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騰王閣序》是否屬於排律詩?你如何理解序文和律詩?

木煜子


問題:

《騰王閣序》是否屬於排律詩?你如何理解序文和律詩?


前言

《騰王閣序》又名《秋日燕滕王閣詩序》、《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

這是一篇駢文,是一篇很講究對仗但是不要求押韻的賦。

不過並不是排律,連詩也算不上。

一、《騰王閣序》 駢文與律賦

王勃的這一篇文章是駢文,駢文即駢體文、駢儷文或駢偶文。駢:兩馬並駕的意思。

可知駢文最重要的特點是對偶,老街粗略統計了一下,滕王閣序中的對偶大概有7大類:

1、三字句對偶

披繡闥(tà),
俯雕甍(méng )

2、四字句對偶

豫章故郡,
洪都新府。

3、六字句對偶:

臨帝子之長洲
得天人之舊館

4、七字句對偶

襟三江而帶五湖,
控蠻荊而引甌越。

5、八字句對偶:

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6、十字句對偶

前四後六

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
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

前六後四

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
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

7、十一字句對偶

前四後七

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前七後四

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範,襜帷暫駐。

整首《滕王閣序》讀下來,幾乎通篇都是兩兩對偶的句式。這種對偶的賦,就是駢文。

唐宋八大家的古文運動,就是反對這種拘束的駢文。

二、駢文與律賦

《滕王閣序》其實還不是最拘束的駢文,因為對於押韻沒有要求。

唐朝科舉考詩賦,詩大多為排律,賦為律賦,這兩種文體都對於平仄、押韻有嚴格的要求。

唐開元二年(714年)那一屆科舉考試,賦試題目叫《旗賦》,規定以 "風日雲野,軍國清肅"八字為韻。

也就是八段文字,每一段分別用風韻、日韻、雲韻等八個字所屬的韻部押韻。

我們看第一段,押韻風字所屬的【東韻】:

遐國華之容衛,諒茲旗之多【工】;文成日朋,影滅霜【空】。乍逶迤而掛霧,忽搖曳以張【風】;排回驚鳥,飛失斷【鴻】。至若混羽旗以橫野,則睹之者目駭;雜金鼓而特設,則見之者氣【雄】。...........◆風【東韻】

第二段,押日字所屬的【入聲質韻】:

爾其誓將臨邊,興師授【律】;擁豹騎而長往,指龍山而衝【出】。月陣聯雲,星旄鬥【日】;回五翎以革面,挫三庭而屈【膝】。匪旗之佐彼軍容,則何以沙場清【謐】?...........◆日【入聲質韻】

王勃(約650年-約676年)漸漸成名的時候,正是唐高宗執政時期,一般認為,科舉開始考詩賦,就是從唐高宗時期開始的。

三、排律

排律是指八句以上的律詩,要求首聯和尾聯以外,中間聯必須對仗。

剛才說過,科舉中的進士科常常會考詩賦。賦,剛才經說過;詩,大多為五言排律,以六韻(12句)居多。

例如錢起著名的試帖詩《省試湘靈鼓瑟》,就是五言六韻十二句的標準排律:

善鼓雲和瑟,常聞帝子靈。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對仗】苦調悽金石,清音入杳冥。【對仗】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對仗】流水傳湘浦,悲風過洞庭。【對仗】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這首詩是錢起在唐玄宗天寶十載的試帖詩 。

也有不少五言八韻十六句的排律,另外還有少數的入聲韻、去聲韻的試帖詩。就不一一舉例了。

四、滕王閣詩是什麼詩?

八句的七言詩,不一定是七律,這首《滕王閣》是換韻的七言古體詩: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閒雲潭影日悠悠(換平韻),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前四句押仄韻,後四句改為押平韻。格律詩不可以換韻、不可押仄韻。

結束語

《騰王閣序》又名《秋日燕滕王閣詩序》,前面洋洋灑灑的文章也可以看作結尾詩的詩序。

作為初唐四傑的王勃,在格律詩的定型中也起到了推動的作用。他的作品中有很多格律詩,不過那個時期七言詩還沒有進入主流,所以他的詩大部分是五言詩。

結尾時,錄入一首王勃的五言排律,《出境遊山二首 其一》
源水終無路,山阿若有人。驅羊先動石,走兔欲投巾。【對仗】洞晚秋泉冷,巖朝古樹新。【對仗】峰斜連鳥翅,磴疊上魚鱗。【對仗】化鶴千齡早,元龜六代春。【對仗】浮雲今可駕,滄海自成塵。

