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4 最後一次科舉考試,甲辰科產生了273名進士,盤點其中八位牛人

【他們雖然不是近代上的風雲人物,但是也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用自己的學識做力所能及的奉獻。在日本侵略中國的激盪年月,他們都堅守節操,在威逼利誘之下始終沒有淪為漢奸。】

餘秋雨在他的著名散文《十萬進士》中這樣寫道:

科舉制度在中國整整實行了一千三百年之久,從隋唐到宋元到明清,一直緊緊地伴隨著中華文明史。科舉的直接結果,是選拔出了十萬名以上的進士,百萬名以上的舉人。這個龐大的群落,當然也會混雜不少無聊或卑劣的人,但就整體而言,卻是中國曆代官員的基本隊伍,其中包括著一大批極為出色的、有著高度文化素養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專家。沒有他們,也就沒有了中國歷史中最重要的一些部位。

但是,經歷了1300多年曆史的科舉制度,到了晚清時期,已經嚴重不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了。1903年4月,時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袁世凱在奏摺裡這樣寫道:

科舉一日不廢,即學校一日不能大興,士子永遠無實在之學問,國家永無救時之人才,中國永遠不能進於富強,即永遠不能爭衡各國。

這樣的觀點今天看來也許過於偏激,但在當時卻是有識之士的共識。最後,清廷痛下決心,廢除科舉。

歷史上最後一屆科舉考試是1904年的甲辰科。這一年,共產生了一甲賜進士及第3人,二甲賜進士出身120人,三甲賜同進士出身150人,一共273人。下面,小編就和大家盤點一下,甲辰科的那些牛人。


最後一次科舉考試,甲辰科產生了273名進士,盤點其中八位牛人

圖1:狀元劉春霖


先說一甲的三位。

一甲第一名,也就是狀元,叫劉春霖。他也是中國科舉史上的最後一位狀元。

劉春霖中狀元,也有點兒運氣的成分,為何這麼說呢?先來看看這個狀元的產生過程。此時朝廷當家的是慈禧。當時,名單及試卷報上來,慈禧看了前十名,排第一的是朱汝珍。慈禧說,朱姓是前朝國姓,不吉利,另外朱汝珍是廣東人,和康有為、梁啟超等革命黨是老鄉,狀元不能點他。第二名是劉春霖,慈禧覺得,他的名字寓意好,久旱逢甘霖,能給大清帶來好運。再看劉春霖的答卷,這字寫得忒好了,而且他是直隸人,跟革命黨不沾邊。就這樣,劉春霖得了狀元,朱汝珍佔了榜眼。

劉春霖出身貧苦,父親先後在濟南府、保定府的衙門裡當差,母親曾在知府家中做女僕。6歲時劉春霖被父母送到老家,由哥嫂撫養。考中狀元后,按照慣例被授翰林院修撰,次年又被清廷被派到日本法政大學留學,兩年後回國。辛亥革命後,劉春霖先後在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等人手下任職,曾任總統府秘書幫辦兼代秘書廳廳長、直隸省教育廳廳長等職。1920、1921年曾兩次代表徐世昌總統到山東曲阜主持孔子大成節典禮,名噪一時。

1928年,劉春霖辭官,專心於讀書和著述。

日軍佔領北平後,大漢奸王揖唐在日本人的壓力下,想借劉春霖曾是狀元之名作招牌,邀其出任北京市市長、滿洲國教育部長等要職,被他嚴詞拒絕。滿洲國傀儡政府總理鄭孝胥也以滿洲國名義特邀劉春霖前往任職,也遭到他的嚴正拒絕。鄭孝胥與劉春霖同為書法名家,但劉不做亡國奴的愛國義舉卻被國人爭相傳頌。日偽當局因此惱羞成怒,派日偽軍抄了劉春霖的家,用刺刀把他全家人趕走,並將其歷年收藏的書畫珍寶洗劫一空。1944年1月18日,劉春霖因心臟病突發在北京辭世,享年72歲。


最後一次科舉考試,甲辰科產生了273名進士,盤點其中八位牛人

圖2:末代榜眼朱汝珍


一甲第二名:朱汝珍生於1870年,字玉堂,廣東清遠人,著名書法家

被點榜眼後,按慣例授翰林院編修。次年被派往日本法政大學留學。回國後,為了擬定大清的商業法,奉命到各地商埠調查現代商業操作習慣。1910年,清朝舉辦第一次法官招聘考試,朱汝珍擔任貴州的主考官。辛亥革命後,朱汝珍在溥儀的小朝廷裡任"南書房行走"長達13年。1929年移居香港。抗日戰爭期間,積極配合抗日團體開展抗日募捐、義演等活動。1941年底香港淪陷,1942年朱汝珍回到北京,同年病逝,享年72歲。


最後一次科舉考試,甲辰科產生了273名進士,盤點其中八位牛人

圖3:老年時的商衍鎏


一甲第三名也就是常說的探花,叫商衍鎏。

這個名字比較陌生。商衍鎏字藻亭,生於1875年,廣東番禺人。他中舉後,按慣例授翰林院編修,此後在從事國史的編校工作。民國建立後任國民政府財政部秘書、江西省財政特派員等職。商衍鎏比較長壽,1949後,他歷任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長、中國文史研究館副館長、廣東省文史研究館副館長等職。1963年8月在廣州逝世,終年88歲。

