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銀行的理財是買短期的好,還是買長期的好?需要考慮哪些因素?


銀行的理財從期限上分,有很多種,有幾天的理財,也有三百多天的理財。短期的理財靈活但利率低,長期的理財不能提前支取,但利率高。各有優勢,很難單純根據期限來說哪個好。我介紹幾個考慮依據來供題主參考,進行選擇。

一、投資機會

有些人的投資機會很多,來銀行辦理財純粹是在等待機會。在他們眼中,銀行理財的利率並不能滿足他們的野心。他們只是希望通過銀行的理財可以減少資金收益的損失。畢竟在沒有機會的時候,他的資金收益有可能只是活期利率。這些人中最典型的就是股票投資客。行情好的時候,滿倉;行情不好的時候,就把錢撤出來買理財。這些人一定不會選擇長期理財。

二、利率走向

有些人很喜歡對未來的經濟形勢做預判,在他們的眼中,利率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有走勢的。比如在現階段,很多人都認為利率處於下行期。也就是說銀行的利率有可能會逐漸降低。在這樣的情況下,選擇長期理財更加穩妥。如果選擇短期理財,到期之後再買的話,利率就有可能還不如上一期理財。相反,如果利率處於上行期,那就買短期理財。理財到期之後再買,利率可能會超過 上一期理財。


三、利息考量

有些人沒有什麼投資機會,也不願意去探究利率走向,在他們眼中哪一期理財到期後的收益更多,就買哪一期理財。每次購買理財都有募集期,如果選短期理財,一年內就可能會出現多個募集期,募集期內是活期利息。如果選長期理財,一年內可能就只有一個募集期。從這個角度來說,長期理財更加划算。再加上長期理財的利率普遍高於短期理財,到期後的收益就會更高。

總結:

長期理財和短期理財的客群不同,長期理財的客戶中,一般老百姓居多。他們投資機會少,理財就是攢錢,不是掙錢,目的比較單純。短期理財的客戶中,金融知識較多的人居多,他們善於研判,有較多投資機會。在他們眼中,理財就是掙錢,買銀行理財的目的就是讓資金收益少損失一點。

銀行研究僧,你學習,我也跟著學習。


銀行研究僧


其實買理財產品最關心的要素莫過於兩點。一是時效性。二是收益率。

關於時效性,其內涵是能夠允許投資的這筆資金被封閉多長時間。比如封閉時間比較長的5年期定期存款。這個時效性就是5年,如果你打破5年,提前取款,那麼收益就得按活期收益率來計算。一般來說銀行的理財產品或者說信託的理財產品時效性並沒有這麼差。一般都是一年,半年,90天,一個月,14天,7天等。當然還有活期寶,餘額寶這種貨幣基金,這種基本上時效性就很高,即用即取,但缺點也有,就是投資額度不能太大,有門檻的,額度太大,時效性就得不到保障。

關於收益率,那就更簡單了。通常來說收益率與封閉期正相關。封閉期越長,收益越高。比如說5年期定期存款的收益率肯定比活期的收益率要高很多。收益率通常是按照同種類型來做比較。

講清楚了這個概念,再來回答這個問題,理財到底是買短期的還好,還是長期的好。

這個取決於投資者本人的偏好,第一,你對封閉期時效性是不是敏感?你對收益率有多高的預期?

基於自己的期望,結合我上面講的兩點,你可以自己來選擇到底什麼長期的還是來買短期的。

理財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創造額外的價值,切不可因為理財而影響正常的生活,這就得不償失了。

如果您覺得我答的還不錯,歡迎關注我@萌萌的豬豬俠,感謝點贊、評論和轉發。


萌萌的豬豬俠


最近,有網友提出,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是買短期的好,還是長期的好?對此,專家們認為,這要看你短期內是否要用錢,如果短期內有可能要用到這筆錢的話,還就不要買長期的理財產品,但如果短期沒有對這筆資金的使用需求,那還是建議購買1年期以上的銀行理財產品,因為這樣利率會稍微高一些。

其實,銀行理財將風險分為了五個等級:R1(謹慎型)、R2(穩健型)、R3(平衡型)、R4(進取型)、R5(激進型)。當然,五個等級的風險有著大不同。一般在R2(穩健型)等級以下,風險較低,收益率也不高。但是在R2等級以上,就增加了企業債券、股票基金等投資佔到一定的比例,所以本金可能會受到影響,並不能完全保本。R2以上收益高些,但風險也很大。

