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武漢疫情爆發後,抗疫題材的詩歌排山倒海一樣湧出,怎看這種現象?

星河歷史觀


詩,音樂等創作,一般都是即情即景的,是觸景生情、由內而外,有感而發、境隨心轉的產物,用“相由心生”來解釋在恰當不過。

一般只有在大悲或大喜以及強烈的感觀刺激之後才會觸發靈感,從而產生強烈的創作慾望。疫情蔓延,導致了很多生離死別、可歌可泣的事仵發生,加上對未知的恐慌以及感慨祖國的不幸與堅強等元素,造就了抗疫題材詩歌大量湧出,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如果沒有出現湧出現象,才是不正常。

就像當年抗戰時期,全國的抗戰題材的詩歌也出現了湧出現象,比如:《五月的鮮花》,田間的《假使我們不去打仗》,艾青的《我愛這土地》,如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聶耳的《義勇軍進行曲》高蘭的《我的家在松花江上》等。

詩歌的創作與流傳,離不開時代的背景,同時也將會成為這個時代的記憶。經過時代的變遷及大浪淘沙之後,能被後人們保存的必然就成了精品。

如果連疫情爆發,千年的習俗被禁足這樣大事都刺激不了文人們的創作慾望,那才叫真的可怕和悲哀,所以,我認為詩歌湧出是件好事,說明大家對生活充滿了熱情,願能看到更多更好的精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