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唐朝是如何發展成為世界帝國和國際秩序軸心的?

導語

歷史的長河總是波瀾起伏,有高潮也有低谷。自公元前三世紀至公元二世紀中期,持續近四百的漢朝,以其強盛的國力,遼闊的疆域和文化思想的大繁榮,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聞名於世界的大帝國。漢朝這座高峰之後,中國歷史陷入了三國鼎立、魏晉南北朝長達四百年的大分裂時代;在經過五胡亂華的極度混亂期後,中國的社會秩序終於從疲憊癱瘓狀態中恢復正常。公元589年,南北朝統一,隋朝建國。統一的隋朝雖然僅僅維持了短短的三十八年,卻過渡誕生了一個光芒萬丈的大帝國——唐朝。

唐朝是如何發展成為世界帝國和國際秩序軸心的?

特別是從唐太宗“貞觀之治”到其玄孫唐玄宗“開元盛世”的歷史。這一時期,唐朝整個社會,無論物質生活還是精神生活都達到了當時世界各國的頂點。唐朝的國際政治影響力空前巨大,經濟高度繁榮,文化思想開放自由,百花齊放,巍然成為眾星拱月的世界性顯赫帝國。那唐朝是如何發展成為世界帝國和國際秩序軸心的?下面筆者帶大家一起看看。

一、為政之道,貴在得人,瞭解唐帝國盛極一時的根本。

公元618年,唐朝繼承了前代隋朝留下的豐厚政治、經濟和文化遺產,在長安建國,李淵登位為唐高祖。客觀地講,唐朝在開國之初就已經擁有十分有利的國際和國內基礎。隋朝文帝時創立的科舉官吏制度在唐朝進一步鞏固成熟,並自此成為1300多年的中國政治人才選拔標準。

隋朝耗費巨大勞力,甚至動員了婦女才建成的京杭大運河,一向被認定為隋朝的惡政工程,是導致隋朝快速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放在更長遠的歷史中考量,卻無法抹煞它的歷史功績。唐朝就是第一個受惠的朝代,因為京杭大運河的貫通,一方面,中國境內先進的生產力由歷史始源地北方黃河流域,向南方的長江流域傾斜。

唐朝是如何發展成為世界帝國和國際秩序軸心的?

隋朝遠交近攻,一方面懷柔以伊犁河谷為中心的西突厥,一方面軍事攻擊蒙古高原的東突厥,成功消化了北方遊牧政權的壓力。並且積極聯絡,西蕃各國紛紛來朝交流。基於這些良好的內外部條件,唐朝開國之初就氣勢如虹。

而從主觀上看,唐朝迅速興起,確立盛極一時的帝國地位,主要在於開國後連續幾代的皇帝都是善於發揮人才作用的英明君主。這一特徵,在李世民、武則天、李隆基三個皇帝身上體現得尤為充分。

唐太宗李世民於公元626年繼位,第二年改元貞觀,在位二十四年。他文治武功極富盛名,被後世譽為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帝王之一。統觀貞觀年間,唐太宗的政治方針鮮明地體現了民本主義思想。在記錄唐太宗與臣下有關政治方針、政治倫理的《貞觀政要》中,開宗明義提出“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意思是說,做君王的,凡事首先要考慮到百姓的生活,如果損害百姓的利益而供自身享受,就好像是從腿上割肉來填飽肚子,肚子飽了人卻死了。“民為貴”原本是孟子的理想,真正付諸實踐的,卻是唐太宗。在這種政治方針指導下,唐太宗不僅取得了如秦始皇、漢武帝般對外事業發展的大成功,而且沒有像前兩位帝王那樣以犧牲國民安居樂業的生活為條件。他一手開創了唐帝國最輝煌的局面,國民生活安定,社會康樂安謐。這是他被肯定為曠古英明皇帝的最主要原因。

唐太宗一方面以人民豐衣足食為帝王義務,一方面又積極向北、東亞洲宣揚國威。他取得的豐功偉業,既有其個人的智力、毅力、卓越指導力的因素,更重要的是由於他待人至誠,知人善任,虛心納諫,甚至化敵為友的政治智慧。

唐朝是如何發展成為世界帝國和國際秩序軸心的?