以上便是甲辰科一甲狀元、榜眼和探花的生平。他們雖然不是近代上的風雲人物,但是也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用自己的學識做力所能及的奉獻。在日本侵略中國的激盪年月,他們都堅守節操,在威逼利誘之下始終沒有淪為漢奸。




二甲,賜進士出身,共120人。今天小編重點大家介紹三位。

第一位:譚延闓。


最後一次科舉考試,甲辰科產生了273名進士,盤點其中八位牛人

圖4:譚延闓(1880-1930)


譚延闓生於1880年,字組庵, 號無畏,湖南茶陵人,他與陳三立、譚嗣同並稱"湖湘三公子",又與陳三立、徐仁鑄、陶菊存並稱"維新四公子"。著名書法家,有"近代顏書大家"之稱。一生好吃,曾創組庵湘菜。中進士後,譚延闓被授予編修,但是不久後就返回湖南辦學。武昌起義,譚延闓任湖南軍政府參議院議長、民政部長。進入民國後,曾出任兩廣督軍,又三次出任湖南督軍、省長兼湘軍總司令,授上將軍銜,陸軍大元帥。譚延闓與宋家關係密切,他是宋美齡和蔣介石的介紹人。曾出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1930年9月22日,病逝於南京。去世後,民國政府為其舉行國葬,可謂風光無兩。


最後一次科舉考試,甲辰科產生了273名進士,盤點其中八位牛人

圖5:蒲殿俊


第二位:蒲殿俊。

蒲殿俊生於1875,四川廣安人。中進士後,被授主事,1905年被派往日本留學。回國後,1909年在四川被推薦為四川諮議局議長。蒲殿俊是保路運動的主要領導人,1911年6月,他以諮議局和川漢鐵路公司為基礎成立四川保路同志會並擔任會長,發動了保路運動。當年10月,武昌起義成功後,四川宣佈獨立,蒲殿俊任大漢四川軍政府都督。此後出任過北洋政府內務次長等職。後來逐漸淡出政界,1934年因病逝世,終年59歲。


最後一次科舉考試,甲辰科產生了273名進士,盤點其中八位牛人

圖6:沈鈞儒


第三位:沈鈞儒。

沈鈞儒生於1875年,字秉甫,號衡山,浙江嘉興人。中進士後,留學日本,回國後參加辛亥革命,為推翻清政府盡了一份力。後又參加了反對北洋軍閥的鬥爭。1912年,他加入同盟會。曾任國會議員、廣東軍政府總檢察廳檢察長、上海法科大學教務長。1935年,與宋慶齡等發起並組織了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積極開展抗日救亡運動,觸怒當局而遭入獄,為著名的救國會"七君子"領頭人,是民盟的創始人之一。1949年後,被譽為 "愛國知識分子的光輝榜樣"。1963年6月在北京去世,享年88歲。




三甲,賜同進士出身,共150人,重點介紹兩位。

第一位:白葆端。白葆端,生於1874年,字叔莊,號澹廬,直隸省新城縣人。

中進士後授主事。民國成立後,歷任山西平魯、天鎮等縣知事。1924年冬辭職,此後賦閒在家,以筆墨為生。1949年後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文史館工作,著有《文字篡要》。1955年5月3日病逝,享年81歲。

第二位,陳煥章。陳煥章生於1880年,廣東高要縣硯洲鄉人,字重遠。

第一次見到這個名字,是在魯迅的書信裡。1927年9月25日,魯迅在給臺靜農的信中這樣寫道:"或者我所便宜的,是我是中國人,靠著這'中國'兩個字罷,那麼,與陳煥章在美國做《孔門理財學》而得博士無異了,自己也覺得好笑。"

魯迅譏諷的人,正是清末同進士出身的陳煥章。陳煥章是康有為的弟子,中進士後,奉命進入進士館,學習現代法政。1905年底,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陳煥章跟著戴慈鴻到了美國。他先是進入庫克學院學習英文,1907年考入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政治經濟,後又改學哲學。


最後一次科舉考試,甲辰科產生了273名進士,盤點其中八位牛人

圖7:陳煥章


1911年,31歲的陳煥章拿到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他的博士畢業論文正是《孔門理財學》。該書是一部嚴肅的學術著作,並不像魯迅說的那麼"好笑",全書60餘萬字,是"中國人在西方正式出版的第一本經濟學著作",出版後曾引發轟動,凱恩斯曾稱讚它是一本"博學而令人愉悅的書",馬克斯•韋伯在寫《儒教與道教》時,將此書列為參考文獻。陳煥章也成為唯一一個既有進士身份又獲得博士學位的人。1926年,46歲的陳煥章轉赴東南亞傳教,後在香港建孔教學院,自任院長。1933年10月,陳煥章因中風逝於香港,年僅53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