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紀曉嵐、劉庸和和珅是同一朝代的人嗎?三者的關係是什麼?

航空飛天


大多說人都是通過《鐵齒銅牙紀曉嵐》以及《宰相劉羅鍋》瞭解到了紀曉嵐、劉庸和和珅,但是電視劇對他們的關係、年齡等都戲劇化了很多。紀曉嵐、劉庸和和珅都是乾隆時期的官員,三人雖然同朝為官,但是三人年齡相差很大,官職也相差很大。其中,雖然和珅年齡最小,但是因為是寵臣最終官職最大。

劉墉與紀曉嵐

三人中關係最好的當屬劉墉和紀曉嵐了,與和珅不一樣,他們兩個年齡相仿,而且紀曉嵐是劉墉之父劉統勳的門生,並且劉統勳曾經大力推薦過紀曉嵐,對紀曉嵐的仕途助力很大,因此紀曉嵐受到劉墉父親很多恩惠。另外,劉墉和紀曉嵐不僅年齡相仿,而且興趣愛好相同,都喜歡研習佛法和收集硯臺。他們有時會互相寫詩贈送硯臺,有時又反而會互相爭奪,一時間啼笑皆非,鬧出很多笑話。總之因為兩人都有真才實學,又有共同的愛好,年齡又相仿,還有劉墉父親這一層師生關係在,兩人關係一直都非常要好,在朝廷中互相扶持。

和珅與紀曉嵐

和珅與紀曉嵐並非《鐵齒銅牙紀曉嵐》介紹的那樣事事針對,反而他們私交還是不錯的。和珅與紀曉嵐地位懸殊,和珅身兼多個要職,在阿桂死後,位於群臣之首,是乾隆帝時期如日中天的人物,而紀曉嵐是個讀書人,在朝廷中擔任文官,為乾隆編寫書籍。另外,紀曉嵐處事圓滑,且與和珅根本就沒有很多的交集,所以紀曉嵐是不會與在朝中如日中天的和珅正面對抗的,反而會忌憚和珅。

劉墉與和珅

三人中年齡差距最大的就屬劉墉和和珅了,劉墉比和珅大了30多歲,但是後來和珅因得到乾隆帝的喜愛,平步青雲,晉升速度比劉墉快的多,所以最終兩人的官職相差很大。劉墉與紀曉嵐一樣是處事圓滑的人,因為和珅是乾隆身邊的紅人,所以劉墉雖然並沒有依附於和珅,但也沒有與和珅有很明顯的正面對抗,對待和珅劉墉採取了獨善其身的做法。後來劉墉奉旨查辦和珅結黨營私、擅權納賄一案,劉墉向嘉慶帝提議儘快了結,安撫民心和朝局,最終和珅得以保留全屍也與劉墉的建議分不開。


娜娜聊古今


首先,我們需要分別瞭解乾隆皇帝、紀曉嵐、劉墉和和珅。

1.乾隆皇帝。(1711-1799)

2.和珅:軍機大臣,大學士,正一品。理論上的第二(在群臣中),實際的第一。(1750年—1799)

3.劉庸:大學士(非軍機大臣),正一品。(1719~1804)

4.紀曉嵐:協辦大學士,從一品(非軍機大臣)。(1742~1805)

按三人的年齡來講,劉墉最大,其次是紀曉嵐,最小的是和珅。

按三人的出身來講,紀曉嵐最差、和珅次之、劉墉最好。

按官職來講,他們三人在朝時,大部分時間都是和珅官大,劉墉、紀曉嵐兩人都得聽他的。

這三個人在清宮戲辮子戲裡基本上都是同時出現的,但實際上,他們同時出現的概率並不大,就更不可能說什麼劉墉智鬥和珅,紀曉嵐智鬥和珅了,因為其實他們的官職什麼的都扯不到一起去,也更不可能出現什麼幾個人整天四處遊玩,跟著皇帝胡混了。

紀曉嵐、劉墉和和珅曾同朝為官,因為乾隆皇帝在位長達60。因此,紀曉嵐、劉庸和和珅是同一朝代的人,三者的關係是同事。


關河南望


首先說一下,我們在電視劇中看到紀曉嵐和和珅鬥得不亦樂乎,或者劉墉和和珅之間勢同水火的關係,這些都是電視編劇們架空了真實歷史,為了故事的精彩、收視率而編出來的故事。



