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滕州市(滕國君主世系)

殷商時期的滕國: 在典籍《國語•晉語》中記載:“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在其十二姓中即有滕姓。在史籍《路史•國名記》中,除了“文王之昭”中有“滕國”外,在“黃帝之宗”中又別出一個滕國,當據《晉語》立說,不一定有更多根據。

周王朝時期建國前的殷商時期,確有滕國或滕族存在,其在殷墟卜辭中有記載。

關於卜辭中的“滕“字,羅振玉解釋為:朕,象兩手奉火形,訓兆。郭沫若則認為:象雙手奉斧殆兵之初字,朕字從此殆謂持斧以契黽。葉玉森則認為:象兩手奉火釁舟之縫。此字實象雙手執篙撐船之形。

滕,在殷商王朝指國名、或族名。

在段商時期的滕國遺物,傳世的有《滕女觚》、《滕尊》,其銘文為“滕作父癸蹲彝”。與此同銘、收藏於上海博物館的《滕觶》,均應屬於殷商時期滕國或滕族作器。《滕尊》的形制至今未曾見到,如年代屬西周,亦應為殷滕後裔所鑄。

滕縣新出土有三件西周早期的滕器,與卜辭、殷滕銘文相比較,西周的滕字增火為意符。周武王在滅殷滕之後,封錯叔繡以為國君,仍襲用滕之國號,唯加“火”以示區別,蓋取焚滅之意。猶如殷有衛國,周武滅殷,封康叔為衛君,仍襲用原有國號。姬周族人建國,如魯、衛、曹、齊、紀等不少國家,實際上均襲用了殷商時期的國號,滕國亦屬此例。

周王朝的滕國:

周武王二十九年(公元前1104年),周武王病逝,由其子姬誦即位,是為周成王。

周成王即位時年少,僅十二歲,由周公旦與召公奭輔政,總攬周王室大權。時負責監管殷商遺民的“三監”管叔、蔡叔、霍叔不服,不但四散謠言,而且還勾結商紂王之子武庚祿父反叛,一時之間,殷商遺民,以及徐夷、淮夷、東夷紛紛響應,天下大亂。

周公旦組織大軍進行了三年堅苦卓絕的平叛,鎮壓了這次叛亂,殺武庚祿父,迫管叔自盡,流放蔡叔,削霍叔為庶民,之後發動了兩年東征,以平服東夷。周公旦為了在平服東夷之後能夠繼續監管東夷之地,遂在東征的第二年即周成王五年(公元前1098年,斷代工程認為是公元前1022年)封其弟弟錯叔繡於滕地(今山東滕縣西 南部古滕城),以協助魯國掌管東夷,錯叔繡遂建滕國,侯爵。

在孔子編著的《春秋》中,於周桓王四年(魯隱公七年,公元前716年)開始有了滕國的記載。近有學者認為:滕國的始封地原來可能在衛國之境,後來才改封至今山東省的棗莊地區。

春秋末期的周定王八年(宋文公十二年,滕文公二年,公元前599年),宋文公子鮑曾一度滅掉了滕國,後又在楚國的幫助下復國。

周威烈王十二年(越王三十五年,公元前414年),越王姒朱勾發動吞滅滕國、郯國之戰,滕、郯二國就此滅亡,當時的滕國君主為滕伯姬文。

有學者指出,滕國在這次滅亡之後,又在楚國幫助下再次復國,最後被宋君子偃(宋康王)所滅,又一說最後是被齊國所滅。不過,此說在正史中無載,只在清朝學者陳厚耀撰著的《春秋世族譜》中有記載,待考。

由於文獻記載的闕佚,除了滕國的始封君主以外,人們對西周時期的滕國曆史毫無所知。

在春秋時期,滕國作為大國霸業的支持者,一直比較活躍。例如,在齊桓公姜小白稱霸期間,滕國曾與以齊國為首的其他諸侯國“同盟於幽。”在史籍《左傳•閔公二年》中還記載,周惠王十七年(衛戴公二年,公元前660年),衛國與北狄之間爆發了“熒澤之戰”,衛國被北狄擊破之後,滕侯嗀還與共國一起向衛國提供了五千移民,輔助衛國復國。

