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徠卡相機為什麼這麼貴?

丿Seduce-希丶


先直接回答題主的問題,然後詳細分析。

1.不是所有的徠卡相機都貴,“松徠”相機不貴

2.徠卡相機的紅色可樂標價值連城,品牌溢價高~

3.徠卡相機的德國工廠製造成本很高(原材料、人力、工藝)


首先我們先來一起看看,徠卡相機都有哪些系列,它們的特點是什麼,價格到底怎麼個貴法?

1.Leica

S系列中畫幅相機

Leica S是徠卡於2012年9月推出的中畫幅數碼相機,英文名是Leica S-system,這是一款所謂“120畫幅”的數碼相機。

如今的S系列已經進化到Leica S3,在2019年發售。擁有6400萬像素的CMOS,支持中畫幅4K視頻,感光度可以支持高達50000.

Leica S的鏡頭焦段是24-180mm,實際效果可以參考官方的樣片。

Leica S3在國內似乎還沒有開賣,但是此前S2和S2-P的價格都在20萬元人民幣左右,所以S3的價格肯定不會低於這個價格~ 當然,好馬配好鞍,Leica S系列的鏡頭也是動輒數萬元甚至更高的奢侈鏡頭

無論從價格還是性能來看,Leica S3針對的都是高端市場,也就是面向專業攝影師,或是土豪攝影玩家~

2.Leica

SL系列全畫幅無反數碼相機

隨著Sony帶來的無反相機(微單)革命,並不追逐潮流的徠卡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市場壓力。

2015年,徠卡終於推出了期待已久的全畫幅無反數碼相機。

Leica SL相機的像素只有2400萬,最高高感支持50000,跟Sony的全畫幅無反旗艦機比起來有點遜色。

當然,一個可樂標似乎就讓人忽略了這一切。

其實Leica SL的整體性能還是很NB的,比如支持4k 30fps的視頻拍攝能力,支持11fps的高速連拍,49點對焦系統,防塵防滴機身,以及由整塊鋁塊切削而出的堅固材質。

此外,它還有一項當時的”世界第一“,那就是高達440萬像素60fps更新率的EVF取景器。再加上支持雙SD卡和Wifi,USB3.0,是一款非常全面的機型。

而且,據說性能更加卓越的leica SL2將在2019年的夏季發佈~

下面是Leica SL拍攝的官方樣片。

Leica SL的價格在某東上是4.6萬左右(機身),相比Sony/佳能/尼康的旗艦全畫幅微單機型肯定是要貴上不少的~


3.Leica

CL/TL/X-U系列APS-C畫幅無反數碼相機

標誌性的徠卡CL繼承了徠卡的傳統,與徠卡TL2的未來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連同豐富的T L鏡頭群組合,共同建立了一個系統的基石。

要我個人選,肯定是未來感十足的Leica TL系列了。


leica TL2在某東上的報價是1.25W元人民幣左右(單機身),Leica CL的報價則在2W左右(機身)。相比Sony 的a6000系列,真的又是乘以一個數字係數的概念~

此外,小眾的徠卡還有一個在自身品牌中都很小眾的X-U系列,可以用於水下拍攝,是一款三防運動相機。雖然只有1600萬像素的CMOS傳感器,但是三防的X-U系列還是報價2.5w起~

4.Leica

Q系列

在支持自動對焦的徠卡系列相機中,Leica Q系列可謂最受攝影愛好者的歡迎,甚至可以說是徠卡相機中最為暢銷的一款(包括Leica M經典系列)。

如今它的最新系列是2019年新推出的Leica Q2,從各項參數和實際體驗來看,是接近於完美的街拍神器。

Leica Q2的機身重量是637g,焦距28mm ,光圈f/1.7,4730萬像素的全畫幅CMOS傳感器,畫質極佳。

可以這麼說,如果Q2的焦距是35mm,那Sony的大黑卡系列就可以徹底退出市場了。

當然,在某東上Leica Q2的價格高達4.5W元左右,而與之對壘的Sony RX1R2價格則在2.5W元左右。

就我個人而言,最喜歡Leica Q2!