電視裡中的紀曉嵐和劉墉,他們智慧無雙,和大貪官和珅鬥智鬥勇,鬥得不亦樂乎。事實上,這仨人雖然都是同朝為宮,但是和珅和另外兩位年經相差較大,時間上有出入,交集也是不多的。

倒是紀昀紀曉嵐和劉墉的關係,倒是頗有淵源。紀曉嵐年輕參加鄉試,主考官恰好就是劉墉的父親劉大人。劉墉父親也是惜才之人,加上紀曉嵐也有真才實學,劉大人就舉薦了紀曉嵐擔任四庫館的總纂官。有了劉父這一層關係,紀曉嵐也一直感激劉父的知遇之恩感思戴德,加上為官之道、愛好、年紀相仿等等,紀曉嵐和劉墉都差不多,兩人關係可是極為不錯的。



紀曉嵐1724年出生,在乾隆十九年參加了正科會試,得了是殿試二甲第四。入選翰林院庶吉士,開始了他的官宦生涯。乾隆三十三年,兩淮鹽政盧見曾因有營私貪汙行為而被革職查辦,而紀曉崗則因為通風報信而被髮配烏魯木齊,直到過了三年,才由劉墉的父親舉薦,將紀曉嵐從新疆召回,任《四庫全書》館的總纂官,所以說,劉墉父親是對紀曉嵐有知遇之恩的。



下面說一下和珅,這個傢伙可就真是了不得。乾隆三十四年,和珅以承襲三等輕車都尉進入官宦生涯,乾隆三十七年,被授三等侍衛,跟著獲得乾隆賞識,做了乾隆的儀仗隊的侍從。 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乾隆四十一年,年紀輕輕的和神被任命為戶部右侍郎,三月任命軍機大臣,四月,任命總管內務府大臣。十一月,任國史館副總裁,官至一品。

乾隆五十三年,和珅封三等忠襄伯,權勢滔天,大權獨欖,黨羽遍佈全國,實屬清史非常稀罕的現象。因為和珅的主要敵人阿桂和福康安長年在外。朝中只有劉墉、王傑、範衷和錢灃在與和珅作政治鬥爭。



但是劉墉畢竟年事已老,魄力手段、政治層面均不及位極人臣的和珅。到了乾隆晚年做太上皇的後幾年,由於乾隆年老體衰,大小政務都是由和珅代勞,和珅的權勢也達到了頂峰,所以當時的和珅也有著“二皇帝”的稱號,可見當時和珅的權力之大。



至於電視劇中無所不能、屢屢讓和珅吃瘡碰壁的紀大人紀曉嵐,則只是和珅的下屬,跟和珅根本不是一個層面的對方。而紀曉嵐也並不是一個剛直不阿的人,從其被髮配新疆就可見一斑。加上紀曉嵐的為官處世並不如和珅老辣周到。從乾隆的角度來看,紀曉嵐這種讀死書直來直去的刺頭並不討喜,遠不如和珅和卿家這樣深諳溜鬚拍馬之道的人用起來順手。

我們是瀚海自媒體工作室,歷史的記憶由我們為您講述,如果你喜歡我們的文章,希望留下您的點贊+關注,謝謝!


瀚海說史


紀曉嵐:1724-1805,在乾隆十九年,紀曉嵐31歲時候,其殿試考了二甲第四,正式開啟為官生涯。

劉墉:1719-1804,乾隆十六年,劉墉因父親關係,以恩蔭舉人身份參加當年會試和殿試,考中二甲第二名,成為其步入仕途的起點。



和珅:1750—1799,只活了49歲。乾隆三十三年,18歲的和珅娶直隸總督馮英廉之孫女馮氏。 乾隆三十四年踏上仕途。


他們都經歷了兩個皇帝,乾隆和嘉慶。都同朝為官。三人之間留下了不少茶餘飯後的故事。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紀曉嵐和和珅的故事了。

劉墉和和珅:劉墉的清正廉潔註定了他與當時的大貪官和珅之間是對立關係。儘管看不慣和珅,也不會去得罪他,選擇獨善其身。所以,和珅也一直沒能收服劉墉為其所用。但是劉墉的這種做法遭到了獨攬大權和珅的孤立。在嘉慶帝扳倒和珅的事件中,劉墉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劉墉和紀曉嵐:兩個人的關係還是很好的。但是不同的出生和不同的性格造就不同的人生。劉墉出生在官宦之家,這種環境從小就薰陶著他,所以劉墉為人圓滑,處事非常到位。紀曉嵐就屬於那種文人墨客的性格,不拘於泥,所以仕途總是浮浮沉沉,還好他有才華橫溢。深得乾隆喜愛。兩人的性格並沒有影響兩人的關係,私底下,相互來往,贈送禮物,討論文學。

