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中國喪葬文化:明清(3)

85歲高齡仍然寫作,反覆訓誡子孫,只是為了死得其所

前面兩期文章小編分享了明清時期幾種常見的喪葬禮儀,本期文章小編要與讀者們分享的是明清時期士大夫的喪葬觀。

明清時期,中國封建社會已進入晚期,在這一時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也取得了顯著的進步,這些直接推動了唯物主義與無神論的發展,反映在喪葬文化中便是反厚葬思想的活躍。其中,以黃宗羲、陳確二人最具代表性。

中國喪葬文化:明清(3)

黃宗羲畫像

黃宗羲(1610-1695年),字太沖,號南雷,又號梨洲,浙江餘姚人。他是清初傑出的思想家,著作主要有《明夷待訪錄》、《南雷文集》等書。

黃宗羲在著述中,首先對社會上的厚葬風俗進行了激烈的抨擊和批判,他在《明夷待訪錄》中說:“治天下者既輕其賦斂矣,而民間之習俗未去,蠱惑不除,奢侈不革,則民仍不可使富也。”皇帝大大雖然減輕了百姓的賦稅,但是老百姓仍然富裕不起來,因為習俗未去,那什麼是習俗呢?“喪之含斂也,設祭也,佛事也,宴會也,芻靈也。富者以之相高,貧者以之相勉矣。”有錢的人為了炫耀財力大肆舉辦喪事,而貧困之家為了舉辦喪事更加貧困,這就是習俗。黃宗羲指出了厚葬的危害性,厚葬習俗的風行,會導致僧、巫橫行,有害於整個國家和天下萬民的“財計”,使國家和人民處於貧困之中。因此,要救世弊必去厚葬。他說:“今夫通都之市肆,十室而九,有為佛而貨者,有為巫而貨者,有為倡優而貨者,有為奇技淫巧而貨者,皆不切於民用,一概痛絕之,而庶乎救弊之一端也。”市面上出售的貨物全是與百姓生計無關、與厚葬有關的東西,應該全部禁止出售,這樣就能革除厚葬的弊端了。

中國喪葬文化:明清(3)

《明夷待訪錄》書影

那麼,具體怎樣做才能剷除社會上盛行的厚葬惡俗呢?黃宗羲明確指出,要從根本上剷除厚葬之惡習,就必須使民間吉凶等一切人生大事遵從儒家禮儀,特別是當時社會上通行的《朱子家禮》,除巫去僧,以明儒家之教。

為了表明他與當時社會上厚葬陋習作鬥爭的決心,他在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築造生壙時,撰寫了《築墓雜言》,諭令其子黃百家及族人、弟子:“吾死後,即於次日至壙中,斂以時服,一被一褥,安放石床,不用棺槨,不作佛事,不做七七,凡鼓吹、巫覡、銘旌、紙錢、紙幡一概不用。”此外,他還作七絕《示百家》二首,告諭兒子黃百家千萬不要循俗厚葬,違背父親的意願。

中國喪葬文化:明清(3)

《朱子家禮》書影

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黃宗羲已是年屆85歲高齡的老人,久病不愈的他,自知不久於人世,於是寫了《梨洲末命》一篇,再次遺命薄葬:“吾死後,即於次日之蚤,用棕棚抬至壙中,一被一褥,不得增益;棕棚抽出,安放石床。壙中須令香氣充滿,不可用紙塊錢串一毫入之,隨掩壙門。”黃百家與族人商議後,深感遺令難行,特別是“不用棺槨”更難奉行。黃宗羲知道後,又作《葬制或問》一篇,以釋家人弟子之疑。他在《葬制或問》中,極力椎崇古人趙岐、楊王孫等人的薄葬行動,指出“不用棺槨”雖然與“送死者,棺周於身,槨周於棺”的古今通義有相異之處,但並不違背孔子制定的儒家禮儀,並再次重申了“不用棺槨”、“不循流俗”的堅定決心。

