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漢風體書法有什麼特點?

紅塵苦雨洗凡心


文【漢風體書法,書法藝術的巔峰】

漢代的書風其書法藝術,在中國傳統書法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一.漢風體書法其創作的文字內容,因而不拘形跡,草率急就者居多,以而形成了其書風特色。

二.漢風體書法其靈活自由、線條自由、不拘某一種形式,屬於開放形的。

三.漢風體書法其佈局章法仍能匠心獨運,隨意揮灑,錯落有致。



四.漢風體書法就講究個“不標準”、“不規範”,而這“二個不”正是漢風體書法的特點之一。

五.漢風體書法所展現出來的“自由”,是其他書體不能相比的,在其藏鋒也好,回鋒也罷,在漢風體書法中均無固定的書法則,州常之靈動。



六.漢風體書法,其文字,篆、行、隸、真、草等各種字體都有。

七.漢風體書法,創造力極強,其豐富的書寫風格堪稱一絕,根本就沒有那麼多的束縛。



漢風體書法,在中國傳統書法上,別具一格,被譽為中國書法史上最具想象力的書法體糸,其書法創新達到了書寫藝術的之巔峰。


福祥


漢風體書法有何特點?

漢隸,是承上啟下書體,漢代隸書。由篆演變過程是一次中國漢字的一次很重要的變革。

書史記載,相傳是秦程邈所創為小篆的簡單寫法,略變,結體與篆相似,但圓轉變方折。接近隸書貌,與但是常用的小篆並存,後人稱秦隸,即古隸。

到了漢代隸書成為通行字體,終究方圓使轉變為方折,字型變扁平,漢隸,誕生。後有增加波磔,為八分體,其後楷書興起,時稱“今隸”。



漢代有了隸變,隸書不同的寫法,出現了多樣性,後湧現“伯英草聖,元常隸絕”。

漢代的隸變,有章草,是草書的開端,張芝由章草演變為小草。

隸書是楷書的規之模形。漢初的木簡,稱為漢簡書,漢末的“居延漢簡”以章草形式,簡字以圓筆書寫,具有懸針垂露的筆意,解放後出土的漢簡,字體篆隸真草齊備,風格多樣,各具其美,為中國漢字具體演變,提供了豐富的研究資料。



漢隸體,豐富多樣紛呈,古云“蟲篆既繁,草稾近偽,適之中庸,莫尚於隸。”

漢隸,規矩有則,形體抑揚,輕拂徐振,長波鬱拂,微勢縹緲,挽橫引縱,左牽右繞,何壯觀,幾雄奇,紛華粲爛。用之簡易。

至今而不衰而用之,適宜識讀,真書模範也。稱隸楷。有人評,漢隸與唐楷平分秋色。區別,自楷意應世,而無古意了,隸書是最後具有古意的書體了。


當今共識,學隸,會旁通篆與楷、草,故學漢隸是聰慧之舉。

漢代書家輩出,蔡邕,蔡琰,張芝,韋誕,崔寔。


漢風書法,雄強古樸,中國漢字孕育豐富多樣性的時代。承接拙樸,下接法韻,之書境。

壯哉,美哉,


狂喜淡墨a


漢代書法的經歷了三個時期:

1.前期,漢代傳承秦代風格,初用篆書;

2.中期,篆書出現衰落,隸書得到蓬勃的發展,並在東漢進入鼎盛時期;

3.後期,草書(章草)在漢代發展成成熟的一種字體。





馮墨卿書法


我是一人。漢風書法是一個流行詞。

漢風是個流行詞,是流行書風的其中一種說法。不如改成漢朝書法有什麼特點。

"流行書風"和”入展書風“是一時的,不要用這樣的思維套用到書法學習中。

”各種書風“只是快速成名的捷徑的用詞,對個人對書法都不是值得提倡的事情。《詩經》的三大部分“風”、“雅”、“頌”,”風“不能隨便用,”漢風體書法“是怪異的新詞。

不知道提問者的出發點是什麼,但是不要用”書風“來影響書法。

漢朝書法有什麼特點,漢朝以隸書為主。

中華文化史和書法史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漢字的”隸變“。

隸變是這樣解釋的:中國文字發展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結束了古文字的階段,隸變之後的文字,接近現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識了。

