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歷史上匈奴為什麼不殺被俘的漢將?

東方史證


就像冤有頭債有主,天下難有無緣無故的好心,尤其是像這樣,同情死敵的好心。然而兇猛的匈奴人,在對待不少漢朝將領時,卻好像突然換上了一副菩薩心腸。他們不但不殘忍殺害漢朝將領,還給其財物甚至封地,任由漢朝將領在草原馳騁。

雖說兩軍交戰不斬來使,但作為戰爭的直接參與者,漢朝將領向來是與匈奴刀劍相向的。然而在他們不幸戰敗,成為匈奴俘虜以後,他們又受到優待,諸如衛律、李陵、李廣利等人甚至因此“揚名”。

然而這並不是匈奴打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是他們看到了留漢朝將領一命後有更大利處可獲。

能夠在匈奴的地域裡保命,甚至加官進爵的,都是願意投靠匈奴的將領。留下這些人,匈奴可以獲得的最顯而易見的利處就是,得到一些軍事人才。

戍守邊陲雖然艱苦,卻是個重要差事。因而戍邊守關的將領,多少還是有兩把刷子的。在與匈奴的交鋒中,漢朝將領越來越拎得清匈奴的軍事水平,也更清楚漢朝軍隊的實力。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得到這些將領,匈奴就像是拿到了遊戲攻略。如此,又何必丟了這送上門的情報呢?

匈奴厚待投靠自己的漢朝將領,不僅是要從他們那獲得情報、利用他們的軍事才華,還意圖通過他們動搖漢朝軍隊的殺敵之心。辭別故鄉的親人,無數漢朝將士來到邊陲蠻荒之地,終日與風霜胡騎為伍。在這麼艱苦的環境中,自己曾經跟隨的將領,卻在匈奴那裡獲得夢寐以求的地位和財富。

在動搖軍心這事上,李陵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當初他和蘇武都在匈奴,但他已經得到匈奴重用,娶了單于之女,成為右校王。在得知蘇武回到漢朝後只是被封為典屬國,李陵寫信說:“今足下還歸,揚名於匈奴,功顯於漢室,雖古竹帛所載,丹青所畫,何以過子卿!”這話雖然說出了大家的心聲,但卻也把匈奴給漢朝人開出的誘惑擺在了臺前。

匈奴越讓漢朝士兵感受到不平等,漢軍的實力就會折損越多。羊毛出自羊身上。匈奴不過是優待幾個將領,而隨後他們卻能從漢朝劫掠到更多的物資。怎麼算,這都是一筆劃算的長期買賣。

而匈奴不輕易殺害被俘的漢朝將領,其背後更長遠的打算,便是向漢朝示好。自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到三國群雄逐鹿,漢和匈奴時常交鋒,但二者之間也長期存在著平衡點。在匈奴願意向強大的漢朝示弱的時候,那些在匈奴養得好好的漢朝將領,就成了兩朝的紐帶。

漢朝軍民厭惡匈奴,而匈奴也同樣和漢朝人不對盤。沒有永遠的朋友,但卻有永恆的利益。留下漢朝將領,對匈奴而言才是丟掉芝麻去撿西瓜的好事。


鄧海春


匈奴人確實不殺漢將,我們可以舉幾個很典型的例子。

第一,李陵,李陵是李廣的長孫,李陵是五千步兵在浚稽山遇到了單于匈奴的三萬多騎兵,李陵軍依山對陣,殺匈奴兵無數,單于就召左右賢王共八萬多騎兵來圍攻李陵。

李陵軍殺敵萬餘,最後是弓箭用光了,突圍失敗,力戰被俘,李陵這個時候也僅僅是被俘虜,他還沒有實際投降匈奴,但是後來漢武帝派公孫敖去尋找李陵,而公孫敖並沒有找到李陵,回來跟漢武帝說,李陵幫匈奴練兵,用來對付漢朝。