滕國的南境與宋國接壤,而宋國遠較滕國為強,故而不時侵擾欺凌。在宋襄公子茲父(子茲甫)短命的圖謀霸業活動中,就曾在周襄王十一年(滕宣公十一年,宋襄公十年,公元前641年)拘捕過滕宣公姬嬰齊。後來的滕昭公姬元(姬壽)在宋襄公的脅迫之下,於周襄王十四年(滕昭公三年,宋襄公十三年,公元前638年)被迫參加了以宋國為首的“諸侯伐鄭”。

周定王七~八年(滕文公元年,宋文公十一~十二年,公元前600~前599年),宋文公子鮑又乘滕昭公逝世的機會,以“滕人恃晉而不事實”為藉口,兩次發兵征伐滕國。

周靈王二十六年(滕成公二十九年,宋平公三十年,公元前546年),在宋國舉行的弭兵之會上,宋平公子成以滕國為自己的屬國為由,不叫滕成公姬原“與盟”。甚至到了周敬王十一年(滕頃公五年,宋景公八年,公元前509年),當諸侯國“城成周”時,宋景公子頭曼還居然傲慢地提出讓滕、薛、鄖三國代替自己服功役,儼然以滕國為己之附庸國。

在晉、楚兩國春秋爭霸期間,滕國已經是晉國的同盟國了,除了滕悼公姬寧在周景王七年(滕悼公二年,晉平公二十年,楚靈王三年,公元前538年)曾參加過以楚國為首的諸侯國召開的“申之會“以外,晉國所主持的許多外事活動和結盟征伐,滕國都是積極的支持者。

由於滕國與魯國的君主皆為周公旦的後裔,因此兩國的關係十分密切,即魯人穆叔所謂“曹滕二邾實不忘我好”,滕國一般視魯國為其“宗國”,多次朝見魯侯。例如在周桓王八年(魯隱公十一年,公元前712年),滕侯、薛侯二人朝見魯隱公姬息姑,他倆就上演了一出爭執行禮之先後的故事,薛侯位為公爵,祖上又是顯赫王族即遠古顓頊帝的少子禺陽,比滕侯的地位和歷史都優越很多,但最後滕侯得到魯隱公的支持,“以當朝姬姓為先”,證明了“一朝君主一朝臣”的現實意義。此後在一切魯國組織的有滕、薛二國同時參加的盟會活動中,魯國均把滕國排在薛國的前面。

到了戰國時期,人們所知的滕國史實不多,僅知滕文公姬弘曾欲行“仁政”,還邀請著名的孟子就到滕國來問政。

滕國之亡:

關於滕國之亡,歷史上曾有不同說法。

在戰國時期的趙國史籍《世本》中記載:“齊景公亡滕”,著名的東漢末儒學家、經學家服虔在《左傳•昭公四年》所作註釋中亦同此說。但在《世本》中又記載:“隱公之後仍有六世為君。”

滕隱公姬虞毋執政時期(公元前490~前484年),已經屬於春秋末期,其後六世顯然已經進入戰國時期,這與“齊景公亡滕”之說顯然矛盾。故而,唐朝初期的大儒孔穎達就曾指出“齊景公亡滕”之說是錯誤的。

在史籍《竹書紀年》中記載:“于越子朱勾三十四年滅滕”,目前史家多信從其說。然而,按越王朱勾三十四年為周威烈王十二年(公元前414年),此時的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年)還壓根就未出生,恐怕連生物大分子的形態都還未形成,故而此說與典籍《孟子•滕文公》中所記載的“孟子曾與滕文公相交往的史實相牴牾。

