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為什麼說殲-16機頭的鐵棍不能摘掉?

散步的馬娘娘


可以摘啊,而且現在下線的殲-16已經沒有了“鐵棍”。早期的殲-16機頭確實有一根“鐵棍”,這根空心“鐵棍”的學名叫“空速管”,它是專門用來測量壓強的設備,是飛機上最重要的儀器之一,可以用來測量殲-16的空速。而最新的殲-16已經去掉了這根“鐵棍”,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殲-16或搭載了有源相控陣雷達,具備電子戰能力。

正是由於技術的進步,戰鬥機設計師可以將空速管從機頭改裝至機身中,尤其是隱身戰鬥,這一設計尤為關鍵。我國很多先進戰鬥機,機頭處都取消了空速管的設計。

空速管是飛機的重要儀器之一,它的堵塞或失效會給飛行器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例如NASA的一架羅克韋爾X-31矢量推力技術驗證機,1995年1月19日的試飛中,因空速管結冰而墜毀。2009年6月1日,法國航空447號航班從巴西里約熱內盧加利昂國際機場飛往法國巴黎戴高樂機場巡航途中突然失蹤,事故導致228人遇難,調查人員發現執飛的這架空客A330型客機也是因皮托管結冰而墜毀。此次空難釀成法國航空成立以來最嚴重用的空難。

殲-16是從殲-11B衍生而來的4.5代多用途、雙座重型戰鬥機,其主要是換裝了有源相控陣雷達和數字化航電系統。殲-16擁有使用國產最新一代武器的能力,在對地攻擊中可以使用最新的國產精確制導導彈和炸彈。在對空導彈中,也可使用PL-15和PL-10第四代空空導彈。而且殲-16還擁有電子戰功能,兩側翼尖上搭載有吊艙,估計和EA-18G翼尖吊艙類似,擁有寬頻信號感知和識別功能。


航空之家


網友們如今也蠻關心自己的軍機,話說何時才能把機頭那根倒黴的鐵管子給幹掉呀,它長在機頭上挺膈應人的呢。我們的殲-16早期型號,還是有根鐵棍子的,現在好像看不見了呢,已經給掰掉了。看不見就對了,不過在機身其它位置,應該還可以找到,只是以另一種方式活著。說起來這根鐵棍子還是蠻重要的,有稱空速管,顧名思義,就是是為測空速用的,但也兼具其它功能,不只殲-16,其它飛機也都有的,所謂換代與機翼表面合一的數字壓力傳感器,還是沒有這東西實用,隱身戰鬥機,有的為了防止破壞隱身,干擾機頭主控雷達工作,把它移做它處,一般四代機也給移掉,這是因為,它長得位置不只膈應人,在大迎角等極限狀態飛行時,產生激波干擾,也會降低飛行的操縱品質,不只不好看,沒有它,明顯飛機表面更乾淨,因是殲-20沒有了,殲-16也終於被取消。

●尋常看不見。近距離觀察一架飛機才知道,上面各種傳感器,天線,靜電刷,密密碼碼,B-2那麼隱身的飛機,也有,處理得比較乾淨,與翼身完全合在了一起。如圖,F-22、F-35也都有,或改在一測,或在在機頭上面,都沒有正面效果好,總之,無論怎麼改,都是存在的,也都有。只是沒有以前體積那麼龐大,變得小了許多。2014年2月,一架B-2在關島安德森基地失事,調查表明,出事就出在空速管身上,因潮溼的氣侯引發傳感器故障,在起飛時滑跑距離過短,迎角過大,導致失速,數字式壓力傳感器改進雖比傳統的好些,但亦變得嬌氣,改進的辦法,在起飛之前,開始給空速管加熱,以防溼氣嚴重,影響數據報錯。另有一說是,傳感器數據,因飛機技術信息高度融合,居然給進了控制系統,本來為得更便利,結果偏差竟然如此。

