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9 唐魯孫:北平的小飯館

唐魯孫:北平的小飯館


作者:唐魯孫(1908-1985),滿族,他塔拉氏,本名葆森,字魯孫。鑲紅旗人,珍妃、瑾妃的堂侄孫。1908年9月10日生於北京,1946年到臺灣,1985年病逝。出身貴胄,自幼出入宮廷,對老北京傳統、風俗、掌故及宮廷秘聞了如指掌;年輕時隻身出外謀職,遊遍全國各地,見多識廣,又熟諳各地民俗風情。 著有《中國吃》一書,這套書是作者晚年的憶舊之作,信手拈來,妙趣橫生,既可以使人增廣見聞,又可以補正史與民俗學之闕。

編者注:唐魯孫把北平的飯館子,分為三類,12月3日,我們發文章《 》,講的第一種飯莊子。12月21日發文章《 》,今天就發先生寫的第三種北平的小飯館。


唐魯孫:北平的小飯館

最後再談:第三種專賣小吃,不辦酒席的小飯館跟二葷鋪。 在科舉時代,每逢大比之年,赴一京應科考的舉貢,一般有錢的公子哥兒大半都是帶足了盤川的。南方舉子對於純粹北方口味,有很多沒出過遠門的人,一時是沒法子適應的,於是帶一點江浙口味的,像禎元館,致美齋這類小飯館,就應運而生了。


致美齋最拿手的菜是「醬爪尖」。據先師閻蔭桐夫子說,蘇州狀元陸鳳石(潤庠)來京會試,忽然有一天想吃腳爪飯,於是教給致美齋灶上做,但是怎麼做也不對勁,後來陸鳳石點了狀元,大家都知道狀元愛吃他家醬爪尖兒,傳嚷開後,醬爪尖反到成了致美齋的名菜了。


北方館子可以說都不會做魚翅,所以也就沒有什么人愛吃魚翅,但是南方人可就不哄了,講究吃的主兒十有八九愛吃翅子,禎元館為迎合顧客心理,請了一位南方大師傅擅長燒魚翅。不久,禎元館的「紅燒翅根」,物美價廉,就大行其道,每天只做五十碗賣完為止。他家紅燒翅根,爛而入味,比起酒席上怒髮衝冠的魚翅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東安市場有一家館子叫潤明樓,雖然樓上樓下也有幾十號雅座,可是仍然只能列入小館之流。整桌的菜他家也能做,可是總覺得有點婢學夫人,小家子氣、氣魄不夠,但以「雞絲拉皮」來說,東興樓的拉皮已經算不錯了,可是比起潤明樓的拉皮來,就分出好壞了,先說他家所用的粉皮,是自家動手來做,不像別家到粉房去買現成的。如果您點個雞絲拉皮,關照堂倌一聲要削薄剁窄;您瞧吧,端上真正晶瑩透明渾然如玉,吃到嘴裡滑溜之中還帶著有點勁道。大陸各省的吃食,臺灣現在大概都會做齊了,可是直到如今,還沒吃過一份象樣的拉皮。


臺灣各大縣市都有餡餅粥,可是跟北平的餡餅粥完全兩碼事,北平的餡餅粥是清真教門館,只賣牛羊肉,在煤市橋,路東有一家,路西有一家,但是一個東家,叫做一東兩做!生意採二十四小時輪班制,東櫃上門板休息,西櫃下門板營業,更番輪替,什么時候都讓您吃得著餡餅粥。既然叫餡餅粥,自然以餡餅最拿手,他家有一種牛肉做的「大餡餅」,又叫「肉餅」,餡多油重,最受一買力氣老哥兒們的歡迎,油水足,又解饞。如果帶話要滿銓的肉餅,那就比平常肉餅老尺加二,再大飯量的壯漢,兩個人也吃不完一個大肉餅,已故臺灣省農林廳長金陽鎬在北通州潞河中學唸書時期,有一次,潞河足球校隊到北平東單練兵場跟英國大兵踢足球,踢了個九比零大獲全勝,教練佟錦標一高興,請大家到餡餅粥吃滿雙餡餅,兩人吃了一個半,那算是吃餡餅最高的記錄了。


煤市街還有一家小館叫天承居,您要是想喝點保定府的「幹酢兒」(土製黃酒),那您就上承天居去喝。他家的幹酵兒永遠沒斷過莊,隨時供應,從沒缺過貨。大家到天承居,主要的是吃「炸三角」,北平都一處也賣炸三角,那跟天承居比,可就差得遠了。天承居炸三角不但肉選得好,肥瘦適中,吃到嘴裡沒有木本扎扎的感覺。就是做滷用的肉皮也非常考究,全是從肉上現起下來的,到了韭黃季買賣一忙,還要專用兩個小利巴(小夥計)扦豬毛,所以他家炸三角所用的滷肉和滷都高人一籌;同時包三角也有點特別手法,炸起來沒有裂嘴兒的三角,既不裂嘴,就不漏湯。油鍋裡不漏湯,炸出來的三角,自然個頂個的一律金黃顏色,絕沒焦黑起泡的情形,