紀曉嵐和和珅:請關注《鐵齒銅牙紀曉嵐》。雖然故事虛構,但是很好看啊


煮酒笑醉生


劉墉、紀曉嵐、和珅都曾在清乾隆朝為官,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曾經做過同事。

劉墉(1719年-1804年),字崇如,號石庵,劉統勳長子。

劉統勳是中國歷史上被諡號“文正”的屈指可數的幾個人之一,曾任內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及軍機大臣等要職,官至宰相,可見劉墉是正兒八經的官二代。

劉墉在乾隆十六年,即1751年,考中二甲第二名進士,進入仕途,開始了官場生涯,最高官至正一品體仁閣大學士,相當於宰相地位了。

紀昀(1724年-1805年),字曉嵐,其父紀容舒大部分時間是清中央部署的屬官,雖然也是官二代,但是家世就不如劉墉顯赫了。

紀昀在乾隆十九年,即1754年,考了二甲第四,開始了仕途生涯,官至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太保管國子監事致仕,。

和珅(1750年-1799年),鈕祜祿氏,原名善保,字致齋,滿洲正紅旗人,這可是根正苗紅的滿族八大姓之一的旗人。

和珅出身於世襲將領家庭,參加了乾隆三十四年,即1769年科舉名落孫山,只能以文生員承襲三等輕車都尉,從一名普通侍衛做起,開始了叱吒風雲的仕途生涯。和珅被封一等忠襄公,官拜文華殿大學士,其職務包括內閣首席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吏部尚書、戶部尚書、刑部尚書、理藩院尚書,兼任內務府總管、翰林院掌院學士、《四庫全書》總纂官、領侍衛內大臣、步軍統領等數十個重要職務。看看這一串的名頭,除了乾隆,就屬他和珅最大了。

劉墉和紀昀

劉墉和紀昀年齡相仿,相差5歲。他們小時候相識不相識,不知道,但是劉墉的父親劉統勳對紀昀的才華很看重,在紀昀因罪發配新疆時,由劉統勳推薦,才被從新疆召回,繼續修書。所以,紀昀對待比自己年齡大,官職高於自己的劉墉,即使沒有心存感激,起碼的敬畏應該是有的。

和珅和紀昀

紀昀比和珅大26歲了,完全的兩代人。紀昀雖然做過左都御史,屬於監察官員,但是和珅得勢時,紀昀已經日薄西山了,主要負責日常書籍的管理、侍講、禮儀等工作,根本不會跟和珅爭鬥。在和珅做《四庫全書》總纂官時,紀昀也只是做過多個分部圖書的總纂官,還要歸屬和珅管理,以紀昀的能量,小心翼翼還來不及的。

歷史上的紀昀

紀昀曾經給徇私枉法、貪汙受賄的官員通風報信而被牽連發配新疆,也曾因自己的兒子拖欠賦稅瀆職而被牽連降職,可見紀昀根本不是“鐵齒鋼牙”,而是幹過夥同枉法受賄的勾當,只是紀昀的學問的確厲害。

劉墉和和珅

劉墉跟和珅在乾隆朝時,都很剋制自己。劉墉入京做左都御史時,和珅正是炙手可熱、蒸蒸日上之時。

按照史料記載劉墉當時“委蛇其間,惟以滑稽悅容其間”,根本不跟和珅產生衝突。和珅也不和劉墉為首的御史派爭鬥,他只顧自己撈錢,、培植自己的勢力,解決他的直接反對派。

劉墉在和珅當權之時,甚至故意怠慢朝政,對於新上任官員的考核評價也不如實上報,被屢次指責貶黜,可見劉墉的為官之道。

劉墉跟和珅的直接對決是在嘉慶四年,即1799年,太上皇乾隆駕崩,嘉慶皇帝令劉墉查辦和珅結黨營私、貪汙舞弊一案,劉墉這才再次表現出了“不畏權勢”的一面,這才是史實。