這就是標準的五言排律,科舉進士科的考試詩體。通篇押[真]韻,對仗、粘連、平仄沒有一處瑕疵。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滕王閣序》是唐代文學家王勃創作的一篇駢文。文章由洪州的地勢、人才寫到宴會,寫滕王閣的壯麗,眺望的廣遠,扣緊秋日,景色鮮明;再從宴會娛遊寫到人生遇合,抒發身世之感;接著寫作者的遭遇並表白要自勵志節,最後以應命賦詩和自謙之辭作結。

兩馬齊驅謂之“駢”,駢文又稱駢體文、駢儷文或駢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稱“四六文”或“駢四儷六”。全篇以雙句(儷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的工整和聲律的鏗鏘。

郭沫若 《中國史稿》指出:“ 南北朝時期,駢文盛行。這種文體講求對偶和聲律,使用很多典故,堆砌詞藻,意少詞多,在表達思想內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

古代文學史上的唐宋古文運動就是以提倡古文、反對駢文為特點的文體改革運動。

但王勃的《滕王閣序》是駢文中的傳世佳作,被稱為千古第一駢文。句法以四字句、六字句為多,對得整齊;又幾乎是通篇用典,用得比較自然而恰當,顯得典雅而工巧,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抱負和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律詩,全首八句。有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之分。其中三四兩句和五六兩句必須對仗。每句之內,句與句之間平仄調配有一定的格式。偶句押平聲韻,一韻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

駢文與律詩的相同點,都講究音律與對仗。不同點:

1.篇幅上,駢文比較宏大,《滕王閣序》正文有七百多字,七律只有56字;

2.句式上,駢文是四、六句式,律詩是五言或者七言;

3.對仗,駢文要求兩兩相對,如:《滕王閣序》開篇:“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

律詩只要求三四和五六句必須對仗。錄杜甫的律詩《登高》以示區別: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半支蓮6


感謝您的提問。

首先,回答第一個問題:

《滕王閣序》全稱《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亦名《滕王閣詩序》,它並不屬於排律詩,是駢文名篇,也就是現在意義上的散文。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句出自《滕王閣序》的千古名句,令無數文學家競折腰,王勃也因此句榮登古代文學家之榜。

其次,回答第二個問題

序文,又稱敘、敘言、序言、序文、引、引言、導言等。據說序文始於孔子的贊《易》。序在古代多放在書的後面,現在一般放在書的前面,而把放在書後面的序稱為後序或跋。序跋的內容、體例大致相同,因而可合稱序跋文。一般的書有序無跋,如覺得序意未盡,後面仍可有跋。

古代有四大名序:分別是王勃《滕王閣序》、王羲之《蘭亭集序》、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李清照《金石錄後序》。

現代也有很多著名的序文,如魯迅《吶喊<自序>》、毛澤東《<農村調查>序言》、孫中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等。

那至於什麼是律詩,律詩是近體詩的基本形式之一(唐人曾以律詩為近體詩的總稱,近體絕句也包括在內,後來才劃分出去)。它萌芽於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定型於初盛唐間,成熟於中晚唐時期。

律詩一般為八句,五言律律一共四十個字,七言律詩一共是五十六個字。如王維《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首詩歌,共八句,每句五個字,所以是五言律詩。

值得一提的是,與律詩相對,還有一種詩歌體裁,叫絕句。絕句一般只有四句,所以字數只有律詩的一半,五言絕句是二十個字,七言絕句是二十八個字。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您滿意。歡迎留言評論,一起交流。


小江侃文史


先說律詩。它的條件,字數,句數。相對,相粘,對仗,壓韻。他麻煩嗎?其實很簡單。在不造成三平調(最後三字)和孤平的情況下,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樣一來,粘就容易了。五言相同,只是一三不論,二四分明,其它與七言一樣。

律詩的基本句式只有四種:

一、平平平仄仄

二、仄仄仄平平

三、仄仄平平仄

四、平平仄仄平。

七言是在前面加兩個平或仄而已。如平平平仄仄,七言是“仄仄平平平仄仄。

無論你用哪種句式起頭都可以,但第一句就結定了後面的走勢,是不會變的。

律詩的起頭有首句壓韻和首句不壓韻兩種,壓韻如”淒涼寶劍篇,欲泊羈窮年。……不壓韻如“青山橫北郭,綠水繞東城。……”

關於“對”和“粘”:

