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漢武帝和唐太宗誰更厲害?

源稚生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他們都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傑出的君王。如果拿漢武帝與唐太宗來作比較,究竟誰更厲害,小編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唐太宗!因為,漢武帝的漢武盛世是建立在文景之治夯實的國力基礎之上的;而唐太宗的貞觀之治,更多的則是建立在自己卓越的政治和軍事能力之上的。

先說說漢武帝的功績;

漢武帝最大的功績,就是開疆拓土。他少年即位,在位54年,卻打了40多年的仗,南平閩粵,北擊匈奴,東征高麗,西通西域,讓大漢的疆域進一步得到拓展,讓大漢的威儀得以遠播萬里,使四周勢力臣服於大漢。雖然,漢武帝晚年確實是窮兵黷武,但他多年的征討,卻打出了大漢民族千百年的輝煌與自信。

而在漢武帝一系列偉大的軍事成就背後,其實也離不開他同樣卓越的政治成就。漢武帝在位期間,在中央建立中外朝制度,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在地方頒佈推恩令之策,進一步消除諸侯國對中央的威脅;而在思想上,他又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促進了我國大一統思想的形成。

漢武帝一系列的文治武功,從制度到思想上提升了漢帝國的凝聚力,讓大漢自文景之治以來積累的夯實國力得以全面展開,進而創造了漢武盛世。

再看看唐太宗的功績;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的二子,在大唐初建,天下未定之時,李淵選擇讓太子李建成坐鎮長安,輔助理政,而將平定天下的重任交給了李世民。

在唐朝統一天下的戰爭中,幾乎所有的關鍵戰役,都是李世民指揮的。淺水原一戰,李世民在初戰不利的困局下,反敗為勝,一舉蕩平了縱橫西北的薛仁杲父子。在虎牢關大戰中,李世民又率領唐軍一舉消滅了稱雄中原的王世充和虎踞河北的竇建德。大唐的天下,基本上都是李世民親手打下來的。

即位之初,面對十餘萬突厥大軍的突然南侵,唐太宗李世民親率高士廉、房玄齡等6人,於渭水隔河與頡利可汗對話,促成《渭水之盟》,為大唐國力的恢復與發展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之後,唐太宗進一步開疆拓土,先後攻滅東突厥、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被北方民族尊稱為“天可汗”。

唐太宗不僅具備卓越的軍事才能,在治理天下的過程中,也展現出卓越的政治才能。他在位期間,任用賢臣治理國家,改革理智,重視社會生產的恢復,開創了政治經濟文化都十分輝煌的“貞觀之治”,併為大唐後世的繁榮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綜合來看,唐太宗更厲害!

首先,唐太宗李世民是典型的“上馬能戰,下馬能治”的全能型皇帝;而漢武帝雖同樣雄才偉略,但他畢竟是守成之君,軍事水平顯然無法比肩唐太宗。

其次,貞觀之治的一系列文治武功,都是在國家百廢俱興的情況下創造的;而漢武盛世則是建立在文景之治長達半個世紀的國力積累基礎之上。因此,貞觀之治的成就無疑更具含金量。



這些歷史要讀


漢武大帝劉徹,當然更厲害也更傳奇,其是和秦始皇相提並論的偉大皇帝,並稱秦皇漢武,更有比千古一帝更高美譽的稱號——千古大聖。漢武大帝劉徹,創造了中華武力最頂峰的時代,其東滅朝鮮、西敗大宛、北勝匈奴、南收南越,東南盡收東甌、閩粵,中南收夜郎,西南滅滇國,第一次讓中華軍隊馳騁並駐軍西域和中亞,開絲綢之路,設立察舉制,收回鑄幣權,尊王攘夷,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置內外朝,大規模養馬,打造最強大漢騎,將華夏文化傳播海內外,正所謂,漢武大帝。

劉徹,他給了一個民族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給了一個族群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的國號成了一個偉大民族永遠的名字。

漢武大帝是華夏民族尚武精神的代表,至今仍然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精氣神,他的時代天漢帝國蒸蒸日上,如咧咧雄風,因此有——“天漢雄風”的說法,更值得誇讚的是,當“天漢雄風”風捲世界時——“天下強漢”的這個稱號,便從那時流傳至今更享譽世界,正所謂漢武氣象。漢武氣象,是最令後人回憶和驕傲的時代,漢武大帝千古一帝,漢武盛世萬古盛世。

