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4 思考:地主不全是壞人

近幾十年的人們,提起地主,大家都覺得這不是一個好詞彙,覺得地主階級都是”惡霸“,這些印象主要來自課本的單薄印象,我本人並不認同。

先來看地主的定義——

地主指家庭擁有土地,其成員不參加勞動的人。

封建社會里最大的地主為皇帝,擁有全國土地,其它的根據級別之類的劃分。從大地主下劃到小地主,最後劃到級別最低的農民手裡。低級別的向上級定期交稅。沒土地的僱傭農工直接受地主使喚,為他們幹活。

1950年6月30日開始,中國開始了全國範圍的農村階級成分的劃分。即根據當時中國的土改現狀和需要,將農村階級劃分成了“地主、富農、中農”

按照這個詞彙的定義,並沒有太大的貶義,為什麼人們對“地主”的印象這麼差?

《白毛女》中的黃世仁,是大家熟知的形象,也是新中國第一個大力宣傳的壞地主形象,加上《白毛女》全國推廣,人人熟知,黃世仁可謂“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


思考:地主不全是壞人

黃世仁


還有課本《半夜雞叫》裡的“周扒皮”,這個地主為了長工能早點起來幹活,,竟然自己半夜爬起來學雞叫(那時候沒有鬧鈴,以雞叫為時間),這個人也是地主裡的奇葩。


思考:地主不全是壞人

周扒皮藝術形象


我覺得,這兩個藝術形象,從文化宣傳的領域,給地主定調成了反面角色,這是地主形象跌落的重要表現之一。

但是,憑良心說,片面的認為貧下中農是好的,地主是壞的,這樣真的好嗎?

我聽過很多老人講,地主沒有那麼壞的,也不是所有的地主都是壞人,有的地主很有文化,對工人也挺好的。

1.《白鹿原》裡的主角白嘉軒和他爹,是不是地道的地主?我覺得這兩個地主有情有義,對不對?(據說,金庸曾對陳忠實說,你的《白鹿原》我看了三遍才明白,你這是為地主階級平反啊。)

2.魯迅家也是地主出身,後來家道中落,(當然,魯迅過得不差,還是少爺的身份,從小到大。)

我們以現在的眼光看,地主之所以成為地主,往往是世家經營和傳承的,都是有底蘊的,擁有了大量的土地,由於僱傭工人,而變成了地主階級,存在“剝削”的本性,不說是“資本家”,說“農民企業家”不為過吧?——

前幾年某村有人租了500畝地(還是村裡的地),種石榴,種核桃,僱傭不種地的村民給他打工,每畝地每個月補貼多少錢給村民,請問,這是不是舊社會的地主?

你會說,開玩笑,這不是農場主嗎?

對呀,農場主在西方社會一直存在的。


思考:地主不全是壞人

農場主


所以,我認為,片面的以為一個階層都是壞人,這是有失偏頗的。地主是好還是壞,跟那個人“個人”的道德品質有關,只要他人好,按時支付報酬,為村裡的致富起帶頭作用,解決了勞動力的問題,並且創造了社會價值,遵紀守法,我認為,即使他是地主,也是一個好地主。

地主掌握著先進的生產資料,對嗎?

地主代表了農村先進生產力的前進方向,對嗎?

一個人為什麼會成為地主?除去家傳的,如果,他憑藉自己的努力,把村民不種的地接手過來,慢慢的做大做強,這屬於勤勞致富的典範啊,靠勞動致富的人,不應該被嘲笑。

一個人為什麼會窮,特定的環境有特殊的原因,但是,如果在相同的條件下,一個人靠勤勞致富了,一個人好吃懶做,成了窮人,這樣的窮人,值得同情嗎?

在舊社會,不可否認,一部分窮人,是因為缺乏教育,缺乏眼光,造成了家庭貧困,從社會發展的角度講,讓地主引領社會前進,比窮人引領,更不容易掉進坑裡。

當然,如果是社會分配的問題,造成了貧窮,那不怪窮人,因為一無所有的人,再碰上不利於自己的分配方法,他無法致富,一輩子辛苦也註定只能混口飯吃而已。

而那些,靠著祖上傳下來的家產和地(也就是現在的富二代),他們無需勞動,就擁有大量財富,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讓窮人確實羨慕,嫉妒,恨。

綜上,我認為,地主不全是壞人,窮人並不是全部都值得同情,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的人致富了,是人家應得的;有的人變窮了,也是應得的;這跟好人,壞人,沒有必然的聯繫。

任何時候,我們只不滿於規則和方法,不會單純針對某一個人,甚至某一個階層。

大環境所致,不能讓個體來背鍋。


個人觀點,僅供娛樂。原創:王紅亮 首發頭條 2020/02/05 凌晨1:2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