漢武帝就將李陵給滅族了,李陵這個時候才真正的投降了匈奴,而匈奴也很看重李陵的能力,甚至還將女兒嫁給了李陵,立李陵為右校王。

第二,李廣利,這個人跟李廣和李陵可沒有關係,李廣利的妹妹,李夫人是漢武帝的寵妃,被封為貳師將軍。

巫蠱之禍裡,衛太子劉據死了,那麼就空出太子之位,李廣利與宰相劉屈氂想要迎立昌邑王劉髆為太子,因為昌邑王正是李夫人的兒子,也就是李廣利的外甥,最終事情敗露,劉屈氂被殺,而李廣利投降了匈奴。

單于對李廣利也很好,也同樣把女兒嫁給了他,對他的器重還超過另外一個人衛律,衛律嫉妒李廣利的受寵,就設計讓單于將李廣利給殺了。

第三,張騫,他的名氣可是很大,因為他開拓了絲綢之路,但很多人不知道,張騫被匈奴人俘虜過。

張騫出使西域,最主要的目的是聯合西域各國,比如大月氏,對付匈奴,可是在河西走廊的時候,就被匈奴人所俘虜,將張騫扣留了十年,不過將匈奴人嫁給張騫,還生下了兒子,張騫趁匈奴不備,就帶著妻子跑出了匈奴,到了大宛國。

張騫返回的時候,又被匈奴人所抓獲,又被扣了一年多,後來是趁匈奴人爭奪王位發生內亂,帶著匈奴妻子跑回了長安。

通過這三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有幾個共同點,那就是第一,這些被俘虜的漢將或者漢臣,都是有能力的人。第二,匈奴單于對這些漢將不僅沒殺,還很優待,他們也都在匈奴娶妻生子。

其實,同樣的,漢朝對於匈奴過來的人也同樣不僅沒殺,還同樣很優待。

所以,兩邊都這樣做的有幾個原因。第一,鼓勵對方有能力的人投奔自己。第二,優待俘虜,就比較容易投降。第三,他們想更加的瞭解對方。


歷史簡單說


在漢匈戰爭史上,無論是大漢帝國還是匈奴,都很少殺死對方的俘虜,特別是將領級別的。被華夏人視為蠻夷的國家匈奴,為什麼在對待戰俘上能表現出頗為人道的一面呢?

第一,匈奴人敬重強者

匈奴人文化的特點之一,對強者特別敬重,對弱者特別蔑視。因此,在對付弱者時,匈奴人是體現出野蠻、殘忍、嗜殺的一面。比如匈奴征服月氏時,就把月氏國王的腦袋砍下來,當作飲酒的器具;對劫掠手無寸鐵的老百姓時,也是很殘忍的。但是,當他們遇到強者時,就會表現出異常的敬重,對勇敢無畏的人,更有一種敬若神明的崇拜。

大漢帝國的張騫、蘇武都是使節,他們表現出的超凡勇氣,令匈奴人為之折服;李廣曾受傷被俘虜,匈奴人對他特別關照,用幾匹馬駝著他;李陵、趙破奴等將領也曾被俘,他們儘管戰敗,但在戰場上表現出大無畏的精神,仍讓匈奴人欽佩不已。比如李陵,以五千步兵對戰八萬匈奴騎兵,殺敵萬餘,這種勇敢精神讓敵人為之側目。

第二,匈奴與漢在對待俘虜上有某種默契

匈奴不殺漢俘的另一個原因,是大漢帝國也不殺匈奴俘虜。戰爭是有個對等原則,雙方會保有某種程度的默契。

在漢匈戰爭期間,漢軍抓到的俘虜非常多,同樣是很少殺的,一般都是採用歸化手段。比如說漠南之戰,衛青俘虜匈奴裨王十餘名;在霍去病的第一次河西之戰中,俘虜渾邪王的兒子、相國與都尉等;第二次河西之戰,俘獲匈奴小王五名,小王的母親、妻妾、王子五十九人,各部落的相國、將軍、當戶、都尉等高級官員六十三人。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大家想想,如果匈奴人大肆殺害漢帝國的戰俘,結果會怎樣呢?倘若大漢採取同樣手段報復,誰的損失更大?肯定是人口少的一方損失大。因此,匈奴的戰俘政策,與大漢的戰俘政策,是有某種一致性,並不是匈奴人善良。