此外,在史籍《紀年》中有這樣一條記載:在越國滅滕國的次年,即朱勾三十五年,“朱勾滅郯”。而據司馬遷在《史記•楚世家·頃襄王十八年》(公元前281年)中的記載,當年的楚國人還說:“騶、費、郯、邳者羅鴦也……膺擊郯國”,也可以證明此時郯國仍然存在。故而,在史籍《竹書紀年》中“越人滅滕、來郯”之說值得考究,或滅而又復也未可說。

上海博物館歷史部主任、史學家童書業認為:“孟子時之滕國,蓋為越人南還後復建之滕。”其說法很有意思,明顯是為了彌合《竹書紀年》中越滅滕之說的矛盾而發,無以確證。

在典籍《戰國策》中,劉向則力主“宋滅滕”之說。他在整理的《戰國策·宋策》中記載:“宋康王之時……於是滅滕伐薛,取淮北之地。”宋康王即宋君子偃,他於周慎靚王姬定三年(宋君子偃十一年,公元前318年)稱王,成為宋康王。到了周赧王姬延二十九年(宋康王四十七年,田齊湣王十六年公元前286年),田齊湣王田地發動擊滅宋國之戰,宋國滅亡。因此,宋滅滕之說,當在子偃稱王之後至齊滅宋之間的時間段之內(公元前318~前286年)。比較其他之說,宋滅滕說與其他史實較少矛盾,也許是可信的。宋國自身被齊國擊滅後,其地被齊、魯兩國瓜分,而滕地則歸入齊國,因此,後世班固在《漢書•地理志》中記載“曠滕三十一世為齊所滅……”即由此而取。

在今山東省的棗莊市所轄滕州市的文公臺上,曾出土了齊國的《陶量》,此量已殘,但有柄,復原後直徑與高僅十釐米左右,與《子禾子釜》、《陳猶釜》相去懸殊,而與《齊量豆蹬》的容積相近,應系誤鈐“釜”印。齊國的量器出土於滕國故城內,證知滕地確曾屬於齊國。不過,在宋國滅亡兩年後的周赧王三十一年(田齊湣王十八年,燕昭王二十七年,秦昭襄王二十四年,韓釐王十二年,魏昭王十二年,楚頃襄王十五年,公元前284年),田齊湣王太狂傲了,結果令其他諸侯國大大不快,燕昭王詔令大將樂毅發動攻擊齊國之戰,樂毅聯合了燕、秦、韓、趙、魏五國聯軍一舉破齊,打的齊國僅剩二城,差一點被滅國。而此際楚頃襄王熊橫也隨後乘機發兵攻佔了齊國的淮北之地,其時滕國之地也有可能又落入楚國之手。

滕國自錯叔繡於公元前1098年(斷代工程認為是公元前1022年)開國,至公元前414年滕伯姬文執政時期亡國,共歷三十四代君主,國祚六百八十四年(斷代工程認為是六百零八年),其中,在西周時期有十三代君主失載無考,在春秋時期有三代君主失載待考,在史籍《漢書•地理志》中記載“滕三十一世為齊所滅”,就是因為失載了春秋時期的三代君主之故。

滕國遺蹟:

滕國古城遺址:

滕國古城遺址位於山東省棗莊市滕州市姜屯鎮東滕城村,屬於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棗莊市十佳名勝古蹟。

滕文公古臺為“古滕八景”之一,歷史上曾先後建有文公樓、文公祠、文昌閣、真武廟等。1991年重修,現滕國古城面積五十萬平方米,其中文公檯面積兩千七百平方米,建築保存基本完好。

古城牆東、西、南遺蹟尚存。子城內東北隅建有文公臺亦名靈臺。原系滕王宮寢所在。幾千年來,臺上先後建有文公祠、滕王閣、真武廟、文昌閣等。昔日靈臺、靈沼、古剎、古槐,依殿宇滕閣之勢,梵誦笙管之音,晨鐘暮鼓,綠天如暮,殿壁森森,頗具規模。