從前有位南方老客,自命老北京,有一天吹來吹去,把一位北平老鄉實在吹煩了,心裡一冒壞,三說兩說,哥倆出南城下小館到天承居吃炸三角,等炸三角一上桌,南方老客吭哧一口,一股熱滷直濺鼻孔,長袍油了,舌頭燙得也起泡了,心知吹牛過份,讓人陰了一下,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從此再也不敢胡吹亂嘮了。


唐魯孫:北平的小飯館


都一處的炸三角雖然比不上天承居,可是他家的「疙瘩湯」也算一絕,大家都管他家的疙瘩湯叫「滿天星」,疙瘩只比米粒大一點,不粘不沱,顆粒分明。有的南方人吃麵食,最初只會做疙瘩湯,又叫麵疙瘩,用湯匙一挖一團下鍋,吃得人人皺眉,真是食不下咽,等到嚐到都一處的滿天星後,才發覺敢情北平的疙瘩湯,是旱香瓜另一個味呢。


正陽門大街路西有一家小館叫一條龍,既沒有什麼拿手好菜,也沒有什麼出色的蒸食,可是買賣老那麼興旺,因為當年乾隆皇帝微服出官,曾經在這個小飯鋪歇過腿兒。為廣招徠,於是把皇帝老倌走過的路,用土墊高起來,楞管他叫御路。凡是來到北京逛逛的人,都要去瞧瞧,因此出了名,生意鼎盛,要說吃,他家只有撻褳火燒做得不錯,他的特色是餡兒花色預備的齊全,您要吃什麼餡有什麼餡,現拌餡現包現做,大冰盤裡堆有一尺多高的餡子材料,除了肉餡之外,海參、皮蛋、海米、木耳、胡蘿蔔、韭黃、白菜、菠菜、粉絲、鵝黃翠綠,排列得整整齊齊,非常惹眼好看。同時他家的撻褳火燒包得非常小巧精細,比起此地單擺浮擱,比春捲還要大一號撻褳火燒,似乎中看多了。


北平還有一家小館子叫穆家寨,掌櫃兼掌廚的穆大嫂,人都管她叫穆桂英,這位穆桂英是聞名不如見面的一個黑粗矮胖的中年婦人。教門館只買牛羊肉,他家「炒貓耳朵」最出名,炒貓耳朵要輕油大火勤翻勺,炒得透,那就要靠臂力腕力了。穆大嫂一過五十,就不大親自下廚了,可是碰到老主顧點將,她偶或仍舊錶演一番。


東四牌樓隆一福寺街有一家小飯館,一進門靠東牆就是一排大灶,他的名字叫灶溫,大家叫白了都叫他遭瘟。


他叫灶溫是有原由的,剛開張的時候,本來是一家茶館,可是茶客有時自帶青菜魚肉蒸食麵條,他也可以代炒代蒸代煮,借他的灶火,溫您的吃食,所以叫灶溫。據說這個館子明朝崇禎年間就有了,民國初年開徵營業稅,財稅機關因為查鋪底,才查出來。要是真的話,那比廣和居還要老,大概得算全北平最老的飯館了,傳言他家最初就只是給茶客炸醬煮麵條,所以要吃炸醬麵,他家的肉丁或「肉末幹炸」是最拿手的。


灶溫對面有一家羊肉床子叫白魁,一立夏就開始賣燒羊肉了,跟灶溫借個中碗,到白魁切點羊排叉或是羊腱子,寬湯加點鮮花椒蕊,再來上面條或是雜麵,到灶溫一下鍋,那真是要多美有多美。


後來,民國十八、九年,北平在山西派勢力之下,很時興了一陣女招待,大名鼎鼎的小金魚,就是在灶溫哄起來的,女招待鬧鬨了兩三年,灶溫老闆一看情形不妙,於是又停用女招待,恢復本來面目,仍舊以「代肉餡的鍋塌豆腐」、「燴白肉丁加糟」、「小碗幹炸」多搭一扣的炸面來號召了。


北平大大小小飯館還有若干沒有寫出來的,以上不過是舉其犖犖大者,讓沒有到過北平的人領略一下當年故都風貌。


摘自唐魯孫《中國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