第三,匈奴積極網羅大漢帝國的人才

匈奴作為一個與大漢帝國並駕齊驅的大國,能夠強盛數百年,自然有其成功的原因。至少在網羅人才上,匈奴是不餘遺力的。


最初一個大漢帝廷小宦官中行說投靠匈奴,憑他那麼點學識,就令匈奴獲益匪淺了。當時大漢帝國在文明程度上要遠遠高於匈奴,匈奴人也渴望能學習到中原先進的思想文化,因此,他們在對待漢帝國戰俘時,相對來說也會文明點,希望這些人能對匈奴有所幫助。事實上也是如此,比如說,當時有個降將名喚李緒,就幫助匈奴訓練軍隊,教給他們兵法。後來人們誤傳是李陵教匈奴人兵法,故而漢武帝把李陵家滅族了,李陵找不到復仇對象,索性把李緒給殺了。

第四,儘管匈奴殺害戰俘或降將不多,但也有發生

匈奴殺俘、殺降或殺使者的現象儘管比較少,但還是有的。比如李廣利,他是戰敗後投降匈奴的,也是級別最高的漢軍將領。最初匈奴待他還不錯,後來被權臣衛律陷害,被綁上祭壇當作祭品殺害,下場可憐 。

到了西漢晚期,匈奴郅支單于比較殘暴,以殘忍手段殺害漢使谷吉。殺害漢使,成為郅支單于走向覆滅的開始。後來大漢英雄陳湯萬里遠征,砍下郅支單于的腦袋,並說了這麼話:“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君山話史


古代的時候,人們對匈奴人並不是很喜歡,甚至可以說是有點仇恨的心理。但奇怪的是,匈奴對漢人卻似乎喜歡的緊,他們要是抓到了漢將,不僅不會殺,反而還會優待他們。讓他們取自己部落裡的美女,並將他們奉為上賓。這些悍將曾經給匈奴人帶來了如此深的傷害,為何對方還不計前嫌?對他們還如此好呢?其實這有三點理由,這也是體現了匈奴人的智慧。


第1點理由,希望能夠讓漢將為他們所用,從他們身上,獲取一些中原王朝的信息。匈奴人一直也是野心勃勃,渴望能夠佔領南邊這一片肥沃的地方。這樣在冬天的時候,他們就不用餓肚子,能夠有充足的食物,能讓自己的民族過上好日子。這種想法當然沒有錯,但是卻會讓漢族這邊的人因此而損失很多利益,這也就是兩方衝突的原因。既然匈奴希望能夠入侵中原,但是對中原沒有充分了解,貿然過來,他們可能討不了好。所以,他們希望能從這些漢將口中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從而幫助他們瞭解中原,這樣才能更好入侵中原。

第2點理由,能夠讓他們學習到中原的先進文化。和中原相比,匈奴人們感覺自己太貧窮了。中原的先進技術,讓他們能夠有更舒服的日子可以過,這些匈奴人當然也是覺得很羨慕。因此,他們希望能夠讓這些漢將們將中原的先進技術都教授給他們。從而能讓他們的生活也變得好起來。再者來說,中原人的文化也很值得他們去學習,至少讀書識字之後,人的頭腦也會變得靈活,計謀也就更多了。
第3點理由,讓這些漢將教他們兵法,帶他們打仗。匈奴人們打仗的時候,大部分都是憑藉的自身力量,在計謀方面要略差一些。如果有了這些漢將們的加入,那麼他們之後在和中原王朝的部隊對上,就不太容易吃虧。再說了,這些漢將們肯定很瞭解中原士兵們的打法,讓他們去對敵,在對敵人瞭解的情況下,就很容易想出應對之法。 綜上這三點理由,留下這些漢將比殺了他們還更有好處。如果殺了他們,一來會引起中原王朝的記恨,只是起到了一個震懾的效果。可是這樣,這些漢將們就沒法給匈奴帶來長遠的利益,所以使勁的拉攏才是最好的選擇。


