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京劇”最早是上海人叫的?

1876年3月2日《申報》首次為“京劇”定名

“京剧”最早是上海人叫的?

京劇也是中國的“國劇”。然而京劇的前身卻不是從北京發展起來的,甚至連名字都不是北京人先叫起來的。

京劇的發展歷史必然要談到“徽班進京”。“徽班”早期指的是徽商私人養的戲班。清朝,乾隆經常下江南,這時候一些負責接待的人就會請戲班來給乾隆唱戲。乾隆也很喜歡聽戲,所以之後皇宮裡但凡有個喜慶的事,都會請戲班到皇宮裡唱戲。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秋天,為慶祝乾隆帝八旬壽辰,揚州鹽商江鶴亭(安徽人)在安慶組織了一個名為“三慶班”的徽戲戲班,由藝人高朗亭率領進京參加祝壽演出。於是,北京群眾也有幸接觸到了戲班,也很喜歡聽戲。原本是準備在皇宮裡唱完了就走,卻因為群眾的熱情,決定留在北京繼續演出。三慶班成功進京之後,又有四喜班、和春班、春臺班等徽班進入北京。這就是所謂的“四大徽班進京”。

後來,徽劇和漢劇、秦腔互相融合,也就形成了之後的京劇腔,受到京人的喜愛。而那時候,這種劇並沒有固定的名稱——皮黃、二黃等等。直到1876年3月2日,上海的《申報》刊發了一篇名叫《圖繪伶倫》的文章,不僅介紹了畫著十三名角的畫,還簡單介紹了京劇的內容,其中有一句:“京劇最重老生,各部必有能唱之老生一二人,始能成班,俗呼為臺柱子。”通過上海的這個極具影響力的報紙,“京劇”的稱呼逐漸擴散開來,才成為大家的一個通用的稱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