奕天讀歷史


紀曉嵐、劉墉、和珅雖說是一個朝代的人,但是,三人的年齡,尤其是和珅與紀曉嵐、劉墉的年齡是相差很大的。

劉墉最大,其次是紀曉嵐,最小的是和珅。

可以說紀曉嵐三十歲考上進士了,這時候的和珅還是一個孩子,他和紀曉嵐相差二十多歲。

但是,論官職三人中和珅做的官最大,當然和珅運氣之所以比紀曉嵐和劉墉好,那是因為他的出身比較好。

他是滿族人,又博學多才,被皇帝委以重任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紀曉嵐、和珅、劉墉三個人中,出身最不好的就數紀曉嵐了,因為紀曉嵐若是想去朝中當官,他必須要通過科舉考試之路。

不過還好,紀曉嵐因為比較聰明,他還是通過了進士考試,順利的來到了皇帝身邊。可惜的是,他因為一張嘴,經常得罪人,沒有怎麼被皇帝重用,甚至被皇帝貶到新疆伊犁後,差點死在了那裡。

還好,後來皇帝要修四庫全書了,這才想起紀曉嵐來,紀曉嵐被召回到了京城,修了那一部大書《四庫全書》,然後又輔佐太子嘉慶當上了皇帝。

紀曉嵐有一個老師,這個老師就是劉墉的父親劉統勳。

紀曉嵐之所以能從新疆伊犁回來,全部都是他老師劉統勳在皇帝面前舉薦他,說他是唯一一個有能力把書修好的人,就這乾隆帝才把他給弄了回來。

劉統勳是清朝皇帝最為倚重的一個漢族大官,因為劉統勳這個大官的關係,劉墉在仕途上,也是順風順水的。

劉墉因為自己的父親是一品大員,父親的這個身份是不得了的,可以讓他直接以舉人的身份,參加會試。

當時,劉墉考進士的時候,本來是能得第一名,也就是狀元的,但是,這不是劉統勳想看到的,這樣做很明顯有作弊的嫌疑,儘管劉墉也是博學多才之士。

最後劉墉被定為了第五名,也就是二甲第二名。

劉墉因為父親在朝中做大官,他的父親為了保護他,一直沒有讓他在中央擔任重職,而是把他調到了地方。

所以,在劉統勳活著的時候,劉墉、和珅、紀曉嵐三個人相互調侃的機會是沒有的。

紀曉嵐因為官小卑微,他是斷然不敢和和珅開玩笑的,但是,劉墉就比較牛了,論家室,和珅那裡能比得上劉墉的勢力,所以,他開起和珅的玩笑來也是最猛的。

話說有那麼一次,過年的時候,每年都是和珅第一個到皇帝那裡去拜年。劉墉掌握了這個規律之後,他就想耍一下和珅。

大年初一的早上,劉墉安排奴僕在自家門口上潑上水,把路弄成泥路。因為和珅要去給皇帝家拜年,必須要經過他的家門口。

等到和珅在他們家門口路過的時候,劉墉就換上一身破衣服,然後直接跪到了泥裡給和珅拜年。

和珅年紀又小,資歷又淺,他那裡能受的起劉墉的這一拜呀,所以,他也趕緊下轎,給劉墉回拜了過去。

這一拜兩個人都弄了一身泥巴,劉墉還好回去就把衣服換了,和珅就慘了,因為他的家比較遠,所以,他必須回家換上新衣服再去給皇帝拜年,否則就是大不敬。

結果那一年和珅是最後一個給皇帝拜年的人。

劉墉和紀曉嵐的關係還是很好的,兩個人一起輔佐了嘉慶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史學達人


紀曉嵐、劉墉和和珅曾同朝為官,但年齡相差很大,官職也相差很大,其中,和珅最小,官職最大。

而電視劇中紀曉嵐和和珅鬥得不亦樂乎的故事純屬虛構,劉墉和和珅之間勢同水火的關係也不存在。

劉墉:

劉墉出生於1719年,是大學士劉統勳的兒子,1751年,劉墉靠著父親的關係,得以參加會試和殿試,考中進士,自此進入官場,任職翰林院庶吉士,從1756年開始做地方官,擔任過太原府和江寧府的知府、湖南巡撫等。

