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其實爸爸不愛媽媽。”看穿父母婚姻真相的孩子,長大後還好嗎?

一位姐妹對我說,她說自己沒有辦法排解痛苦,天天晚上睡不著覺。

她的母親去世了。老太太走得很突然,毫無徵兆地暈倒,送醫院,不出兩天,沒留下一句話人就去了。自從母親去世後,她既難過、又恐慌,連丈夫都說她變得有點不正常,總是說自己也快被丈夫拋棄了。

在她的敘述中我得知,她從小就生活在一個父母感情不好的家庭中,父母為了自己沒有離婚。

“這些年,她一直過得不幸福,一直隱忍在這個冷冰冰的家裡。我後悔啊,後悔當年怎麼不早點勸他們離婚,讓我媽生活在苦水裡,把身體都泡壞了……”

“我現在無法直視對爸爸的感覺……就是這麼一個人,給了媽媽太多的折磨,我有點恨他。我覺得,是他讓我沒有了媽媽,我好想媽媽……”

看著她哭得淚如雨下,我不僅心生同情。我同情這個充滿了思念、自責、後悔的女兒,也同情那個在不愛婚姻中蹉跎一生、猝然離世的母親。

誠然,這位姐妹把母親突然離世的主要原因歸咎於父親,是過於片面的。她大概是過於痛苦,急於去尋找自己遭遇的合理性、找一個原因、找一個靶子,找來找去,只有造成母親婚姻不幸福的父親這個靶子最大。但是,也足見得,“爸爸不愛媽媽”,這個從小就耳濡目染的事實,對她的影響和傷害有多大。

“其實爸爸不愛媽媽。”看穿父母婚姻真相的孩子,長大後還好嗎?

這位姐妹的父母雖然夫妻名分都在,感情卻早已死亡。孩子從小生活在父母婚姻的墳墓中,大概也一直用自己的努力,去與父母之間這種緊張的關係做抗爭。她長大後執意帶著媽媽生活,把父母從物理上隔絕開,就是這種意志的表現。同時,她對自己現在的感情生活充滿不確定感、不安全感,這也是父母感情狀況給她留下的後遺症。

太多的教育界、心理學界人士說過:一個家庭所有關係的軸心是夫妻關係,而孩子,是父母感情濃度最敏感的探測器。夫妻關係不和,影響的是整個家庭其他關係的運轉,首當其衝的影響到的,就是孩子。

有些父母不去好好經營感情生活,卻因為害怕離婚帶給孩子傷害,而強行住在一個屋簷下,維持一個“完整的家”的表象。豈不知,孩子的眼睛早已看透一切,他們內心裡承受的痛苦煎熬,不輸給成年人。

那些看穿父母並不相愛的孩子,到底經歷了怎樣的體驗呢?他們成大後,到底會有怎樣的情感觀、婚姻價值觀呢?藉由今天這個事例,我梳理了5位有類似經歷人士的口述,整理成實錄。

“其實爸爸不愛媽媽。”看穿父母婚姻真相的孩子,長大後還好嗎?

“爸爸不愛我,只是因為我不是他愛的那個女人生的孩子。”——小C,女,18歲,學生

爸爸不僅不愛媽媽,也不愛我。

爸爸為什麼要娶媽媽,可能是因為媽媽是能嫁給他的人中最合適結婚的哪一個,而不是他最愛的那一個。我偷看過爸爸的日記,他曾經有過一段刻骨銘心的感情,甚至連結婚的時候,他都在日記裡對那個不能在一起的人感嘆:“為什麼新娘不是你。”

而爸爸為什麼不愛我,我怎麼也不明白。一開始以為他重男輕女,可他同樣不愛弟弟。爸爸對我們的感情都很淡漠,很少抱我們、親我們,像其他爸爸那樣,當女兒奴、兒子奴,沒有的事情。平時對我們很少有笑臉,有交流也是訓斥打罵,在他面前我們就像老鼠看見貓一樣。

我和弟弟一直跟爸爸生疏,甚至對他像對敵人,因為我們搞不懂為什麼他要這麼對待自己的孩子。後來看過徐志摩的故事,我明白了。徐志摩因為愛上了林徽因,要張幼儀打掉自己的孩子,還說“坐火車也有人死掉,墮胎算什麼”。

在一個絕情男人的眼裡,不愛的女人哪怕懷上了自己的骨肉,都不是生命,都是多餘,我爸也這樣。

我因此更恨爸爸了。你不愛,為什麼還要讓媽媽生下孩子,而且還要生兩個?

“其實爸爸不愛媽媽。”看穿父母婚姻真相的孩子,長大後還好嗎?

“他們摧毀了我的愛情觀。”——小M,女,23歲,職員

在我看來,父母的關係實在是糟糕,婆媳關係也一直緊張。很難說說對說錯,我媽是大學生,我爸是專科生;我外公外婆是老師,我爺爺奶奶是農民。所以他們婚姻一開始就很錯位,我媽媽覺得自己是下嫁,與爸爸處處格格不入。而我爸爸呢,本身就帶有一些農村陋習和陳舊觀念。反正,我也不知道他們為什麼要結婚,大概是覺得年齡到了該結就結了。

小時候,媽媽沒有停止在我耳邊說關於爸爸和奶奶的壞話,她似乎很不在意把父母之間的衝突擺明給我看。我覺得作為孩子,面對這種時刻很難堪,彷彿有一種背叛爸爸的感覺,畢竟爸爸和奶奶對我都算不錯的。但我又覺得媽媽說得有道理,爸爸和奶奶有時候是有點欺負人。反正那種感覺吧,特分裂。說實在的,生活在父母相互撕逼中,看著他們每天都展示最醜陋的一面,我越懂事,就越痛苦。

最近,媽媽開始對我催婚。有一次她說我女人年齡大了不好嫁,我就忍不住懟她:“嫁成你這樣我寧願不嫁!你們這麼多年給我灌輸的全是負面能量,把我愛情觀全都摧毀了!