5.Leica

M系列

最經典的徠卡相機系列,沒有之一。

雖然不支持自動對焦是個致命傷,而且最新的Leica M10甚至砍掉了視頻拍攝功能,但徠卡M仍然是所有攝影愛好者心中最為正統的徠卡相機。

當然,其價格也很”正統“,某東上的機身價格在5.5w元左右~

隨便一個經典鏡頭也是好幾萬的樣子,就問你怕不怕?

6.徠卡便攜系列相機(D-LUX/C-LUX/V-LUX)

敲黑板,重點來了,如果你想買到帶有可樂標,但是價格在萬元以下的徠卡相機,就關注這個系列吧~

如果江湖傳言沒有錯誤的話,以上系列的徠卡相機其實被業內玩家成為”松徠相機“。這是因為它們基本上都是在松下的代工廠裡面生產的~

7.華為和松下合作的拍照手機

這個,就不算徠卡相機了吧~


好了,瞭解了徠卡相機的種類和價格後,再來回答這個問題,徠卡相機為什麼這麼貴?

1.不是所有的徠卡相機都貴

”松徠”系列相機都不算太貴,價格都在萬元以下。


2.徠卡相機的紅色可樂標價值連城,品牌溢價高~

徠卡有個必殺技,那就是每當銷量下滑,或是關注率下降的時候,就推出個“典藏版”,“紀念版”之類的~

但如果是Sony/佳能/尼康這麼搞,恐怕沒有多少用戶會吃這一套。

從徠卡相機誕生以來,Leica已經成了攝影界的Top品牌,比哈蘇這些都要讓人覺得“血統”尊重。

所以,哪怕是“松徠”系列的代工貼牌相機,也會比完全相同配置的松下同系列相機貴上接近一倍~


3.徠卡相機的德國工廠製造成本很高

在Leica M9發佈之前,《連線》雜誌曾經走訪了位於德國索姆的徠卡相機制造工廠,給大家分享了徠卡製造相機的全過程。


在風光秀麗的德國索姆,很多參與制造裝配徠卡相機的員工都已經為公司工作了及時年之久。比如參與了M9研發的Stefan Daniels,從15歲開始就用徠卡相機拍照,在徠卡工作室還取得了技術工程師的學位。

與崇尚電子化、自動化的Sony/佳能/尼康相比,徠卡相機的很多製作過程需要人工參與,特別是光學部件更是如此。

而一個經驗豐富的產線工人在徠卡擁有很高的地位,當然工資待遇也沒法跟標準流水線的工人相提並論。


徠卡的工作人員會對每一臺相機進行極其嚴格的檢測,包括快門計時,測距儀,對焦系統,感光元件等。


舉例而言,徠卡要求從取景器中所看到的景物和通過鏡頭捕捉到的突破之間的對焦誤差不能超過0.0001毫米~

在徠卡的裝配車間中,裝配一臺相機的整個過程大概需要35個人工作8小時。

由於任何一點小灰塵進入相機內部都會造成大問題,所以徠卡的員工必須帶發罩,穿防靜電的鞋,還有無塵服。

某些客戶會對自己的相機有定製要求,比如這臺定製的徠卡M7,外表面覆蓋著鴕鳥皮。

徠卡的定製相機允許用戶選擇相機的外飾,包括相機成品、按鈕或皮套的顏色,甚至是取景器的放大率和明線的位置~

這種極其個性化的定製顯然不會是免費的,也不可能便宜。

如同巨大的藥品般的玻璃毛坯,會被研磨拋光為徠卡的經典f/1.4鏡頭

徠卡會根據玻璃的純度、可用性和價格向全球玻璃生產商進行採購,顯然所採購的部件成本都不會低。

徠卡鏡頭打磨的誤差要求是1/2000毫米,比人類的頭髮還要細1000倍~

徠卡的鏡頭根據型號不同,有可能覆蓋最多43種圖層,每一層都會用於提高成像質量,矯正色差或其它誤差。

同樣以工作嚴謹和追求細節聞名全球,在看完徠卡相機的德國工廠記錄之後,你會得出一個結論:

論嚴謹,論追求品質,日本比德國還差得太遠~

除了可樂標,德國工廠本身對品質的要求會遠遠高於日本的松下代工工廠。

最後放上一段徠卡官方的如何製造M10相機的視頻,供大家參考~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280e80006d00fc7328fb9\

