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如何看待曲昭偉與潘建偉兩人對於量子力學的不同理解?

回首你在面前


今天在飯館吃飯,無意間聽到鄰桌几位民工大叔聊起了5G、量子通信、國六、石墨炸彈等時下比較熱門的話題,小地當時就在想如果減少嘻嘻哈哈的娛樂節目,大力營造學科學的氛圍,並且人人都能學科學,我們的國家會變成一種怎樣的景象呢?

首先,不得不承認,潘建偉院士和曲昭偉教授都是各自領域的能人,潘院長作為一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在量子信息領域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性進站,使中國的量子信息科學領跑世界,而曲昭偉於2001年至今在吉林大學交通學院任教,並於2009年6月取得吉林大學交通學院獲博士學位,他的主講課程是微機原理、計算機圖像處理、數據結構等。

從潘院長和曲教授的簡歷來看,很顯然他們的研究方向是不一樣的, 前者研究的是屬於純物理學分支學科,包括了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兩個方面,而後者研究的是屬於工學學科,研究方向主要是交通控制、交通組織、交通視頻檢測等,可以說二者之間相差十萬八千里。

相信很多人和小地一樣對量子信息中包括如量子並行、糾纏以及量子不可克隆等基本上是一頭霧水,而對於交通組織和控制而言,基本上可以通過字面意思較為準確的理解其含義和作用,無非就是與人、車的合理分流以及交通法規有關。

唐代詩人韓愈在《師說》中寫道:“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其大意為每個人聽到的道理有的早有的晚,而在學問和技藝方面也有各自的專長,而放在本題“潘建偉院士和曲昭偉教授誰對量子力學的理解是對的”這個問題裡,小地是贊同潘院長對量子力學的理解的,畢竟他是量子力學研究方面的真專家,而且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可。

“實幹興邦,空談誤國”。最近這類的問題是層出不窮,這反映出了一種不良的社會現象,圍觀的群眾雖然在對量子信息方面的理解雖然還處於雲裡霧裡的狀態,卻在誤導他人和借題發揮方面成了磚家和裁判。在此,我真心的希望大家多讀書、少傳謠,為提高國民素質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添磚加瓦!


地理那些事


首先,是“潘建偉”而不是“潘偉健”,你先把別人的名字搞對了再說。

下圖就是潘建偉,中科大的物理學教授。至於說曲昭偉是誰,我真的不知道。

其次,“理解”不等於“瞎說”,任何科學觀點請拿論文和試驗來說話。

科學跟一些人文學課不一樣,固然一個人可以對某個科學問題有自己的理解,但是這些理解到底對不對,都是需要有嚴格的定義和證明,而且必要的時候還需要有實驗結果的支撐。簡單說,哪怕一個三歲的孩子只要知道兩三個名詞,也能夠提出來自己的所謂的“理解”,但是到底是不是對的,這就需要拿事實來說明。

而這個所謂的“曲昭偉”從始至終都沒有能夠說出來一句完整的話,連一篇論文都沒有,你想反駁他都無從反駁起。他反對潘建偉只會一個勁兒地從網上的一些科普材料裡面找潘建偉的“黑料”,比如說潘建偉說的哪一句話說錯了,哪一個比喻用的不對,至於說潘建偉寫的論文在網上隨時都可以查到【如下圖就是發表在著名雜誌Nature上的論文】,這些論文哪裡寫錯了,哪裡有問題,這位曲昭偉半點兒都說不出來。

而且別說這篇論文哪裡寫錯了,現在就是讓這位曲昭偉隨便用中文完整地翻譯論文其中的一段,恐怕曲昭偉也做不到【不信就讓曲昭偉自己挑一段把中文翻譯發出來】。換句話說,這位大神連潘建偉到底在論文裡面寫了什麼都不知道,就已經口出狂言說潘建偉是錯的。

有些人總認為科學=辯論,科學研究就是一幫科學家坐在一起吵架,誰說服了對方誰就是對的,曲昭偉可能對自己的定位也是“舌戰群儒”,而不是認認真真搞研究。所以哪兒是對量子力學的理解不同,只不過是曲昭偉胡說八道說的別人都聽不懂而已。


航小北的日常科普


對於量子力學的不同理解,不只是在兩個人之間的事,而是折射了兩大陣營的對峙,本質上是物理實證主義與數學唯心主義之間的碰撞。

曲教授質疑哥派量子力學問題的文章(尤其那篇22條的萬言書)具有很高學術修養,筆者基本贊成。有些人不瞭解就妄評,這是有失公允的。

基本事實是:基於所謂的海森堡不確定原理與玻爾互補原理的量子糾纏超距論相關的量子加密、量子雷達、量子隱形、量子計算等科技研發活動,自上世紀70年代起迄今國際上尚無正式實驗室樣品出臺,八字沒見一撇,就說得神乎其神,這不是正常的。

