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桐城印象

隨筆 | 桐城印象

隨筆 | 桐城印象

桐城,安徽省安慶市東南部的一個小縣城,因適宜種植油桐而得名。明清時期,桐城文風昌盛,曾留下了“中國文都”的美譽。因一直慕名“桐城派”,筆者隻身前往桐城採風。三日之行,這個城市給筆者留下了很特別的印象。

提起桐城,估計很少有人知道,而六尺巷的名氣似乎要大許多。據說,清康熙年間,大學士(清朝不設宰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氏因宅界發生爭執,雙方互不相讓。張家人馳書一封到京城,想讓張英出面替自己出氣。張英接到家書後釋然一笑,揮筆寫下“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差人將此詩寄回老家。張家人收到書信後,恍然大悟,連忙退讓了三尺。吳氏見狀深感慚愧,也讓出三尺,六尺巷由此得名。

一條長100米、寬約2米的小巷子著實不起眼,但其承載的中華民族鄰里和睦相處的禮讓美德卻留給後人無盡的思考。巷子雖窄,心域卻寬,真正印證了“宰相肚裡能撐船”的博大胸襟,也無怪乎後來有了父子雙宰相(張英乃張廷玉之父)的佳話。

令人驚喜的是,桐城市人民法院創造性地把六尺巷智慧運用到審判執行工作中。在桐城法院孔城法庭,筆者看到了大力宣揚“和與讓”傳統美德的“六尺巷調解室”,牆上懸掛著“六尺巷調解工作法”:以借古喻今為切入點,用六尺巷典故啟發人;以辨法析理為著力點,用情理法交融引導人;以化解矛盾為關鍵點,用和為貴理念感化人;以公平正義為根本點,用知進退境界昭示人。據介紹,孔城法庭年收案約450餘件,調撤率高達80%,“六尺巷調解室”已成為桐城法院的特色品牌。該品牌在促進當地鄉風文明、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中發揮了積極作用。2018年以來,該法庭辦理的案件無上訴、無上訪、無執行。一個法庭能有這樣的工作成績,想必與六尺巷文化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說完六尺巷,不得不說“桐城派”。“桐城派”是我國清代文壇最大的散文流派。因其創始人、集大成者都是桐城人,故而得名。

為追尋歷史,筆者步行至文廟和孔城老街,實地感受了桐城濃厚的文化氛圍。在文廟,筆者聆聽了原桐城縣誌辦主任潘忠榮先生給參觀遊客上的一堂生動的桐城歷史文化課。他全面介紹了桐城歷史、“桐城派”、“六尺巷”文化的發展歷程。以前,筆者只知道“桐城派”,並不知曉其代表人物有哪幾位,這節課不僅讓筆者瞭解了桐城的人文歷史源遠流長,也讓筆者牢牢記住了“桐城四祖”戴名世、方苞、劉大櫆、姚鼐幾位重要代表的名字,也算是一大收穫。“窮不丟書、富不丟豬”是對桐城百姓重視讀書最形象的描述;而“五里三進士,隔河兩狀元”“父子雙宰相、一門三總督”讓我對桐城這樣一個小縣城居然湧現出如此多的傑出人物感到無比驚訝。桐城,究竟用什麼孕育了眾多歷史豪傑?夜晚,當筆者看到賓館前臺、房間床頭櫃上擺放的書籍時,似乎找到了答案。

除了六尺巷、桐城文化,這個城市留給筆者最深刻的印象還有地方美食。山粉團燒肉、清炒水芹、長腳河蝦、蒿子粑、孔城米餃、火烘肉……都讓筆者停不下筷子。為什麼桐城的菜這麼好吃呢,筆者想,大概它也是有“文化”的菜吧!

隨筆 | 一位女法官的“期許”

隨筆 | 與祖國的司法事業共成長

《中國審判》雜誌開始徵訂啦!

最精美的版式

最精彩的案例

最前沿的庭審

訂一本生動權威的法制新聞半月刊相當於交了一群高品位的法官朋友

歡迎訂閱 2020 年度《中國審判》雜誌

随笔 | 桐城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