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對軸心國的新戰術——戰略轟炸,鐵翼遮空之日,邪惡覆滅之時

戰略轟炸這個詞,相信許多人肯定不會陌生。在現代空軍的戰略中,對敵國進行戰略轟炸,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戰略。可以有效的打擊敵國的工業能力和軍民士氣。那麼在二戰的烽火硝煙之中,這種由空中發起的進攻與毀滅,到底對軸心國造成了多少損失?其實際效果又如何呢?

一、戰略轟炸

戰略轟炸的理念誕生意大利的朱利歐·杜黑,在他的名著《制空權》中強調製空權是施展於空中,能夠飛躍地面的武力,其威能足以使地面和海面的傳統軍力屈服。其中對敵國的轟炸則能夠摧毀一個國家的“生命中樞”——破壞敵人的工業,打擊敵人的士氣。杜黑認為,可以通過空中力量,摧毀一個國家的基礎,從而使一個國家戰敗。

對軸心國的新戰術——戰略轟炸,鐵翼遮空之日,邪惡覆滅之時

而杜黑也為戰略轟炸規劃了五個目標——工業、運輸建設、通訊、政府以及軍民士氣。這五個目標被視為一次戰略轟炸的行動基礎和檢驗效果的標準。這是因為杜黑相信總體戰的概念,認為交戰時雙方所有力量都在前線,各自的國民害怕轟炸,如果遭到轟炸,必然會士氣崩潰,選擇投降。

他還在另一本書中假想過一場德國對法國比利時聯軍的戰爭,德國在對方動員陸軍前就以大量轟炸將對方城市夷為平地。由於轟炸的效果駭人,杜黑相信一方只要失去空權就會認輸以避免轟炸。換句話說,空權的爭奪就決定一場戰爭。

對軸心國的新戰術——戰略轟炸,鐵翼遮空之日,邪惡覆滅之時

當然,我們不能認為杜黑是正確的,因為杜黑本人的轟炸理念十分偏頗,比如杜黑認為轟炸機是無法攔截的,所以十分忽略防空作戰和空軍對陸軍的支援。事實上我們也知道,如果沒有戰鬥機的護航,那麼轟炸機只不過是標靶。即便在有了隱形轟炸機的今天,沒有護航戰鬥機也是一件危險的事情。而空軍不對陸軍進行支援的話,那麼地面的戰鬥過於艱澀,也難於取得勝利。

對軸心國的新戰術——戰略轟炸,鐵翼遮空之日,邪惡覆滅之時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隨著科技的發展,杜黑的理論得到了驗證和運用。在二戰爆發前的間戰時期,轟戰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雙發轟炸機和四發轟炸機的出現,讓轟炸機的掛彈量有顯著提升,破壞性有長足的增加。

在戰爭初期,英國首相丘吉爾於就職演說中就表示:“不惜一切代價去爭取勝利,無論多麼恐怖也要爭取勝利,無論道路多麼遙遠艱難,也要爭取勝利。”並在就職第二天就對德國符騰​堡進行了無差別轟炸。隨後德國元首希特勒也表示將對英國回擊以無差別轟炸。可以說,不列顛空戰的原爆點,正是無差別轟炸。而基於這些轟炸作戰,同盟國也總結出了一套經驗。

二、對德國的戰略轟炸

而英法之間的轟炸作戰其實給英法都提供了不少的經驗與教訓,通過檢視歷次戰略轟炸的戰果與損失,英法發現了許多戰前發展的誤差:首先來說舊有炸彈的威力太小,對於水泥建築的破壞很低。其次是雙發動機的轟炸機表現不佳,無論是續航能力還是高空飛行均顯不足。轟炸機必須得到護航戰鬥機保護,因為轟炸機的自衛火力不足,很容易被敵方擊落。

對軸心國的新戰術——戰略轟炸,鐵翼遮空之日,邪惡覆滅之時

同時必須承認,原本杜黑所說的打擊士氣這一條是不存在的,平民對轟炸的承受能力超過了預期。而且也不可能因遭到轟炸就去推翻政府,尤其是必須考慮軸心國的對平民的監控與宣傳。

另外過於針對平民的轟炸,也會使得同盟國被軸心國妖魔化,得到的結果只是得不償失。

這一點在英國對德國的無差別轟炸,已經得到了證實。

基於這些教訓和結論,同盟國開始生產新的大型遠程轟炸機,或是改進戰略轟炸機的自衛火力,並提供了戰鬥機進行護航作戰。並將轟炸目標轉為轟炸德國的工業基地和交通幹線進行轟炸。其目的在於癱瘓德國的軍工生產能力,瓦解德國的戰爭潛力。

對軸心國的新戰術——戰略轟炸,鐵翼遮空之日,邪惡覆滅之時

英國在1943年於空中對德國發動了魯爾、漢堡、柏林空中戰役,在前兩次戰役中,英國不僅摧毀了魯爾水壩,沉重打擊了魯爾工業區,同時也對漢堡實施了毀滅性打擊,德國五千多家工廠被摧毀,生產V-2火箭的佩內明德工廠也被炸燬。