●全都長歪了。飛機審美,是時代進步的要求。如圖,不只F-15,F-18,連我們的“梟龍”,全都長到脖子一邊去了呢。實戰裝備與實驗裝備不同,五代與四代不同,六代更與五代不同,大家可以瞧見的是,追求更隱身的六代機,其空速管設計,全都得變得跟B-2一個模樣,採用分佈式大氣壓力傳感器的方式,做得更加精巧玲瓏,不只是審美的需要,在技術處理得更精細,更高效,以便完成對空速管的技術躍升。嵌入式大氣數據傳感器,也把飛機變得更乾淨,對改進飛機操控品質,也是有利的。

●殲-16蠻拼的。如圖,不只機頭的空速管不再那麼明顯,長得歪了,而且也換作了低可探測塗裝。作為四代機的殲-16,細心的功夫堪謂做到了極致,把精心做到了家,讓人看上去更加威武帥氣。其實沈飛這些年,只在搗鼓一種飛機,人稱蘇伊霍斯基,著實有點過份,把重型主力戰鬥機,全部打造成四代,可以說盡心盡力,沒少出力氣,他們的工作,吃透一款飛機,不啻重新設計一款飛機,也可以說,殲-15和殲-16正是全面的自主投計,這次包括空速管,他們也不放過。

好想知道空速管技術原理的,附圖:


魂舞大漠


如果在遠距離觀察戰鬥機,可能發現不了什麼東西。然而如果是在近距離內觀察的話,才會發現在飛機的表面並不是完全光滑的,會分佈有各種傳感器,天線等。特別是在機頭的位置,有的戰機的機頭會伸出來一根長長的鐵棍,但是有的飛機,機頭就沒有這樣的鐵棍,這是為什麼呢?

就以殲16戰機為例,在最初的原型機當中,在機頭的這個位置是可以看得到這跟鐵棍的。不過在後面的量產型戰機上面,卻看不到這跟鐵棍了。如果想要區分殲16跟其他側衛戰機的區別,機頭有沒有這跟棍子是重要的區別之一。那麼這個鐵棍有什麼用處,為何有的戰機在機頭卻沒有呢?

原來這跟鐵棍叫做空速管,可以用來測量戰機在飛行當中的數據,比如說速度和迎角等。當飛行的過程中氣流衝進了空速管,在這跟管子末端的感應器就可以感受到氣流的壓力,從而就可以測出飛行的速度。不過空速管也會影響飛機的隱身和氣動外形,所以說隱身戰機不在機頭中間的位置放空速管。

那麼這個空速管放在哪裡呢?機頭正中央位置沒有那根鐵棍,不意味著戰機就不需要空速管了,原來是放在了機頭的側面。在機頭側面的空速管一般做的比較小,而且也經過了特殊的處理。對於殲16而言,剛開始設計的時候一般都要在機頭安裝上這個鐵棍的。

不過等到測試成熟的時候,就可以把空速管移到側面了,並且還要設計的更小。不僅僅殲16是這樣,目前的隱身戰機F22,F35,殲20在原型機的狀態下都有比較明顯的空速管,只是在後期就不這樣設計了。這樣一來機頭的表面就變得更加乾淨整潔了,對於B2來說,空速管是藏的比較深的。

空速管是非常重要的,曾經空速管的故障就導致了造價高昂的B2隱身轟炸機墜毀了。由於當時B2的空速管結冰了,所以測量出的數據就不真實,飛行員沒有等到飛機滑翔到足夠速度就拉起,結果B2就墜毀了。所以,在戰機飛行的過程當中保持空速管處於正常是非常重要的。


水鏡曉先生


蘇-27和米格-29系列以及在這款戰鬥機上進行改進的戰鬥機中大部分在機頭雷達罩上都有一根長長的杆子狀的物體,這個不是什麼武器,其實這是一根空速管。所謂的空速管就是一根與儀表聯通的管子,這是用來檢測戰鬥機的空速的儀器。

空速管又叫皮托管,不僅僅在中國研製的戰鬥機上有這個裝置,歐美國家研製的一些戰鬥機也有類似的裝置,包括美國空軍裝備的F-16C/D戰鬥機就擁有空速管,但是像F-15C/D戰鬥機,F/A-18E/F和F-22A猛禽戰鬥機等就沒有這個顯著的空速管。