而針對銀行的理財是買短期好,還是長期好。我們的意見是,如果短期不用這筆錢的話,還是買長期的好,這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一是,通常期限越長,銀行理財收益率越高。而且理財產品募集期較長,若是循環購買短期理財產品,實際的收益率是要打折扣的。

比如,王女士手裡有10萬元現金,她想買三個月期限的銀行理財產品,銀行給她年化收益率3.5%,但該銀行理財產品有一個7天募集期,在這期間資金是按活期存款利率計算利息的。所以,如果循環購買短期理財的話,因為享受理財收益的時間短,實際收益率還是要大打折扣了。相反,如果王女士購買360天或270天的銀行理財產品,這樣可以少經歷募集期,可以獲得更多的收益。

二是,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美聯儲連連降息,中國央行加息的可能性並不大。進入到2019年後,國內貨幣政策全面放寬,雖不是大水漫灌,但是我國央行也是執行的是偏松貨幣政策,在貨幣市場資金充裕情況下,銀行理財產品整體收益率是下降的,所以,購買360天或270天銀行理財產品就能鎖定收益率。

三是,在現實生活中,對於投資者來說,誰也吃不準啥時候就急需要用錢,但又不想失去享受銀行理財產品的高收益率,所以,我們建議前面案例中的王女士,在用10萬的資金進行理財時,可以將5萬元的資金用於做360天、270天的中等風險的理財,一般年化收益率在4%以上。

此外,再拿出3萬元做180天、90天的中期理財,而剩餘的兩萬元可以進行30天的短期理財。這種理財產式既能滿足短期資金需求,又能夠滿足對高收益率的需求。雖不能將年化收益最大化,但這樣的理財,在平均水平上已有著提高。這樣的理財方式,更適合於資金量不大,又有可能急需用錢的中小投資者。


不執著財經


大家好!作為一位資深銀行員工,以及一名金融專業碩士,我來分享一下我的答案:在當前市場條件下,如果一筆資金可以長期用於理財,肯定是買長期的好;如果該筆資金未來只是偶爾用來週轉,而且擁有低成本的負債渠道可解決屆時的資金需求,也建議買長期的。除此之外,則應根據未來資金使用情況,選擇相應期限的理財。為什麼這麼說呢?主要考慮三點因素:

1、一般來說,期限越長,銀行理財收益越高。而且理財產品募集期較長,循環購買短期理財,實際收益率還要打折扣。

上圖是工商銀行在售的幾款理財產品,可以明顯看出來,產品期限越長,預期收益率越高。購買銀行理財,有一點需要提醒大家特別注意,那就是募集期。大部分銀行理財產品的募集期都是7天,在這期間,資金是按銀行活期存款利率(0.3%-0.35%計算利息的)。循環購買短期理財的話,因為享受理財收益的時間短,實際收益率還要大打折扣。

比如說,循環購買1個月的理財產品,考慮到每次7天的募集期,加上選擇產品的時間,一年大約只能買10次,也就是隻能享受10個月的理財收益。相比於購買1年期的理財產品,不僅收益低,還要損失兩個月的收益,非常不划算。

2、當前我國正處於經濟下行週期,而且人民幣貶值壓力不大,央行加息的可能性極小。

購買銀行理財時,有一點也非常重要,那就是未來利率走勢如何。如果是處於加息週期,短期產品比長期產品相對更有優勢,如果是處於降息週期,則長期產品比短期產品更有優勢。

央行決定是否加息,一方面要考慮國內經濟形勢,另一方面要考慮國際主要經濟體的貨幣政策以及人民幣的匯率走勢。當前,我國經濟仍處於下行週期,穩增長是優先目標,加息將進一步減緩經濟增速,顯然不在央行的選擇範圍內。另外,今年以來,美元兌離岸人民幣匯率已貶值1.71%,也就是說人民幣一改去年大幅貶值的局面,反而升值了。

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美聯儲放慢加息節奏的形勢下,人民幣貶值壓力很小,央行也就更加沒有加息的動機了。由此分析,2019年,我國央行加息的可能性極小,貨幣政策較為寬鬆,市場利率還有望進一步走低。這也意味著,隨著時間的推移,短期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還有可能下降。

