思邈在唐高宗永淳元年去世,中間正好間隔101年。

但是根據新舊唐書的記載,孫思邈說的年紀和他一生的行止又有自相矛盾之處,比如《舊唐書》記載:

周宣帝時,思邈以王室多故,隱居太白山。

北周宣帝在建德七年繼位這年是公元578年,如果這年孫思邈以王室多變故隱居在太白山,主動隱居避禍,那麼他肯定不是開皇元年生人。

而且能主動避禍也不是小孩子乾的事情,所以建德七年他至少年弱冠之年,是二十多的大小夥子了。

那麼他的歲數比581年又提升了小20年,這就是他120歲的原因。

140歲更有意思了,因為中國最牛岳父獨孤信在孫思邈7歲時曾經誇過他:

“此聖童也。但恨其器大,難為用也。”

獨孤信史北周重臣,結合孫思邈自述自己生於開皇辛酉以及他在周宣帝時避禍山中的史實。

有人大膽猜測他說的開皇辛酉不是楊堅的年號,而是楊堅的出生日期,楊堅出生在西魏大統七年公元541年,這年是農曆辛酉年。

孫思邈這句話的意思是:老子和開皇楊堅是同一年出生的。

公元541年到永淳元年正好141年,至於165歲的說法,則更是魔幻,像個神話。


3,五石散和孫思邈

五石散在魏晉南北朝時流行,始作俑者是曹操的便宜兒子何宴。

在南北朝時,很多人因為服食五石散而喪命。

孫思邈沒見過五石散的完整配方,但是他在《備急千金要方》中卻說過:

寧食野葛,不服五石。

為啥說這話呢?

因為孫思邈曾見過一個五石散的殘方,根據那個方子推測,五石散最後一味是劇毒的礜石。

礜石含有砷,這玩意是砒霜的原料,可見真的很毒。

晚年孫思邈見到了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殘本,證明了自己的推測。

孫思邈倒是沒有燒燬這個方子,而是對五石散進行了改進,把劇毒的礜石拿掉,改成了比較溫和的石硫磺。

方子的毒性大大降低了,孫思邈去世後雖然也有人服用五石散,但是服用的是孫思邈改良過的配方,致死率大大降低了。

五石散是禁絕不了的,孫思邈只能保證自己或者自己的家人不吃。

所以說孫思邈臨終讓人毀去五石散的方子,大約他想毀去的是含有礜石的劇毒五石散方子吧。

五石散在唐朝並沒有禁絕,還有人在服用,白居易在《思舊》詩中就寫道:

退之服硫黃,一病訖不痊。

微之煉秋石,未老身溘然。

杜子得丹訣,終日斷腥羶。

崔君誇藥力,經冬不衣綿。

或疾或暴夭,悉不過中年。

唯予不服食,老命反遲延。

崔玄亮和韓愈疑似吃的就是五石散,尤其崔玄亮,經冬不衣綿,這症狀典型的吃五石散後的症狀。

所以孫思邈後,五石散依舊流行。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醫家,我覺得他不會把五石散一棒子打死,也打不死。

他用自己的豐富知識去改進這個方子,讓矢志服用的人死的少一些,再少一些,無法改變現狀,但是可以改良。

這是一個負責任醫生的負責的做法。

孫思邈正是這麼做的。

============

文:薛白袍


薛白袍


孫思邈身為神醫,那麼自然是醫德高尚,既然孫思邈臨終前告誡徒弟毀了“五石散”,那麼肯定也是出自一名救世者的好心,那麼也就交接表明這“五石散”一定有其內在的“副作用”。

孫思邈還有個綽號——“藥王”,孫思邈是南北朝末期至隋唐時期的著名醫學家,根據《舊唐書》記載,孫思邈行醫救命長達百年,曾一度以其殘老消瘦之體行於江湖,懸醫濟世,從這裡便不難看出,孫思邈的確是頗有神醫之效、施醫之德的。孫思邈生前立足世間,曾以“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作為自己行醫救命的根本準則。


簡單來說,孫思邈要求治病救命,自當以性命為先,且要求學醫者要膽大、更要心細;要聰明、更要懂得臨證加減,活學活用。這樣才不會亂治以病、以藥亂性。那麼具備如此高尚醫德的神醫孫思邈,為何要獨獨在其臨終前告誡弟子毀了“五石散”呢?這“五石散”究竟又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呢?居然能讓享譽“藥王”盛名的孫思邈都如此警戒呢?