雖然,科學研究不會一蹴而就,需要歷經百千萬次的失敗失敗再失敗,需要投入大量資金。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可以不接受科學民主協同主管部門的監督,也不排除已有立項存在可行性研究報告不成立的可能性。

筆者不是泛泛而談,而是與曲紹偉教授有同樣的位卑不敢忘憂國,不能揣著明白裝糊塗,把百姓稅錢不明不白的往水裡扔。

這還得從涉及量子物理的部分命題是否真的是科學原理談起,這與主張者的權威性無關。畢竟早期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不確定原理,依然是一個假說

海森堡測不準公式△x△p≥h/4π的本意是:由於測量儀器激發的電磁波會影響例如電子的動力學狀態,所有獲得的(投影性)測量參數,不可能是電子的原有狀態,其橫座標誤差△x與動量誤差△p的乘積效應不小於狄拉克常數的一半。

這就視同粒子狀態是不確定的,也就視同粒子具有分身術可同時處在原子內空間的任何位置,也就視同電子像幽靈一樣無軌跡,也就視同因果律失效而時光可以倒流。

這就是不確定原理的基本蘊含。請大家反覆思考這幾行黑體字的推理究竟是不是成立。

正是由於這個被奉為至理的假設,才導致幾個著名的詭異現象:延遲選擇被時間倒流、雙縫干涉被時間倒流,量子糾纏乾脆消滅時間。

筆者認為,就測量誤差學而言,海森堡的測不準公式,既有系統誤差(電磁輻射干擾),也有隨機誤差(電子隨機分佈),與經典測量誤差並無二致。

只不過電子尺度小速度快,導致相對誤差偏大而已。不過請特別注意:

事實上,在實際測量作業中,我們不必也無法直接測量電子座標與動量,而是通過光電效應(Ek=hν)做光譜分析,間接得到電子速度,況且有的光譜儀並不激發電磁波,當然也不可能干擾電子原有參量。

誤差是誤差,狀態是狀態,這是兩碼事。不能因為測量有誤差,就做數學抽象處理,說誤差視同沒有瞬時狀態,這不符合事實。

那麼請思考:不確定原理究竟是否成立?基於不確定原理的其它命題還能成立麼?,

波粒二象性,依然是一個假說

波粒二象性是基於玻爾的互補原理,作為哥本哈根學派的哲學基礎,意思是說,對於微觀粒子,例如電子的粒子性與波動性,既有局部的相互排斥性,又有全局性的相輔相成性。

事實上,根據光電效應方程△Ek=h△ν、康普頓效應λc=h/mc、物質波方程λd=h/mv...(1),普朗克常數:h=ν/mc²=mcλ...(2),不難看出,電子是一個移動震源,不斷激發電磁波。

換言之,電子只表現為粒子性,其波動性其實是電子激發的電磁波。其物理本質是:

電子的動能(粒性)轉化光子輻射能(波性),即光電效應方程:½mv²=hc/λ...(3),電子不是概率波,而是激發電磁波:λ=2hc/mv²...(4)。

而且,德布魯伊波長公式(1)需要修正為(2),同時規定,普朗克常數只適合亞原子。理由很簡單,如果α粒子以0.1c運動,其波長λd=h/(4×1.66e-27)(0.1c)²=3.3×10⁻²⁸,頻率居然高達10²⁸Hz,這是很荒唐的。

大家反覆琢磨,波粒二象性究竟是否成立?基於波粒二象性的其它命題能否成立?

光子的離散性,依然是一個假說

前沿物理尤其是量子場論的研究表明:光子並不是被光源發射出來的,而是場固有的空間基本單元,空間無縫隙的充滿了連續性光子。

根據麥克斯韋方程c²=1/ε₀μ₀,光子震盪速度只與真空場的電容率與磁導率的乘積ε₀μ₀有關,是真空場的固有特性,與光源毫無關係。

光源的作用在於:通過光源自身震盪,激發或推湧真空場的光子升頻藍移,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形成一圈圈的波陣面,依次依次推湧。

光子只在原處震盪,沒有位移運動,不是子彈飛模式。光子能量是逐漸衰減的。這是由於真空場總是處於低能位,成梯度態勢吸納承載電磁輻射能,進而導致光子不斷降頻紅移。

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方程,並不能完全證明,能量子是離散性的或者是不可微積分的。

