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精良?窳劣?川軍的裝備到底怎麼樣

前幾天筆者曾在此發文《紅軍飛奪瀘定橋幾個問題的再探討》,文中說到了瀘定橋堵截紅軍的川軍裝備窳劣,有評論反駁說川軍裝備並不差,不僅不差,而且還很強,根據是土城戰鬥紅軍因川軍的火力特猛而失利。

其實早在前幾年,一篇署名馬民康的文章《川軍的裝備,真的窳劣嗎?》就說到了同樣的問題。因為有李宗仁、胡臨聰、張宣武等回憶都是說出川參加抗戰的鄧、田部川軍裝備十分的窳劣,馬的文章對李、胡、張的說法給予了反駁,認為川軍的裝備並不差,並且用了二十一軍大量原始數據來證明他的說法。

那麼到底川軍的裝備是精良還是窳劣呢?

精良?窳劣?川軍的裝備到底怎麼樣

1934年4月出版的《六路圍攻軍事簡報》第五卷第廿三號,記錄了川軍各部對川陝紅軍六路圍攻時的彈藥消耗情況:

第一路鄧錫侯部:七九步彈30萬粒,七九機槍彈6萬粒;

第二路田頌堯部:七九步彈20萬粒;

第三路李家鈺部:七九步彈21萬粒;

第四路楊森部:七九步彈45萬粒,七五管退炮彈100粒,八二五迫擊炮彈360粒,路易式機槍彈3.2萬粒;

第五路王陵基部:七九步彈114萬粒,八二五迫擊炮彈12080粒,七九機槍彈8.4萬粒,路易式機槍彈22.52萬粒,四七迫擊炮彈19334粒,衝鋒槍彈9900粒,手提機槍彈14.4萬粒,二十五磅飛機炸彈520粒,六十磅飛機炸彈320粒,120磅飛機炸彈20粒;

第六路劉邦俊部:七九步彈12萬粒。

從上面的這組數字能看出什麼呢?三個字:不均衡。你看第五路王陵基部隊消耗的情況,和其他幾路的差距有多大。這是劉湘的部隊。徐向前在回憶反六路圍攻時,也有說到這個王陵基部隊:“敵第三師不愧是劉湘的精銳,武器裝備好,戰鬥力不弱,又有飛機大炮掩護,我們啃不動它。”

打仗嗎,這一路和那一路未必一定要均衡用兵。但四川軍閥這六路的不均衡並不完全是因作戰的需要,而是這一路和那一路根本就不是一支軍隊。

如今的很多人把川軍當成一個整體了。這是大錯。川軍從來不是一個整體,用一句話是無法概括有著天壤之別的各路川軍的,裝備也是如此。川軍的裝備有的精良,有的窳劣,不同的川軍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不能用劉湘川軍裝備的精良來否定鄧田劉川軍裝備的窳劣,就像不能用蘇錫常農民的富足來否定滇西和陝甘農民的貧窮,一樣的道理。

舊中國的軍閥,有些省軍是一個整體,比如北方的奉軍、晉軍,就是。但南方以省冠名的軍閥派系,除了新桂系以外,統統不是。比如粵軍,就分張發奎系、陳銘樞系、陳濟棠系;比如黔軍,又有興義系、桐梓系;比如湘軍,又分唐生智系、賀耀祖系、譚延闓系等等。川軍就更復雜,粗略地說,有楊森二十軍系、郭汝棟二十軍系、劉湘二十一軍系、賴心輝二十二軍系、劉成勳二十三軍系、劉文輝二十四軍系、鄧錫侯二十八軍系、田頌堯二十九軍系,另外還有劉存厚系、李家珏系、羅澤洲系、範紹曾系等等。這些個不同的派系,你別看都打著國民革命軍的旗幟,都用著國民政府統一的番號,實際上都是各自為政,水潑不進的獨立王國,就跟東周時期諸侯割據的情形差不多。

要說川軍的裝備,四川軍閥太複雜,就是用十萬字也難以說清楚,今天就挑最具代表性的劉湘部隊和鄧、田、劉部隊來說一說。

精良?窳劣?川軍的裝備到底怎麼樣

先說劉湘部隊。

土城之役紅軍吃了虧,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輕敵了,沒想到劉湘所部的郭潘二旅戰鬥力這麼強。而郭潘部戰力強,其中一個原因是裝備特別強。