合肥歷史


我曾記得有一次西漢武帝時,匈奴單于扣押了張騫和蘇武的時候,十分囂張,嚷嚷著要殺了他們以祭崑崙神。但到底來是雷聲大雨點小,無論張騫、蘇武二人如何言語相譏,匈奴單于氣歸氣,就是不殺他們,說到底也只是囚禁了張騫和蘇武,對他們撂下幾句狠話,侮辱幾句而已。

都知道匈奴人號稱北蠻子,不通教化,馬背上打天下,一言不合,策馬提刀就砍。匈奴可不是好脾氣。

那麼他們為什麼就是不殺張騫與蘇武呢?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看看,匈奴都俘虜過哪些漢朝官員,這樣我們或許可以知道,張騫為啥沒被匈奴殺掉。

武帝時,武帝欲聯合大月氏國東西夾擊匈奴,遣張騫出使西域,途徑匈奴邊地,公元前139年,張騫被匈奴俘虜。


此前,還沒有匈奴殺漢朝俘虜的記錄。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傾舉國之力,陳兵十八萬於匈奴邊境,誓要教匈奴做人。漢武帝先禮後兵,遣使者郭吉入匈奴曉之以情動之以理以期不戰而屈人之兵。

有匈奴官員為郭吉帶路見了單于。見面後,郭吉很不客氣地向單于分析厲害,讓他自己看著辦。單于聽罷,氣得罵娘,將引見郭吉的匈奴官員一刀宰了以洩憤,又俘虜了郭吉作為萬一戰敗後的談資。

當然,匈奴依舊沒有殺郭吉。

接下來我們再一起說說那個曾在北漠放羊被人們惦記了兩千多年的蘇武。

當時,漢朝與匈奴雙方多次派使節互相刺探對方。匈奴扣留了十餘批漢朝使節,漢朝也扣留匈奴使節作為回報。但在公元前100年,新一任匈奴單于即位,送還了之前扣押的漢使。漢武帝也派人送還扣留的匈奴使者,蘇武、張勝與常惠就是一路護送的漢朝使臣。

正當蘇武他們完成使命準備歸國之際,匈奴國內發生了政變。由於張勝積極參與了密謀,蘇武、常惠被匈奴扣押,匈奴對漢美其名曰他們是愛上了塞北的茫茫草原與駿馬,自願留在了匈奴,拒不歸還。後來過了很多年,被武帝逼問得沒辦法了又詐稱蘇武已經死了。只有武帝堅信蘇武忠貞不屈依舊活著在等著他派人接他回去,於是漢武帝又派漢使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去找他們。這次,常惠逮到機會悄悄見到了漢使,教他們編了這樣一個故事:

“漢朝射得一隻大雁,腳上繫有帛書,上面寫著蘇武等人被放逐北方湖澤之中”

讓漢使以此責問單于。這便是淪為千古美談的雁足傳書。

果然,計謀奏效,這樣一來,蘇武和常惠終於在被扣押十九年後回到故國。

從以上我們便能知道匈奴為何不輕易殺漢使。

答案很簡單。

張騫、蘇武等被匈奴俘虜時為公元前139年,彼時漢匈仍然是友邦,雙方素有和親,互通有無,再不濟至少表面上維持著友好的局面。

且,當時漢武帝下的大漢強得不行,匈奴人只是偶爾想來邊界搶些東西得點小便宜而已。逼急了,大漢國力強盛,後勤殷實,真要被趕到狼居山後去吃雪花度日,那就不妙了。所以,匈奴人根本就不會委我漢以口實而殺漢使。

