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9 陝西挖出中亞國王后裔墓,葬具特殊不用棺材,該國曾向中國獻舞女

北周中亞人康業墓的發現

本文作者 倪方六


2004年,中國考古界有一重要發現,在陝西西安北郊發現了一座北周時期粟特人墓葬。墓主名叫康業,是定居中國的康居國國王后裔。

引起我興趣的是,是使用的葬具和葬俗——一具石榻,不置隨葬品。


陝西挖出中亞國王后裔墓,葬具特殊不用棺材,該國曾向中國獻舞女

康業墓發掘現場


康業墓在哪?如果說現在的地址,就是陝西人民出版社上林苑住宅小區的下面,當時這裡叫炕底寨村。此地古代屬長安城外,距城約有七八里,是當年在中國長安外國人(外來人)的墓葬區,有名的粟特人安伽墓、史君墓、李誕墓,都是在這一片區域內發現的。

康業墓的發現,就是因上林苑小區的開發。

挖掘機在開挖樓基時,把墓給挖了出來。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接到報告,趕緊派人過去,其時是2004年4月6日。

考古人員來到工地一看,大吃一驚,墓道已全部被挖掉了!

墓道口有磚封門,被挖的僅存兩層磚。幸運的是,北邊的墓室保存基本完好,雖然墓頂部分被剷平,但主體結構未被破壞。


陝西挖出中亞國王后裔墓,葬具特殊不用棺材,該國曾向中國獻舞女

康業墓發掘現場


現場推測,是一座粟特人墓葬。

粟特人是胡人,生活在今中亞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的澤拉夫尚河流域。漢魏隋唐時,這流域有“昭武九姓”。“昭武九姓”是中國史書上的叫法,因為這裡九個中亞小國,以“昭武”為王姓的,他們分別是康、安、曹、石、米、何、火尋、戊地、史。

粟特人墓葬在中國發現已有多座,除了陝西,在山西、甘肅等省也都有發現,對研究絲綢之路和中外文化交流意義重大。

接下來不用說,得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

建設單位也急,樓盤建設有期限,趕緊配合考古,出勞力出保安,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出技術人員。

第二天,即4月7日就開始考古發掘清理。


陝西挖出中亞國王后裔墓,葬具特殊不用棺材,該國曾向中國獻舞女

發掘現場全景


該墓有兩道封門,第一道位於甬道口處,就是被挖掘機破壞的磚封門;第二道位於甬道之內,為石門,如陽宅門一樣,有由門楣、門扇、門框、門檻和門礅構成。中部邊緣各有一鐵環,穿有木棒,將門槓著。

這石門可講究了,門楣及門框有線刻圖案,門楣正中上一獸面,左側刻畫一青龍,右側刻畫朱雀。門框頂端各立一鳳鳥,之下各立一守門人物。

門扇倒是素面,分別有三排門釘,每排五個門釘,但這門釘不一般,表面貼金呢。


陝西挖出中亞國王后裔墓,葬具特殊不用棺材,該國曾向中國獻舞女

康業墓發掘現場

全部清理完畢後,發現上還是一座壁畫墓,在甬道與墓壁都繪有壁畫。可惜的是,由於底子不好,保存極差,內容無法辨識。

墓室內,一座石圍屏暴露了出來——特殊的葬具透露墓主人特殊身份。

這是完全有別於漢人風俗的來華粟特人葬俗,葬具不用漢人傳統的棺材,而是用石榻。榻是一種床形坐具,可臥可坐,屍體直接放在榻上,若在榻上休息。


陝西挖出中亞國王后裔墓,葬具特殊不用棺材,該國曾向中國獻舞女

北周粟特人安伽墓甬道石門


這座石榻,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品,非常獨特。這裡,稍作介紹——

石榻由三面圍屏、底板和榻腿構成,置於墓室北側中部,緊靠西向放置。榻有6腿,正面三個,圓雕成獅子形;背面三個,呈靴形。

圍屏部分由四塊長方形石板構成,東西各一塊,北面兩塊。圍屏內側磨光,線刻10幅畫,東西兩側各2幅,北面6幅,畫面局部貼金,兩側及上部貼金柿蒂紋修飾。

陝西挖出中亞國王后裔墓,葬具特殊不用棺材,該國曾向中國獻舞女

康業墓石榻獅子腿


圍屏畫非常漂亮,畫面豐富。畫上有云、鳥、山、水、林、草等元素,以襯托中心人物;景深層次清楚,遠方有山巒,近處見水草,跟前有侍者……有山水畫的韻味,是研究中國山水畫萌生和發展的重要資料。

畫的主題有居家、有出行、有會客等等。如榻側兩幅畫中,男主人坐於榻上,身後立四人,其中三人手執長扇,北側六人,均面向男主人,寬衣博帶,或手捧笏板,或手持蓮花。旁邊畫上,女主人坐於榻上,身後立四位侍女,下立五女儐,均面向女主人。