1987年,《近代史研究》上發了一篇署名元江的文章《中央紅軍長征途中未能北渡長江原因初探》,給我留下特別深的印象的是這一段:

“四是武器精良,裝備較好。兩個機槍團,共36個連,配備英制路易式輕機槍。師旅有機炮營,團有機炮連,營有重機槍連,連配6~9挺輕機槍,參加土城作戰的教導師第三旅郭勳祺部,旅部有手槍營(四連)、機炮營(五連),步兵連一、四、七班為狙擊班,由優秀射手組成;二、五、八班為衝鋒槍班,配仿湯姆遜衝鋒槍;三、六、九班為小炮班,配三六迫擊炮。全旅官兵約六千人。”

我當時感覺有點玄,不大相信。

好傢伙!一個連就有三個迫擊炮班,三個衝鋒槍班,這可是1935年呀,就是到了1948年,國民黨美械的王牌軍也沒這麼牛哇!

但後來隨著閱讀的增多,才越來越感覺,元江文中說的完全有可能。

為什麼有可能呢?因為那年頭軍閥部隊的編制裝備,根本不按國際通用的標準,想怎麼編就怎麼編。比如以窮苦著稱的西北軍,東出潼關時的高樹勳旅,就有一個裝備了36挺重機槍的機槍團;比如在川軍中擁兵最少地盤最小的羅澤洲部,他就一個師的兵力,可這個師竟然編了一個全部裝備衝鋒槍的手提機槍團;比如中原大戰時的閻錫山警衛旅的機槍連,不是國際慣例的4挺至6挺的配備,而是27挺的配備;比如合水戰役時馬步芳的一個騎兵連,有四百多兵馬,等等,這樣的例子很多。所以,劉湘這樣的編制也就沒什麼不可能的。

劉湘部川軍的裝備精良,利益於兩個方面,一方面、也是主要的方面,是他有自己獨立的兵工體系。

蔣介石統治下的舊中國,除了中央控制的漢陽、金陵、鞏縣三大兵工廠外,地方軍閥也多數都建有自己的兵工廠。這其中,排第一的是瀋陽兵工廠,排第二的是太原兵工廠,排第三的,就得說是劉湘的二十一軍重慶修械所了。也就是說,劉湘的這個修械所比粵軍陳濟棠、桂軍李宗仁的兵工廠還要強。

二十一軍修械所之所以不能和瀋陽、太原兩大兵工廠相比,主要是重兵器火炮不能生產,而要論包括迫擊炮在內的輕兵器的生產,在上世紀的三十年代,它完全有資格排老大。

1938年5月,二十一軍武器修械所所長藍田玉給蔣介石中央有一個報告,名為《藍田玉呈委員長行營主任顧祝同的報告》,報告了重慶修械所的總產量:

82.5毫米迫擊炮750門,擲彈槍1000支,47毫米迫擊炮2800門,衝鋒槍4700餘支,捷克式輕機槍2000餘挺,137毫米迫擊炮56門,步槍2萬餘支。

藍田玉這個報告,對蔣介石的中央,是打了埋伏的。就在這份報告之前的1938年2月27日,顧祝同給蔣介石的密電,其中所說的劉湘的裝備情況是這樣的:

重慶,午漾,據報劉湘所存儲械彈計步(槍)彈三千萬發,分存嘉定、宜賓兩處,未發捷克式機槍五千餘挺,路易式機槍八百八十挺,已發存劉樹成部路易式機槍六百餘挺,捷克式機槍百餘挺,等語。

從捷克式機槍這一項上來看,藍所報為2000餘挺,而顧所知,劉部沒發下去而庫存的即達5000餘挺。

兵工署接管重慶兵工廠時,該廠捷克式輕機槍的月產量達300挺。也就是說,以劉湘這個修械所的產能,一年就不止2000挺。

顧祝同所偵知的,也未必是二十一軍輕兵器的全部。再看戴笠的密報:

精良?窳劣?川軍的裝備到底怎麼樣

咱們退一步說,即使是藍所報告的這個數字,也是相當的驚人了。比如這82.5毫米迫擊炮。如果按照一個炮兵營12門的配置,這750門就是六十多個迫擊炮營的編制數了。

當然劉湘的炮兵營不是12門的配置。當時的炮兵營,全世界的標準都是12門或18門的配置,但劉湘的迫擊炮營差不多是60門的配置,比一個炮兵團的配置還要大。

沒辦法,那年頭的軍閥就是這麼任性。

當然像劉湘這麼任性的還有閻錫山。北洋時期,炮兵團的編制是54門制,到了國民政府時期,炮兵團最多是36門制,但閻錫山在中原大戰時的山炮團是72門制。

劉湘在迫擊炮的生產上,那是相當的牛逼。小口徑47毫米,中口徑82.5毫米,大口徑137毫米,成龍配套。

137毫米的迫擊炮,不僅國內只有他劉湘一家生產,就是在國際上,也很難找到這個口徑的。

47毫米的小迫擊炮,在全國也只有他重慶生產,別無二家。這小迫擊炮沒有編成炮兵營也沒有編成炮兵連,而是以班或排的編制配屬到了步兵連。把迫擊炮配屬到步兵連的,在當年的中國,也只有他劉湘的二十一軍,奉軍沒有,晉軍沒有,中央軍也沒有,直到抗戰後期極少數的美械部隊,才有,但數量則又少於當年劉湘的二十一軍。

除了迫擊炮的產量牛逼,二十一軍兵工生產第二牛的,是輕機槍的生產。當年重慶生產的輕機槍有兩型,一個是仿捷克ZB26式,一個是仿瑞士啟拉利KE7式。

精良?窳劣?川軍的裝備到底怎麼樣

到抗戰全面爆發時,甭管是哪一型號的輕機槍,全中國只有二十一軍的重慶武器修械所可以生產。就這麼牛!

真的嗎?真的。捷克式輕機槍最先是天津的大沽造船所於1927年仿製成功,但大沽廠很快便隨著北洋軍閥的覆滅而不復存在。粵軍陳濟棠的廣東兵工廠也是在1935年仿製成功了捷克ZB26輕機槍的,但直到抗戰爆發廣州淪陷,尚沒有批量出品。其他兵工廠,包括蔣介石中央控制的漢陽、金陵、鞏縣等大廠,都不能生產。

東三省兵工廠是早在1928年便成功仿製了日本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歪把子)的,當時命名為民十七年式輕機槍,但九一八後,沒了。

1938年,國民政府兵工署的署長俞大維考察劉湘的二十一軍重慶修械所時,大為驚訝,因為中央軍也想仿製,但花了很多銀子,直到這時卻還沒能仿製成功,沒想到劉湘已經如此大規模的生產了。

啟拉利KE7輕機槍,這也是沒有出現在藍田玉報告中的暗器,因為生產啟拉利輕機槍的不是二十一軍的修械所,而是民營華興機器廠,所以藍田玉的報告中根本就沒提。實際上這民營的華興機器廠就在重慶的合川,也就是說,它就在二十一軍的地盤上,實際上也就等於是二十一軍的編外兵工廠。啟拉利輕機槍的產量也相當驚人,光是1934年至1936年,就出品了6000餘挺裝備給了二十一軍。

以一個連9挺,一個團100挺來大致估算,6000挺得裝備多少個團?

迫擊炮輕機槍外,劉湘二十一軍第三個比較牛的就是仿湯姆遜衝鋒槍,這個槍不是劉湘獨家生產,但生產此槍的,全國也只有兩家,一個太原,一個重慶。

精良?窳劣?川軍的裝備到底怎麼樣

二十一軍修械所出品的湯姆遜衝鋒槍與美國的原型並不相同。不同有三:一是槍管加長到365毫米,比原槍的267毫米長出近100毫米,為的是滿足步兵火力的需要;二是加裝了可以摺疊的兩腳架(類似美原型的M1923),為的是提高射擊的穩定性;三是改原槍的口徑11.43毫米為7.63毫米,為的是與當時最為流行的毛瑟手槍子彈通用。

藍田玉給中央打的報告中,說仿湯姆遜衝鋒槍總共生產了4700支,誰知道這裡面又打了多少埋伏。當然,就算他沒打埋伏,4700支也不是一個小數目了。

劉湘的裝備精良,佔第二位的是他有外購的渠道。

因為佔據了出海的長江航道和已經開埠的重慶碼頭,劉湘還可以從水路向洋人購買兵器。據負責給劉購買軍火的範崇實回憶,光是經他的手,就至少買了英制劉易斯機槍3000挺,伯格曼手提機槍1200支和伯格曼手提機槍槍管2400根。而範所經手的這些,絕對不是劉湘外購軍火的全部。