李淵和李世民,本為隋朝皇親國戚臣子大將,國亂之際不思履職盡責,反而叛國投敵臣服突厥,以出賣百姓為奴的條件,接受突厥支持,欺負隋朝孤兒寡母,行謀權篡位之事,之後殺兄弒弟,盜嫂毀仗,父子亂倫,篡改歷史,殺害功臣,浮誇吹噓,詆譭誹謗,顛倒黑白,而後其子孫也效法,玄武門之變之後,一再骨肉相殘,父子亂倫,綜上所述李淵和李世民,不論是詆譭君上隋文帝楊堅、隋明帝楊廣,還是父子亂倫殺兄弒弟,或者叛國投敵臣服突厥,都是十惡不赦的——漢奸賣國賊叛徒走狗小人,為一體的垃圾,楊廣本來有褒義諡號“明”,硬是讓“李世民“等人,更改貶意諡號“煬”,這才被黑成——隋煬帝,實際上,人家本來叫隋明帝。真是居心叵測,用心險惡。

漢武大帝鑿通絲綢之路,至今造福著中華民族,併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再次騰飛的起跳平臺,也促進了世界各國文化、商業、科技等多個方面的交流與發展。

李世民開啟浮誇吹噓,篡改歷史的開始,自此以後至今,仍有人用各種方法,不惜殺兄弒弟,巧取豪奪,浮誇吹噓,達到其不可告人的企圖。從此更多人不知正義與道德如何書寫。李世民洗腦遺害華夏至今。




吾乃李一一健的爺爺


一個是被歷史認同的千古大聖 一個是道貌岸然的偽君子!漢武帝可是完勝李世民

(漢武帝開拓的中國歷史上數個第一)漢武帝劉徹是中國歷史上:

第一位使用年號的皇帝

第一位在統一的國家制定和頒佈太初曆的皇帝,以正月為歲首、並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的習俗,一直用到現在

第一位實行鹽鐵官營的皇帝

第一位設立樂府、正式將民間歌辭樂賦收集入國家樂府的皇帝

第一位”獨尊儒術“、”悉延百端之學“的皇帝,形成了之後中國以儒家思想為主導、又兼用百家的格局

第一位創立太學培養人才的皇帝。創建太學、鄉學等國家教育,通過“賢良方正”設立舉賢制度培養國家級人才

第一位設立刺史(監察)的皇帝

第一位設立中朝(內朝)的皇帝

第一位實行國家壟斷錢幣鑄造的皇帝

第一位將中國鑄鐵技術、絲織品、丼渠法、漆器傳至西域與中亞的皇帝 第一位推廣耬車(土法播種機)下種(“下種”)的皇帝,此後這一方法在中國使用了兩千多年

第一位對遊牧民族(匈奴)改防守為全面出擊主動進攻的皇帝

第一位出兵漠北深入匈奴腹地決戰、並取得大規模勝利的皇帝

第一位使遊牧民族(匈奴)臣服於中國的皇帝

第一位在邊境建立受降城的皇帝

第一位開拓西域(今“新疆”及蔥嶺以西、中亞部分地區)的皇帝,之後西域正式納入中國版圖



第一位在漠南(今“內蒙古”中部、西部及寧夏平原)設立朔方郡的皇帝。並重置五原(秦九原)、雲中等諸郡。設朔方刺史部,統轄朔方、五原、雲中、定襄、西河等北方諸郡,漠南廣大地區重歸中國版圖。

第一位將河西走廊正式納入中國版圖的皇帝(設酒泉、張掖、敦煌、武威諸郡。之後昭帝又設金城郡)

第一位將海南島納入中國版圖的皇帝(設珠崖、儋耳郡)

第一位將雲貴高原及西南(雲南、貴州、川邊等地區)正式納入中國版圖的皇帝(滅滇、夜郎、且蘭、白馬氐、邛、勞浸等諸國,置犍為、沈黎、汶山、武都、益州等諸郡)

第一位將福建、包括浙江南部地區正式納入中國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皇帝(遷東甌國、廢閩越國,改秦朝閩中郡、置縣)

第一位將嶺南廣西包括廣東部分地區正式納入中國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皇帝(廢南越國,設鬱林、蒼梧、合浦諸郡,包括交趾郡部分地區。重置秦朝在嶺南廣東及廣西部分地區的南海、桂林等郡)

第一位將越南地區納入中國版圖的皇帝(設交趾、九真、日南諸郡)