“對”和“粘”使詩在規律中宕跌起伏具有了音韻美。如:

昨夜星辰昨夜風。(仄仄平平仄仄平)

畫堂西畔桂堂東。(仄平平仄平平仄,二四六字與上句相反,叫“對”)

身無採鳳雙飛翼,(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二聯的開始,二四六字與上句相同,叫“粘”)

心有靈犀一點通。(平仄平平仄仄平,二四六字與上句相反,叫“對”)

閣座送鉤春酒暖,(仄仄仄平平仄仄,二四六與上句相同,叫“粘”)

分曹覆射蠟燈紅。(平平仄仄仄平平,二四六與上句相反,叫“對”)

嗟餘聽鼓應官去,(平平仄仄平平仄。二四六與上句相同,叫“粘”)

走馬蘭臺類轉篷。(仄仄平平仄仄平,二四六與上句相反,叫“對”)

就是如此簡單!相對和相粘,可以在規定範圍內倒字倒句,更能突出某種效果。


律詩和絕句還有個靈活是“拗救”。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它的平仄是平平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上句的”十“字拗,用下句的“煙”字救。煙字在此處本應該是仄,但又在“不論”之列,所以換成平就救過來了。

對仗也是”寬對“——動、名、副、數、量、形容等詞各各相對,而且,頷聯(二聯)只要求句式相同,如二、二、三或二、三、二等。也不難。“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春蠶對蠟炬,到對成,死對灰,絲對淚,方盡對始幹。律詩的對仗在中間二聯的居多,變體則不定。一般頷聯(第二聯)只求句法一樣,頸聯(第三聯)要求較嚴格。

總而言之,律詩的條件是句數八句,一聯中達到互相相對,兩聯之間間達到相粘,有兩聯對仗。

絕句。它只有四句。是裁取律詩一二聯,或一三聯,或二三聯、或三四聯,或一四聯組成的。所以易學。

律詩和絕句都忌孤平。如“平平仄仄平”平句式,雖然一三字不論,但這個句式的第一字非論不可。換成仄聲字就是“孤平”。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第三個字也不能不論,如果第三個字用了仄,必須將第五個字用平,否則是孤平。這就是“拗救”。

詞。它比詩難。難在沒有一、三、五不論;但容易在韻部寬,按漢語拼音就不會錯。

我感覺,詞在抒發情緒上有優勢,你可以選詞牌,或短或長,根據你的主題、佳句,創作中都可以換詞牌。我常如此。

律詩永遠是詞的基礎。詩的平仄,在詞中得到最充分的體現。詞的語言都是律句,幾乎毫無例外!它的對仗,用在詞中是何等美麗!“竹搖連草舍,犬臥橫柴門。”“落英飄酒面,蝴蝶上漁竿”,而很多詞中的句子,是要求對仗的,如《鷓鴣天》,《念奴嬌》……所以,我碰倒字數一樣,平仄相對的句子,幾乎不放過對仗的機會——譜如此安排,也是這個意思。還有隔句對,鼎足對,流水對,扇面對,假對,似對非對……呵呵,多麼使人著迷!如果律詩不好,詞始終提不高!

何為“意”?

詩詞的“立意”和“意境”,常被混淆。“立意”是指作品所表現的主題思想;而“意境”是語言文字所創造出來的環境、氣氛。(我的理解。非抄書也。)

詩詞意為先。無立意,乃烏合之眾,無帥之兵。當然,創作中改變立意,我常如此。

意境象王維的山居秋冥等。用景物、語氣、用詞,婉轉表達情緒,而不直接說喜、怒、哀、樂。泥巴兄上面講的即是。就是“形象思維”。這是詩詞的特點。但並非絕對,如“悽悽慘慘慼戚”,卻是少有的。

何為“骨”?“真字是詞骨 (《惠風詞話》況周頤)”。所謂“真”,即真實的感情。只是你沒發現,人的所見所聞所思,常引起各種感慨,此即是也!就象剛才我的《菩薩蠻》報春,那感覺是寫完時才冒出來的!

煉字煉句,佈局謀篇,比賦興,宕開作結,起承轉結……天天在講,問題是,要帶這它們去看別人的作品,好與不好,一目瞭然。

趙明誠將他和李清照的十多首詞,混在一起給行家看,回答是“唯‘捲簾西風,人比黃花瘦’可佳”!