現今修復的文公臺坐北朝南,東西長六十米,南北長四十五米,臺高七米,正中為滕文公樓,兩側為廂廊,臺門兩側有序連接東西廂廊,左廂廊東為走廊。臺東為碑林。廂廊牆壁石刻記載滕國十大名人,依次為:叔繡、滕悼公、滕文公、然友、畢戰、司馬懋、陳相、薛燭、徐行、李洞,並附生平簡介。

文公臺前有一片開闊地為古時閱兵馬的廣場。石階腳下兩側各一古槐,唐貞觀年間僧人所植,距今已有一千三百餘年的歷史,樹高十米,突兀參天,當地人稱為神樹。向南大路兩側各建一靈沼,一池綠波,粉前映日,碧盤滾珠,魚躍水面。相傳滕文公效法周文王而經營之,取與民同樂之意。

文公臺東南約五百米處建有上宮館,傳為滕文公繼位後請孟子於上宮講學,大興強國富民方略。至今上宮館遺蹟依稀可見。

故城西北兩百米處為莊裡西村的鬼城,現存有突出的高臺,傳為滕國貴族的墓葬。近年來出土的滕侯鼎、滕皇編鐘等大量寶貴文物,是人們研究滕國文化的真實依據。

昔日滕國絕長補短方五十里,相傳三十一世,歷時達七百餘年之久。在八百諸侯並立、七雄稱霸之時被譽為“善國”、“卓然於泗上十二諸侯之上”創造了富民強國,自強自立的光輝範例。

主要的景觀有:文公樓、善國碑林、周靈沼、唐古槐、壯觀石、古磚刻楹聯、呂祖閣、上公館雍城遺址等。最具代表性的景觀有文公樓、唐古槐、善國碑林。

文公樓:建於文公臺之上,座北朝南。一樓正廳內塑有滕文公、孟子等滕國曆史人物彩塑蠟像,塑像生動再現了《孟子*滕文公章句》中所載的滕文公問政於孟子,群臣聆聽史官筆錄的生動場景。二樓“滕國史蹟展”以珍貴的文物、圖片、史料和書畫展現滕國三千年的燦爛歷史。

文公臺上還有一善國碑林,在文公樓東側。碑林彙集了從漢至今數十塊碑碣,其中有漢畫像石、唐造像碑、宋太祖聖諭碑和蘇東坡的《西園詩碑》等,既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又具有書畫鑑賞價值。

滕國青銅器:

滕國青銅器以及與滕國曆史有關的其他銅器,以往曾有零星發現,其中年代最早的就是《滕虎簋》。

《滕虎簋》,銘文為“滕虎聯肇作厥皇考公命中寶彝”,今已不見,只有文獻《商周彝器通考》之圖鑑,方座雙耳有珥,腹和方座飾垂冠大鳥。國學大師王國維認為《滕虎簋》的器主滕虎即典籍《禮記•檀弓》中記載之滕伯姬文的叔父滕孟虎,因此考訂其為週中葉以後物。而著名考古學家、燕京大學教授容庚則考訂其為西周前期,認為王國維所訂年代“未免過晚”。因此,此滕虎簋大致屬於周昭王時期,滕伯文及其叔父孟虎亦應屬此時或略晚。對於滕虎簋,鄭玄曾考證說:“伯文,殷時滕君也。”其實,殷商時期不以“孟”、“伯”為字,其乃周王朝的排字規則,鄭玄所說是錯誤的。

《滕侯穌戌》,其中銘文為“滕侯穌作厥文考滕中旅殷,其子孫萬年永寶用”。其器至今消隱未見,據字體,其年代約屬西周中期後段。滕侯穌之父名滕中(仲),知其父行二。史學界的傳統觀念都認為周王朝實行的是嫡長繼承製,而實際上包括周王朝在內的各諸侯國所實行的繼承製度有許多都是“—繼一及”制,其繼承規律是傳子→傳弟→再傳子→再傳弟……比如在滕國,滕侯之父大多不是長子而是次子。