劉墉在地方上為官清正廉潔,沉著幹練,頗有政績,很得百姓喜愛,與大宋包拯做權知開封府時有的一比。但他也曾因為失察之罪被髮配軍臺。

1773年,劉統勳去世,劉墉回家服喪三年,之後,成為內閣學士,這以後,劉墉多在京為官,1783年,劉墉升任吏部尚書。

劉墉在京為官遠不如在地方為官的政績,實際上,劉墉真正在京為官的時候已經是六十多歲,偏於中庸,沒有大過,但多有紕漏,虛與委蛇。

1797年,劉墉成為體仁閣大學士,為正一品官員,1799年,又領太子少保,奉旨查辦和珅一案。1805年,劉墉去世,時年86歲。

紀昀:

紀昀(紀曉嵐)生於1724年,與其說紀昀是個政治家,不如說他是個文學家,他文學上的成就遠大於他為官的政績。除去《四庫全書》不算,他的作品有《閱微草堂筆記》和後人整理的《紀文達公遺集》。

紀昀小的時候就有“神童”的稱號,只是紀昀太過自負,以至於之後的科舉考試並不那麼順暢,1754年,紀昀以二甲第四的成績成為翰林院庶吉士,開始了他的職業生涯。

1768年,兩淮鹽政盧見曾案發,紀昀因為通風報信被查出,之後發配烏魯木齊。三年後,乾隆準備修《四庫全書》,劉統勳舉薦了紀昀,於是乾隆將紀昀召回。從1773年開始,紀昀擔任《四庫全書》的總纂官。

1796年開始,紀昀任兵部尚書,之後為左都御史。再之後為吏部尚書。又任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官至從一品。1805年,紀昀去世,時年82歲。

和珅:

和珅生於1750年,滿洲正紅旗人,為鈕祜祿氏。相對於劉墉和紀昀來說,和珅無疑是最勵志的。和珅三歲時母親去世,九歲時父親去世。和珅兄弟倆靠著老家丁和庶母保護得以長大成人,他熟讀經書,精通滿、漢、蒙、藏四種語言。但他科舉考試失敗,在1769年,20歲的和珅承襲父親的三等輕車都尉,進入仕途。

1775年,和珅進入了職場快車道,先成為乾清門侍衛,後領御前侍衛。1776年成為戶部右侍郎,後為軍機大臣,1780年,在查辦李侍堯案中,和珅的精明強幹為乾隆賞識,成為戶部尚書,這一年是和珅為官的轉折點,之前的他查貪官,辦實事,之後的他權勢越來越大,貪汙,結黨營私,打壓異己。

這一年,和珅領正白旗領侍衛內大臣。和珅的長子被乾隆賜名豐紳殷德,定為十公主的額附。到了十月,和珅又成為《四庫全書》的正總裁。

之後,和珅又被封一等男爵,1786年成為文華殿大學士。和珅權傾朝野,反對勢力越來越少。1789年,豐紳殷德和固倫和孝公主大婚,和珅正式成為皇親國戚。1795年乾隆成為太上皇,嘉慶繼位,和珅儼然成了二皇帝。之後和珅又成為公爵。

但盛極必衰,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去世,嘉慶向和珅發難將和珅下獄,正月十八,和珅自盡,時年50歲。
關於劉墉、紀昀、和珅的關係,《宰相劉羅鍋》和《鐵齒銅牙紀曉嵐》中將其描述為:劉墉和和珅鬥智鬥勇,紀昀和和珅也鬥了一輩子,實際上,歷史上,他們之間並沒有出現過真正大的爭鋒相對。

歷史上的紀昀很醜,又好色,而和珅英俊帥氣。紀昀和和珅的關係應該還算是和諧的,紀昀比和珅大了二十六歲,但官職遠沒有和珅的大,說起來算是和珅的屬下,紀昀更多的只是在做編輯和修書工作,很多時候受和珅管轄。

劉墉和和珅正面衝突也不多,劉墉比和珅大三十一歲,和珅意氣風華的時候,劉墉已經步入晚年,劉墉雖然也官至一品,更多的時候也是很圓滑,低調,必要的時候順著和珅才得以保全。

真正和和珅是對手的有阿桂、王傑、錢灃等。阿桂是真正乾隆時期出將入相的重臣,滿洲正藍旗人,長期戍守邊疆,為武英殿大學士,曾領軍機大臣。一貫和和珅不對付。但阿桂大部分時候都不在京。