3、個人或家庭當前及未來的現金流情況,以及是否具有低成本的負債來源,是理財決策的關鍵因素。

除了理財產品本身的特點以及利率走勢外,

影響理財決策的關鍵因素還是個人或家庭的財務狀況。如果一筆錢1個月以後肯定要花出去,那麼就只能買1個月的短期理財,也就無所謂買短期的好,還是買長期的好了。

這裡有一點需要提示大家:在投資理財過程中,要學會合理使用負債。假設一筆錢未來1年內可能要用,用的話也就是週轉幾天。此時,就要看是否擁有銀行信用貸款的授信額度,以及購買的理財是否能進行質押貸款或者是否支持轉讓了,換句話說,就是要用錢的時候有沒有地方借錢週轉一下。如果有的話,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去買長期的理財,獲取更高的收益了。因為借錢用幾天花不了多少利息,算下來肯定是買長期的理財更划算。

最後總結一下,考慮到以下兩點:

  1. 理財期限越長,一般收益越高,以及理財產品具有較長的募集期,長期理財在收益上的優勢非常明顯;
  2. 當前市場條件下,央行加息可能性極小,市場利率有可能進一步走低,購買短期理財的話,未來再投資時收益可能更低。

因此,建議在購買銀行理財時,應根據個人或家庭當前及未來的現金流情況,以及是否具有低成本的負債來源,優先選擇長期的理財產品。

如果覺得我說的有道理,就請點個贊支持一下吧。

歡迎關注《小錢說金融》,一起傳播金融常識,讓生活更美好!


小錢說金融


這個問題,主要還是要看你什麼時候用這個錢,經常都有客戶問我這個問題,今天我就一併回答了,長期的理財收益高,時間一般在180天左右,有些銀行的很長,有3年,還有5年的,但是我說的理財是純銀行理財,不是結構性理財產品或者別的投資性理財哈。

下面是我對近期央行降準會影響理財和存款利率的分析:

1、理財產品的利率會降低

根據以往的經驗,降準3個月後,理財產品收益就會下降。這和你買的理財產品的投向有關。

大多數銀行理財產品的投向,都是債券、國債、同業存款等。其中各類產品的佔比不同,你的理財產品裡有多少在債券,多少在國債,都會受到影響。

比如,國債佔比65%,債券佔比35%。那麼影響就是很小的,但如果反過來,那影響就大了。

但是,因為理財產品是一個投資的組合,所以風險都非常小,也就註定了理財產品不能取得較高的收益。


2、股票市場重大利好


專家表示,降準對於股市是非常好的,下一個開盤日,肯定會大幅高開。但是,也考慮到我國市場受政策影響較大,為避免08年的套牢悲劇,還是謹慎入市為好。

在此我不是鼓勵去炒股,而是希望大家看到理財產品的利率也是受央行降準的影響的,所以要買理財,最好就買個半年到1年的比較合適,明年肯定還會有變化。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杉姐說理財


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確實需要多方面綜合考慮,儘可能使利潤最大化,那麼,購買銀行理財到底需要考慮哪些因素呢:

一、央行的利率政策:

這個可以說是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最需要考慮的因素了,因為央行的利率變化會直接影響到你對理財產品的週期配置是否合理,打個比方說,如果你現在做了三年的定期存款,結果一年後央行上調利率了,那麼你這個三年定期存款就有點虧了。

個人認為,從目前的經濟形勢來看,央行在2019年加息的可能性不大,有可能會降息,因此,從央行的利率政策這個角度來考慮的話,現在做中長期定存或者購買國債比較划算!

二、個人的資金流動性:

對於我們大多數老百姓來說,基本上都是拿工資存點錢,全家的開支可能就指望著這筆錢,因此,如果你沒有除工資之外的額外經濟來源的話,在做理財的時候,最好是短期+中長期做一個理財產品的組合,這樣既可以保證日常不時之需,也能使利息最大化。

三、理財產品的類型:

如果你是在銀行買的股票型基金,那麼你就得考慮目前股票市場是處在一個什麼樣的位置,是已經見底還是還有繼續回調的空間;如果你是購買的貨幣型或者債券型基金,那就要考慮央行利率的變化;如果你是買的短期高利息理財,這樣的理財一般是流入房地產,那麼你就得考慮房地產未來的走向......