頭號果粉


徠卡相機,分為三種:1,徠卡自己生產的相機或者鏡頭。2,徠卡與松下合作的相機或者鏡頭。3,徠卡與華為合作的拍照手機。


徠卡生產的徠卡,真心是蠻不錯的了,質量和工藝,對得起這個價格和品牌


具體解析一下:


1,徠卡自己生產的相機或者鏡頭。

早期,徠卡就是追求的世界第一,為了這個世界第一,徠卡,或者說德國的照相機廠商和光學廠商,是不會為了質量而妥協價格的。

這個就導致,德國的東西雖然好,但是價格貴。

這個徠卡相機或者徠卡鏡頭貴,是一開始就貴的。並不是因為有了品牌,所以才貴的。

這個因果關係或者說先後關係,一定要搞清楚先。


正是因為德國貨的性價比太低,所以日本貨才有機會的。

日本人以80-90%的德國質量,但是可能不到50%的德國價格,席捲了全世界。

以至於,在1960年代之後,日本取代了德國成為了世界的照相機及攝影鏡頭的世界第一地位。


1980年代,德國人在民用的照相機和攝影鏡頭市場方面,甚至一度非常窘迫和難過,德國徠卡也甚至一度瀕臨倒閉。

在同類廠商中,德國徠卡算是非常幸運的了,居然活到了現在。

但是,徠卡既然活著,就要養活自己,當然也要養活德國工人了。

以目前的徠卡公司的經營情況來說,雖然說看似徠卡的東西貴,但是徠卡的總銷售規模並不大,利潤規模也並不大,應該說,是遠遠不能和松下公司或者華為公司相比的了。


再說呢,現在只要是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基本上不會是白菜價便宜貨啊!

你要買個光學領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買個如此牛的logo,你不花錢怎麼可以呢?

如果大家都不願意花這個錢,徠卡也只有關門大吉啊。


2,徠卡與松下合作的相機或者鏡頭


應該說,徠卡是大力提升了松下的水平。

松下的徠卡鏡頭,是公認的有徠卡精髓的鏡頭。

但是,松下把徠卡鏡頭給賤賣了,是真的賤賣了。和索尼對比一下,大家應該就很容易得出結論了。

然後,徠卡也有松下版本的相機和鏡頭,其售價,怎麼說呢?看看索尼黑卡6的價格,或者看看其他索尼蔡司合作的東西,你就知道,其實松下版本的徠卡,真心不算貴了。


松下的徠卡,價格真的貴嘛?要和競爭對手相比了,你就會覺得,真心不算貴了啊


另外,我一直都不太喜歡索尼和蔡司的組合,是的,是一貫的不喜歡,這個沒有辦法,純屬個人的口味,就好比有人不喜歡吃麻辣,有人喜歡吃麻辣。

松下和徠卡的組合,確實是很好的一個組合。

至於價格,真心是良心價。


3,徠卡與華為的合作

一開始,我也覺得只是華為的一個噱頭。

不過,事實證明,德國人是真的德國人,一貫的嚴謹和認真,並沒有放任華為胡作非為。

華為的徠卡,也是真正得了真傳或者說繼承呢精髓的徠卡。


從目前來說,基本上,手機攝影,我最佩服的只有蘋果和華為,千真萬確。


光線攝影學院


德國的工業產品都以做工精緻,可靠,相機的機械部件基本上只要保養得宜,基本上可用一輩子。

我曾經在桂林的一家介紹中共革命時期的通訊聯絡站,博物館的當時的徠卡相機和現在的徠卡m的系列的相機,哎機械部份和外形幾乎是一模一樣。那臺機是1921年,由此可見徠卡旁軸的相機的設計,在很早的時候就一基本上穩定下來而且很少更改。旁軸135相機幾乎就是徠卡的標誌

日本的光學產業,基本是在二戰後,由日本光學儀器公司也就是尼康開始了整個光學產品的研發和創造。有意思的是日本人第一臺旁軸相機的設計外形幾乎和徠卡相機是一模一樣的,這一臺相機是由尼康和佳能聯合研製取名叫觀音。(佳能設計機身尼康設計鏡頭)由於造型和萊卡相機的造型太過相似而被萊卡公司控告侵權,(工業產品都是從模仿到創新)日本從20世紀初到中期,許多工業產品都是模仿山寨西方,這臺機子生產了800多臺就被下架了,可見徠卡相機在135旁軸相機的江湖地位。

