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20世紀五六十年代鈞瓷是如何恢復的?

20世紀五六十年代鈞瓷是如何恢復的?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是鈞瓷恢復的一個重要時期。

新中國成立初期,神垕有幾家較大的私營窯場。1955年,中央召開了全國第一次陶瓷工作會議,決定恢復傳統工藝瓷生產。當地政府對恢復鈞瓷生產極為重視,一面將私營企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一面籌款建立新廠。縣裡還組織人員先後到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科學院硅酸鹽研究所、中國歷史博物館等單位參觀訪問,蒐集宋代鈞瓷樣品和相關研究資料,並在全縣進行了鈞瓷發掘和普查工作,為鈞瓷恢復作了必要的準備。禹縣神垕陶瓷生產合作一社負責人劉保平將流浪在陝西十多年的盧家後人盧廣東、盧廣文請回神垕,組織鈞瓷試驗小組,開始進行鈞瓷的恢復性試驗。經過近一年180多次試驗,該社用粗瓷大窯成功燒出了瓜皮綠、天藍釉等色彩的膽瓶、鵝頸瓶和碾子瓶等產品。1956年7月,這批仿宋藍鈞在鄭州進行展覽,並被確定為出口商品,隨後通過上海、廣州、青島等口岸,銷往日本、法國、德國等36個國家和地區。這是新中國成立後鈞瓷第一次出口。1958年4月,地方國營禹縣神垕鈞瓷廠成立,省工業廳專門派出技術人員協助鈞瓷的恢復工作,在李志伊、劉保平、任堅的帶領下,眾多鈞瓷藝人協同作戰,通過123窯次的試驗,用風箱爐小窯一次一件或幾件產品來試燒,初步總結出了窯變呈色的規律,接著轉入大窯試燒,從而揭開了燒製五光十色鈞瓷的謎底。這就是把坯胎經過素燒後上釉,釉中含有各種不同成分的釉料,其中氧化銅是在窯內自然變紫紅色的主要原料,而氧化鈷則是鈞瓷變天藍色的釉料。窯內在一定時間出現還原氣氛,就會發生化學變化,從而形成窯變。1958年6月22日,《河南日報》以《神垕鈞瓷的窯變秘密揭開了》為題,報道了失傳已久的鈞瓷工藝得以恢復的消息。

1962年,禹縣縣委在神垕召開鈞瓷生產座談會,將“大躍進”時期合併起來的地方國營禹縣瓷廠分為地方國營禹縣瓷廠、禹縣神垕第一陶瓷生產合作社(1974年改名禹縣鈞瓷工藝美術一廠)、禹縣神垕第二陶瓷生產合作社(1974年改名禹縣鈞瓷工藝美術二廠),分別擔負鈞瓷生產任務。1963年,中國科學院把恢復宋代鈞瓷列入科研項目,中華全國手工業合作社、河南省手工業聯社派專家來到禹縣神垕,對鈞瓷的燒製過程通過科學方式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並幫助設計出了近百種仿宋鈞造型。技術人員任堅在有關專家幫助下,將大窯試驗與小窯試驗所存在的優缺點進行了全面總結,設計了適宜燒製還原氣氛的窯爐,進一步改進了鈞瓷釉方,並制定了適宜於鈞瓷燒成的制度。窯爐也由原來風箱小爐過渡為1立方米窯爐、2立方米窯爐直至6立方米窯爐。通過眾多專家和藝人的共同努力,鈞瓷窯變的規律得以掌握。無論器型、胎質還是釉色均接近或達到宋鈞的標準,並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和發展。1964年,周總理參加日內瓦國際會議,向有關國家領導人贈送的禮品就有地方國營禹縣神垕瓷廠的七節葫蘆瓶和神垕第一陶瓷生產合作社的盤龍葫蘆瓶。

補充一段逸聞。1958年,在“大躍進”的影響下,為了要求鈞瓷高產,地方國營禹縣神垕瓷廠在尚未掌握窯變呈色機理的情況下,要求工人加班加點奪高產,採用100立方米的大窯,每窯燒瓷數百件,結果,燒出了一批純一色的天藍釉鈞瓷(俗稱“大火藍”)。


20世紀五六十年代鈞瓷是如何恢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