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記住鄉愁」磁西百里“小天津”——磁縣北岔口村

「記住鄉愁」磁西百里“小天津”——磁縣北岔口村

河北新聞網訊(通訊員齊雄、沃倩倩)鄉愁如煙,從故鄉的村莊裡慢慢升起,此起彼伏,連綿不斷;鄉愁如夢,夢裡有你,朦朧而美麗;鄉愁如水,淡淡的讓人無時無刻都離不了。傳統村落是中國鄉村珍貴的歷史、文化、自然遺產。在磁縣數百個自然村落中,有幸仍保留著一批古老的傳統村落,它讓我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今天向大家介紹的是中國傳統古村落系列報道之—的磁縣北岔口村。

看,那一條條尋常幽深的巷道,那一塊塊磨得錚亮的青石,那一灣灣寂靜無聲的流水,那一輪輪秋日暖陽映射下的古宅,有一種莫名的醉美鄉愁從心底湧起,走進磁縣北岔口村,石碾、石屋……目光所到之處都是濃濃的鄉愁記憶,吸引著各處遊子,前來尋找、回憶濃濃的思鄉情。

「记住乡愁」磁西百里“小天津”——磁县北岔口村

北岔口村位於河北磁縣西部山區陶泉鄉,這裡古色古香,環境優美,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8年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相傳東漢年間已有居民,村落形成於元代,北高南低,梯次而建,背風向陽,青石鋪路,石碾、石磨、古水池等保存完好。

走進北岔口村,彷彿進入了世外桃源,石砌房屋多為明、清及民國的傳統建築,傍山就勢,錯落有致,民居門樓簷角、水口多為整塊青石雕刻而成,精緻獨特,幽深曲折的青石板巷道四通八達,聯絡著各個主幹和枝葉,維繫著村裡的每個小家庭,高堂、深巷迂迴曲折,重重銜接,給人一種“行至幽廂疑抵壁,推門又見一重庭”的感覺。

這裡有很多紅色革命遺址,1938年2月,全國第一個抗日民主縣政府進駐北岔口村,第一任縣長田裕民就常年工作和戰鬥在這裡,並於同年11月建立了全國第一個抗日兒童團。古炮樓、南石圈、丁字圈和御患樓,這些明顯帶有防禦功能的建築大都分為兩層,下方通行,上面是廟宇、樓閣或防禦工事。

「记住乡愁」磁西百里“小天津”——磁县北岔口村

這裡還有一條御路,如果你來,一定要走一走。周恩來總理1964年視察磁縣時還曾問起:“我知道你們這裡有條御路,現在還有沒有?”據說,這條御路是當年商紂王到西頂降香時修建的一條從磁縣穿過到達涉縣的道路,歷史上它地位重要,如今依舊保留著3.5公里的原路。

這裡也是抗日根據地裡的“小天津”。為了繁榮經濟市場,抗日政府在北岔口村組織了隔日大集。為推銷山貨,採購員通過關係和各種手段到封鎖線以東的彭城、峰峰、和村等敵佔區與客商談判,簽約合同和驗收貨物。當年的北岔口村和御路,正是車水馬龍,繁榮昌盛,熱鬧非凡,抗日期間,被稱為根據地裡的“小天津”,129師在這裡成立貨棧,動員各方力量運出當地土產,換回根據地急需的藥品、糧食等物資。為支持抗日,保障軍需,繁榮經濟,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於1940年,在北岔口村成立了冀南銀行磁縣分行。

漫步北岔口,古寺廟、古石道,古意濃濃,寧靜蔥鬱,徜徉在青石板鋪就的村巷中,時間彷彿變慢了許多,雖然牆壁的斑駁與木樁的脫痕多少顯得有些孤寂寥落,但絲毫也不影響這處明清石宅的恢弘氣息,讓人更能感受到太行山般的厚重與積澱。

趁著磁縣即將舉辦第五屆邯鄲旅發大會的東風,到北岔口看一泓清水繞村,讓思緒在柔柔地水草漫遊;品鱗次櫛比的重重屋頂,讓記憶洗淨滄桑歲月的凝霜鉛華,蕩起心頭醉美的鄉愁。

圖片由韓為民攝影

關注河北新聞網,瞭解河北最新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