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華夏文明淵源中的“陰”和“陽”可以理解為反物質和正物質嗎?

六季如歌


“陰”和“陽”是什麼?

中國的陰陽學說出於《易經》,按《易經》所說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由陰陽組成,陰陽即是物質又是兩種狀態,五行是陰陽的外在表現形式的一種。《易經》中的八卦是在解說事物的演變規律。可以說陰陽和八卦是世界觀,後天八卦卦辭和爻詞是方法論。這在古代來說是非常非常厲害的一種學說了,是樸素辯證唯物主義的萌芽。

“老子”發現“反者道之動”

老子繼承了《周易》的學說,著寫了《道德經》,《道德經》通篇最有價值的地方是“反者道之動”這一句,其它的地方述說沒有超過《易經》,“反者道之動”這一句話揭示了邏輯學三大定律,質量互變,對立統一,否定之否定。但是可惜老子沒有具體系統闡述這三大定律,《道德經》對度的概念有提及,但是沒有具體系統說明。

孔子說《中庸》,中庸是“度”

孔子算是具體,系統的闡述了“度”的概念,但是應用在倫理道德方面了,沒有上升到世界觀這一方面,這是個遺憾。孔子在哲學上的貢獻不是《論語》,而是《易經》中的《十翼》,世人看《論語》,不知道孔子的哲學思想從哪來的,孔子也沒說,看了《十翼》就知道孔子思想來源於易經。

結論

《易經》提出了陰陽,闡述了世界起源這個世界觀,老子《道德經》提出“反者道之動”,揭示了邏輯學三大定律,描述了物質的質,量,度的關係。孔子“中庸”具體闡述了“度”的作用,看完之後不得不佩服,中國人在當時的物質科技條件下能發現這些哲學思想,這是非常厲害的。但是這些他們沒有聯繫起來,都從自己的角度片面的去解釋。後人沒有發現這些最有價值的東西,拿《易經》算卦搞迷信,拿《道德經》搞宗教,拿《論語》搞出了君權神授,拍古代君王馬屁,真是糟蹋東西。

現代人要學習古代文化,我建議先學習唯物辯證法,認識論,對稱邏輯學,再回頭看我們的古代經典,受益良多的同時,還不會被迷信所迷惑。別再用陰陽去解釋什麼物質反物質這些啦,第一片面,第二現在我們有更好的理論工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