第一位將朝鮮半島北部、中部及38線以南部分地區納入中國版圖的皇帝(包括今朝鮮全境、韓國江華島北岸、京畿道東北及江原道中部與北部地區。設樂浪、玄菟、真番、臨屯諸郡),並重置遼東、遼西等郡。

第一位設立幽州刺史部的皇帝。幽州刺史部:部刺遼東、遼西、樂浪、玄菟、真番、臨屯、漁陽、上谷、右北平、涿、渤海等諸郡(包括今東北吉林西南、遼寧全境、內蒙古東北地區、朝鮮全境、韓國京畿道東北及江原道中北部地區、河北大部、北京全境、天津全境、山東北部等地區)

第一位開拓緬甸東北的皇帝。之後哀牢國滅,歸入漢朝

第一位正式奠定中國版圖“東起遼東、西愈蔥嶺、南到大海、北極漠北”之四方格局的中國皇帝,繼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中華版圖唯一真正大規模的開拓者與奠基人。 (以上皆非什麼“屬國、羈縻之地”——而是真正中國的正式版圖與實際領土)

第一位將井渠法作龍首渠,傳入西域、波斯等地的皇帝

第一位遣使至埃及(亞歷山大港)的皇帝

第一位開通絲綢之路的皇帝,歐亞大陸和東西方世界真正開始大規模商貿文化等交流

第一位在西域與邊郡實行屯田軍墾、徙民實邊的皇帝。“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曹操

第一位從西域引進葡萄、苜蓿等作物大面積種植,並從大宛引進良種馬進行大規模繁育的皇帝。之後中國正式有條件大規模建立騎兵

第一位在位期間由官史寫出中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史記》——並對其內容無任何刪改與干涉的皇帝

第一位親臨現場督察治理黃河的皇帝(中央帝制時代)

第一位在位時發行的”漢五銖“(元狩五銖)錢幣成為之後漢朝整代——乃至漢朝之後中國數個朝代、八百多年間最主要流通的法定“本位”貨幣,一直使用到唐高祖武德四年才被廢止

第一位頒佈《罪己詔》進行公開自我批評與反思、並及時補過自己疏失與不足的皇帝

第一位冊封皇后大赦天下,與民更始的皇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春三月甲子,立皇后衛氏。詔曰:“朕聞天地不變,不成施化,陰陽不變,物不暢茂。《易》曰‘通其變,使民不倦’。《詩》雲‘九變復貫,知言之選’。朕嘉唐虞而樂殷周,據舊以鑑新。其赦天下,與民更始,諸逋貸及辭訟在孝景後三年以前,皆勿聽治。”



第一位把察舉制和徵辟制,把舉孝廉選人才定成制度的皇帝。

別得不說,黃河決口,一片汪澤!兩千多年來,只有一個皇帝親臨抗洪現場,親自帶領屬下官吏去堵塞決口!司馬遷那麼恨他,但是司馬遷作為現場的見證者,都不忘讚頌一下他的魄力!



李世民的數個第一:

第一個私自篡改歷史史書的小人

第一個對外簽訂中國歷史上不平等條約《渭水之辱》

請不要拿一個小人同千古大聖比較,那是在侮辱他!


左手一起畫個李小蟲


用“厲害”一辭,問這樣一個問題,從提問者腦洞中對“厲害”一辭的觀念是如何理解的呢?否則,這個問題的答案,會有說不清楚的爭吵與爭議現象存在,並有上千萬個說法爭論。

當然,就“厲”與“害”兩字及這一辭語社會現象,簡單聊說一點,而不是完全回答這個問題。

“厲”,繁體為“厲”,“廠”下之“萬”。“廠”,古本為帳下之場。“萬”,“草”形之“禺”;“禺”,山海經中有,今人已不能解其原象,大約為古老巫祭形象。“厲”,現可見古諡為“周厲王”。其形象,及之後的諡“厲”現象,客觀上代表了“厲”的字義觀念傳承。提問者,可用“周厲王”,與這兩帝王比較一下。

“害”,在古屋之“宀”下,以“豐”祭告,用“口”祝願,得到“驚害”之象。可以“吉”解,也可以“兇”解。不過,諡法中不用這個字,有一個用法,是同音,“海昏”為侯。去除其隱晦,即為“害昏”,也可為“駭昏”,因而有了“漢廢帝”之稱。用以比較嗎?可以。

“厲害”,確實可以用“利害”來比對。但是,這個“厲害”,是站在“國”、“卿大夫士”、“庶民”,那個階層“利益”與“驚害”中比對呢?