雖然極限頻率ν₀至少要在紫外線譜閾值之內,但這並不意味著在低於ν₀的照射不會使電子加速(而不激發電磁波),只是尚不夠逃逸而已。

量子場論已經不得不承認:真空場量子或光子,是承載光源激發能的載體(所謂傳播子)。

必須明確:費米子是極其離散的、必有體積大小的、不可以微積分的;玻色子是極其連續的、雖可量子化的、但可微積分的。

科學界已經形成共識:真空不空。教科書上的“光的傳播無需介質”的命題,早已過時。

如果大家相信:光子是空間或真空場的基本單元,那麼光子承載的能量子與頻率就不是離散的,而是連續的,頻率可以有100.000...1Hz。

結語:

如果大家認可筆者對作為量子力學核心理論的三個假說的質疑分析,覺得有道理,那麼就請相信筆者對曲紹偉的評價——他是憑良心的敢說真話的頗有學術功底的好學者。至於潘建偉院士,筆者洗耳恭聽開明人士的公允評價。


物理新視野


呵呵,這種問題也能提出來真是可見某些力量又在蠢蠢欲動了。建議你們和你們背後所謂的教授等一系列人去國際權威期刊上發表論文來反駁,謝謝。

哦對了,潘的團隊前些日子又拿了克利夫蘭獎,不懂得可以去搜搜資料,什麼是克利夫蘭獎,什麼是美國科技促進會,謝謝。

另外我稍微科普一下潘建偉的資料:

潘建偉有關實現量子隱形傳態的研究成果入選美國《科學》雜誌“年度十大科技進展”,並同倫琴發現X射線、愛因斯坦建立相對論等影響世界的重大研究成果一起被《自然》雜誌選為“百年物理學21篇經典論文”。其研究成果曾6次入選兩院院士評選的“中國年度十大科技進展新聞”、5次入選歐洲物理學會評選的“年度物理學重大進展”、4次入選美國物理學會評選的“年度物理學重大事件”。在2019年2月又被美國科學促進會授予克利夫蘭獎。

所以全世界的物理科學家、科學協會都是傻子,都不如中國一個教授厲害,都不如一個池狗厲害。所以,呵呵。


我的煎蛋去哪了


量子力學在當代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領域裡的應用,是各國都在搶佔的制高點,誰遲疑了誰就落後了。在這個節骨眼上,在民間的這個社交平臺上大造“量子力學是偽科學”的輿論,其心可疑,其心可誅!請“曲”什麼教授,如果你不是某些機構的化名的話,請在世界頂級雜誌上發表你的論文和你的實驗報告,不要再在頭條裡刷存在感。如果因此耽誤了國家發展戰略,你罪莫大焉。潘教授之所以不回應,一是不屑,二是沒工夫。人家集中精力搞研究,哪有時間和這種“閒得無聊”的人理論呢?有本事,世界一流科技雜誌上見!


mulin30311368


看起來應該是工農兵學員出身,所以他質疑的東西基本都是現在中學物理的內容,他懷疑波粒二象性,懷疑光速不變,懷疑量子定理,但他連光的偏振都搞錯!他和他的擁躉們,現在最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回去中學,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廈門建築師


曲昭偉是什麼人?一個經常在網上發文攻擊潘建偉及其量子科技的。原本不名一文,卻靠頻繁發文的伎倆,終於有名了,儘管名聲有點不尷不尬。

潘建偉是什麼人?堂堂正正的院士,中國量子通信科技的領軍人物。

有趣的是,曲昭偉熱衷在網上胡說八道,完全不顧世界量子科技存在的事實,也無視中國量子通訊密鑰的事實,一個人自言自語,自吹自嗨而已。

潘建偉卻無意網絡的喧囂,從不在網上說一個字。更不會理睬曲昭偉,當他狗放屁一樣。

由此可知,潘院士是幹正經事的大家,曲昭偉是戳爛汙的小人。如果曲昭偉真有本事,完全可以去在世界著名學術刊物上發表幾篇論文,或者還可以去獲個諾貝爾大獎什麼的。有板眼就去登堂入奧,強似在網絡上勞心費力與吃瓜群眾鬥嘴。