雖然說F-35閃電II戰鬥機也是沒有沒有明顯的空速管,但是實際上在別的部位還是安裝有這類儀器,只是做的更小而已。包括我國的殲-20戰鬥機也是使用更小的空速管。


在戰鬥機的原型機試飛階段都會安裝一根長長的空速管,這是為了保險起見的做法。實際上連民航客機在試飛階段也會裝上顯眼的空速管。

之前在珠海進行飛行表演的殲-10B是一架驗證機,所以也帶有長長的空速管。不過題主所說的殲-16戰鬥機是沒有長長的空速管的。


航空視界


其實這個問題分兩部分

一個是機頭鐵棍的作用

我們常見的機頭鐵棍,一般是飛機的空速管,也稱皮托管,主要是依靠測量氣壓的變化來感知空速及其他相關指標。如果空速管失效或損壞,就可能無法準確顯示飛機當前的飛行狀態,因此一架飛機上一般裝有一套以上空速管,以避免單套空速管失效導致飛行事故。

空速管本身有多種形態,有些飛機的空速管部位還裝有其他傳感器,用以測量其他指標。

二是殲16的機頭鐵棍是否能取消?

實際上,早期殲16的照片顯示機頭有一根長長的空速管,而到了後期,殲16的機頭空速管卻消失了。

當然,這並不是因為殲16不需要空速管了,而是因為空速管並不一定只能裝在機頭,他還有多種安裝方式,如翼下、機頭側面等。


深藍防務


那個是必須存在的!這涉及到靜電屏蔽的問題,由於戰機整體軀殼都是金屬的,而戰機在飛行的時候又是高速飛行,這會導致戰機軀體出現一個電離層,在這種情況下,無線電信號是無法傳送到戰機裡的,必須通過機頭這個空速管來實現,也就是說,這是一根天線!如果沒有這根空速管那麼戰機也必須出現另外一個針狀物來實現。

其次,空中加油的油管就放在那裡。現在戰機大多是有空中加油能力,而空中加油的輸油管道就是放在那裡,這樣才能保證戰機的機體平衡。因為空中加油的時候加油機需要一次給兩架戰機加油,而機頭導油管是其中方便的一個地方。所以在空中加油誕生以後,這個地方就變得更加的重要。


優己


我感覺還是不能去掉,那個鐵棍是殲16的刺刀,如果沒有了,需要去拼刺刀的時候就麻煩了。


無涯浪漫


機頭有鐵棍的不是殲16。


171188


殲16作為我國最新裝備服役的一款新型多用途戰鬥機,是我國在殲11BS基礎上研發的一款新型攻擊版本,裝備有我國新研製的大孔徑有源相控陣雷達,可同時識別攻擊多個目標,具備遠距離超視距空戰能力和強大的對地、對海打擊能力。同時藉助更大的機體空間具有作戰航程遠、載彈量大等特點。


殲16戰機可以說說是目前我軍戰鬥力最強的四代重型戰機,既是我軍執行遠程打擊的優秀作戰武器,也是殲20隱身戰機最好的搭檔。殲16戰機最大的優勢就是裝備有先進的大孔徑有源相控陣雷達和超過12噸的載彈量,現在空戰模式基本都是超視距導彈攻擊模式,而這恰恰是殲16的優勢所在,藉助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能更早的發現百公里外的目標,並對這些目標自動進行威脅等級分類,再借助採用複合掛架後更大的載彈數量下,並且可以掛載我軍新研製的射程更遠、速度更快的各種導彈,比如可以搭載新一代的霹靂15/21超遠程空空導彈,殲16可以在更遠的距離發射導彈攻擊敵方目標,並不需要進入敵軍防空識別圈內,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預警機、電戰機殺手。同時也可以攜帶我軍最新的各種陸、對海精確攻擊導彈,變身成為一架可以攜帶十幾噸武器彈藥的“炸彈卡車”。


我們經常在看關於殲16的新聞的時候,有的文章配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機頭位置最前端有根鐵棍子,首先這個棍子並不是普通的鐵棍子,正式名稱叫“空速管”,是測量戰機在空中的各種飛行參數的,可以說戰鬥機沒有空速管或者空速管沒有正常工作戰鬥機都是不能起飛的。