“文功者,武衛”,“武功者,文衛”。前者唐太宗,後者漢武帝。為民者唐宗,為域者漢武;為“範”之國風者,唐風焉之,漢風重光也。“風”,不在於力,而在於“延”。“延”而得“續”,庶民有幸。

妄聊,見笑!


愚人


既然要說他們倆誰更厲害,就不得不說他們倆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力

漢武帝劉徹,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強中央集權。外擊匈奴,消除漢王朝北方的威脅,西漢在漢武帝時期國力達到鼎盛狀態。漢武帝熱衷於開疆拓土,東並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漢王朝的國土範圍。開創絲綢之路與西域通商、興太學,廣納賢士。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之所以取名漢族,與漢朝的強盛分不開的。無論從文治武功還是對後世影響,漢武帝無疑是一位聖主明君。只是漢武帝晚年有點窮兵黷武,後世難免有所詬病。


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在隋朝的基礎上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提高中央部門的效率,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 完善科舉制度,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擴大了統治基礎 。經濟上重視農業生產,減免租賦,減少力役,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對其他民族一視同仁,促使民族關係融洽,實現民族空前大團結,少數民族更是稱其為“天可汗”。唐朝疆域在唐太宗時期東起朝鮮半島,南抵越南順化一帶,西達中亞鹹海以及呼羅珊地區,北包貝加爾湖至葉尼塞河下流一帶。唐太宗一生除了玄武門事變之外,幾乎沒有汙點。

綜上所述,我選唐太宗吧。


是顔色不一樣的煙火


小編認為漢武帝是遠不如唐太宗的。理由也簡單,僅一條,漢武帝時期的漢朝很強,可漢武帝在位五十餘年,漢朝雖然對外用兵很兇猛,可是漢朝輸出月大,國家實力則越弱。漢武帝北擊匈奴,西聯西域,南守南越,北征朝鮮,將漢朝的影響力擴大到周邊四夷,讓中原王朝成了東亞文明圈的霸主國,這是從古未有的壯舉,值得肯定,也堪稱偉大。

然而漢武帝的功業並不是沒有代價的,東漢史學家荀悅如此評價漢武帝:奢侈而無限,窮兵極武,百姓空竭,萬民罷弊。當此之時,天下騷然,海內無聊,而孝文之業衰焉。漢武帝四處用兵、威加海內,結果是“百姓空竭,萬民罷弊”,文景兩代皇帝休養生息攢下來的家底很快就被劉徹敗的一乾二淨,漢武帝中後期發佈改革幣制、鹽鐵專業等政策,表面上看是造福百信,實際上依舊是為戰爭服務,為他的個人野心服務。

反觀李世民這邊,李世民在位23年,也沒少打仗。北方的強敵突厥一直是唐王朝的心腹大患,李世民收拾突厥也延用了漢武帝遠交近攻的策略,先拉攏西域諸國,西域小國不答應就先武力鎮壓,收拾完西邊和北邊,接著又遠征高句麗,解決東北方的邊患。唐太宗先後對東突厥、薛延陀、高昌、龜茲、吐谷渾用兵,為了鞏固勝利果實,李世民在東西南北各設立了諸如安北都護府這類的軍政機構,使得周邊各國都牢牢掌控在唐王朝的手中。

李世民用兵的程度絲毫不弱劉徹,漢武帝把漢王朝拖入戰爭的泥潭,以致漢朝國力越打越弱,到武帝晚期,已經無法支撐大規模的用兵了,昭宣兩帝時期,攝於國力衰弱,對外用兵是慎之又慎。李世民這邊則正好相反,唐朝的實力是越打越強,戰爭對唐政權的消耗不是沒有,只不過唐朝的恢復能力更為強勁,唐朝的國內產出遠勝過戰爭消耗,唐太宗死後,高宗、武帝、乃至玄宗時期,唐朝對外用兵絲毫不用過多考慮後勤補給問題,這大概就是唐太宗跟漢武帝的區別所在,單從這方面看,漢武帝遠不如唐太宗。不知道大夥是否認同這一觀點,歡迎不同意見的討論。






富士康一哥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四位可都是偉人在《沁園春。雪》中提及的帝王,那麼漢武帝和唐太宗誰更厲害呢?筆者認為是唐太宗更勝一籌。

