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 榆中--人物(一)

摘自--榆中縣誌

人物

在榆中歷史上,無數仁人志士為推動社會進步起到了積極作用。除本志所記人物外,金代蒲察俊為金知樞密院事、儀府同三司統軍都指揮、上柱國、封燕國公,蒲察仲任奉政大夫、中書、左丞兼翰林承旨,蒲察在任大將軍、監軍、元帥,蒲察蓀任陝西諸路兵馬都總統、鞏昌等處都總管、金蘭會都元帥。

明代蒲察仁享任開成路同知。蒲察必達任翰林學士,奉命探黃河源,至星宿海。蒲察世祿任鞏昌路都元帥、金蘭定會都元帥、闔州安撫使。

第一節人物傳

一、古代人物

乞伏國仁(?~388)隴西鮮卑族人,十六國時期西秦國(385~431)的創建者。

西晉武帝泰始初,乞伏鮮卑酋長乞伏祐鄰,率部族5000戶由漠北南遷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子結權又率部人徙牽屯山。至其孫述延時,破鮮卑莫侯部於苑川,並其眾,遂居苑川。述延子傉大寒又遷於今甘肅靖遠北麥。

田元孤山,其子司繁始遷度堅山。因在隴山之西,被稱為隴西鮮卑。前秦命王統攻之,司繁降,苻堅將其留在長安,署為南單于。後有鮮卑部落侵佔隴山之西地域,符堅授司繁鎮西將軍,收降諸部,司繁遂鎮勇士川。司繁死,以弟乞伏國仁繼其位。

東晉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前秦攻東晉,發生淝水之戰、前秦戰敗,隨即崩潰,國仁乘機擴張,佔據榆中、金城縣地,並達今甘南、隴南一帶。晉太元十年(385)十ー月,自稱大都督、大將軍、大單于,領秦、河二州牧,建元建義,署置百屬,設立武城、武陽、安固、武始、漢陽、天水、略陽、漒川、甘松、匡朋、白馬、苑川等12部,築勇士城為國都。他建立的政權,歷史上稱為西秦。

太元十二年(387),前秦苻登遣使署國仁使持節、大都督、都督雜夷諸軍事、大將軍、大單于、苑川王。次年六月,國仁病逝,諡宣烈王,廟號烈祖。

乞伏乾歸(?~412)國仁弟。國仁死,群臣以其子公府年幼,乃推乾歸為大都督、大將軍、大單于、河南王,改元太初。由苑川遷都金城(今蘭州市西固區)。

是時,西秦處於幾個割據政權和羌、吐谷渾及其他民族包圍中,乾歸先後降服南羌、盧水胡、休官、屠各等各族部眾。太元十七年(392),擊敗後涼進攻金城之後,十九年(394),仇池氏王楊定率步騎4萬攻西秦,被乾歸軍隊打敗,殺楊定並其部眾1.7萬餘人,西秦政權得以穩定,並且“盡有隴西、巴西之地"”。是年末,乾歸自稱秦王。

當時,西秦仍面臨強敵:東有後秦姚興,北有後涼,西有南涼,南有吐谷渾。西秦雖一度深入吐谷渾部,但未完全征服吐谷渾。

晉安帝隆安四年(400),乾歸將都城由金城遷回苑川。同年七月,後秦兵伐西秦,西秦軍大敗,乾歸先逃奔金城,又西奔允吾,乞降於南涼,被安置在晉興(今青海省民和縣),遂失國。後由南涼逃出,轉投後秦。次年姚興以鎮遠將軍、河州刺史名號遣還鎮苑川,後又恐其浸強難制,為“西州之患”,乘乾歸到長安朝謁之機,授主客尚書,留長安,面以其子熾盤為建武將軍、行西夷校尉,統撫乾歸部眾。熾盤招集諸部,築城於嵻岷山,後攻取枹罕,乾歸從長安逃回,在度堅山再稱秦王。

乾歸以苑川、枹罕為根據地,獲得羌、鮮卑部人數萬戶,又攻掠後秦隴西郡、縣,徙民數千戶於譚效。乾歸有了人,既可以從事生產,又能提供兵源。安帝義熙六年(410),西秦攻佔後秦金城郡,改為東金城郡,其所據地,“東極隴坻”,“南界吐谷渾”,西至黃河,後秦隴右之地,大部屬於西秦。乾歸失國後又復國,成為今甘肅中部有勢力的地方割據政權。