最終,黃宗羲的喪事均按他的薄葬意願而行。據《黃梨洲先生年譜》和《宗譜》記載,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享年86歲的黃宗羲逝世後,其子黃百家“從《末命》,即於卒之次日舁至化安山生坊中,即閉塞壙門”。此外,根據當地百姓所說,黃宗羲的墓在十年動亂中曾被挖掘,墓室中僅出土書籍一部、筆一支、硯一方。這些證據更有力地說明了黃宗羲反厚葬的思想,身體力行,踐行薄葬。

中國喪葬文化:明清(3)

《南雷文集》書影

陳確(1604-1677年),寧乾初,浙江海寧人。他曾與黃宗羲同學,也是明清時期一位著名的薄葬論者和唯物主義思想家。

陳確的喪葬觀主要集中在《葬書》,此《葬書》非郭璞所著彼《葬書》。在《葬書》中,他作有《儉葬說》一文,主張喪事應量力而行:“貧有貧之養,則貧亦有貧之葬,儉葬是也。”他還明確區分了儉葬與薄葬,儉葬不是薄葬,儉葬是指,儒家禮制禁止做的事情不做,力所不及的事情不強為。

中國喪葬文化:明清(3)

《葬書》郭璞著

陳確認為“葬之所須,無先於槨”。槨也可以省掉,則自槨而下,都是徒具形式而已,於人親毫無用處,完全可以去掉。至於為厚葬而破家,以騙得人們的稱譽,“苟塗人目",這是一種愚蠢的行為,難以理解。厚葬對於死者來說不僅毫無益處,甚至還有“大損”——“重寶殉葬,盜賊生心,文石樹表,傾壓可畏,羅城周環,水之所淤,動費千金”,凡是明智的人,是不會幹這種蠢事的。

陳確的這種儉葬觀,是針對當時的世風而發的。他曾同友人吳仲木同遊山陰(今浙江紹興),有感於“倪鴻寶先生之喪久而未舉”,質責其子,其子說“舉此須二千金以上,故難之”。陳確對此話感觸頗深,為此,他又作了《養生送死論》下篇,系統地闡述他的生死觀。在當時厚葬風行全國之時,陳確能對這種世風進行尖銳的抨擊,有如石破天驚,令人倍生敬慕欽佩之心。

除了對厚葬大肆批評之外,士大夫們還把炮口對向當時盛行的陰宅風水說。

中國喪葬文化:明清(3)

張居正畫像

比如明萬曆年間位至首輔的張居正,他曾著《葬地論》,極力痛斥風水迷信。在文章中他擺事實、講道理,對陰宅風水說的主要論點一一作了辯駁。人死後精神消散,剩下的只是一具屍體,如同“枯木朽株”,是無知無覺的。因此,即使將他葬入“吉壤善地" ,也不能通靈,保佑他的子孫。

地之美好是因為它能生長萬物,但將“枯木朽株”栽植於其上,是無法使其起死回生的,更不能使其枝葉繁盛。如果風水先生們硬要說什麼葬地的好壞可以決定人的禍福,那麼他們為什麼不找塊好地保佑自己的後人呢?如果說先人憑藉“吉壤善地”就可以為子孫造福,那麼這些風水大師們為了子孫的幸福就應該早日去死,選擇一個“風水寶地”埋葬,又何必貪生戀世呢?如果說災禍的到來是必然不可逃避的,那麼他們何必幹方百計地追求所謂的“吉壤普地"呢?這些論點可謂言簡意賅,很有說服力。

中國喪葬文化:明清(3)

袁枚畫像

除了張居正之外,明清時期的王延相、唐順之、袁枚、王貞儀也曾紛紛發文抨擊過社會上一些封建陳舊的思想,他們的某些觀點,或許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顯得並不十分正確,但是他們簡潔有力的文字,閃耀著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光輝。我們國家的每一個時代,都需要這樣的思想家,為了人民百姓而奔走呼號的思想家。

感謝大家的閱讀,我是作者良木,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們的公眾號蘇家酒窖,每天都有最有趣的文化資訊~也歡迎評論留下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哦!如果你有想進一步瞭解的傳統文化內容,也歡迎留言告訴我們,小編會為你“定製”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