總的來說,不同的理財產品需要考慮的因素是不太一樣的。

以上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如果對你有益,就請點個贊,如果還有其他問題,可以私信我!


K濤資本


理財買短期的好,還是長期的好,這個對不同人來說,選擇是不一樣的。主要從流動性、收益率、風險性三個維度來考慮。

一般情況來說,短期理財的收益率比長期理財的收益率要低,這是因為期限越長,理財產品的管理人可以有更好的安排,比如配置一些期限較長的優質債券,獲得更高的收益率。但是如果期限太短,就無法選擇較長週期的資產進行配置,只能選擇短期票據和貨幣市場工具,自然收益率就更低。

比如說貨幣基金,當天贖回第二天可以到賬(對於寶寶類產品,平臺可以提供資金作轉轉池,實現隨時轉入和轉出),那麼這就要求貨幣基金的管理人只能將資金投資於流動性非常高的資產,以應對有可能出現的大額贖回,目前貨幣基金收益率在2%~3%。

現在有不少7天期的短期理財和30天期的短期理財,收益率在3%~3.5%,而一年期的定期理財收益率可以達到4.5%~5%。

因此,買短期的好還是長期的好,最主要還是考慮自己的資金安排,因為定期理財買了後是不能提前贖回的,如果中途需要用錢根本取不出來就會比較麻煩,需要根據自己的資金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如果本身資金閒置時間可以比較長,那麼選擇一年期的定期理財比較合適,期限既不會太長,也可以獲得更高的收益率。

最後,還需要注意一點,雖然都是理財產品,但不同的理財產品對應的風險是不一樣的,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分為PR1到PR5一共五個級別:

PR1為保守型,PR2為謹慎型,PR3為穩健型,PR4為進取型,PR5為激進型,風險等級依次上升。我們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風險承受能力選擇與自己相匹配的理財產品,如果本身屬於保守型投資者,但卻購買PR5激進型理財產品,一旦真的發生了虧損,會帶來金錢上和精神上的雙重打擊。

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一般選擇PR2及以下的級別的理財產品就可以,每一款理財產品都有產品說明書,上面會寫明該產品的風險等級,一定要詳細看清再決定是否購買,不能單純追求高收益率,高收益率往往對應的也是高風險。


財經宋建文


您好,我從獨立理財顧問的立場來說說這個問題。

雖然題主沒有具體指出是哪種銀行理財產品,也沒有描述理財資金的屬性,那麼我就以投資者清楚理財資金的投入期限,並且短期和長期的產品都是相近風險水平。在這種情況下,選長期還是短期重點考慮以下兩個因素。

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

目前銀行固收類理財產品多以債券和債權為主,浮動收益的有掛鉤各類指數的結構化產品,還有更加激進的投資股票等權益類資產的產品。

我們應該根據所選理財產品的風險屬性來考慮投資週期的長短。有人認為國內經濟下行,利率在未來一段時間也會保持較低水平,因此建議鎖定現階段的較高利率水平,應選長期產品。這種看法放在保險年金和壽險方面是比較合適,但對銀行理財則不一定。因為銀行理財不保本保息,而且利率下行對債券、債券和股票等資產反而有利。

所以,我建議理財產品是投向債券或債權的,建議選短期。理財產品投向股票的,建議選長期。因為債券和債權本質仍屬於借貸,最大的風險就是交易對手債務違約,不還錢!所以借錢的時間越短,風險就越小。而股票則屬於權益類投資,盈利的邏輯是所投企業基本面向上且好過預期,要實現這個目標,則需要時間來孕育和發展。

關注監管政策的變化

由於絕大部分人購買理財的頻次並不高,因此對金融監管機構的政策變化所帶來的影響感受並不深。例如在2017年底發佈徵求意見,並在2018年5月正式出臺的《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 》,簡稱資管新規,就極大地改變了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現狀。

原來以資金池形式存在、底層資產不清晰、期限錯配的理財產品如今被整改出清;以往通過銀行委貸或銀信合作的通道業務-地產委託貸款、信託,如今也幾乎絕跡於江湖;甚至在互聯網金融火爆的時候,有銀行與P2P合作,推廣互聯網理財,如今也一地雞毛。