當然,在匈奴俘虜張騫九十多年後,漢元帝時期,情況不可同日而語。彼時匈奴南北分裂而治,南匈奴歸附漢朝,北匈奴郅支單于逃到很遠的地方,斬殺了漢朝使節谷吉。 後來,駐守邊境的漢朝將領陳湯和甘延壽與南匈奴借道,沒等奏請皇帝批准便長途奔襲大破北匈奴,殺死郅支單于。



他們給朝廷的捷報寫著這麼一句如今讀來依舊提氣“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不書


匈奴在俘虜漢朝將領的時候,確實很少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們抓住了張騫,沒有殺他,單于還把女兒嫁給他。這也導致張騫最後在匈奴老婆的幫助下逃脫,前往聯繫大月氏夾攻匈奴。可以說,匈奴厚待張騫,其實是“養虎為患”。 而且匈奴這樣做,還不是一次兩次,比如李陵、蘇武這些人,抓起來後,都是很厚待的。

(匈奴的進攻)

那麼,匈奴為什麼總是很厚待漢將呢?

一、匈奴仰慕漢文化,對漢人貴族很尊重。

匈奴生活在嚴寒貧瘠的沙漠、戈壁地區,環境條件十分艱苦。而且,匈奴沒有開化。因此,他們對漢文化其實是非常仰慕的,對漢人貴族也是很尊重的。

有人可能不同意我的觀點,他會說,既然匈奴仰慕漢文化,尊重漢人貴族,他們為什麼還要不斷地南下侵略呢?其實,匈奴之所以要南下侵略,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畢竟他們生活在天寒地凍土地貧瘠的地區,他們缺少糧食,缺少布匹,他們也不能總是吃肉披羊皮啊,對漢人那種精美的食物和衣服也是很羨慕的。一般情況下,他們也會通過和漢人做生意獲取這些東西。但是這會很受限制,沒有直接搶劫來得快捷。而且,戰爭是匈奴人生活的一部分,與他們打獵是一樣的。所以,他們常常會採用搶劫的方式,解決他們生活的缺乏。

匈奴仰慕漢文化最突出的表現,就是他們雖然不斷和漢人作戰,但是他們的單于又多次求娶漢人公主,以娶到漢人公主為榮耀。希望通過娶到漢人公主,不但能得到漢人的支持,而且能獲得更多的財物。

當匈奴抓到漢人將領的時候,他們也是這樣的心理。所以也比較厚待漢將。

(求娶漢人公主)

二、匈奴希望厚待漢將,拉攏漢將投降。

如果在戰場上,有非常多的漢將投降,對漢人的打擊是比較大的。

而漢人皇帝當然是不願意這樣的事情發生的。所以漢武帝聽說李陵投降後,雖然有司馬遷等很多人為李陵辯護,認為李陵投降是假投降,目的是“將以有為”,也就是做內應。但是漢武帝還是不容忍這樣的事情發生。畢竟這樣的事情發生得越多,對漢軍在意志上是一個極大的打擊。所以,漢武帝毫不客氣是誅滅了李陵全家,而且還因此對司馬遷實施了腐刑。

其實,不光是匈奴人,漢人也經常這麼做。漢景帝的時候,當時有五個匈奴將領投奔過來,漢景帝立刻決定封這五個匈奴將領為侯。因為這件事,宰相周亞夫還和漢景帝鬧得很不愉快。周亞夫認為,這種投降變節的人是沒有人格的,不應該封他們為侯。但是,漢景帝卻認為,這是拉攏匈奴將領投降的很好的方法,不同意周亞夫的建議,堅決封侯。

(飛將軍李陵)

