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张秋镇历史,沧桑而年轻的模样


张秋镇历史,沧桑而年轻的模样

聊城市张秋镇宋元时称“山东西路景德镇”。明弘治七年,运河决口,山东景德镇惨遭淹没,临塞决口告成后,更名“山东安平镇”。明末又改称山东张秋镇。明礼部尚书、大学士山东东阿人于慎行在《山东安平镇志序》中称聊城张秋为:“南北几十里辐射而受成焉,则尤称要重哉。


乃其地籍聊城东阿,而错麓聊城阳谷、聊城寿张之境,三邑鼎时而有之。张秋地处临清、济宁之间的大运河与大清河交汇处。明清时期,大运河是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张秋则是大运河上一颗亮丽的明珠,俗有“小苏州”之誉,人们咸谓“上有苏杭,下有临(清)张(秋)”。


顾炎武《利病书》谓:张秋“与青州之颜神镇、青莱间之景德镇、并称山东三镇。镇夹运河而城,旧为贡道之通渠,实扼南北之咽喉,襟带济汶,控引江湖,盖鲁齐间一重镇也”。明礼部尚书、大学士于慎行在《安平镇志序》称:张秋“南北几十里辐射而受成焉,则尤称要重哉。乃其地籍东阿,而错麓阳谷、寿张之境,三邑鼎时而有之。



”张秋镇横跨运河,在京杭大运河的中偏北段,处于东阿、寿张、阳谷三县鼎峙“三界首”的地理位置,镇中运河有大小津口7处之多,是“漕湟要津”、重要的码头,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向有“南北转运锁钥”之说。张秋虽为镇制,但自明以来历朝历代对其都非常重视。明景泰年间,寿、东、阳三县主薄分署张秋,张秋始立三县管河主薄厅,曹州、曹县、定陶、郓城、寿张、范县、濮州、朝城、观城在此设有水次仓,派遣官吏进行管理。


成化年间张秋又设有都水分司署。自明弘治四年后,“张秋河厅始有专设,注以通判任”。至嘉靖四十三年,又添设捕盗通判用以弹压一方,这样张秋又设有捕务管河厅署。此外,自明代起在张秋还设有都察院、布政司、巡检司、税课局等机构。


抗日战争时期,山东省府主席沈洪烈在此设鲁西行辕,划张秋为特别区。张秋县 1941年6月,为便于抗日战争,中共鲁西区党委决定划出东阿县第二区、阳谷县第五区、寿张县第三区全部及东平县第九区的部分村镇,成立张秋县抗日民主政府。县政府驻张秋镇,先后属冀鲁豫行署第一、七、八专署。


1947年7月张秋县建制撤销,除原属东平县的河西乡划归寿张县外,其它村镇仍划归原属各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