說到這裡,應該可以理解土城之戰川軍裝備強是因為什麼了吧。

精良?窳劣?川軍的裝備到底怎麼樣

說完了劉湘川軍,再說一說鄧(錫侯)、田(頌堯)、劉(文輝)川軍。

對川陝紅軍六路圍攻時,鄧錫侯為第一路,田頌堯為第二路,當時的子彈消耗情況已如上述,可以從一個側面窺知其裝備情況。到了抗戰全面爆發後,鄧、田所部川軍,曾合編組成第二十二集團軍出川抗戰。這時的裝備情況怎樣呢?請看時任122師364旅727團團長的張宣武的記述:

“軍直屬和各師、旅,都沒有騎兵和炮兵,除步兵團各有一個迫擊炮連外,全軍沒有一門野炮或山炮,更沒有任何防空武器和反坦克武器。輕重機槍和步槍都是四川土造,射擊距離很近,準確性極差,極易發生故障,而且輕重機槍的數量非常之少。以122師364旅來說,全旅只有八挺重機槍和兩挺輕機槍。”

張宣武說全旅只有兩挺輕機槍,可能會讓人不解,怎麼輕機槍比重機槍還要少?沒錯,除了有錢向外國購買和像劉湘這樣能夠自產輕機槍的少數軍隊外,一直到全面抗戰爆發,全國軍隊中的絕大多數,輕機槍的數量都要少於重機槍(因本人寫有專文,這裡不贅述)。

劉湘的么爸劉文輝和鄧、田所部差不多。如果非要對比,那麼他比鄧、田兩部更差。

劉文輝二十四軍的參謀長張伯言等在回憶大渡河戰役時,有一段是這樣說的:

“紅軍在對山以火力掩護,部隊由山下向野豬崗山頂仰攻。唐灼元團機槍連有一機槍手,用機槍附射山下紅軍,但被對山紅軍一槍擊倒。這時第五旅部隊因槍支射程有限,無法對付對山紅軍火力,只有向山下仰攻的紅軍射擊。”

看到沒有,紅軍可以從對山打他們,而他們卻無法打對山的紅軍。

《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有人問一個曾在瀘定橋打過仗的原國民黨軍官,為什麼紅軍在奪取瀘定橋的時候傷亡那樣少?他說,因為國民黨的槍支太陳舊,子彈都潮溼發黴了,大部分打不到河對岸。……"

大渡河不過百多米寬,按說再差勁的步槍,也不至於打不到對岸呀?

這要具體分析。

川造步槍的射程差,主要還不是子彈發黴的問題,而是:第一,它射程本來就差。

當時國內各兵工廠,尤其是軍閥控制的兵工廠,其生產的步槍往往各有品牌,比如瀋陽廠的遼十三年式、太原廠的仿三八式,漢陽廠的漢八八式、鞏縣廠的仿九八式、四川廠和廣東廠的元年式等等。

元年式是中國第一支制式步槍,是德國毛瑟九八的中國定製型,在德國稱作M1907步槍。最初的口徑是6.8毫米,到了1919年,中國的仿製品又統一改為7.9毫米。該槍與毛瑟九八相比,各項性能指標完全一樣。但到了四川這裡,實際上的出品就不一樣了。因為造槍用的鋼質差,耐壓值低,四川造的元年式實際上不能通用毛瑟尖彈,它必須用減裝藥的子彈。既然是減裝藥,那射程自然不比一般的子彈。