“我要嫁一個不把我當免費保姆的男人。”——小L,女,26歲,職員

媽媽一直沒有得到爸爸真正的愛,在爸爸眼裡,她就像一個免費的保姆。

我是從什麼時候知道這個事實的呢?6歲那年春節在奶奶家,小叔和小嬸新婚,小叔什麼事情都不讓小嬸做,生怕累著她,在爺爺奶奶面前處處維護小嬸。而媽媽要卻包攬全部的活,照顧不上的,還要被爸爸當著所有人的面責罵。每年在奶奶家過年,媽媽的手都要紅腫開裂生凍瘡,都是幹活乾的;而小嬸卻因為小叔的保護,總是坐在圍籠前烤火,一雙手白嫩白嫩的。

我真的很心疼我媽,爸爸是她第一個男人,恐怕這輩子,她也沒遇著過一個真心愛她、真心對她好的人。而我也沒有辦法說服他們離婚,畢竟從一而終的觀念,已經深刻烙印在了媽媽的心中。我對媽媽的感覺只有憐惜,我會用我的餘生來給她溫暖,讓她體會到,沒有夫妻之愛,還有兒女給她的愛。

至於爸爸,我也沒有辦法去說他的壞話,畢竟他是爸爸。只是我決心選擇自己丈夫時,絕不要選他這樣的男人。我要嫁一個真正尊重我、愛護我、不把我當免費保姆的男人,就像小叔對小嬸那樣。

“其實爸爸不愛媽媽。”看穿父母婚姻真相的孩子,長大後還好嗎?

“我會盡一切努力,活得不要像我的媽媽那樣。”——小J,女,17歲,學生

我媽19歲就嫁給了我爸,她文化程度不高,什麼都聽我爸的。我爸是個控制狂,小時候,媽媽怎麼穿衣、怎麼說話,甚至帶我出去逛街都要被罵很久,在爸爸眼裡,女人就應該呆在家裡幹家務活、帶孩子。所以我媽現在沒有一點自己的生活,整天要不就幹活,要不就在爸爸的店裡看店。不到40歲的人,像個50歲的大媽。而我爸爸,喝酒、打牌,回來只跟我和我弟弟說話,正眼就不瞧媽媽一下,而且稍不如意就對她呵斥咒罵。

我問過我媽是不是要離婚,我媽說不可能,還說我要高考了不要想這些。大概在她眼裡,爸爸不打人就是天下最好的丈夫了。我覺得生活在這樣的家庭裡太壓抑,父母的感情生活太扭曲了,既然不愛,為什麼不離婚?既然不離婚,為什麼不能好好相處?

我在讀高三,希望明年能高考順利。如果媽媽是因為怕影響我的學習而不願離婚,那麼畢業後,我希望她能放過自己選擇離婚,也能讓我如願以償。我長大了。我不想像媽媽那樣,我想活出自己的人生。我也會盡一切努力,讓媽媽獲得屬於自己的幸福。

“他們如果能把對我的愛,分給彼此一點,那該多好。”——小H,男,20歲,學生

8歲時親眼見父母砸鍋摔碗扒窗跳樓的打架,媽媽問我:“爸爸媽媽離婚了你要跟誰?”我哭著說:“求求你們別離婚。”打那以後,他們不打架了,但是他們白天不說一句話,晚上不睡在一起,三個人一起吃飯,全都是跟我單線交流,而待彼此就跟空氣一樣。從此這個家庭,就變得特別怪異。

可能彼此沒有愛了,所以他們像比賽一樣對我好,我的吃穿用度、我的學習生活,他們全都要插足、干涉、用熾烈的關愛把我包圍得密不透風。而且總是看我像一個長不大的孩子一樣,暑假我想出去打工,他們都不讓。

我在這家裡,成了唯一的焦點,而在我心中,自己又像一個多餘的人。我感覺自己像一個廢物一樣被寵愛著、保護著。我覺得很窒息。

我有過自己喜歡的女孩,但是我不知道如何表達愛,反而用生硬的態度把她嚇走了。我想,是父母給我造成了不好的影響吧。既然不離婚,為什麼不給孩子做出個榜樣呢,他們要是能把對我的愛分給對方一點該多好啊。


“夫妻之間,已經沒有愛了,但還有孩子,到底要不要離婚呢?”

看過了以上幾位過來人的口述實錄,我相信很多站在離婚邊緣的父母都會有所感悟。

選擇不離,那就拿出耐心和包容來,好好經營夫妻感情,讓愛與溫暖回到這個家庭。

選擇離,那就拿出理智與決心來,和平分手一別兩寬,雖做不好夫妻,但仍可做好父母。

針對後者,晴朗老師新開課程《婚姻必修課:這樣離婚,不傷孩子》正在持續更新中,手把手教父母如何處理離婚前後夫妻關係、親子關係的點點滴滴,療愈自己、保護孩子。點擊新課優惠卡片,開始瞭解學習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