東西兩漢四百年,漢朝當然是我們非常重要的時代,很多重大的變革就是在這個時期。比如秦朝有很多文字,最常用的官方文字就是秦相李斯,修改歸納的秦篆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小篆。

上面就是我們著名秦始皇比較喜歡的字,和秦朝留給我們的感受很像。

每個時代會有一個時代的特點,但是往往都是後人主觀印象。漢朝的書法特點就是變化的隸書,自由的書寫探索書寫的時代,所有才有隸變。

秦朝時期,識字的人也不那麼多,寫字的人不多,也不需要那麼多會寫字的人,秦朝統一之前戰國時期。小篆這樣的要是認真寫那非常的難寫,非常不方便。

到了漢朝,生活開始穩定些,有很多人開始有時間在研究書法。

比如《武威漢簡禮簡》,1959年涼州磨嘴子18號漢墓出土,計木簡10枚,史學界稱之為“王杖十簡”。

除了簡體繁體,好像我們現在有些人的字也是寫成這樣的,漢簡的字普遍比較隨意。

目前我們現在很多漢朝字跡,大部分都是東漢時期的。

上圖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明拓東漢《禮器碑》。《禮器碑》全稱《漢魯相韓勑造孔廟禮器碑》,是評價非常非常高的碑,有人稱為漢隸第一。

用啟功先生在《啟功論書絕句百首》的話:漢隸風格,如萬花飛舞,絢麗難名。

因為漢隸有千姿百態,所以特別適合”創造“,我們當代很多流行書風,就是打著隸書的幌子在創造。

有些還能夠入展,隸書不是隸書,篆書不是篆書。

一人有感

在我們當代很多"書法家"打著追古的概念,發明各種新的詞。

漢字在漢朝時期是個變化定型的時期,是個讓人們開始大量使用和書寫的時期。我們當代已經不需要再做一些醜怪的變化,還假裝是書法改革。

以我僅有的知識,儘可能地客觀求真。

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捨。如有補充,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一起進步。

我是一人,喜歡書畫和藝術相關,關注我。


一人筆記


答:漢風”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文學家陸機的《漢高祖功臣頌》中:“輶軒東踐,漢風載徂。”殆至南朝,才子江淹的《雜體詩·小序》,頭一句便寫道:“夫楚謠漢風。既非一骨。魏制晉造。固亦二體。”這裡的“漢風”已專指“文體”,徹底的復古了。 今人看“漢風”二字,則詞義更加繁複。前一字“漢”,狹義的可指漢朝、漢代,廣義上則也可以指漢人、漢族。 後一字“風”,含義則更多些。它最初只是指民間歌謠(風謠),詩經中的《國風》一類,便是代表。三代以來,歷代統治者更是一直有著 “採風”的傳承習慣。 “諸侯不貢詩,天子不採風,樂官不達雅,國史不明變,嗚呼,斯則久矣,《詩》可以不續乎!” ①再後來,“風”的含義慢慢從歌謠中反映的民間風情,逐漸延伸到社會的風尚習俗:“世之君子,當不諱之朝,思採風之義,史失而求諸野,閒中一寓目焉,未必不興發其致君澤民之念也。”②五四以後,隨著西方民俗學的引入,“風”的含義,狹義上泛指一切的民間口頭創作,如神話、傳說、歌謠、故事、諺語、戲文、說唱、謎語等;廣義上,則涵蓋了全部的社會風俗。 這樣,“漢風”一詞便有了學術上的四種概念:漢代民歌謠諺,漢代風俗習俗;漢族民歌謠諺,漢族風俗習俗。 無論從“兩漢文化看徐州”的角度,還是“重振大漢雄風”的角度看,目前在徐州倡導的“漢文化”之“漢”,都是指中國歷史發展中的“漢代”。而從當代民俗學的概念出發,“風俗習俗”完完全全涵蓋了“民歌謠諺”,那麼,本文研究的“漢風”主體,便只能是“漢代風尚習俗”,或曰“漢代風俗”。從這個意義上說,“漢風”的含義是中性的,他是指中國歷史發展中前後兩漢(前206年——220年)期間的社會風尚民俗。是一個歷史的、民族與民俗傳承上的概念。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漢風代表的是一種具有漢族特色的風格。漢風的漢正是漢民族的漢。漢風,是漢文化的昇華是漢文化的藝術化。漢風是漢民族的品牌和象徵,不具有政治意義而是一種藝術和文化!