他的股肱之臣,兩大賢相房玄齡和杜如晦,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房謀杜斷的千古佳話;兩大武功巨頭李靖與李勤,前者是被俘虜的隋朝地方官吏,後者是隨李密歸順的人才,都被具有豐富實戰經驗、任人唯賢的太宗重用。還有一位股肱大臣魏徵更是千古流傳。魏徵原本是反對派人物,曾一心追隨太子李建成,積極為太子出謀劃策,力主早日除掉秦王李世民。而唐太宗登位後絲毫不計前嫌,對魏徵委以重任。魏徵敢言直諫,唐太宗善於納諫,傳為歷史美談。魏徵去世後,唐太宗悲痛的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如同前面所提到的,貞觀年間,君臣間推心置腹、水乳交融,相互激勵,一方面是知人善用而不問由來,一方面又是鼎盛的人才樂為所用。所以貞觀之治,奠定了唐朝近三百年的長期朝代基石。

公元649年,唐太宗駕崩。唐高宗繼位,這位皇帝體弱多病,後期甚至不能上朝理政。但這正好給了另一位偉大歷史人物施展才華的舞臺和機會,這個人就是皇后武則天。最初,武則天與高宗分別以天皇、天后並稱二聖。公元683年,高宗駕崩,武則天獨攬政權,七年間連廢兩位徒有虛名的親生兒中宗和睿宗,於690年自登帝位,改朝代為“周”,成為至今中國歷史上惟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當政期間,重用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本色,被後人稱為“唐室砥柱”的狄仁傑,以及婁師德、徐有功等歷史上有名的清官,同時堅決排除傳統政治倫理束縛,勇敢向根深蒂固的名望舊勢力挑戰,培育了以才能為基礎的新興政治集團,令唐朝在貞觀之治後,繼續鞏固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唐朝是如何發展成為世界帝國和國際秩序軸心的?

直至公元705年,也就是武則天83歲那年,才在病中內禪,由中宗復位。之後五年內,唐朝由中宗到睿宗,都是短暫過渡。公元712年,唐朝迎來了另一位英明皇帝,這便是開創唐朝第二個高峰期,也是將唐朝推向歷史最高點的唐玄宗李隆基。唐玄宗即位第二年,改元開元,政治上勤政清明,生活上杜絕聲色之娛,保持了先代堅實的作風。在用人上,秉承先朝前例,特別是效仿其曾祖父李世民,知人善任,虛心納諫,重用姚崇、宋璟等為宰相,形成了清正的政治風向。歷史上一向把開元之治與其曾祖唐太宗貞觀之治相提並論。至此,唐朝自太宗到玄宗,開創了長達一百年的隆盛時期。

二、萬國來朝,四海一家,認識唐帝國的政治經濟勢力。

公元618年建國後,唐朝用7年時間平定了隋朝滅亡後的地方割據勢力。緊隨其後,唐朝開始收拾北方草原的突厥勢力。公元630年,也就是太宗即位的第五年,唐朝剿滅了東突厥,原本服從東突厥的眾多北方、西方遊牧部族,全都納入了唐朝勢力支配之下。這些原本追隨東突厥的西域和北荒的酋長共同朝覲長安,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自此,唐朝皇帝開始君臨北亞細亞、中亞細亞以及西亞細亞。

唐朝是如何發展成為世界帝國和國際秩序軸心的?

北方與西方諸國一方面繼承君位必須經由天子冊封,才被承認為合法,另一方面,這些國家的統治階層子弟群集長安,在天可汗的支配下享有種族間的無差別待遇,與漢族平等。這樣一來,唐朝的精神吸引力大增,各國的王子、首領紛紛以取得唐朝給予的官職為榮。太宗、高宗時代,效仿漢朝西域統制前例,特設四方異民族管理都護監護的支配體制,稱之為羈縻府州,相當於現在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就地任命原部落首長為當地的父母官,這些父母官成為天可汗行使機能的有力支柱。

唐帝國繼承秦漢帝國的特點,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律令,不僅加強了自身的政治統治,同時也輻射整個東亞地區。同時期的新羅、日本等東亞國家,政治制度甚至國家建設的規制都是以唐朝為母體的。這是唐帝國政治影響力的又一個顯著特點。

唐帝國的政治影響力之所以如此巨大,與雄厚的經濟實力是分不開的。而唐朝的經濟發達,最主要的因素則是依賴於交通的發達。從水上交通看,隋朝窮盡國力,建成的全長1400多公里,縱貫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的大運河,在經濟上為唐朝貫通了一條經濟發展的大動脈。除了京杭大運河以外,七至八世紀的唐朝水路交通幹線也十分發達,長江與其支流湘水、贛水、漢水等,以及淮河、錢塘江,洞庭湖、 鄱陽湖等河川與湖泊,都與大運河縱橫連絡,四通八達。

唐朝是如何發展成為世界帝國和國際秩序軸心的?