但徠卡真正貴的在於它對鏡片材料的要求,徠卡鏡頭的鏡片玻璃選材要求非常嚴格,而且必在徠卡加拿大收購的一些山洞倉庫裡面保存十年以上。等鏡胚的質量穩定後,才開模做鏡,所以真正原生的萊卡鏡頭產量極低,萊卡的鏡頭設計體積小,但是居然擁有大光圈。還有在光線底下的反差反差過度銳利,平滑,即使你是直出的黑白照片都有極其豐富的影調和表現細節。

而日系廠商的產品,以相機的自動化功能多迭代頻繁,鏡頭的產量高來進行差異競爭,鏡片的開模做鏡的週期也大多在三年左右,許多鏡片組的非關鍵鏡片都使用聚樹脂纖維鏡片來替代減低成本,但是鏡片的耐用性和成像質量就不如徠卡了。

徠卡是一機一鏡幾乎可以用一輩子的理念來生產相機鏡頭。甚至可以傳下去,而現在打徠卡認證標誌的松下相機,華為手機不過是由徠卡公司的設計人員參與設計研發,調色,搞一些所謂的德味玄學,讓嚮往又用不起徠卡的人過一下癮,真正體驗徠卡光學的魅力,只有擁有一臺徠卡m相機加原生鏡頭才能感受,當然你也可以用索尼大法微單轉接!總之對於熱愛攝影的人,今天是幸福的,中國攝影配件廠商的崛起,大大降低了攝影的門檻成本,日本電子光學的普及讓大家方便攝影,而曾經如神一般存在的頂級品牌廠家徠卡,在現在國際競爭中,慢慢的也低下了它高傲的頭,生產了一些入門版本的廉價相機,國人收入的增加,也讓許多人可以輕鬆的擁抱徠卡,感受它的光學魅力,反正攝影是一種讓人發現美體會美的藝術,器材手段沒有絕對,不要糾結。

所以徠卡貴,是有其道理的。


濛濛123499906


嗯,這個問題貌似之前很多人提過,不過因為我以前在公眾號(君峰徠卡)上也寫過很多類似的文章,所以不妨搬運過來回答一下吧。


之前 iPhone X 發佈,近萬元的價格引起一片爭議,攝影圈內則不動聲色地扔出一張圖,讓很多圈外人驚詫不已:這是什麼鏡頭,為什麼那麼貴?!


眾多周知,Leica Noctilux-M 50mm f/0.95 ASPH.是目前徠卡的最大光圈鏡頭,它也遠不止是徠卡的一個產品,更是代表了徠卡鏡頭的最高光學品質。


徠卡相機鏡頭設計總監彼得·卡伯,同時也是50/0.95的總設計師



以前小編給大家分享過徠卡鏡頭的製作過程,其實這則視頻就是用來說明 “Leica 為什麼這麼貴”,比如下面這張視頻截圖上的文字寫的 “100種不同種類的光學玻璃”


別看是小小一片玻璃,其實光是玻璃鏡片本身的原料就已經是難上加難的高科技工業。


以 Leica 鏡頭來說,裡面使用的鏡片光是玻璃配方就有超過百種(還有一些以前用過,現在已經停產的),在經過配方融解、混合、凝固之後,還必須經過非常長時間的「退火」,也就是讓玻璃從融解高溫降到能用手拿的程度。


限量特別版50/0.95


由於玻璃退火速度越慢越能提高鏡片的折射率,因此 Leica 的玻璃退火需要六週,差不多是每小時降溫一度。這不僅意味著做一顆鏡頭要很久(約五十二週),再加上Leica堅持不用化學藥劑幫助玻璃融解、精密控溫等,直接造成 Leica 鏡頭成本與售價暴漲。

這也是為什麼一枚夜神能賣到8萬,正是成本過高所致。



既然對玻璃質量那麼在意,那麼嚴格檢查也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了。

Leica 宣稱這些玻璃將接受老經驗技師的 60 項檢查,不過請不要以為都是像上圖這樣用肉眼檢查,當然還會配合各種不同的儀器來檢查玻璃的質量,畢竟 Leica 鏡頭都那麼貴。