三、匈奴與漢人同宗同源,匈奴希望獲得認可。

匈奴族與漢族雖然非常敵對,但其實他們是同源的。司馬遷在《史記》上也做了這樣的記載。匈奴是夏朝滅亡以後,有一支王族逃到北方,在北方生活繁衍,從而發展起來的。

如果從中華民族的根脈來看的話,匈奴其實還是最接近於根脈的。畢竟他們是從“諸夏”延續而來的,而中原的漢朝則經過了多次的交融。正因為這一點,使得匈奴對自己和漢族有一種祖宗上的認同關係。有了這種認同關係,匈奴和漢朝就不是處於絕對的敵對之中。當他們俘獲漢朝大將的時候,只要漢朝大將選擇投降,就相當於兄弟言歸於好一樣,一般是不會輕易殺掉的。


張生全精彩歷史


歷史上匈奴為啥不殺漢將?

其實是殺了的我們不知道,沒殺的我們都知道。

還有就是,沒投降的我們都知道,投降了的我們不知道。李陵除外!

縱觀整個漢朝,基本都是在和匈奴打架。特別是漢武帝時期,漢朝國力空前強盛,漢武帝一心想把匈奴滅了,從登基開始,一直打到自己快退位了。打的匈奴到處亂竄,生活不能自理。

但即便如此,匈奴人都很少殺被俘的漢將,卻是為何?

不敢殺也不願殺

要說匈奴窮兇惡極,說到底還是想到漢朝搶點糧食吃飽肚子。你要他殺掉漢將或使者,他也不想沾染這個麻煩。

公元前139年,張騫出使西域。走到河西走廊的時候,不幸碰上匈奴的大軍,於是被俘。

單于得知張謇的目的之後,便不讓張謇通過匈奴的地盤到月氏,先把張騫扣下再說。後一心想拉攏張騫,各種威逼利誘,但張騫均不為所動。

單于也很無奈,放了,太沒面子,向漢朝要好處又要不來,殺了又不敢,囚禁著還得吃糧食。

換做誰,都會生氣的。但是底氣不足,單于也沒辦法。

後來張騫趁單于防備不足,帶領屬下一塊逃跑了。

但是反過來一想,這看守得是有多不足?自己跑了就算了,還能帶領屬下一塊跑,莫不是匈奴人一堆傻子?

拉攏人才

歷史上投靠匈奴的人也不少,漢初時韓信(此韓信非彼韓信)率先投靠匈奴,此後斷斷續續經常有漢人投靠匈奴。

而匈奴人原本就是野蠻之人,內心向往著中原地區的文化。但他們又不會種地,只能靠放牧、打獵為生,需要日常生活用品的,他們有時候也會拿東西去換,但大多數都是靠搶。

但是在搶的過程中,總是會發生一些不愉快的。這些刀口上過日子的生活也不是他們想要的,偏偏又要搶人家的東西,人家對你有排斥。索性自己學習漢族文化。

但是要想吸收中原地區的人才,對於一些被俘的漢將,自然是不想殺的。

公元前100年,漢武帝派蘇武出使匈奴,不料途中生變,被匈奴扣下。匈奴特別想拉攏蘇武,許以高官厚祿,但蘇武不為所動。又命其北海放羊,揚言待公羊生出小樣之時,再放其歸漢。但蘇武依舊不為所動。

正是這種氣節,匈奴人不想殺他,反倒是想重用他。

後來李陵戰敗投降,前來勸說蘇武,蘇武以死相逼,拒不投降,令李陵感慨,自愧不如。

時匈奴與中原交好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原因。張騫出使西域時,漢武帝剛剛繼位,此時漢朝尚與匈奴交好。