《滕王閣序》和《滕王閣詩》是同時創作的,《滕王閣序》全稱《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又名《滕王閣詩序》,是一篇駢文,寫得生動感人,千古傳誦,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但其內容並非介紹詩歌,(介紹的東東比詩還長的例子還是有的),只是附於詩前的序文而已。

《滕王閣序》具有真摯的情感和濃郁的詩意,所以它的影響遠遠超過《滕王閣詩》: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詩語凝練,內容含蓄,概括性很強,且又極富詩的形象與詩的韻味。但它畢竟不能像序文那樣,大開大合,縱橫出沒,規模崇麗而又氣象清新。作為主體的這首《滕王閣詩》,只有參讀附於詩前的序文才能更深地把握其內蘊。反過來,正是因為有了這篇序文,又使這首詩的藝術價值被序文的光彩掩沒了。很多讀者,但知有序,不知有詩,其中的奧秘是很值得探尋的。

《滕王閣序》寫作背景:

滕王閣因滕王李元嬰得名。李元嬰是唐高祖李淵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驕奢淫逸,品行不端,毫無政績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畫蝴蝶,很有藝術才情。他修建滕王閣,也是為了歌舞享樂的需要。這座江南名樓建於唐朝繁盛時期,又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閣序》而很快出名。

《滕王閣序》全稱《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又名《滕王閣詩序》、《宴滕王閣序》,寫於何時,有兩種說法。唐末五代時人王定保的《唐摭言》說:“王勃著《滕王閣序》,時年十四。”那時,王勃的父親可能任六合縣(今屬江蘇)令,王勃赴六合經過洪州。又這篇序文中有“童子何知,躬逢勝餞”之語,也可佐證。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認為《滕王閣序》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在現在越南河內西北)看望父親(那時他父親任交趾縣令),路過南昌時所作。從這篇序文內容的博大、辭采的富贍來看,更像是成年作品。“童子”不一定就是指小孩,也可以是表示自己年輕無知的謙詞。何況序文中有“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的話,“弱冠”是指二十歲。所以,關於寫作時間,課文的註釋解說採用後一種說法。

《新唐書·文藝傳》記滕王閣詩會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閣,宿命其婿作序以誇客,因出紙筆遍請客,莫敢當,至勃,泛然不辭。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輒報。一再報,語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請遂成文,極歡罷。”可見當時王勃年輕氣盛,才華橫溢,揮毫潑墨,語驚四座的情景。


千指魔音


《滕王閣序》是否屬於排律詩?你如何理解序文和律詩?


《滕王閣序》是否屬於排律詩?

這是一個概念錯誤。《滕王閣序》是一篇駢文,是講究詞句修辭,華麗對仗的一篇“賦”。也就是一篇散文,雖然它在文中有很多地方使用了對偶,但是它終究只是文章,並不具備詩歌的特性。

詩歌的特性是平仄起伏,押韻和節奏感。這三大基礎特性甚至並不包括對仗,那麼因為《滕王閣序》大量使用了對偶,就認為它是詩是個極大的錯誤。

更何況排律的概念更加狹小,只是詩中的近體格律詩中的一個極小類目。所以駢文和排律相隔天差地遠,完全不應該成為疑問。

排律有哪些格律要求?

第一,遵守近體詩的字數規則。首先只能是五言或者七言詩,每句字數限制,唯句數不限。

第二,遵守近體詩的平仄規則。排律中的每一個單獨句子都必須是平仄兩兩相替的律句,不能出現平仄錯誤。

第三,遵守近體詩的格律規則。即句與句之間遵守“相對”、“相粘”的規則。

第四,遵守近體詩的押韻規則。必需押平聲韻,必須一韻到底,不允許押鄰韻,不允許轉韻。

第五,遵守近體詩的對仗規則。除了首聯一、二句,尾聯兩句之外,其他各聯都必須對仗,不論這首排律多長,就算是一百韻,也必須有九十六聯對仗。

排律的規則對於今人來說是比較變態的,哪怕是對於古人都過於嚴格,所以從古到今,排律寫得好的不多,除了詩聖杜甫。

那麼,以上五點,《滕王閣序》哪一點能達到呢?

一點都不能達到。它只是一篇多用對偶的駢文,與排律毫無關係。

你如何理解序文和律詩?

《滕王閣序》像《桃花源記》一樣,都是序文比詩要出名。有幾個人記得《滕王閣序》後面這道正菜?