拆鏡頭時看到的藍色或綠色膠質,就是避免螺絲鬆脫用的


在確認玻璃質量符合要求之後,經過精密的電腦控制器材打磨、拋光,才能製作出 Leica 鏡頭的粗胚,之後再經過鍍膜、邊緣處理、膠合之後才能組裝成鏡頭。



你可以看到鏡頭上有個英文 “ASPH” ,意思是非球面鏡片拋光,根據 Leica 的說法,非球面鏡片製造是一開始 Leica 獨家開發的技術。



完成拋光之後,鏡片才會呈現晶瑩剔透的外觀。上圖是鏡片正在超聲波洗淨機裡面清潔,這是為了稍後的鍍膜作準備,避免在打磨拋光過程中產生的碎屑影響鍍膜質量。



在視頻中,你可以看到一個步驟:「幫鏡片的邊緣上黑漆」


視頻上並沒有詳細說明是幹嘛用的,不過老師傅說,這是用來避免鏡片內反射與鏡筒反光。

鏡筒內部塗黑可以防止光線進入後發生反射造成照片上出現鬼影。這個黑漆原廠使用的都是獨家配方的墨水,絕對不是自己拿個黑色油筆塗一塗就能了事的!



鏡片完成之後還要再經過一次測試,這部分除了用儀器測試之外,也要經過肉眼測試才能完成。

不過想想徠卡鏡頭在二戰時期的鏡頭到今天依舊相當有競爭力,天曉得在那個沒有電腦的時代是怎麼做出來的…



Leica鏡頭外殼都是金屬製造+CNC刻印,這點是 Leica 與日系鏡頭最大的不同之處。

很多人都會以為製造鏡頭只有鏡片屬於精密工業,但實際上鏡筒製造的精密度要求並不亞於鏡片!


Leica SL+M-50/0.95


根據知名 Leica 圖鑑作者 Erwin Puts 的書中所述,Leica 某些鏡頭的全對焦行程只讓內部鏡片前後移動0.75mm,足見鏡筒製造工藝的重要。

完成鏡筒之後,還要經過電鍍、烤漆等工序才能打造出我們常見的銀色/黑色鏡筒。


鏡筒組裝起來之後就像上圖這樣,是一種一筒套一筒的複雜結構。不要小看鏡片結構,每收一級光圈,鏡片玻璃配方和結構都要重新設計,而且困難呈指數式增長


NOCTILUX 能收到 F0.95,天知道做一枚這樣的鏡頭得費多少功夫。




最後就是鏡頭組裝啦!Leica鏡頭到今天還是手工組裝(所以做一顆平均要52周),想想看,如果鏡頭便宜到只要兩三千就能買到,全手工組裝怎麼可能划得來?



適當的轉移產地、降低勞動成本、引進自動化機械、簡化鏡片生產(例如塑料鏡片)等都是現在很多鏡頭製造廠的必修課,但這也是徠卡鏡頭不同於其他鏡頭之處,因為比起成像,我們第一眼看到的,更是鏡頭本身的質量啊!


一顆拿在手上沉甸甸的鏡頭對我們來說的滿足感才是最高的~

如果說徠卡只是賣情懷,那麼光憑情懷就能賣這麼貴,為什麼其他相機廠商不這麼幹?單純靠情懷又能支撐多久?

我想,答案盡在這支鏡頭中。


君峰影像


產品貴,是因為附加在產品上面的品牌文化和價值也需要買單。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244a30000211b22bf04cc\

水哥布繪畫


品牌,性能,配置有不同價位。


凌風小林


因為徠卡現在是賣給有錢人,不是攝影民工,高手在民間,買徠卡的大部分不懂攝影。



arrizo艾瑞澤旗艦店


不貴不貴。一萬買一膠片M機身加一鏡頭。可以玩十年以上。比如M2機身加50/2.8或Summitar 50/2。


千里駒13


徠卡以後和蔡司一樣,提供優質鏡頭就可以了。買徠卡鏡頭配其它機身組合最好。


敬守尊安


這個道理就是勞力士和卡西歐對比一樣的,論性能卡西歐完勝勞力士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