出行圖中男主人騎於馬上,兩側有六位隨從,其中兩人各執一長扇,護於主人身後。


陝西挖出中亞國王后裔墓,葬具特殊不用棺材,該國曾向中國獻舞女

康業墓出土石榻圍屏線刻畫


畫中透出滿滿的貴族氣息。這應該是墓主與其夫人生前生活場景寫照,透露生前地位的高貴。

石榻上的淤土清理去後,現出了一具完整的人骨架,頭向西,面向上,仰身直肢。下葬時屍身上應該裹有絲綢,發掘時絲綢尚存。

這是當時國內發現的唯一一座骨架保存完整的粟特人墓葬。

躺在石榻上的骨架,是誰的?答案隨著墓誌的出土,變得清晰。


陝西挖出中亞國王后裔墓,葬具特殊不用棺材,該國曾向中國獻舞女

康業墓出土石榻圍屏線刻畫


在墓室底部南側甬道口處,挖出了一合墓誌。由志蓋和志石組成,平面呈正方形,與常見志蓋有字不同,此蓋無字。

志文為魏體鐫刻,俊秀漂亮。志文稱,墓主名“業”,字“元基”,康居國王之後裔,這證實了發掘前的推測——確是北周時定居中國的粟特人墓葬。

康業歷任魏大天主、羅州使君、車騎大將軍、雍州呼樂等職。死於大周天和六年,死後被朝廷詔贈為甘州刺史。


陝西挖出中亞國王后裔墓,葬具特殊不用棺材,該國曾向中國獻舞女

康業墓發掘現場,石榻上遺骸


清理骨架時,從墓主人口中發現一枚羅馬金幣。在一年後發現的中亞罽賓人李誕墓裡也發現了一枚羅馬硬幣,也是含在死者口中。口琀,本是中原漢人的葬俗,來華粟特人也受到了影響,接受了中土風俗,也在口裡放東西——不過使用他們自己的東西。

要注意的是,粟特人的葬中一般沒有隨葬品,這枚羅馬金幣的出土令考古人員驚喜。

在清理康業墓室底部淤土時,還發現了奇怪的現象,在圍屏與甬道之間,有1米見方火燒痕跡。這是怎麼回事?推測與粟特人信奉的某種喪葬習俗有關。

陝西挖出中亞國王后裔墓,葬具特殊不用棺材,該國曾向中國獻舞女

康業墓出土的羅馬金幣

康居國曾是中國大國,一度與月氏、安息形成了三大國鼎立局面。在古代,康居國與中國關係一直友好,在西漢就與中國有往來,此後與中國各朝代關係都不錯,多次派使臣來華,甚至定居下來。《新唐書》記載,唐玄宗時康居國還曾進獻舞女,白居易筆下叫“胡旋女”,風靡唐朝宮廷的胡旋舞由此而來。

康居國國王后裔墓在中國發現,就是這個背景。


陝西挖出中亞國王后裔墓,葬具特殊不用棺材,該國曾向中國獻舞女

山西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中的中亞人


康居國的葬俗奇異,在中國史料上有記載。

中國民間罵人會說“死了餵狗”,康居國還真是這樣,死後真是“給狗吃”。

唐人韋節《西番記》記稱:“國城外別有二百餘戶,專築職事,別築一院,院內養狗。每有人死,即走取屍,置此院內,令狗食人肉盡,收骸骨埋殯,無棺槨。”


陝西挖出中亞國王后裔墓,葬具特殊不用棺材,該國曾向中國獻舞女

清理後的石榻


《西番記》這段話不用翻譯,網友應該都能理解。從所記述來看,粟特有專門處理屍體的場所和殯葬人員,“餵狗”後剩下的遺骸還要再土葬,只是不用棺槨,殮骨時使用甕來盛裝。王室貴族使用金甕,一般人使用石甕或瓦甕。

康業下葬也無中國傳統概念上的棺槨,但他使用了石榻。

這應該是粟特人受到中原喪葬文化和風俗的影響,對本民族原有葬俗進行了變通,由此形成了獨特的在華粟特人墓葬風俗。特徵是,收殮不用木棺,用石榻;實行薄葬,墓中不置隨葬品。

陝西挖出中亞國王后裔墓,葬具特殊不用棺材,該國曾向中國獻舞女

太原粟特人虞弘石槨

而從國內已發現粟特人墓葬來看,確實是這樣,大多數粟特人葬具都用石榻,圍屏多有繪刻圖畫。也有的會用棺材,但不是漢式木棺,而是用石棺或石槨。

如果用石槨,不會再置內棺,屍體直接放在槨內。如1999年山西太原南郊王郭村發現的虞弘墓就是這種情況,其漢白玉石槨上還雕刻著取材於波斯和中亞諸國的圖案,已成為古絲綢之路和中西交流的重要物證。

陝西挖出中亞國王后裔墓,葬具特殊不用棺材,該國曾向中國獻舞女

太原粟特人虞弘石槨浮雕

陝西挖出中亞國王后裔墓,葬具特殊不用棺材,該國曾向中國獻舞女

西安粟特人安伽墓石榻


陝西挖出中亞國王后裔墓,葬具特殊不用棺材,該國曾向中國獻舞女

西安粟特人安伽石榻圍屏畫


陝西挖出中亞國王后裔墓,葬具特殊不用棺材,該國曾向中國獻舞女

甘肅天水粟特人安伽墓使用的石榻


陝西挖出中亞國王后裔墓,葬具特殊不用棺材,該國曾向中國獻舞女

西安粟特人李誕墓使用的石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