滕王閣詩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其實這也不是一首格律詩,因為前兩聯押的是仄聲韻。所以這是一首古體詩,而《滕王閣序》其實是這首古體詩的序文。但是詩序文采飛揚,麗句華章,文學水平雖然一致,但是明顯得益於篇幅的廣闊和自由,寫得更加動人心魄,成為千古絕唱。

以它作序的詩作,倒是給比下去了。

詩序、詞序,實際上統稱“詩序”。

一般認為,詩序的起源是“毛詩序”。但是毛詩序是後世研究者所加的詮釋性文字,並非作者自身撰寫,與我們理解的“詩序”有很大關聯,但畢竟不是一個東西。作者寫的詩序,不會像後人加註一樣處於上帝視角,看得更清楚,寫得更明白,一般都是對詩作短小不能交代清楚的事情和無法塞下的澎湃感情給一個更廣闊的出口。

從出現到喧賓奪主

最早的個人創作詩作前有小序的,是張衡的《四愁詩》,不過同樣有人認為是後人添加上去的,這個沒有定論。所以詩序最早什麼時候出現不能確定,可以確定的是詩序的產生早於漢末,而兩晉六朝詩人已經非常喜歡這麼做。

曹植的《贈白馬王彪詩序》、《離友詩序》,陶淵明的《形影神詩序》、《與殷晉安別詩序》,謝靈運的《贈宣遠詩序》,都是可以確定是詩人本人的創作。

漢魏六朝時期的詩序,已經在內容上、功能上大體全備,為唐代詩人的詩序創作提供了經驗和借鑑。同時,這種做法也被唐人所接受。

初唐詩人的詩序,受六朝文風影響,喜歡以駢體文來寫作。由於文采不亞於詩,甚至有喧賓奪主的傾向。《滕王閣序》就是這種情況,還有就是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都是序文遠超詩作名聲。

當然也有錦上添花的作品,比如駱賓王的《在獄詠蟬》的序文既交代得一清二楚,又絲毫沒有掩蓋詩作的風采。

散文化,歸於平常

隨著古文運動的展開,駢文逐漸消亡。到了中唐,詩序就完全散文化,並不再寫那麼長,確實成為詩作的輔助。

《滕王閣序》雖然稱之為序,其實並沒有起到輔助詩的作用,這是駢賦發展的一個階段,隨著駢文走向格律詩歌化和散文化,原本鋪陳華麗的寫作手法被拋棄,這種比正式詩作還華麗的序文就漸漸消失了。

詩序也就回到了正常的路線上。進入宋朝,隨著八大家將散文推向一個新的高度,詩序又重新繁榮起來,但是也絕對不會再回到初唐華麗精彩的文化階段了。宋代的詩人和詞人都寫序,但是都是散文化和生活化的作品,就有點像我們的日記一樣平常。六朝、初唐那種裝腔作勢的寫作方法就一去不復返了。

其實我們認真讀《滕王閣序》,為什麼給人感覺像詩?這是文學手法的堆積,賦這種作品最後的輝煌。誠然是千古名篇,但是作為“詩序”是不合格的。

就好像你帶著閨蜜去相親,結果閨蜜和對方結婚了。

雖然他們男才女貌,但是作為閨蜜是有點不合格的。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文心雕詩


不屬於。白居易的《琵琶行並序》中的序,基本等同今天的序言,都是放在正文前面,屬於敘事類的散文。後面的長詩才是排律詩。王勃的《滕王閣序》的序屬於駢文,也叫賦,句式雖講究對偶,但沒有律詩的要求嚴,且句子可長可短,不像律詩五言、七言那樣整齊劃一,押韻也比較隨意。可見序文與律詩不是一家。


獨行扁舟子張傑


王勃的《滕王閣序》是四韻八句寫成。

滕王高閣臨江諸,

佩王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

朱簾暮卷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

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

檻外長江空自流!我認為前邊說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等形容騰王閣環境之美應該是拼文,散文類的。

而後面的四韻八句應該是律詩。


秋閣一憑欄


腃王閣序,應屬賦的形式,律詩分五絕,七絕,五律和七律,凡律詩講究韻律,押韻和平仄相對。絕句統統四句為一首。五律,七律八句為一首,前二句為首聯,依次為頜聯、頸聯、尾聯,頜聯和頸聯,必須為對仗聯。然後還有不限句數的排律。


G獨步天下


《騰王閣序》是一篇名作。是駢文,不是律詩。它內容充實,引經據典,寫作藝術高超,句式精彩精練,排比稹密,對仗工整,比今日之散文詩更美,但又不能說它是律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