匈奴前來進貢,漢朝賜贈物品,雙雙笑著握手,你情我願,哪裡還願意打仗。

此時殺掉張騫,那等於匈奴主動放棄和漢朝建交,那麼以後的日子自然是不好過了。

此後,雖然漢武帝多次發動對匈奴的戰爭,但是每次打完仗後,雙方都會握手言和。

漢武帝說,小老弟,以後老實點我就不打你了。

單于說,老大哥,可別打了,我都沒地躲了。以後我該納貢的納貢,你該贈東西的贈東西還不行嘛。

就是這種情況下,匈奴就算是抓到漢朝的大臣,也是不會輕易殺掉的。還不如換點東西實用,運氣好的,說不定這個人還能歸我所用。

當然,也有被匈奴殺掉的,前腳剛殺完,後腳漢朝人就率著大軍追著匈奴打了。

倘若換成你,你怕不怕。好不容易抓到個人,還是好吃好喝供著吧。


陌上說歷史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匈奴不殺漢將是嚐到甜頭了,當年漢文帝送宗室女去匈奴和親,強行讓一個小太監陪著公主北上匈奴,這個小太監說:“必我也,為漢患者。”他到匈奴地界後便投降匈奴,給匈奴人講解漢朝風俗人物,為匈奴單于出謀劃策,教匈奴單于打擊漢朝的方法和時機。這個人叫中行悅,“漢奸”一詞本為“漢監”,也是因他而來。


(電視劇《漢武大帝》裡的中行悅)

一個小小的太監,對匈奴都有如此大的幫助,就更別說那些出身名門,學識修養都遠朝常人的其他漢將了。

因此,匈奴人只要是俘虜了漢將,基本都不殺,好吃好喝待著,希望有朝一日他能為匈奴所用。

張騫被匈奴人扣押後,匈奴人好吃好喝待他,匈奴單于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張騫,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感化張騫,使其為匈奴所用。



李陵、蘇武都是這套路,但是除了李陵是心灰意冷投降匈奴,其他兩位都是堅守氣節抗爭到底。

其實不光匈奴人這樣,漢朝也這樣,比如給張騫帶路的堂邑父就是匈奴人,景帝時期曾經一次性給五位投降漢朝的匈奴將領封侯。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嘛。


守仁讀仁


匈奴人不是不殺漢將,他們對漢將漢兵恨之入骨,有無可奈何花落去。因為其民族暴掠慘忍野蠻,缺少文化底蘊知識和智慧,只知喝酒吃肉牧牛馬羊,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五馬長槍,玩女子為樂,多奸惡善變錚寧色狼,因此每當抓止漢將大夫良臣,多千方百計的歸勸降己以為它用,但向張騫,蘇武陏厲經千辛萬苦仍不為所動,即便是娶妻生子也堅貞不移,堅持大漢氣節,,,但也有萬般無奈被被降胡的大將猛士,李陵被八萬匈奴兵圍困多日,力竭聲嘶而降,李廣利,率十萬漢軍圖謀不軌,善行廢利被漢武大帝知曉,而歸途怒斥,僅反戈一擊降了匈奴,被應為大將,後被匈奴王庭漢家公主施巧計而除之,這也類同於漢人奇謀,以夷人巧計反制於夷。


94310417小云


當時人是最基本的戰略物資和地緣潛力的體現,你所擁有人力資源的多少, 決定了你的戰爭潛力。


對於像匈奴這種遊牧體系來說,他們在生產、生活方式侷限,使得他們無論在單純的人口潛力,還是人才的培養環境上,都有很大的短板。因此針對更高文明區漢地的,人口尤其是人才的掠奪、吸引,也是匈奴帝國保持、提升競爭力的必然手段。

正是在匈奴對人口, 尤其是人才資源的極度渴望下, 像張騫這種因各種原因為匈奴所獲的漢人精英,一般並不會有生命危險。不僅如此,匈奴甚至還會幫助他們組建新的家庭,並生兒育女,是匈奴人所使用的方法。



這樣一種看似簡單的方法,其實是十分有效的。就象現在偏遠地區那些被賣作人妻者,通常在誕下兒女之後都會認命。而買妻者的家族,在這個階段之後也會隨之放寬管制,甚至允許她回鄉探親。


當然,並不是所有被迫在異鄉組建家庭、生兒育女的人都會這樣,但是不得不說,確實匈奴用這種方法為自己留下了不少的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