精良?窳劣?川軍的裝備到底怎麼樣

第二,是槍膛的磨損造成的彈道改變而士兵不能正確調整使用的問題。

張伯言等說瀘定橋守軍步槍打不到對岸,他們都沒有細說,實際上不是說子彈不能飛行到一百米外的對岸,這有一個槍的彈道改變的問題。

這又要說說鄧、田、劉等控制和瓜分的四川兵工廠的歷史了。

設於成都的四川兵工廠是國內兵工老廠,在清末,也算是比較著名的兵工廠。但自從進入民國後,戰事頻繁,軍隊擴張加劇,於是便十倍百倍的擴大生產,其出品便只能粗製濫造,而且是一年不如一年。特別是自1916年後,四川各路軍閥連年在省內混戰,而整個四川就這麼一個兵工廠,都想吃這個唐僧肉,於是你爭我奪,搶到手的便竭澤而漁,不遺餘力地加班生產,搶不到手的就盡著法的破壞,我得不到也不能讓你好用,這個兵工廠也就迭遭戰火,毀了又修復,修復了又毀。比較大的損失,一是1916年的省軍混戰,周駿炮轟兵工廠,給炸了個稀巴爛。二是1919年的省軍混戰,熊克武拆走了大部分機器,本想運到潼川建廠,但途中全部損失。三是1925年的省軍混戰,楊森失敗時一把大火,幾乎把兵工廠燒了個精光。四是1930年的省軍大混戰,劉文輝兵敗時又是一把大火,這個廠也就基本上廢了。

當然在劉文輝那一把大火之前,劉湘、劉文輝還是將一部分機器運到了二十一軍和二十四軍。但後來這兩個軍的經營可就天差地別了,因為有外購的機器和原材料,再加上1928年後的重慶相對穩定,有十年時間沒有戰事,二十一軍的修械所很快成為全國最優秀的兵工廠之一,而因為沒有渠道外購機器和原材料,二十四軍攫奪的那部分兵工機器幾乎成為一堆廢物。

因為長江航道被劉湘扼住,西康乃至成都沒了出海口,和渝造槍用的槍管全系進口不同,川造槍的用鋼,材質特別差,槍剛剛出廠時和洋槍沒什麼不同,但打不了多少發子彈,槍的膛線就磨淺了、磨沒了。線膛槍沒了膛線,子彈的精度變差不說,彈道也發生極大的改變,就變成超出出廠時的彈道不知多少倍弧度的拋物線了。

彈道改變了射表就應該相應改變,然後才可以根據射表調整表尺,可問題來了,誰給他測算這個射表呢?沒誰。

不能修正射表,當兵的只好根據該槍出廠時設定的表尺瞄準,那就只能是瞄頭打腳,甚至連腳都打不到了。這就好比把迫擊炮放平了打一百米外的對岸,你想想那炮彈會落到哪裡。

川造步槍不僅射程差,故障還多。據曾任24軍參謀長的王靖宇記述,在圍堵紅軍長征那陣兒,劉文輝部雖然號稱8個旅,但實際兵力不足兩萬,士兵手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槍根本打不響,不過是嚇唬老百姓的道具而已。

精良?窳劣?川軍的裝備到底怎麼樣

飛奪瀘定橋戰鬥,守軍李全山那個團有一個機槍連。機槍連是四挺的編制。而實際上,劉文輝的二十四軍各機槍連夠嗆有四挺。因為自從劉文輝那一把大火後,四川就沒有能力再生產機槍,而他又沒有通道從國外購買,原來生產的那些機槍就只能是打壞一挺少一挺。胡臨聰在回憶出川抗戰時就說,他們四十一軍機槍連的編制,也僅僅是個編制,很多根本就沒有機槍。這就跟抗戰時晉綏軍的騎兵師沒有戰馬一樣。

輕機槍如何呢?更慘,四川兵工廠不能生產輕機槍。那不能跟洋人買嗎?買過,1933年劉文輝用了大量的銀子從上海進口了一批洋槍,偽裝成民生器具藏在貨船裡走水路意圖運往西康,但走到重慶為其大侄子截住,花了那麼多錢最後連一根撞針都沒得到。西康沒有出海口,唯一的水路又被劉湘扼控。直到1937年,劉文輝的部隊沒有輕機槍。

花機關槍有沒有呢?這玩藝可是很多軍閥都能自產的。沒錯,川軍劉存厚部、羅澤洲部等遠比劉文輝規模更小的小軍閥都有專門的花機關生產廠,但是,劉文輝沒有。

實際上,自從1930年成都的四川兵工廠毀於戰火後,鄧、田、劉部川軍使用的基本都是1930年以前四川兵工廠出品的老槍。

所以說,雖然都是川軍,土城堵擊紅軍的劉湘二十一軍和大渡河堵擊紅軍的劉文輝二十四軍,從武器裝備上說,那是兩個極端,一個是特別的精良,一個是出了奇的窳劣。

行了,篇幅夠長了,就此打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