再從陸上交通看,唐朝以長安為中心,放射線狀伸展出十大幹線。這十條大道緊密連結了唐朝的中央與地方,並且配備了驛傳制度,規定每三十里一驛,京畿地區總彙全國驛路,稱為都亭驛,地方則根據驛務的忙閒與地位的輕重等實際情況,分為一等至六等的差別。這一張廣大驛傳網,如同人體心臟與全身血脈,不停循環、生機盎然。史學界認為,驛傳的發達與整備,是唐朝這樣世界少有的大國家發展政治和經濟的重要因素。

唐朝的達官貴人所積蓄的財富,都用來在都市進行消費。而所有都市中,最繁華的就數長安與洛陽了。大唐的中心長安城,東西約9.7公里,南北8.2公里。豪壯的大長安城,是同時期鑄定中國——東亞文化圈內各國國都建設共通仿效的藍圖。日本的平城、平安京,都是按照長安的樣子建造的,只不過規模上還不及當時長安城的四分之一。

三、有容乃大,東西吞吐,認識唐帝國的思想文化勢力。

唐朝是個富有而達觀的社會,無論權貴、文人還是釋道,都呈現出豪放爽朗的性格,不吝嗇,不拘謹,人際關係平等。這也是個大開放的時代,新羅、日本等東北亞國家,突厥種族,伊朗、阿拉伯等民族,印度與南洋人,都得到了唐朝政府毫無偏見、一視同仁的對待。因此,長安如同今日的紐約一樣,吸納了大批外國人士彙集,呈現了世界不同人種、不同文化的融合。

唐朝是如何發展成為世界帝國和國際秩序軸心的?

長安以世界帝國國都的地位,成為國際政治、外交、文化、商業的中心。當時駐長安的外國使團特別多,以至於在遇到吉凶慶弔等宮中儀禮的時候,各使團為排列位次,以體現自國與唐朝的親密關係,而頻繁地激發紛爭。比如公元753年,玄宗正月元日天子朝賀儀式,日本大伴古麻呂與新羅使節間就為了座次而引發激烈的爭執。不僅如此,當時滯留在長安的各國使節,大部分都在長安娶妻生子,置辦田產,不願再回自己的國家。

唐朝帝國最偉大的歷史貢獻便是文化。長安巍然屹立,成為亞洲全域的文化教育中心,一方面,周圍各國君長子弟均來留學,貞觀時,國學在籍學生人數達到八千餘人,其中包含了來自高句麗、百濟、新羅、高昌、吐蕃各國的學生。另一方面,光耀奪目的唐朝文化也在四方廣為傳播,律令、制度等在中國域外普遍化,作為世界帝國,唐朝推動了世界文化的發展,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說,東亞文明圈內的各個國家都在這一時期內形成了中國化。

唐朝文化有著權威的世界級地位,特別是七世紀,正是人類文明的大活動時期,大食、吐蕃、日本文明都在興起,而唐朝則立於時代的最前端與最高峰。唐朝文化之所以傲視世界史,主要在於其國際文化有容乃大的廣與博,無論哲學、佛教文化、數學、天文學、醫學、地理學、歷史編纂、博物學、語言學等領域,都佔有同時代世界的主要位置。

唐朝是如何發展成為世界帝國和國際秩序軸心的?

尤其佛學在唐朝大為興盛。人們最為熟悉的唐僧取經的故事,就源於太宗時代。主人公三藏大師,26歲時從長安出發,克服重重困難,經中亞細亞抵達印度,前後十七年,遍訪印度全域,帶回627部龐大經典。三藏途徑新疆、中亞細亞與印度東、西、南、北各地,寫成了集一百三十八國宗教、風俗、靈蹟於一書的《大唐西域記》,具有極高的世界性學術價值,特別是對於之前從未記載過自己國家歷史地理的印度來說,《大唐西域記》更是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被譽為“今日一切印度學家之博學的嚮導”。史學方面,唐朝是個大有可觀的時代。中國“正史”,今日總稱二十五史,有八種完成於七世紀太宗、高宗時代。

四、奢侈殆惰,繁華落盡,瞭解盛極一時的唐帝國因何衰落。

水滿則溢,物盛則衰。唐朝經由高祖建國,太宗立起帝國高峰,武則天持續鞏固,而到玄宗時代達到頂峰,卻也正是在最為繁榮的開元盛世時期埋下了由盛轉衰的禍根。從前面的介紹可以知道,無論是太宗的貞觀之治,還是接續的武氏政權,成功的最大因素都在於知人善任,朝廷聚攏了一大批正直有為的能臣。唐玄宗取得開元盛世的偉大成就,原因也在於賢臣的輔佐,然而到了天寶年間,晚年的玄宗從一個大半生都熱心政治的英明皇帝,轉而成為陷入溫柔鄉中,殆惰昏憒、親小人遠賢臣的昏庸帝王,使大唐帝國蒸蒸日上的勢頭戛然而止,從拋物線的頂端開始沒落。

唐朝是如何發展成為世界帝國和國際秩序軸心的?