《朱伯御戎鼎》,就是邾伯御戎為其妻滕姬所作之器,可知邾、滕兩國曾經聯姻。

《滕侯耆戈》,屬於山西崞縣樑上椿舊藏。滕侯耆,有學者認為他就是滕頃公姬結,在位時間為公元前514~前491年。

《滕侯昊戈》,其銘文為“滕侯昊之造戈”六字,一般認為,滕侯昊即滕隱公虞母。1980年在滕縣城南西寺院村又出土同銘青銅戈一件,銘文為“滕侯昊之造”。青銅戈的器形與《陳侯因戈》很相近,陳侯因,即田齊威王田因齊。

《滕侯敦》,1982年在滕縣杜莊村發現,與《滕侯昊戈》均屬同人作器。《滕侯敦》為球形腹,蓋有三環鈕,腹有左右對稱的二環鈕,底有殘痕,原來可能是一種高板豆,這種形制的豆也是屬於戰國時期的,因此也考訂其器主為滕隱公虞毋。


滕國君主簡要世系表:

西周時期:

姬 繡:公元前1098~前?年在位待考,斷代工程認為是公元前1022~前?年在位待考,滕國開國君主,滕錯叔,逝世後葬于山東省棗莊市滕州市姜屯鎮東滕城村,待考。

……其後有十三代君主失載,待考。

春秋時期:

姬□□,公元前?~前716年在位待考,滕侯,逝世後葬于山東省棗莊市滕州市姜屯鎮東滕城村,待考。

姬□□,公元前715~?年在位待考,滕侯,逝世後葬于山東省棗莊市滕州市姜屯鎮東滕城村,待考。

姬 嗀:公元前?~前652年在位待考,滕侯嗀,逝世後葬于山東省棗莊市滕州市姜屯鎮東滕城村,待考。

姬嬰齊:公元前651~前641年在位,滕宣公,逝世後葬于山東省棗莊市滕州市姜屯鎮東滕城村,待考。

姬 元(姬壽):公元前640~前600年在位,滕昭公,逝世後葬于山東省棗莊市滕州市姜屯鎮東滕城村,待考。

姬 弘:公元前600~前575年在位,滕文公,逝世後葬于山東省棗莊市滕州市姜屯鎮東滕城村,待考。

姬 原:公元前574~前540年在位,滕成公,逝世後葬于山東省棗莊市滕州市姜屯鎮東滕城村,待考。

姬 寧:公元前539~前514年在位,滕悼公,逝世後葬于山東省棗莊市滕州市姜屯鎮東滕城村,待考。

姬 結:公元前513~前491年在位。滕頃公(滕侯耆),逝世後葬于山東省棗莊市滕州市姜屯鎮東滕城村,待考。

姬虞毋:公元前490~前484年在位,滕隱公(滕侯昊),逝世後葬于山東省棗莊市滕州市姜屯鎮東滕城村,待考。

姬 麇:公元前483~前?年待考,滕考公(滕定公),逝世後葬于山東省棗莊市滕州市姜屯鎮東滕城村,待考。

……其後有三代君主失載,待考。

戰國時期:

姬 宏:在位時間待考,滕元公,逝世後葬于山東省棗莊市滕州市姜屯鎮東滕城村,待考。

滕 仲:在位時間待考,滕侯,逝世後葬于山東省棗莊市滕州市姜屯鎮東滕城村,待考。

姬 蘇:在位時間待考,滕侯,逝世後葬于山東省棗莊市滕州市姜屯鎮東滕城村,待考。

姬命仲:在位時間待考,滕侯,逝世後葬于山東省棗莊市滕州市姜屯鎮東滕城村,待考。

姬 虎(姬敢):在位時間待考,滕侯,逝世後葬于山東省棗莊市滕州市姜屯鎮東滕城村,待考。

姬 文:公元前?~前414年在位待考,滕伯,逝世後葬于山東省棗莊市滕州市姜屯鎮東滕城村,待考,越王姒朱勾滅滕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