首先,看對內。

漢武帝的成功得益於陳阿嬌及陳阿嬌之母,在竇太后朝政全盤把握時,漢武帝劉徹處處受到掣肘,好不容易掌權了,劉徹的雄心得以實現,靠的不是他自己的獨創,一部分是先皇的積累財富,另外一方面得益於鹽業的發展,這也就為什麼漢武帝能屢屢對匈奴用兵的原因,因為他有錢,不過國家的財富增長的同時,百姓卻苦不堪言,鹽業稅制太高了,國家是富了,百姓卻苦了;來看看唐太宗,他的貞觀之治不是由某一人杜撰,而是當時的百姓生活的狀態如此,大量的考古資料表明在唐太宗時期,其國力增長是比較迅猛的,做到國家與百姓和諧共贏的局面。

其次,看對外。

漢武帝的對外功績,匈奴長年交戰外,還破閩越、南越、衛氏朝鮮、大宛,又鑿空西域、開絲綢之路,並開闢西南夷。而李世民呢,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讓各民族融洽相處,北方各族共同尊稱為“天可汗”。兩位相比較,李世民的開拓區域較漢武帝而言,更為廣闊。

最後,識人用人方面。

漢武帝的用人眼光還是不錯的,他能破格重用,家奴出身的衛青,容納異類,慧眼發現東方朔,班固·《漢書·卷五十五·衛青霍去病傳第二十五》青為侯家人,少時歸其父,父使牧羊。民母之子皆奴畜之,不以為兄弟數。青嘗從人至甘泉居室,有一鉗徒相青曰:“貴人也,官至封侯。”青笑曰:“人奴之生,得無笞罵即足矣,安得封侯事乎!”,他在位時還有霍去病等武將,總得來說文治武功還是可以的;再來看看唐太宗,他有長孫無忌,秦瓊秦叔寶,尉遲敬德,程咬金等二十四功臣,文臣武將,必不可少。特別是對待前太子李建成的幕僚魏徵,那更是喜歡的不行,可以允許魏徵直言進諫,這份氣度還真不是一般帝王能擁有的。所以從數量及質量上,唐太宗李世民是都要勝於漢武帝劉徹。


農夫說歷史


說實話李世民沒有資格和漢武帝來相提並論,從人品上來說,李世民是一個殺兄逼父的人,最後連自己兄弟的老婆也下手。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講,當時唐朝沒有李世民,統一天下的幾率也很高,李世民只是錦上添花。再看看漢武帝,如果中國歷史上或者漢朝沒有漢武帝,中華文化是不是還能夠得以保存,是非常值得懷疑的,因為任何一個朝代都不可能永遠強盛,如果不能趁著強盛的時候,把敵人給打趴下或者幹掉,那麼很可能就會被敵人幹掉。

五胡亂華造成了多麼慘烈的後果,大家都看得到,唐朝可以沒有李世民,但漢朝不能沒有漢武帝。

如果再說的廣一些,在中國歷史上去掉一個重要的君主,那麼李世民是可以拿掉的,相反,漢武帝是絕對不能動的。

沒有漢武帝,也許也就沒有以後真正的漢人,現在中華大地四分五裂,或者是匈奴人和各種遊牧民族的雜居。

因此漢武帝遠遠超過了唐太宗。

另外還有一點需要說明,那就是唐太宗篡改歷史粉飾自己,帶了一個非常不好的先例。大家也知道司馬遷是生活在漢武帝那個年代,司馬遷是怎麼樣寫劉邦的,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

如果司馬遷生活在唐朝,他要寫李世民的這段歷史,估計根本不會流傳下來。

總的來說,李世民打仗是一把好手,方面綜合素質比較強,但在唐朝人才濟濟的情況下,說實話,李世民有和沒有差別不大。

再算上李世民的品德上的汙點,以及粉飾自己,在各方面的確比不上漢武帝,少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李世民遠遠不如漢武帝。


競予


硬要比的話呢,我感覺應該是漢武厲害一些吧。畢竟,漢武的許多治國理政以及開拓疆土方面,是幹了開拓性的工作,包括稅收、辦國企、徵個人所得稅、繡衣監察制度,這些東西,不是一定是好的,但是很管用,為後世帝王們提供了參照依據。包括那繡衣直使,明朝的錦衣衛,簡直就是翻武帝的版。從這個角度看,應該是漢武厲害一點吧


衣賜履和金大妞


唐太宗剛剛建國沒有多久,人口才一千多萬打突厥打出了一個盛世帝國。漢武帝已經在漢朝休養生息七十多年了人口有五千多萬打匈奴,差一點點漢朝打滅國了。這就是差距!所以說漢武帝比唐太宗差的不是一點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