有人說應該抓住監管政策關門的最後一班車,因為這麼“好”的產品以後就沒有了。可我卻認為,當政府都感覺到危險而限制的時候,對普通投資者而言就是要剎車的時候,因為我們輸不起。

所以瞭解當下監管政策的變化,政策支持的,我們可以選擇長投;政策限制的,我們選擇短投觀望;政策不支持的,我們選擇迴避。

小結

大的宏觀環境並非普通人能看懂和把握,市場風險也非人力能控制,所以我們應該在自己的能力圈內做出決策。理財產品的投向和底層資產的風險程度、當下監管政策的方向和重點,這些都是現實且可以判斷的。只要產品是紮實且受監管保護的,就算有風險也是可控的。

希望我的愚見能對大家未來篩選理財產品有所啟發。


一起學家庭財富管理


現實中,銀行的理財產品期限,短則幾天,長則幾十天,很多人對於該買長期還是短期,總抱有疑惑,不知道如何選擇,那銀行理財產品要到底要買長期還是短期的呢?

有無轉讓平臺?

大家都知道,對於定期的理財產品,產品未到期之前是不允許提前贖回的,不論你如何著急或者是你願意犧牲自己的收益都沒辦法提前。在這種情況下,購買長期理財產品是存在一定的風險性的,因為未來沒有人可以預計得到,故而在沒有轉讓功能的情況下,我更加建議選擇中短期的(半年以內的)理財產品更好。

但如果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有推出轉讓的功能,那麼我就會建議你選擇長期的理財產品,一則期限越長,收益率越高,這個是共識;二則具備轉讓功能,使得資金的流動性大大加強,一旦有所需要,資金隨時可以變現。

資金量充足

上述方法主要是針對資金不足的人群而言,如果說你的個人資金足夠(不需要很多,五萬或者十萬即可),那麼你可以選擇錯期分配。在2018年5月,資管新規落地後,不少銀行就已經開始推行1萬起點的理財產品了,因此如果你有5萬元可以錯配五個期限,如果有十萬元,可以錯配十個期限,基本上每2個月內都有理財產品到期,大大提高流動性。


開放式理財產品

開放式理財產品又稱之為活期理財產品,俗稱之為T+0理財產品,也就是可以隨時贖回的理財產品,不過這個產品目前不是每個銀行都有發行的,你可以在銀行官網或者你們當地的大銀行諮詢一下,隨時贖回的理財產品,其收益率會較定期理財的收益率略低一點,但是流動性大大提高。


鯉行者


一般來說理財時間越長收益越高,我們考慮理財的時候並不是只考慮到收益還有其他方面,例如安全性,風險程度,還有是否可以隨時贖回等等。

投資者首次在銀行櫃檯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需要做一個風險測試,才能根據風險等級購買相應的理財產品,風險等級分五級對應的理財產品如下:

如果錢需要隨時用的話,那麼建議購買貨幣基金,就是和餘額寶相似的各類寶寶,年化收益率在百分之二點五到百分之三之間,贖回的話,有快速贖回,不過有限額,正常贖回的話,次日到賬。

如果是一年以上不用的話,建議購買低風險理財產品,一般年化收益率在4到5個點,風險極低,絕大多數情況下都可以得到本金和利息。

三到五年以上不用的話,穩健的建議做大額定期存單,利息可以達到4%到5.3%左右。為了應付突發情況,需要用錢,可以把錢分成幾份,每月存一份,循環定存。

三到五年以上不用的話,如果講爭取更大的收益,可以投資債券基金,也可以定投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定投可以使投資期限拉長,使投資成本降低,投的時間越長,盈利的可能性越大,根據統計最近五年業績排名前五十位的基金公司,最低收益也達到了40%左右。
可以給自己設一個定投目標,例如整體盈利10%,這樣如果行情好的話

,有可能很快就能達到目標。並不需要很長時間。

綜上所述,理財不但要考慮時間長短,還要考慮安全性和收益性,相對來說時間短的收益就低,時間長的收益高,但是對於高風險的股票型基金來說,有可能短時間會達到很高的投資收益,但是也有可能會本金遭到損失,投資者要做好兩手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