漢風體書法,又稱“中國書法”,另分為“軟筆書法”和“硬筆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從狹義講,書法是指用毛筆書寫漢字的方法和規律。

中國文字的發展,經過秦統一中國後,連續對漢字進行簡化、整理,使漢字逐漸走向規範化。漢字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古文、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幾個階段的演變過程。其中,篆書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隸書則有秦隸、漢隸之別。由此可知,歷史上任何一種新的字體,都是經過長期演變逐漸形成的。總體來說,楷書形成後,中國文字已基本定型。

1、古文古文包含甲骨文與金文;其中,前者被人們視為中國最早的定型文字。甲骨文:為商朝後期用寫或刻的方式,在龜甲、獸骨上所留下的文字

2、篆書: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小篆的形體結構規正協調,筆勢勻圓整齊,偏旁也作了改換歸併。

3、隸書從小篆向隸書演變的第一步,最顯著的變化是從婉曲的錢條變為平直的筆畫,從無角變成有角。到了西漢,隸書完成了由篆書到隸書的蛻變,結體由縱勢變成橫勢,線條波磔(磔:用筆向右下斜 )更加明顯。隸書的出現是漢字書寫的一大進步,是書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漢字趨於方正楷模,而且為以後各種書體流派奠定了基礎。

4、楷書"楷書"又名真書、正書、今隸。這種字體一直沿用至今,被視為標準字體且為世人所喜愛。楷書有一種穩重而衍生出寧靜之感;文字因個人書寫的方式、性格之異,而有不同風格的同一字體。

5、行書"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運筆自由的一種書體。行書不同於隸、楷,其流動程度可以由書寫者自由運用。行書表現出浪漫唯美的氣息,流利而不草率,工整而不拘束。

6、草書"草書",又稱破草、今草,由篆書、八分、章草,沿襲多種古文字變化而成。草書本於章草,而章草又帶有比較濃厚的隸書味道,因其多用於奏章而得名。章草進一步發展而成為"今草",即通常人們習稱的"一筆書"。草書最能體現書法藝術的線條美,字形相連、筆劃飛舞、生動簡約,最能充分抒發藝術家的豪邁情緒,體現創作者的個性風格。

7、金 文金文也叫鐘鼎文,主要是指商代早期至西周時期,在青銅器上刻或鑄的銘文。商末周初時期,青銅器上的銘文字體凝重,行筆方整,有豎行無橫行,到西周盛世及後期,青銅器製作日益精美,金文也更加成熟,行筆上變方整為圓勻,結體也更緊密、平正,且豎有行橫有距。

石鼓文唐朝初年,在陝西鳳翔縣發現了十個象小圓桌那麼大的鼓形石頭墩子,上面刻有文字人們稱它們為石鼓文。在每個石鼓上刻有一首四言詩。石鼓上的文字是我們現在能見到的最早的籀文(籀,zh ò u就是大篆)。據考古學家研究,這些石鼓是春秋末到戰國初年秦國的產物。石鼓文,筆畫圓潤而且莊重,字體大小勻稱,並有一定的規律。


求世事洞明書練達文章


漢隸風格雋逸,古樸自如,筆法簡練,容易駕馭。多折筆無彎鉤,排列整齊,易讀易認。


團山子3


漢代已隸書為主,隸書蓬勃發展,“漢隸唐楷”。

個人非常喜歡隸書,看似簡單,其實寫好實屬不易,要注意“蠶頭燕尾”,中鋒行筆,婉轉曲折。




墨桑藝遊


八個字簡單概括就是古拙蒼勁、雍容大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