的確在殲16早期的原型機和小批量裝備階段的時候殲16機頭位置是裝有空速管的,但是在殲16大批量裝備部隊後我們卻不曾見過,這個是因為正式裝備部隊的殲16戰機的空速安裝位置已經由機頭位置挪到機頭側面了,這個位置的變換是有原因的。首先現在戰機的機頭位置都是機載雷達天線,而空速管本身是金屬材質,所以就會對雷達天線產生干擾,要知道戰鬥機為了能夠給戰機機載雷達一個乾淨的工作環境,我們看到的戰機機頭雷達罩並不是金屬的,而是可以讓雷達波幾乎無損穿過的透波材料製成的。雖然機頭雷達罩前面測量的數據相比其他位置更為精確,但是現在戰機為了保持測量的數據的準確性安裝有多套測量裝置,所以在面對機頭空速管會對雷達產生干擾的情況下,還不如取消機頭的空速管改由安裝在機身其他位置的多個空速管來代替,這樣做最大的好處除了不會對機頭雷達產生干擾外,還有就是能夠大幅度縮短機身長度,特別是一些工作環境比較狹小的艦載機等戰機(比如殲15由於設計年限較早所以還保留有機頭空速管,在轉入或轉出機庫時就需要手動將機頭空速管摺疊朝下)。



正是由於機頭空速管有著很多不足之處,所以現在很多戰鬥機對飛行參數的採集都是由佈置在機頭各處的L型空速管所替代,其實L型空速管和原有的機頭空速管本質上還是一樣的,只是由於安裝位置的不同外形有所不同罷了,而且通過安裝在各個位置的L型空速管所測量的飛行參數相比機頭空速管更為準確和可靠。當然這個L型空速管也不是隨便找個位置就可以安裝的,安裝位置要滿足氣流乾擾小、沒有遮擋等位置。但是L型空速管畢竟是外露的,所以在以殲20、F-22/35這種隱身戰機上就成為破壞隱身特性的缺點了,所以一種能夠鑲嵌在機身內部和機體表面齊平的“嵌入式大氣數據傳感器”出現了,其相比普通的L型空速管本質上並沒有發生改變,唯一的優點就是具備隱身能力。現在已經很少有正式裝備服役的戰機還裝有機頭空速管了,基本上我們看到的戰機裝有機頭空速管也就是在原型機試飛階段,為了能夠對飛行參數的測量更為精準,所以還能看見其裝備有機頭空速管,但是在正式服役後基本都是由L型空速管或者隱身性能更好的嵌入式大氣數據傳感器所替代。隨著有源相控陣雷達在戰鬥機上的普及,現在通過機頭有沒有空速管可以可以判斷出該戰機對否裝備有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判斷依據之一,現在我們看到的很多殲16戰機基本上清一色的都不曾再見機頭空速管的出現,這也是殲16戰機已經裝備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判斷依據之一。





其實不管是戰鬥機還是民航客機機頭位置我們都是可以看到L型空速管的,因為現在飛機基本上都是電傳飛控系統,並不是像二戰前的螺旋槳戰鬥機一樣純粹的依靠飛行員駕駛,而佈置在機頭各處的L型空速管是給控制戰機的大氣數據計算機和給飛行員提供飛行速度、高度、爬升/下降率等其他大氣參數,所以空速管對於飛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比如我們經常看到新聞說哪裡有架客機因為空速管堵塞、結冰等問題而墜毀,所以從這點就可以看出空速管對於飛機的重要性。所以在平時我們看到飛機停留在地面的時候機身各處有好幾根紅色帶子,而這些顯眼的紅帶子的作用就是提醒地勤記得在戰機起飛前檢查和拿走一些影響戰機正常飛行的工具等雜物。



魑魅涅磐


戰機機頭有一根長長的管子,它叫空速管。用於測量戰機在空中飛行的速度。

機頭雷達採用機械掃描(多譜勒式),雷達天線的轉動的,空速管對雷達探測的影響不大,如果是電掃描(相控陣式),雷達天線是固定的,空速管對雷達探測的影響就大了。

所以採用相控陣雷達的戰機都將空速管移出了機頭,安裝到其他部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