王傑是清狀元,曾領軍機大臣,上書房總師傅,東閣大學士,在朝堂之上常讓和珅下不來臺,王傑是當時難得的位高權重的正直官員。

錢灃是清代知識分子的楷模,他在乾隆年間中進士進入官場,剛正不阿,曾數次彈劾和珅極其黨羽。


尚宮女史


紀曉嵐,劉墉和和珅是同一個朝代的人,並且這三個人都是當官的,我們總是能在電視劇當中看到這幾個人的身影,那麼這三人的關係是否像電視劇中的那樣水火不容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首先,和坤是這三個人當中年紀最小的,年紀最大的是劉墉,然後是紀曉嵐!其中紀曉嵐比較聰明一些,他在30歲的時候就考上了進士,和坤和紀曉嵐的年齡相差了20多歲,不過後來和坤也當了官,而且他的官是三人當中最大的,有人說是因為他的運氣比較好,還有人說是因為他的出身比較好,畢竟和坤是滿族人,而且此人也有才華,因此得到了皇帝的重用。在這三個人當中出身最差的就是紀曉嵐,紀曉嵐如果想要入朝為官的話,那麼唯一的路徑就是參加考試。好在紀曉嵐聰明,所以也順利的參加了考試,來到了皇帝的身邊,但是因為紀曉嵐的嘴不好,經常得罪人,所以皇帝對他也沒有太大的好感,因此紀曉嵐就沒有得到皇帝的重用,甚至皇帝還曾把紀曉嵐趕到過新疆伊犁,而紀曉嵐也差點死在了那。好在後來皇帝需要找人編寫四庫全書,而紀曉嵐是最好的人選,因此紀曉嵐才能夠再次回到朝堂之上。而這一切也要歸功於紀曉嵐的老師劉統勳,此人在皇帝面前舉薦他,並且還說他是唯一一個有能力能把書編好的人,所以乾隆皇帝才把紀曉嵐給詔了回來。值得一提的是,劉統勳就是劉墉的父親!

劉統勳是清朝皇帝非常信任的人,並且此人的官比較大,所以他的兒子劉墉才能夠在朝堂之上混的順風順水的,畢竟後面有父親這一棵大樹呢!也因為劉墉的父親是一品大官,所以劉墉可以直接以舉人的身份參加會試!

劉墉在考進士的時候本來是可以拿狀元的,但是劉統勳覺得這樣做太假了,很明顯是有作弊的嫌疑的,儘管劉墉也比較有才,但這樣做仍是不妥!因此劉墉最後在考試中被判定為了第5名,也就是二甲第二名!劉墉的父親在世時,劉墉和和坤的關係有點像歡喜冤家,劉墉特別喜歡和和坤開玩笑,而紀曉嵐這個時候只是一個小官罷了,雖然他的嘴上功夫比較厲害,但是紀曉嵐不敢與和坤動嘴上功夫!劉墉對和珅就完全不在意了,而且時不時的就想耍一下他!

比如說,在大年初一的時候,劉墉讓僕人在家門口鋪上了水,並且把整條路全部都弄成了泥路,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劉墉知道何坤這個時候要去給皇帝拜年,而途中必須要經過他的家門口!和坤在經過劉墉家門時,劉墉突然穿了一身破衣服,跪在了泥裡,然後就要給何坤拜年!當時的何坤不僅年紀小,而且資歷又非常的,他根本就受不了這一拜,何坤嚇得趕緊又拜了回去,這樣一來兩個人身上的衣服全髒了!劉墉回家之後立刻就把破衣服給扔掉了,和坤就比較慘了,因為他家非常的遠,換衣服十分麻煩!和坤可著急了,他不換衣服的話就是對皇帝的大不敬,而如果換了衣服的話,那麼就要遲到了,最終和坤還是回家換了身衣服,而那一年他是最後一個給皇帝拜年的。

最後,劉墉和紀曉嵐的關係還是挺不錯的,這二人一起輔佐了嘉慶,祝嘉慶順利的登上了皇帝的位置,所以這二人在官場上是同盟,而且私下也算得上是好朋友了。和坤的最終結局是三人當中最慘的,他一度權傾朝野,隨著他的勢力越來越大,反對的聲音也越來越大!人們常說盛極必衰,這句話一點都沒錯!乾隆在1799年的時候去世,與此同時嘉慶開始向和坤發難,和坤這個人雖有才華,但是卻十分愛財,而且貪汙腐敗,種種罪名壓在了和坤的頭上後,和坤最終沒能承受得了,選擇了自盡而亡,和坤死的時候才50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