但在柏林空中戰役裡英國卻損失慘重,在這次針對德國首都的空襲中,英國出動20224架次,但卻損失了1047架飛機,被擊傷的也高達1682架飛機。

而美國在同年發動的轟炸行動則好得多,美國第八航空隊則展開了直射行動,派出轟炸機深入德國境內,對德國的飛機制造,人造纖維產業和滾珠軸承等產業所在的城市展開轟炸。

儘管效果斐然,但是因為是深入德國腹地,所以是損失較大。有60架轟炸機被擊落,並有138架被擊傷。但有賴於第十五航空隊的P-51“野馬”戰鬥機的投入,美國轟炸機的損失尚可承受。

對軸心國的新戰術——戰略轟炸,鐵翼遮空之日,邪惡覆滅之時

經此一戰,德國工業產能損失慘重,儘管有賴於阿爾貝特·施佩爾的努力,德國工業產能有所恢復,甚至達到頂峰。但是這種上升卻不持久,隨著盟軍的轟炸加劇,德國的工業潛力消耗迅速,在1945年2月對德累斯頓的轟炸中,德國工業能力則被徹底摧毀。這對於同盟國對德國的打擊有巨大幫助,讓德國的戰爭潛力快速消亡,不然這場戰爭的時間,可能要大大拉長。

三、對日本的戰略轟炸

相較於對德國的轟炸如此順利,對日本的戰略轟炸就顯得複雜許多。因為在戰爭之初,美國沒有有效轟炸日本的手段。儘管在1942年4月18日,美國陸軍航空隊的中型B-25轟炸機從海軍的航空母艦上起飛,對東京展開了杜立德空襲,但效果卻並不好。因為第一次對日本本土的轟炸行動,本質上是一次政治上的攻勢,向日本宣告美國尚有戰鬥能力,並將發起反擊。

對軸心國的新戰術——戰略轟炸,鐵翼遮空之日,邪惡覆滅之時

而隨著B-29轟炸機在1944年開始服役,美軍就真正意義上有了對日本的空襲能力。在馬里亞納群島沒有被奪去之前,美軍按照馬特霍恩作戰計劃在中國西南地區部署了B-29轟炸機,並以此對日本展開了轟炸。

不過因為航程過遠,所以轟炸效果不甚理想。但是在1944年11月之前,這是唯一的轟炸方案。但在馬里亞納群島和帕勞戰事結束之後,美軍就可以在關島、塞班島和關寧島構築機場,對日本展開新一輪的戰略轟炸。

對軸心國的新戰術——戰略轟炸,鐵翼遮空之日,邪惡覆滅之時

此時的戰略轟炸意義和戰果較之之前已經不同,從馬里亞納群島起飛的B-29轟炸機,可以直擊日本的心臟地帶——關東地區。這對於日本的打擊,遠勝於之前的任何一次轟炸。

因為日本的關東地區是日本的工業核心所在,有日本大量的工業設施,如果這裡遭到轟炸,那麼日本的戰爭潛力將會被迅速消耗。同時因為東京也被囊括進了轟炸範圍,所以日本的軍民士氣也被進一步削弱。即便是上層依舊叫囂要和美軍死戰到底,但是士氣卻也崩壞。

對軸心國的新戰術——戰略轟炸,鐵翼遮空之日,邪惡覆滅之時

而在天寧島戰役中使用的凝固汽油彈也被盟軍廣泛用於對日本的戰略轟炸中,這種武器極具破壞性,凝固汽油沾染的物體會被迅速燃燒,波及範圍大,破壞力強。使用這種武器的一大原因,就是因為日本上空雲層較多,不利於白日精確轟炸。而且由於日本多采用小作坊式的生產模式,所以精確轟炸的效果也並不好。於是在柯蒂斯·李梅的建議下,美軍改為在夜間使用凝固汽油彈對日本展開低高度轟炸。

對軸心國的新戰術——戰略轟炸,鐵翼遮空之日,邪惡覆滅之時

在1945年2月23日至24日,美軍首次對東京展開大規模燃燒彈工事,在174架B-29轟炸機的努力下,東京損失慘重。但這一次只能算是牛刀小試。真正的攻擊在3月9日至10日,334架B-29轟炸機對東京再次展開轟炸,轟炸機群丟下了2000噸燃燒彈,東京約4分之一的區域被美軍摧毀,計劃中預定摧毀的22個工業目標不復存在,日本方面也有83000餘人被燒死,另有十萬人被燒成重傷。日本平民的士氣也幾近崩潰,而對名古屋和大阪的空襲,也取得了足夠的效果。

對軸心國的新戰術——戰略轟炸,鐵翼遮空之日,邪惡覆滅之時

作為佐證的是,日本的平民紛紛逃至鄉下,遠離城市,這就讓日本的工業生產能力進入了最低谷。工廠工人的出勤率不足過去的一半,小作坊也無人運作,戰時的生產和經濟也出現了癱瘓。可以說,相較於原子彈,美國對日本大規模的戰略轟炸,才讓日本高層真正考慮投降事宜。因為從本質上來說,他們確實已經沒有戰鬥下去的能力了。

結語

事實證明,戰略轟炸對於軸心國的影響是巨大的。因為戰略轟炸導致了軸心國的工業生產能力被大幅度削弱,戰爭潛力也被迅速的掏空。原本高漲的軍民士氣也在一次次轟炸中落入低谷。如果沒有此種戰略轟炸,那麼同盟國為了勝利必須付出更為慘重的代價。由此可見,戰略轟炸確實是對軸心國的致命一擊,促成了軸心國的覆滅。

參考文獻:《制空權》

《毀滅-二戰中的德軍和盟軍的戰略大轟炸》

《天火焚魔:美軍對日戰略轟炸全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