《唐書》記載,“開元任姚崇、宋璟而治;幸林甫、國忠而亂”。指的是開元前期,唐玄宗信任重用姚崇、宋璟,因此成就了開元盛世。姚崇和宋璟不僅是唐朝,也是整個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相,歷史地位與貞觀年間的房玄杜如晦齊名。開元后期,玄宗信任重用李林甫和楊國忠,從而導致唐朝內憂外患,最終由盛而衰。下面我們分別來介紹一下李林甫、楊國忠和安祿山,這三個對於唐朝具有重要轉折意義的人。

李林甫,是成語“笑裡藏刀”“口蜜腹劍”的原型人物,在開元年間身居相位將近十九年,他一方面特別善於揣摩上意,迎合皇上,欺蔽天子,另一方面又瘋狂地排斥打擊異己,培植親信,經他拉攏扶持的安祿山,十年間飛黃騰達,身兼三鎮節度使,支配原長城地帶東北邊全域二十萬兵力,成為最具政治和軍事影響力的方面軍總司令官,直接為唐朝埋下了一個致命的隱患。

楊國忠,則是唐朝歷史上另一個著名人物,即楊貴妃的堂兄。《長恨歌》曾著意描寫楊貴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晚唐詩人杜牧曾寫道“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都用藝術的手法生動描寫了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寵幸,也揭示了唐朝天寶年間的奢侈之風。楊國忠因堂妹楊貴妃得寵而進京,他擅長一種棋類遊戲樗蒲,因而得以接近皇上,並逐漸取得信任,僅僅用了五年左右便登上了相位寶座。他先與當朝宰相李林甫相互利用,後來又成為政治死敵。李林甫居相位期間,引狼入室,重用安祿山,但當時的安祿山尚在節制當中。李林甫死後,楊國忠與李林甫的對立,轉變為楊國忠對安祿山的鬥爭,並最終導政安祿山叛亂造反,給盛世唐朝帶來了致命的打擊。

唐朝是如何發展成為世界帝國和國際秩序軸心的?

《唐書》記載,安祿山曾請求當楊貴妃的乾兒子,入朝先拜楊貴妃,玄宗責怪,安祿山回答說,“臣是蕃人,蕃人先母而後父。”於是玄宗對他大有好感,並加以重用。公元755年,安祿山與同鄉史思明發起大叛變,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安史之亂”儘管在九年內即被平定,但唐朝人口大量減少,國力受到根本性動搖。

“安史之亂”後的唐朝與叛亂髮生前已不可同日而語。連續九年的叛亂造成社會大破壞,衝擊了唐朝均田制的基礎和上層社會架構,使唐朝的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日趨下滑。公元9世紀中期,王仙芝、黃巢借社會混亂的局勢,大規模煽動起義,點燃了漫及全國的地方叛亂與勢力割據的戰火。公元907年,傳世二十代,二百九十年,其中安史之亂以來十四代,一五十二年的唐朝全史,自此結束。中國開始了總年數僅五十四年的五代十國時期。

五、總結

首先我們說了:為君之道,貴在得人,瞭解唐帝國盛極一時的根本。從開國,經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到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在這一百多年間,唐朝成為世界性聲望顯赫的帝國,國際政治影響力空前巨大,經濟高度繁榮,文化思想開放自由,這最重要的因素在於君臣間推心置腹、水乳交融,相互激勵。

其次我們說了:萬國來朝,四海一家,認識唐帝國的政治經濟勢力。西域和北荒的酋長共同朝覲長安,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唐朝皇帝具有“可汗之可汗”和“普天之下的可汗或皇帝”的雙重意識,以“天可汗”的名義君臨北亞細亞、中亞細亞以及西亞細亞。新羅、日本等東亞國家,政治制度甚至國家建設的規制都以唐朝為母體。日本的平城、平安京便都是不及當時長安城四分之一的模製縮本。

唐朝是如何發展成為世界帝國和國際秩序軸心的?

再次我們說了:有容乃大,東西吞吐,認識唐帝國的思想文化勢力。長安以世界帝國國都的地位,成為國際政治、外交、學問、商業中心。其中,唐朝作為世界帝國的最大歷史貢獻便是文化,長安成為亞洲文化教育中心,光耀奪目的唐朝文化也廣為傳播,律令、制度等在中國域外普遍化。作為世界帝國,唐朝推動了世界文化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東亞文明圈內的各個國家都在這一時期內形成了中國化。

最後我們說了:奢侈殆惰,繁華落盡,瞭解唐帝國由盛而衰的原因。唐朝在最為繁榮的開元盛世時期埋下了由盛轉衰的禍根。唐玄宗從一個大半生都熱心政治的英明皇帝,轉而成為陷入溫柔鄉中,殆惰昏憒、親小人遠賢臣的昏庸帝王,使大唐帝國蒸蒸日上的勢頭戛然而止,從拋物線的頂端開始沒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