“五石散”又名寒食散,從其根本來說,這“五石散”類屬於傷寒藥的一種,具有大補元氣、大不陽氣、兼具滋陰等主要功能,此藥方最早出自我國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之手。根據魏晉南北朝史料記載,張仲景的初心的確是好的,根據五石散的配方和配伍禁忌來看,原本五石散的創造就是為了主治當時比較流行的傷寒雜病而已,恰巧當時張仲景的族人患了傷感病,張仲景才研製此方為解族人傷感之病,事實證明,醫聖果真是醫聖,五石散也由此“一治成名”。這之後的五石散,因為具有“破風寒,驅陰邪”的突出功效而一時之間被人們炒作起來,其中不乏世家大族,也不乏市井小民。


但是我們再來看這五石散的組成,其中導致五石散藥性猛烈的一味藥物就是紫石英,紫石英本身就兼具破邪補陽的奇特功效,在與五石散裡相配伍的幾味礦石類的藥物後,藥性更是“火上澆油”,來而峻猛。如果單純用五石散來治療傷感的話,那是的確沒有任何問題,但就是五石散能夠使人亢奮的副作用漸漸地被世人所熟知,熟知之後為了滿足個人私慾,便在其“補陽亢奮”的這方面開始大作文章。所以說,五石散其實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一定程度上是造成世人“亂欲”的一種輔助藥物。


服用五石散的話,如果有醫生在旁指導的話,那麼也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怕就怕在,濫用五石散的人群一不是為了治療傷感;二就算用於別的途徑,也缺少醫師在旁的指導。再考慮到五石散這味藥藥性的峻猛性,如果真的不加以藥量控制,那麼恐怕會“死傷不及少數”。正因為五石散害人無數,所以這才是孫思邈臨終之前告誡弟子要毀了五石散的原因。


小鎮月明


回答這個問題,那麼就得首先知道什麼是五石散,五石散的作用又是什麼。

官方答案是這樣,配方是:\t丹砂、雄黃、白礬、曾青、慈石,都是石頭類的,所以這方藥劑的名字才叫五石散。

1、丹砂:又名硃砂,是一味礦物質中藥材,有鎮靜安神的作用,而且也是提煉汞的原材料。

2、雄黃:又名黃金石、石黃,是一味礦物質中藥材,有解毒殺蟲的作用,也可以治療瘧疾。

3、白礬:是一味礦物質中藥材,外用解毒殺蟲,內用止血、止瀉、化痰等。

4、曾青:又名樸青,是一味礦物質中藥材,明目、鎮驚、殺蟲等作用。

5、慈石:又名吸鐵石,是一味礦物質中藥材,用法與普通藥材不同,不能直接服用。

以上就是五石散的組成,是那個時代想要成仙的人吃的丹藥。這些藥物基本上都有毒性,這樣的藥組合在一起吃下去,對身體的副作用應該是有的。

再來說說孫思邈這個神醫。

1、他是陝西人,出生於西魏541年,去世於唐朝682年,享年141歲,被稱為藥王。著名的《千金方》、《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就是他的著作。

他能成為一名醫生,真是應了一句老話:久病成醫。他小的時候身體特別不好,經常生病,家裡為了給他治病,差點花光家底。但這也讓他立志要做醫生,幫助自己,也幫助別人解除病痛。

20歲的他就已經在家鄉有名氣啦。等他到了40時候,他發現這個世界太亂了,於是就一個人進了太白山,鑽研醫術,研究藥物,給人看病。

2、他給人看病,最看重的就是預防,其實從他的年齡也能看出來,預防大於治療是多麼正確的選擇。

他是提出醫生要有醫德的第一人。他說醫生應該:\t“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醫生要膽大心細,靈活正直,這才是合格的醫生。

那麼孫思邈做為一個這麼有職業道德的醫生,本著對人的健康而言,他對於五石散這樣有毒性的修仙的丹藥,又怎麼能提倡服用呢,讓徒弟毀了這藥也很正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