可惜!曲昭偉沒這板眼,沒這能耐。僅僅靠網絡上刷存在感,以求出名。手段的卑劣證明了目的和人格的卑劣。

曲昭偉在網上發文說自己:我將獲得若貝爾獎,對中國做出最偉大的貢獻……

呃?這傻斃了的貨真逗!居然能把神奇的虛擬想象當真事。邏輯思維大概沒問題,但是腦神經連接線路有問題。

古語云:曲學多辯,窮巷多怪。姓曲的既表現了其曲學,又顯示了其窮巷。兩條都佔了。可以有一比,男版的羅玉鳳。


華中小隱


這些日子以來一直看他在這裡挑釁潘建偉量子團隊,咱先不說他質疑的出發點有什麼問題,但就以一個大學教授來說,在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研究上,能不能把自己國家研究的成果理論與技術公之於眾?這個問題不用說他是一個大學教授,就是最普通老百姓也知道“國之重器不可視之於人”的道理,偏偏你不知道?還一再的在網絡上質疑這個質疑那個,還一再的挑釁想讓人家用研究的成果理論技術在公開的網絡上來反駁你,他是真“傻”還是藉機以所謂的科學名義裝傻?潘建偉團隊的研究成果在世界範圍內都是前沿的東西了,發達國家一樣在默默無聞的研究這個,他難道不知道?以所謂什麼為國家考慮,為科研人員考慮這樣的藉口難免不讓人懷疑其目的。他不懂的東西多著吶,我們國家在尖端科技領域還有很多不如西方,那麼他是不是去質疑一下美國航空發動機造假讓美國給他講清楚,看看美國搭理不搭理他,他去質疑荷蘭納米激光刻蝕機的技術,讓荷蘭給他講清楚原理,看看人家鳥不鳥他這頭爛蒜?因此,在重大科技領域內的眾多項目,各個國家都是不公開的,尤其中國量子研究領域一直都是世界領先,他讓人家拿數據理論技術與他互懟,你覺得是他傻還是潘教授傻?亦或是明白的網友們傻,那些跟風捧他的人有多少人真懂量子?又有多少別有用心的人希望跟他一樣在套國家的話?你看看哪個國家能在大庭廣眾之下,別說頭條了,就是最權威的內部相關學術論壇都不可能把自己的核心技術理論與他人拿來討論。況且他還不是核心技術研究團隊的人了,在這個社會里,我們雖然不反對對科學研究有質疑,但這個質疑也不是隨便哪個領域在隨便哪個地方對隨便哪個人都事無鉅細的開誠佈公的。西方如此,中國更是如此,西方處世態度好像還張狂牛逼溢於言表,但中國從來在重大問題以及重大科技領域一直都是含蓄有加,能視之於人的就是已經成熟的,即便有些成熟了也未必能讓你知道,正像某個名人說的那樣,“擺在明面上的武器並不可怕,可怕的事在打起仗來了的時候那些突然使用的沒有見過的東西”。

他現在這樣囂張狂妄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想逼迫量子團隊與他對質,你以為量子團隊會上他的當,死了這份心吧,人家都不理你你現在還這樣在公開的網民論壇叫囂目的何在?你以為你是誰呀?


雲霧158700471


我不是理論物理專業的,但是我是學半導體、通信的,與量子力學搭點邊兒,因此在大學的時候學了一門叫量子力學概論的課程,用的教材正是格里菲斯著《量子力學概論》,自認為課程學的不錯,對於量子力學略知一二。如今看到曲昭偉教授的質疑,實在是不能苟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曲教授基於隧道效應質疑其違背了能量守恆定律。事實上在量子力學中描述基本粒子行為的薛定諤方程就是根據能量守恆:“能量=動能+勢能”這個公式推導出來的。薛定諤方程是一個二階偏微分方程,解出來的波函數就是描述粒子行為的函數,這個函數模的平方就代表粒子在某處出現概率。整個過程,整個體系都很嚴謹,不違背任何已知定律。並且量子力學描述的是微觀領域,看曲教授的描述總拿宏觀的粒子去反駁?毫無根據!並且死纏爛打行為實在是讓人不齒,傲慢不自知。


駱俠客


潘建偉院士是專門研究量子科學的,曲昭偉教授並不是研究這個學科的,有必要來頭條上懟潘院士嗎?

量子科學本就不是用常規思維或者說牛頓力學體系能能解釋的,是顛覆性科學,以常人視角無法去理解解釋量子科學的問題,這是科學態度。所以,曲昭偉教授完全可以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專業發表,或者去參加量子科學相關的學術活動,專業觀點有差別,辯論是好事。在這自媒體平臺上99%以上的人(包括我)都不懂量子科學,這個辯論毫無意義,這不是科學辯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