義熙八年(412),國仁子公府乘乾歸畋獵之際,將他殺死。乾歸在復國後的“方圖河右”、“疆理秦隴”的理想未能實現。

麴嘉(?~531)字靈風,榆中人。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由高昌國百姓推舉為王。麴嘉即位後,先對柔然王那蓋稱臣。那蓋子伏圖繼為可汗後不久被高車人殺死,遂又對高車王稱臣。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508),麴嘉派遣其兄子左衛將軍、田地太守孝亮覲見魏帝,請求把高昌國百姓遷入內地。宣武帝派龍驤將軍孟威率領3000涼州兵前去迎接,走到伊吾,因錯過時間而未接成。此後,高昌國給北魏朝廷連年進貢珠寶、白黑貂裘、名馬、鹽枕等物品。延昌年間,宣武帝封麴嘉為持節、平西將軍、瓜州刺史、泰臨縣開國伯,私署高昌國國王仍舊。魏孝明帝熙平元年(516),嘉又派遣使者到北魏,再次請求內遷,孝明帝下詔書說,高昌國百姓已經在那裡建立了自己的家園,世世代代生活了很久,很不願意搬家遷徙,今天如果再要強迫他們移動,恐怕會發生叛亂。正光元年(520),孝明帝派遣假員外將軍趙義等出使高昌國。麴嘉朝貢不絕,並求借《五經》、諸使,請國子助教劉爕為博士,魏孝明帝允許。

節閔帝普泰元年(531),麴嘉死,北魏贈封他鎮西將軍、涼州刺史。其子麴堅繼承王位。

王傑 本名文達,生卒年不詳,北魏時金域子城(今榆中縣)人。他少有壯志,每以功名自許。善騎射,有膂力。”北魏末年為子都督。後隨魏孝武帝西遷入關,受到西魏權相宇文泰的重用,擢授揚烈將軍、羽林監,加都督。在收復潼關、攻打沙苑(今陝西大荔縣境內)等戰鬥中作戰勇猛,立下了戰功。

西魏大統九年(543),宇文泰與東魏在邙山(今河南洛陽境內)戰敗。諸將都無戰功,性王文達等三個關西人立了戰功。為了表彰他,宇文泰賜姓宇文氏,改名為傑。授岐州刺史,加撫軍將軍、銀青光祿大夫,進爵為公。累遷大都督、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西魏恭帝元年(554),王傑隨於謹攻打梁的都城江陵(今湖北荊州)。梁軍有人用長矛刺殺登城的西魏軍,死傷不少。於謹會王傑射殺持長矛者,皆應弦而倒,魏軍趁機登城而入,城破,梁元帝被俘,王傑立下大功。

西魏恭帝三年(556),宇文泰死。第二年,其子宇文覺取代西魏,建立北周政權,是為閔帝,封王傑為張掖公,任河州(今甘肅臨夏)刺史。不久,進位大將軍、涇州(今甘肅涇川)總管。他“以忠恕為治”,寬厚愛民,深受群眾敬慕。宣帝即位後,拜為上柱國。死後,追封鄂國公,諡曰威。其子王孝仙,隋拜恆州(今湖南省衡陽市)刺史,有政績。

劉雄(?-578)字猛雀,北周金城郡子城人。從小機智善辯,慷慨有大志,深受宇文泰信任,作過子城縣令,被拜為中散大夫,兼中書舍人,賜姓宇文氏,後隨宇文泰征戰東魏的洛陽,因功升任車騎大將軍。宇文氏取代西魏建立北周後,劉又跟隨齊王憲(宇文泰之子)攻打宜陽。北齊丞相斛律光率軍援救,齊王先派劉去責備斛律光。斛律光害怕了,下令退軍。劉因功加封驃騎大將軍。北齊為抗衡北周,在姚襄地區(今山西吉縣境內)築伏龍等五城,並派重兵駐守。劉跟隨齊王憲發動進攻,很快佔領五城。

不久,北齊派段韶進犯,齊王憲派劉雄與柱國宇文盛迎戰於齊長城西。開始時北周失利,後劉親率軍士20餘人,“據塹力戰”,打退了北齊的進攻。劉因功升任軍司馬,進爵周昌侯。後又被任命為河州刺史。後從滕王逌征討吐谷渾,因戰功卓著加遷開府儀同三司。

北周武帝建德五年(576),劉雄大軍伐齊,攻破晉陽,又破齊都城鄴城(今山西臨漳縣境內),於577年滅亡北齊。劉雄以軍功授上大將軍,封趙郡公。

北周武帝宣政元年(578),突厥侵犯幽州,擄掠居民。幽州刺史劉雄率軍還擊,不幸戰死。為表彰劉雄戰功,追贈為亳州總管。

榆中--人物(一)

棲雲之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